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中国古人体育训练的特种手段
· 臧根林:一个父亲对儿子
·杨式太极传人崔仲三谈武术的
·舶来拳种遍地开花传统武术何
·关振军会长论述吴式太极拳发
·解析太极世家传道人生 四川
· 太极大师杨澄甫之死(转贴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 正文
《中华武术》特刊 太极盛世
来源:天下武林 作者:昭林 点击: 发布时间:2006-04-0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现在世界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太极拳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陈式、杨式、吴式、孙式、赵堡等广泛流传的六大太极拳流派,其他还有太极五星锤、八卦太极拳、郝式太极拳等等,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自1978年11月马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以来,太极拳发展到了世界和每一个角落,达20多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真正是太极逢盛世,阔步走天下。 陈式太极拳后来居上   在目前流行的几大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从陈式太极端原繁衍出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在杨式太极拳等流派广泛流传的时候,陈式太极拳却还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不为人们所认识。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陈式太极拳只在北京、上海、南京、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流传,传人较少。80年代后,随着中国武术热潮的到来,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技击、修身养性等价值很快被人们认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式太极拳迅速传向世界,其强大的魅力征服了各个国家的人们,其影响力真追流传最为广泛的杨式太极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近20年的传播中,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和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北京是太极拳的兴旺地,当年陈发科和陈照奎父子培养了大批弟子,80年代他们成立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陈发科的弟子田秀臣、雷慕尼等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建立和普及陈式太极拳,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多次 出国传授陈式太极拳,足迹遍布美国、东南亚和欧洲,教授了许多弟子。其他地区,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也开始广泛起来。如山东洪均生先生及其弟子在山东的传播;河北秦皇岛市的的李经梧,为一代太极拳名家,对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功不可没;石家庄的马虹先生,师承陈照奎,著书立说,在河北传播陈式太极拳;郑州的张志俊先生也培养了大批弟子……   饮水思源。当中国的太极拳风靡世界后,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就成了各国太极拳爱好者朝圣的圣地。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重要  传播者陈照丕,从50年代到70年代,教授了大批弟子。80年代后,陈家沟的太极拳师们打破了过去“拳不外传”的祖训,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陈式太极拳。短短的几年间,陈家沟涌现出了许多太极拳名师,如“四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如今,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作为武术之乡的温县,太极拳学校也应运而生,仅陈家沟就有太极拳学校20多所,吸引着中外武术爱好者纷至沓来。美国的金太阳曾经到温县拜陈庆州为师学习太极拳,一学就是教数年,成为一时佳话。   除了走出去传播太极拳、办太极拳学校教授太极拳,温县人还利用陈式太极拳这个无形的资源,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1992年到1998年,温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英、美、日和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前来学武,两万多人来访,太极拳热潮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陈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从2000年开始,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升格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举办了两届,规模空前。年会期间,焦作市的宾馆已经人满为患。   在推广太极拳上,温县更是不遗余力。他们将太极拳定为全县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全县1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武术辅导站,有固定误训练场所和拳师的教拳点54个。全县37万人参加练拳习武活动的达10万多人。 陈式太极拳,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21世纪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陈式太极拳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陈王廷 陈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更具独特风格,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同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才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虎成龙任方便。”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一)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毕柁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 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 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大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拔千斤”的高级境界。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步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 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痒。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勇,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成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陈鑫 陈鑫(1849~1989),字品三,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其祖父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他自幼从父陈仲行?习拳,备明理法,于太极拳理精妙入微。为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晚年发奋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乖》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这其书简明本。陈鑫无子,此书成后,老且病,乃召兄子顶椿元于榻前,以书稿授之,并且嘱咐:“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与妄人也。”1930年末,中国体育史研究家唐豪约陈氏十七世拳家陈子明到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以考证太极拳的源流,于陈家沟发现陈鑫遗稿。经唐豪多方努力几经转折,《陈氏太极拳图说》才于1933年由开封书局出版,线装四册。 陈发科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发科幼年之时身体十分羸弱。14岁时,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们议论:“他们家辈辈出能人,他老祖宗、爷爷、父亲都是高手。到了他这儿算是完了,你看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从此陈暗下功夫,每日练拳几十遍,如此数年,身体健壮,而且拳艺大增,功夫越来越精湛。20岁时,陈发科功夫已达上乘。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从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逝世,长期在北京授拳,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当时的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他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跟其学武者越来越多,桃李遍于海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于陈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对原传老架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极拳(83势)、二路太极拳(78势)现被称为新架。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冯志强、肖庆林、等和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儿豫侠。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是由他的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的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便是依据他晚年的拳势所定。 陈照丕 陈照丕(1893年~1972年),字绩甫。他幼承家训,随陈登科学习祖传太极拳,陈登科早故,乃从延熙、发科诸先辈继续学习。后又从陈品三学习、研讨太极拳理论。1928年受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聘,到北京教拳,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1942年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含英之请到西安教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随“黄委会”到开封教拳;1948年开封解放,边工作边教拳;1958年退休回温县原籍教拳。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陈照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培育出下一代新人,现在扬名中外、号称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就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一度衷落的陈式太极拳得以中兴。 陈照奎 陈照奎(1928~1981),祖籍温县陈家沟,陈发科的幼子。陈照奎先生4岁随父赴北京,7岁从父学习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1942年,陈照奎应其父陈发科的弟子、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之邀,前往上海市传授陈式太极拳术,以后辞去公职,先后在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南京、焦作、开封等地专心授拳。1965年2月,陈照奎返回故乡温县陈家沟,向其堂兄陈照丕学习太极单刀、太极枪等器械套路,以后又到北京等地进行传授。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曾三次应邀到陈家沟教拳,并率陈家沟武术代表队外出参加比赛。 1981年5月7日,陈照奎先生在焦作市教拳,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在焦作市矿务局第二医院不幸病逝,年仅53岁。 冯志强 冯志强出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省束鹿县。曾祖父冯老梅是清末武举。8岁他随乡舅王云开学练童子功、桩功、达摩易筋经和拳术。后随河北沧州的韩晓峰练通臂拳、朱砂掌和踢桩打袋。20岁后跟心意拳名家胡耀贞学心意拳。后又随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多年苦练,功夫精纯。他先后出访日本、墨西哥、美国、新加坡、丹麦、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武术,学生遍及五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太极拳实战技击》《陈式太极拳精选 》《陈式太极拳入门》《太极混元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缠丝功》《陈式太极刀》《太极棒气功》《太极八法基本功》《陈式太极拳推手》等,以及十几部录像教学资料片。 冯志强先生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北京志强武术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众多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顾问及总教练。 陈正雷 陈正雷,1949年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在武林百杰评选 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陈正雷自8岁起跟随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 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陈正雷跟随两 位前辈开放的春风,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个春风春雨生机勃勃的时代,原来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杨式太极拳,其发展迅速 。由于杨澄甫早年的传播,其弟子传人遍布全国各地,这时都如撒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北京20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备斗目标,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1974年至1987年连续十多次获省武运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优秀奖、金牌,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参加并获得两 届全国武术比赛特 邀表演奖及观摩 交流“金狮奖”等。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2000年又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单剑、推手、拳械欣赏修订版和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养生功教学片。陈正雷先生数十次出国讲学传拳,学生遍及世界各地。 杨式太极拳硕果累累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个春风春雨生机勃勃的时代,原来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杨式太极拳,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 。由于杨澄甫早年的传播,其弟子传人遍布全国各地,这时都如撒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北京的杨式太极拳传人有崔毅士等多人,80年代后成立有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的刘高明、崔仲三、张勇涛等利用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向社会传播杨式太极拳;上海有杨式太极端原传 人傅钟文、傅声远,兢兢业业教授太极拳;四川成都有杨澄甫的弟子李雅轩及其女李敏第、女婿陈龙骧、弟子林墨根传播太极拳;杨澄甫之徒郑曼青,则使杨式太极拳落脚台湾省,其他的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做出贡献的还有贵州的顾立生、香港的董英杰……浏览当代杨式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发展,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在当代的杨式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作为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河北省永年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91年开始,邯郸市开始举办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如今已经举办了5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宣传普及了太极拳。在山西太原,杨振铎先生和在他倡导下成立的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20年来为传播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2年4月4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太原市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研究会成立后,杨振铎率领弟子深入晋城、闻喜、长治、和顺、侯马等地,举办太极拳培训班,传授杨式太极拳。一年后,研究会改为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山西省的各个县、市也纷纷成立了杨式太极拳分会,山西省的各个县、市也纷纷成立了杨式太极拳分会。20年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默默地耕耘,在山西传播太极拳。他们举办太极拳骨干培训班、太极拳和太极推手运动员误码练班、裁判员培训班,同时还在社会上免费传播杨式太极拳。除此之外,他们还举办全省杨式太极拳、剑观摩表演赛,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举办了14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剑观摩表演赛。在协会成立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举办了大型的庆祝活动,并举办了两届国际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比赛。如今,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的分会已经有85个,会员达35000余人。在三晋大地,杨式太极拳已经普及到各个城市、乡村。 今年7月份在太原举办的中国山西传统杨式太极拳第二届国际邀请赛,是现代杨式太极拳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瑞典、瑞士、意大利、德国、法国、巴西、英国、韩国10个国家的近700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观摩表演和比赛。同时,国内各大流派的太极拳名家也会聚一堂,体现了“天下太极是一家”的大团结景象。 空前的盛况,精诚的图结。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杨式太极拳已经在全世界开花结果。 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杨禄禅 杨式太极拳是由杨禄禅(1799~1872)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及其弟子们不断丰富发展。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禅”亦作“蝉”。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陈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已术。数年后,杨禄禅的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钻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武禹襄兄弟三人向他求教。后经人举荐,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清朝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其后任旗营武术教师。为了适应王公贝勒的体质和保健需要,杨露禅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去掉发力等难度动作,经过后人努力,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关于杨禄禅的传说很多,现只撷其一。当时,京师有一富豪张家,延请武术教师教其儿子,禄禅被推荐给张家。主人见他体格不魁梧,文质彬彬,心中很轻视他,但看在推荐人的份上,只好勉强为了他洗尘,同时也把原来请的三位武士叫来作陪。这三位都是虎背熊腰、赳赳昂昂的彪形大汉,尤其轻视禄禅。席间主人敬酒问道:“敢问杨武师长于哪家拳法?”禄禅答以“太极拳”。主人又问:“太极拳知能不击人否?”禄禅性格朴厚耿直,见其有怠慢轻视之意,正色道:“太极拳惟有铁石人不击,凡是血肉之躯,无不可当?”主人因请与三位教师一较身手。禄禅欣然答应。然后一同来至庭拳院中。张家所请的三位教师,皆是京中有名的武师,当时都跃跃欲试。禄禅先告诉他们说:“即既然是比武,请不要给我留情,用尽你们的全力攻我要害,死伤都不怪你们,都是我甘愿的。”一大汉首起直扑,禄禅俟其至举手挥之,其人跌出数丈,头破血流;其余二人一起上前,均败北。主人大惊,马上重开盛宴,改容请罪,态度一下来了一个180°大转弯。但是,禄禅见其前倨后恭,不喜其的为人,席终后,坚辞不就而去。 杨班侯 杨钰(1837~1892),字班侯,绰号二先生。自幼随父杨禄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落。后来其父杨禄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班侯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周雄县刘武师,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 当时,有一王公贵胄仰慕侯大名,特接班侯住在府中,礼聘为师,酬以重金,对于班侯执礼甚恭。时有雄县一姓刘武师,武艺高强,手上有数百斤力气,门徒众多,名闻京师。刘武师见班侯受如此礼遇,很不服气,心生嫉妒,便约班侯于北京东城某处比武,想要折辱班侯。消息传出,京城轰动,观者甚多。 二人至场,刘武师即出手擒拿其手腕,欲将班侯掷出。只见班侯神气一振,随势用太极拳中“搬拦捶”之法以截劲抖之,刘则跌出。班侯性急手狠,出手见红。刘跌出后口吐鲜血,内伤甚重,手中尚抓住扯下的班侯的半截袖子,狼狈而去,从此不敢小视太极拳。 杨健侯 杨鉴(1839~1917),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禄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父亲所传的老架,改为中架。在及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少侯 杨兆熊(1862~1930),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 集大成者杨澄甫 杨兆清(1883~1936),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不功夫日深。由于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杨澄甫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促进了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被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澄甫所处时代,杨式太极拳已威名内外,加之太极拳对于慢性病有防治奇效,因此更为普及。武汉有一湖北最大的刘姓财主,邀澄甫抵汉授拳,欢迎队伍排成长龙,足见杨澄甫的影响。 陈微明 陈微明(1881~1958),名曾则,字慎先。湖北省蕲水县人。人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是当时第一个办武馆的文人。1915年,他曾随武术名家孙禄堂学形意拳、八卦掌,后又从太极名家杨澄甫学太极拳。创办致柔拳社,以传授内家拳术和流传国技为宗旨。拳社学员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使原来流传于北方的太极拳普及到南方,并影响至海外,鼎盛时期 曾被誉为武界“孔门”。 1929年11月在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式上,致柔拳社表演了集体太极拳。陈微明与田兆麟合作先后多次表演太极推手、太极对剑等,对推广太极拳起了一定作用。先后整理出版了《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等著述。90年代,陈微明的弟子分别在无锡、宁波、上海等地恢复致柔拳社的活动。 杨振铭 杨振铭(1910~1985),字守中,自幼随父杨澄甫学拳,经过来严格训练。得其真伟,操拳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太极拳在海外的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 杨振铎,生于1926年,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等。 为了把杨式太极拳传播到世界各地,杨振铎从1985年开始就到国外讲学,开办太极拳学习班。十几年来,他多次出访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新加坡等国。使杨式太极拳在欧美和东南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98年10月,在杨振铎的倡导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到目前为止,美国、南美和欧洲已经建立了30个杨澄甫太极拳中心,会员人数约1600人。 武式太极拳进入快车道 武式太极拳的历代传人由于受旧社会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都愿意以书生自居,不愿意被人称为武师,所以历代授徒极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武式太极拳的练习者非常少。 1980年之后,特别是1990年以后这十几年,武式太极拳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传播迅速、流传广泛,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传统武术运动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武式太极拳传 人乔松茂的弟子就有三万人,分布在13个国家和国内15个省市,世界上练习武术太极拳的人将近20万。与此同时,国内外也相继建立了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如:1992年邯郸成立了武式太极拳社、美国成立了武式太极拳协会、日本成立了武式太极拳社,现在,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在筹备成立。这些协会组织,在传播武式太极拳爱好者参加国内的太极拳活动。 1991年10月26~28日,河北省邯郸地区行署在邯郸市举办了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十几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这次联谊会。在这次会议上,人们第一次观看到了武式太极拳的面目。这次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开了国内太极拳年会的先河,扩大了武术太极拳的国内外的影响。1995年,辽宁省沈阳市举办了全国武式太极拳观摩表演赛,进一步宣传了武式太极拳。 随着武式太极拳的广泛流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传统太极拳流派的健身、防身价值,许多工矿企业都组织自己的员工学习武式太极拳。张家口一家工厂的厂说:“教授武式太极拳,提高了工人的身体素质,进而促进了生产。” 为了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使武式太极拳更加广泛地在群众中传播,乔松茂先生近几年创编了武式太极拳十三式、武式太极拳四十六式、武式太极拳十八式,这些套路简单易学,对武式太极拳的普及起到较大的作用。 河北永年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在传播武式太极拳中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 武式太极拳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兼泉。武式太极拳始祖。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武澄清,字秋瀛,任官于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从小喜文习武,家中很富有,并在城内东、本两街各开一处茶庄,后来将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茶庄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德瑚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禹襄与其兄见陈德瑚与其店伙计多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自己所练迥然不同。有一次,一恶人到“太和堂”寻衅闹事,发生争斗。恶人与掌柜一交手,只见掌柜略一动身,恶人已跌出丈外。禹襄听说此事后,求教于陈德瑚。后杨禄禅自陈家沟学艺归来,禹襄又常与杨比较拳技,其奥妙终难晓悟。后禹襄听朋友讲,河南温县越堡镇有一武师陈清萍,拳艺精湛。于是禹襄去看望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的途中,绕道去了赵堡镇拜师学艺。禹襄到了赵堡镇后,方知陈清萍正被一桩官司牵连在内,有入狱杀身之难,武禹襄为其奔走相救。在武秋瀛的帮助下,陈清萍才解脱了这桩官司。陈师感谢禹襄救命之恩,邀请禹襄到家作客,方知禹襄为求艺而来,非常感动,便倾心授艺相报。武禹襄聪明过人,加之原功底深厚,在赵堡镇 从陈师学艺40余日,得其精髓,理、法尽知。后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拜别了恩师返回广府。回到广府后,禹襄潜心研练,细心揣摩,常常与身体强壮、精于武技的壮士试招印证所习太极拳功夫,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他以陈清萍的授拳艺为基础,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参与兵家奇正虚实之事,又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创编了一套小巧紧凑,神气鼓荡,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拳式。后人称之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后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歌解》《身法十条》《打手撒放》《四字密诀》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知识,被称为一代理论家和技击家。门徒中以其我甥李亦畲功夫最好。后来李亦畲又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亦畲 李亦畲(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年广府内西街人,清代举人,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22岁随母舅武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专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习练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便将心得体会记写 于纸上,贴在墙上,再比试揣摩,细心体会,发现不符合拳理的地方再撕下,把新的体会贴上,直到感觉正确,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撕贴,久之纸条贴满墙壁,后遂结集成书。他呕心沥血,苦心钻研,身体力行数十年,名扬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李亦畲以行医为业,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等。他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拳论益为已作,手抄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弟启轩,一本交徒弟郝为真,在永年称之为“老三本”。其叙述简要、精炼,无一浮词 ,代代相传至今。得其真传 有两个儿子李石泉、李逊之和邻居郝为真,以及山东清河的葛福来。李亦畲不但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还进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极拳。 李逊之 李逊之(1882~1944),名宝让,字逊之。李亦畲先生的次子,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由于李亦畲晚年得子,对逊之倍加体贴和爱护,并把武式太极拳艺和秘诀全部授于逊之,因此,在拳艺上逊之造诣颇深。李逊之不满6岁便 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每日上午习文,下午习武,常常与哥哥李石泉推手较技。 李逊之在自己练功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的内容 和练功方法,比如用绳子系住双手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缩来发放人。他讲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之间联系的,能掌握抽丝就有了缠劲。从神气方面讲抽丝是直的,可是这一转 手,一边转身,腿转、腰转、两臂也随之转了,就形缠丝,产生了劲路。 有一次,赶会期间,来了不少亲朋好友。街对面有一恶棍出言不逊,调戏一女子。逊之出门迎接客人时发现此事,心中不平,于是上前好言相劝。恶棍不但不听,而且冲他大声喊叫,让他少管闲事。逊之再劝,恶棍举拳朝逊之打来,只见逊之略一闪身,轻轻一拔,恶棍便跌出一丈开外,来了个嘴啃地。恶棍一看不好,爬起来溜走了。这时,乡邻好友才发现他是个武林高手,身手不凡,不愧是李的后代。他最得意的门徒是族孙李绵藩,并将其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使武式太极拳后继有人。李逊之在晚年时仍不断地探讨新的内容,研究拳法奥妙所在,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释》《授艺精言》等。 李锦藩 李锦藩(1920~1991),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自幼从师李逊之学习武式太极拳,随李石泉学习器械,深得两 位老师的器重,习武成痴,并总结出新的练功要诀:“立定脚 跟竖直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不仅是走架行功的基本要领,也是平时为人处事的哲学。他讲,练武式拳不能单凭时间来计算,重要的是练完每个架子就要总结练这个架子的体会,有很多东西是在长期的走架子中体会出来的,用心去练,按照要领,守住身法。加上老师的指导,功力才能提高得快。他讲两 人推手较技,首先要注意接好对方的劲。退是进,进是退,遇上对方的劲,一粘即走,同时还要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在进、退转换的同时不是表现在手、臂上,而是在腰腿上。进是打人,退也是打人,两 人一点不接触是无法发放人的,必须通过皮肉的感觉 ,借对方的劲,顺势借力才能把人发放出去。在实践过程中,李锦藩在断承传统武式太极拳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说由于旧社会封建势力的影响,武式太极拳很多东西只是在少数族人内部传习,老一辈的自藏本还没有贡献出来,如《七言四字解》,其内容有“脚手不随者不能,周身不一家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这些内容从来未见诸报刊、拳书。《授艺精言》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李石泉授艺时的口述记录,内附拳械秘本。下册是李逊之授 艺时的口述记录。除这些武、李先人遗一来手稿外,李家还有六种未外传 的拳械套路,即武式太极拳小架、两路炮锤、陇西式太极拳小架、两路炮锤、陇西式太极剑、一路杆子。经过多年的苦练,李锦藩把武式太极拳的精华套路完整地继承下来。 郝为真 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嗜好武术。观看李亦畲打手后,遂改从李亦畲学习太极拳。他勤学苦练,六年如一日,李亦畲观其诚笃,遂悉心传授。自此,郝为功力日进。民国初年,郝为真去北京访亲友杨健侯等,卧病逆旅,孙禄堂为其延医治疗,郝为真感其诚,遂授 以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有四子,惟郝月如得其拳艺。当时,武、李两 家为书香门第,不以传拳为业,很少有传人。郝月如则开始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得以通过郝家父子向外传播。如今,郝为真所传 太极拳经过发展创造 已自成一体,人们称其为郝式太极拳。 郝月如 郝文桂,字月如(1877~1935),河北永年人。郝为真之子,是素负盛名的一代太极拳名字。 郝月如幼年时体质孱弱多病,父常 医家调治,却难有疗效,便决定其运动。都以太极拳,郝月如逐渐走上了太极拳之路:后郝为真又让月如从亦畲读书上学。因环境的熏陶,月如对太极拳的爱好与日俱增,勤学苦练,体质转 强。月如习拳颖悟异常,即得家传,又常在亦畲的蒙馆中聆听观摩,耳濡目染,得益颇多。 郝为真谢世后,月如继父之职任永年中学拳术教师,后又出任永年国术馆馆长,领 导着郝家拳的历史进程。武禹襄、李亦畲皆为儒生,不以拳师自居,授徒极少,从郝为真才开始广为传授。60年代初,国家体委出版各派太极拳书时,主编顾留馨约其子郝少如撰写《武式太极拳》。郝月如多种太极耐用论,影响较大。其中较重要的有《八门五步说》《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操手十五法》等。 姚继祖 姚继祖(1916~1998)出生于太极拳中兴发祥之地―河北永年县广府镇,自幼随其祖父练太极耐用术,并曾在永年国术馆与当时太极名人韩钦贤等修习太极推手及器械套路,后拜师于太极泰斗李亦畲之子李逊之先生,自此秉承师训,基练不辍,终成名家。1984年,姚继祖应邀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在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并在大会上进行了讲学、表演和辅导,被评为全国太极十三名字之一。被国内各大报刊称为“北方枭雄姚继祖”。 乔松茂 乔松茂,1955年生于河北张家口,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 人。现任河北武安市副市长,九岁随 在黄埔军校当过国术教官的舅父张汉杰学练少林、通臂、黑虎、六合拳,嗜武如痴。1971年到邯郸县插队,结识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在乔松茂的请,李锦藩接受他为徒。从1972年开始学习太极拳。 乔松茂把弘扬、发展太极耐用,培养武术人才作为自己毕生追求。1987年,他发起筹备成立“邯郸太极拳研究会”,经过两年的筹备,研究会于1989年9月成立,乔松茂被推选 为副会长。同年,乔松茂向邯郸地区行署建议,组织旨在增进国际太极拳界友谊与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界联谊会”,得到省、地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后,他又筹备成立了“武式太极拳拳社”,任社长。从1993年开始,他连续7年到东南亚、英国等地传授武式太极拳,第一个把传统的武式太极拳带出了国门。1998年人民体育出版 社音像部出版了乔松茂先生的武式太极拳教学光盘,内容有套路、剑、推手。现在正在出版《传统武式太极拳述真》。 钟振山 钟振山,1948年8月出生,河北永年县广府镇东街人。现在永年第九中学工作,河北省永年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北美武(郝)太极总会海我顾问。自幼酷爱武术,13岁拜武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为师,习练武式太极拳、刀、剑杆(枪)、推手等。30年来苦练不辍,在拳法、拳理上有一定造诣,为传播武式太极拳尽心尽力。论文有《太极拳听劲与懂劲》《太极拳中柔与刚》《沾连粘随说》《听劲与懂劲的力学原理》等多篇。 吴式太极拳南北呼应 在吴式太极拳门内,素来就有“南吴北王”之说。 1982年,吴式太极拳大家吴鉴泉与杨式太极拳大家杨澄甫先生应邀南下,到南方教拳,使 吴式太极拳得以在南方各地传播。而在北方,全佑先生的北子王茂斋和吴鉴泉两位名师南北呼应,使 吴式太极拳很快就在国内广泛流传,成为太极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在北京,创办有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 和自己的弟子杨禹廷在这里传授吴式太极拳,一直活动到1951年。在上海,吴鉴泉先生则创办了鉴泉太极拳社。后业还在香港建立了分社,在海外传播吴式太极拳。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鉴泉太极拳社停止了活动。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吴式太极拳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在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应运而生。由于王茂斋先生和杨禹廷先生传授了许多弟子,吴式太极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这一太极拳流派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在传播吴式太极拳中,王培生先生以传播太极拳、弘扬武术为己任,他以教拳为职业,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他长期在北京的机关、学校、研究所传授吴式太极拳,培养了大批的弟子,还多次出国访问,传授 太。他的高超 的太极拳技艺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称赞。李秉慈先生则几十年如一日在东城武术馆教授太极拳,培养出了刘伟、宗维洁等全国冠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 与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和相呼应,上海鉴泉太极拳社也于1980年11月复社。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担任社长。吴英华和马岳梁两 位老人,不顾年事已高,精心地在社会上传播吴式太极拳,他们出席各地的太极拳活动,出访欧洲,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播出了毕生精力。吴英华和马岳梁两 位老人过世后,上鉴泉太极拳社的工作由吴英华之子马海龙先生主持。上海鉴泉太极拳社是仅次于精武体育会的一个武术团体,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加拿大、德国,以及我国的港、澳地区,都成立有鉴泉极拳社分社和吴式太极拳学校。 南北呼应,相应益彰。吴式太极拳传向海内外。 吴式太极拳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全佑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 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见得咣的一声,来客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突破口腾空发了出去。 传 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集大成者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我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不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1928年到上海授艺,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会国术比赛,皆被聘为评判。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后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在香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其门生遍及海内外。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昊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性忠厚老实,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极用功。他功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高手云集之处。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汗,名乌拉布 。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 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9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习练十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1941年从王茂斋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营)及志华寺设场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仪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 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再因起脚 过膝犯规,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致函邀请。吴公议命 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敦道 建立总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议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徐致一 徐致一(1892~1968),浙江嘉兴人,自幼爱好体育运动,曾就读于北平财政学院。28岁前学习外家拳。1920年北平体育研究社成立,聘请吴鉴泉教授太极拳,他遂向吴鉴泉学习吴式太极拳。解放后,在上海发起成立武术联谊会并任主席,曾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总干事。著作有《太极拳浅说》《吴式太极拳》。 吴英华(1907~1997),吴鉴泉之女,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满族,北京人。继承家学吴式太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 马岳梁 马岳梁(1901~1998),北京人,自幼嗜武。早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细菌科。1920年,从岳父吴鉴泉习太极拳,得其真传。鉴泉太极拳社创立后,任副社长。1927年随吴鉴泉南下上海。自1930年起先后在上海国术馆、上海精武体育会任太极拳教练。1942年设馆授拳。1961~1964年应邀至上海体育宫授太极拳。1986年应聘去西德杜塞多尔夫德中文化交流促亓会与波恩、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荷兰鹿特丹讲授吴式太极拳。著作有《吴鉴泉氏的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详解》《吴式太极拳推手》《吴式精简太极拳》以及《吴式太极拳快拳》。 王培生 王培生,名力泉,河北武清人。1919年出生,当代吴式太极拳名家。从1931年起,先后从八卦名家马贵、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武术名家韩慕侠习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形意拳,并得到太极拳名家 王茂斋的指导。还从张连玉习教门弹腿,从梁俊波习通臂拳,从吴秀峰习八极拳等。能造诣。1937年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任武术教师,1947年成立汇通武术社任副社长。1954年任群众武术社社长,后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1957年曾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但任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任仲裁委员,1982年参加了第上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曾参加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并长期在北京工学院、北京师大等十余所大专院校及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家教委等机关任太极拳教师。其编著有《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中、英文版)、《太极剑》《太极推手精要》等。 李秉慈 李秉慈,1929年11月生于北京。1949~1982年先后从杨禹廷、常振芳、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刘谈锋等名师学习太极拳、查拳、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及程派八卦掌等。 幼年为祛病健身而习武,追随杨禹廷36年之久。从事武术教学、训练、调研、评审、裁判等工作30余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遍及海内外,其中刘伟、宗维洁分别连续获得九年和六年全国吴式太极拳男、女冠军,相继又培养出王文、王革、王晓燕、景德敏、文静、童红云、冯鸿昆等继续保持男女冠军亚军地位。参加“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42式太极剑及推手教程的编审、录像工作。与师弟翁福麒编著《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和《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 1980年参与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向全民开放的武术培训基地――东城区武术馆,任教务长和副馆长。于1995年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等邀请录制吴式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等光盘。 马海龙 马海龙,1934年出生,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马岳梁之子。7岁开始跟随吴鉴泉学习太极拳,数十年练功不辍。他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实验工作,90年代才步入武术界,自称是“武术界的新兵”。他现在担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对太极拳理论颇有研究,出版有《太极枉义》。 孙式太极拳 打破门规 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孙禄堂先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孙式太极拳后,孙式太极拳一直是择人而授,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因此孙式太极拳的传播范围很小。到了80年代,才开始向社会上广泛传播。 在孙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播中,孙禄堂之女孙剑云功不可没。她不负父亲的遗愿,担当起了中兴孙式太极拳的重任。1983年,在她的倡导下,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孙剑云任研究会会长。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开始在北京的公园设立太极拳辅导站,义务向社会传授孙式太极拳。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孙式太极拳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与此同时,孙剑云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名望,到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传授孙式太极拳。现在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全国各地共有16个,分别是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保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涿州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望都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江苏太仓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常熟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郑州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上海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唐山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徐州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定兴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香港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员人数达五千余人,目前还在持续增长之中。16个孙式太极拳研究会自成立至今已在全国合地辅导孙式太极拳学员几十万人之多。 在国外,孙式太极拳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在香港、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国成立了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入会人数约有一万余人,辅导国外孙式太极拳学员五万余人。孙式太极拳门内,真是人丁兴旺。 1995年,孙剑云先生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操持孙式太极拳门内的事物有些力不从心。在经过多方考察后,正确立同姓不同宗的孙永田先生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先不说掌门人的提法是否贴切,是否包含着一些封建的色彩,无论如何,这种打破门规的做法是需要勇气的。 这几年,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除了在社会上广泛传授孙式太极拳外,还举行了许多重大的活动,并且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 一、参加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荣获特等奖。 2001年3月,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三亚市举行。北京孙式太极拳代表队在孙永田的带领下参加了大会,获集体项目第4名,荣获特等奖。 二、为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立铜像。 为纪念孙禄堂先生在武术上的成就,应社会各界人士之请,众弟子集资齐心协力,于2001年6月1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百亭公园建造孙禄常纪念苑和铜像的落成、揭幕,标志着拳种、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中国传统方化的名人。 三、整理出版孙禄堂的五本武术经典著作。出版了《孙禄堂武学录》。 四、举办太极拳、推手比赛。 2001年6月30日,北京市体总、市武协、北京武术院与北京航天神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北京“航天神龙杯”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来自各区、县、市武协下属研究会、武术馆、社的350多人参加了规定套路、传统太极拳、传统太极器械、太极推手比赛。 孙式太极拳重要人物 创始人孙禄堂 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1888年,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式太极拳。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经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虽名满天下,然而一生俭朴如初,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年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各界人士。《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他的逝世作了报道,对其一生给矛了高度评价。 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者有公博、孙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以及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等。 孙存周 孙存周(1893~1963年),孙禄堂之子,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自幼随父习武,功夫精深,尤善技击。孙存周与人较技时随机变无一定法。孙存周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鲜有对手。 孙剑云,1914年生于河北望都。著名武术家、孙禄堂之女、孙式太极拳嫡传第二代传 人,在武林百杰评选 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师”。毕业于北平艺专,攻书画,尤精山水、仕女,是位文武兼备的武术家。自幼承庭训,得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之真传与精髓。曾随父孙禄堂任教江苏省国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曾应贺龙副总理之邀任国际武术节上获武术贡献奖。曾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形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城区政协委员。编 著有《孙禄堂武学录》《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套路》。著有《形意剑》《形意八式》等。 孙永田 孙永田,祖籍河北省沧州,出生于北京,现任航天神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阴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及香港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孙永田自幼醋爱武术,曾习长拳、唐拳等多种拳械,有良好的武学基础。1970年以来,曾多次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名列前茅。自1982年始,从孙剑云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太极剑、太极推手等,对太极拳、形意拳颇有研究。孙永田协助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先生一生武学精华《孙禄堂武学录》。2001年6月,他积极组织筹办孙禄堂先生铜像落成事宜,并成为孙式太极拳的各项重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孙叔容 孙叔容,女,1918年10月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完县。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孙叔容幼承家学,得祖父,父亲教导,获益良多。1953年即随父在北海公园习武授徒。1963年其父去世,她改往北京月坛公园定点义务教拳授徒,六年来从学者二百多人。1979年春受聘为开封市武术协会顾问,在河南大学内传授孙氏拳,习拳者先后数万人。1981年曾受姑母孙剑云之托,担任“日中友好武术学习访华团”形意拳教练深得日本友人赞誉。1984年被聘为“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1988年被河南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河南省武术老拳师”称号,并颁发证书。1990年11月创立“开封市孙氏拳研究会”并任会长。多年来她搜集整理祖传武学资料,已发表了《形意拳浅说》《八卦剑》及《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合订本。《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等。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古人体育训练的特种手段/倪方六
·解析太极世家传道人生 四川太极九成
·薪火相传---武术之乡沛县武术文化的
·专稿:任督二脉再探/白海军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太极拳一代宗师—
·武术专家PK方舟子
·韩起:揭秘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杨式太极名家轶事
·易筋洗髓经――解密 作者: 李紫剑
·古传五禽图内功法/罗 鸿
·武术流派
·武术入门讲座(一)至(九)
·《内功心法》的认识/静磨剑
·内经图解/王力平
·天龙神功
·五轮书(中译)
·民间武术发展大事记
·本刊隆重推出下列武术名家的面授与函
·武学心语
·陈氏太极拳传递表
·追昔抚今 与时俱进
·小院神功――访陈氏家传太极拳“忽雷
·初级剑教学难点浅析/周丽 徐虎泼
·纵观武术竞赛规则之演变/乔 ? 张广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