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间武术拜师攻略
武术爱好者静静地散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虽然人不在江湖,但是他们的“心”在江湖,他们可能是工程师、商务人员,但是武者的心不会变。 练武,可以让人的身体健康、意志坚定,就像周星驰在《少林足球》结尾的想象一样,将来有一天,都市白领们除了社会职业技能,也都有着一身好功夫,人人都有两手,鸡鸣狗盗之徒自然不能太嚣张,那样的世界,似乎能更美好。
武汉民间武术
光“好看”不成 切磋切磋
武汉民间武术拜师攻略
江湖中,武汉的民间武术处于南来北往的位置,成为民间武术的汇集之地。 据了解,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北方有一批民间武术名家来到武汉,并扎根于此,如姜殿臣(太极、八卦、形意拳)、王少成(中国式摔跤)、耿霞光(形意拳)、张寿山(少林拳)、喻润川(太极)等人。武汉的地方拳种,有洪门拳、孔门拳、鱼拳等。武汉以外的还有心意门、岳门拳、通背门、梅门、武当门,且各种门派都有太极。各个派别还有俗称“下湖(表演)”,还有“单刀会”,均是民间的自发组织,目的就是各个门派交流切磋武艺。1933年,武汉还举行了武术大比赛,军队、警察、民间地方武术拳术都参加。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江湖派别都“走出江湖”由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武汉岳氏连拳掌门人陈鼎校介绍,过去的武术与现在武术套路比赛要求“好看”不同,过去武术较技主要的办法是下场切磋。因此以前练武除了套路外,还要练“游手”(即散手),提高武者的“手眼身法步”。走江湖,难免有江湖纠纷,陈鼎校说,有了纠纷,就“翻门槛”,结果经常出现“你的师傅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又跟你的朋友很熟”。最后纠纷消于无形。所以,练武的人首先强调的是武德,师傅带徒弟首先讲的就是武德,要做到能让就让,能不动手就不动手。即使不得已动手,也要点到为止。 武汉市的民间武术门派众多,经常组织武术代表队参加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武术邀请赛,据武汉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庄汉生介绍:“武汉市习武的人口至少有万人,而且民间武术门派众多,协会的成立目的之一就是团结各派,打破门户偏见,让武术不再神秘莫测,练武之人讲究武德,习武讲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武汉市民间武术将于明年在武汉市武协的组织领导下进行拳师的评定。”
记者 赵俊伟 采写
·陈鼎校·
武汉岳氏连拳掌门人,1940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红安县。6、7岁就开始习武。
记者 原丽阳 摄
岳氏连拳陈鼎校:
没有江湖 做个“隐侠”
和平年代,没有武侠小说中描绘的可供武者大显身手的江湖;法制社会,也不容人随意大打出手、伤害无辜。于是,武术开始分流,一部分走上竞技台和院校,成为一种规则和级别明确的体育项目;而另一部分则扎根于民间、执著于传统。武术在民间,成了很多人的生存方式。那种小说里提倡的侠义精神,也多体现在日常琐事中。 有武功在身,总是一项技艺,纵使没机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强身健体、见义勇为总还是可以的。这样的事,有大有小,陈鼎校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多少了。
岳氏连拳的唯一继承人
陈鼎校的父亲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小时候体质不好,但在父亲的贴身保镖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武术。20岁后师从一位开诊所的和尚,学习了双刀等技法,30岁左右师从岳氏连拳大师丁洪奎,而且成为他拳术的唯一继承人。 陈鼎校告诉记者,岳氏连拳是当年岳飞教士兵的一种拳法,每一手能制人,每一手也能防人,讲究爆发力,最早这种拳术叫做“子母拳”、“八翻手”,该拳有三十二路。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面,便衣侦查员抓到一个扒手,扒手身材魁梧,侦查员没法将他的手反扭到背后,陈鼎校看到后,一马当先地就把这位魁梧的大汉给擒住,让他老老实实地戴上手铐。 丁洪奎大师健在的时候,每天都会在蛇山习武打拳,现在作为徒弟,陈鼎校也一直继承师傅的习惯,在这里打拳习武。记得习武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余家头小学教课时,吸引了400多位学员来练习,这是鼎盛时期。而现在陈鼎校一般只带三十几名学员练武。陈鼎校还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写柳公权的字、背字帖、写硬笔字等等。拜董林钰和尚为师时,也学习了推拿治疗等知识。陈鼎校告诉记者:“练功不练药到老是病嗑,练药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侠义 见义勇为
1980年代初的一个夏日的清晨,在长江大桥桥头下晨练打拳的陈鼎校,在休息期间和人聊天,突然发现两位17、18岁大的女孩齐步冲向江堤的护栏往江里跳,这时陈鼎校觉得不对头,怎么会穿着衣服跳江呢。他很快地跑向江堤,发现从大堤坝延伸的堤上的护栏被人为破坏,人一跳就可以落入江水里面,这里的江水已经离岸边有些距离了。40多岁的陈鼎校连衣服都没有脱,快速入水救人,由于水流很急,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其中一位女孩救到岸边,在岸上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把这位女孩拉上岸来。这时回头再看江面,另一位女孩已经没有了踪迹。事后,救了人的陈鼎校没有留下话,回到办公室将湿了的衣服换下。一个月后,派出所的所长找到陈鼎校,这时他才承认救人的就是自己。
习武和习文眼下是个矛盾
陈鼎校长年从事民间武术教学,理想就是把武术国粹推广开来。但是民间武术的拳法有很多种,在武术的传承上面,陈鼎校也感到有些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比如说,民间武术的传承,接班人难以寻找。学院派的武术讲究套路,而民间的武术又是学院派武术的基础,年轻人学武的少,多只是对民间武术感兴趣。“现在来看,学习武术和学习文化是个矛盾,可以说,民间武术更需要年轻人的继承,不然习武之人都是抱着延年益寿的目的,到时候,真正继承的人又没有,能够将民间武学发扬传承的人更没有,结果只会让民间武术断档,为一些拳术的消亡埋下隐患。”陈鼎校深有感触地说道,在国外,中国的武术深受外国人的追崇,开办了很多武术俱乐部。作为中国的国粹,我们更应该保护和发扬原汁原味的中国功夫。
本报记者 赵俊伟 采写
·刘群力·
全真教武当拳龙门派24代传人,1966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北恩施,1987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当年师从武汉体院的杨宝生(现西安体院武术教授),也曾受到杨明发大师的真传,还得到过北京八卦掌会长李子鸣大师的传授,致力于中国武术尤其是武当武术的发扬。
记者 原丽阳 摄
武当拳刘群力:
师傅传我轻功秘诀
·收徒弟啦!·
刘群力师傅将于近期向社会召集练习武当拳的学员和徒弟。如果想拜刘师傅为师的人请拨打本报热线027-87666666或者去汉口长青树跆拳道馆咨询。
相传龙门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据刘师傅介绍,武当拳讲究柔中带刚、行云流水、动静结合、连绵不断、攻防兼备、手脚并用,普通人练习还可以防身健体,而这种拳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后发而先制。作为民间武术的一种,武当拳最讲究健身价值,而且实用性高,属于高层次的拳术。俗话说:“人从三师武艺高,水淘三瓢水更甜”,刘群力学习武功,起早贪黑,练功的沙袋都不知道打破了多少个,在他的手上,还有很多老茧。
太师傅飞檐走壁摘草药
很多影视作品中,大家随处可见武侠高手飞檐走壁,身轻如燕。刘群力的太师傅,就是一位民间轻功高手,刘群力的师傅杨明发本人却由于年龄原因没有学成轻功,但是却把心法和练习轻功的方法传给了刘群力。刘群力说:“太师傅上山采药时会运用轻功,可以采到悬崖绝壁上珍贵的灵芝草药。常人想学绝非易事,师傅和我学习轻功时均不是最佳年纪,所以最终没有练全。”当年经过一年半的苦练,身高只有1.72米的刘群力轻松地跃起,能够双手抓到篮球架的篮筐。 据了解,武术里面最难练成的就是轻功,它最花时间,最考验人的毅力。练习轻功还要结合内功修炼,需练到手脚发胀,而这只是最基本的要领,切忌抽烟和喝啤酒,原因很简单,啤酒会让练功之人“泄气”而且还会发福。据刘群力介绍,轻功有三种类别,一种是跳跃功,一种是攀爬功,还有一种是两者结合。学习轻功的最佳年龄是7到10岁,一般18到20岁练成。
插队买肉 要你流眼泪
刘群力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知道师傅杨明发有一招叫做“鹰爪功”,练习此功的师傅五个手指头的指甲都没有了,就是因为常年将手指朝向粗糙的水泥墙“戳”,有时还用木板当做训练的对象。刘群力几次都感到师傅的手指头“很硬”,有时候师傅发火的时候,手一敲桌子,事后桌子上都会留下些许痕迹。 记得有一年,师傅出门买肉,那个时候由于物资供应紧张,买肉还要粮票,这还不算什么,还要早上3点就出门排队,去晚了就买不到肉了。杨明发身材不高不到1.6米,但是人长得很结实,当时正好排在第五个位置。正当肉贩开始卖的时候,第二个买肉的人被一个后面好远上来的彪形大汉插队,这时杨明发不答应了,走上前去对着这位有1.80米高的大汉说:“我们来了这么久,就是排队买肉,你是后来的怎么插队呢?”转过身的这位插队大汉非常不耐烦地说:“插队怎么呢?”这时见讲理不行的杨明发,用手在这位大汉的肩膀上拍了拍,当时这位大汉就哭了起来,气冲冲地走了。原来这位大汉也是学武之人,回去告诉了他自己的师傅,结果师傅大骂道:“杨明发你也敢去惹他,还插队买肉,简直是不像话。”这还算是小事情,有一次杨明发在公共汽车上面,看见一位孕妇上车,主动让位给她,没有想到的是,几个年轻人居然捷足先登,其中一位还一屁股坐了下去。杨明发用手轻轻拍了下这位年轻人的肩膀说:“是不是该给这位孕妇让位呢?”年轻人两眼顿时湿润,连连点头并起身让座。
本报记者 赵俊伟 采写
·范允立·
1952年8月15日武汉出生,祖籍山东淄博,生在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是河北派形意拳第九代传人、张传“太乙少林门”第二代传人、八卦掌第五代传人、武当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传人、全真玉仙派“内功内丹”第二十一代传人、洪传陈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记者 宋荣成 摄
少林八卦掌范允立:
天下武林是一家
初次见到范允立是在形意门师徒聚会上,他坐在席位的正中间,看起来却并不那么严肃,少了些想象中大侠风范,反而多了几分慈爱的眼神。几十个徒弟和学员坐满了整个包间,从每个人的表情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师傅的尊敬。
父亲“下狠手”教授形意拳
范允立也不知道自家是从哪一辈开始习武,只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都是习武之人,且形意拳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武功。 在范允立还没有记事前,父亲就开始锻炼他的基本功,劈腿、压腿那是天天都必须做的功课。一劈腿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能动,这都是家常便饭,最后直到两腿麻木失去知觉。让范允立更不可理解的是在失去知觉后父亲依然“下狠手”抓起自己就往远处的盆中扔去,但奇怪的是他每次都能准确地落到盆中,并在落到盆中的那一刻并不感觉到疼,反而在“飞”过去的过程中有腾云驾雾的感觉。后来才明白父亲内功深厚,每次都能准确地把自己放到盆中而且不会让他受伤,盆中的“水”是父亲调制的中药,用来浸泡麻木的双腿,让双腿慢慢地恢复知觉。 练胆也是范允立小时候记忆深刻的一种训练。父亲抓起他的双腿就往窗外放,在几层楼高的地方,父亲抓住他的双脚,让他倒立着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人。起初他每次都是哇哇大叫,到后来就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恐惧,自己的胆量也变得越来越大。
第一任师傅是云游僧人“小霸王”
从一开始被迫的练功到后来爱上武术,当时十几岁的范老师已经不满足自己学到的武功。为了武术学习更全面,他四处打听哪里有好师傅。1970年在龟山脚下遇到云游僧人,僧人见范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就毫不犹豫地收其为徒弟,而在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位僧人曾被称为上海的“小霸王”。范老师对云游僧人悉心地照顾和尊敬获得了老人的真传,在僧人门下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僧人不仅传授范老师自己的武功和中草药的配方,更是把不轻易教给弟子的“内功心法”传授给了范老师。 对范允立影响深刻的师傅还有张香圃,曾任原国民党七十四师武术教官的著名武术技击家,1971年范允立拜其为师,修“太乙少林门”,在张老门下范允立得到了最全面的训练。张老先传授了拳术、棍术、刀术、剑术、九结鞭等拳械及技击要领,由于范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学来毫不费功夫。张老见范老师一学便会,十分高兴,对于师傅来说,有一个这样的学生,自己的功夫就后继有人了,张老不惜将平生所学都传授于他,范允立得到了张老的技击、神拿的真传,每发一招都犹如山洪爆发,让人咋舌。 虽然诸多师承,范老师心中并无门派之分,他认为修到了高的境界都是一样,至空、至虚、至无,天下的武林是一家。
本报记者 白平 采写
【拜师礼俗】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受访人:范允立 ·目前弟子人数:20多个
习武之人要想得到师傅的真传,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拜师必不可少。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在武术界,拜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师傅才算正式纳你为入室弟子。 据范允立介绍,中国各门派的拜师礼仪大同小异,通过拜师仪式后,老师才会把他看成真正的学生,称之为“入师弟子或入室弟子”, 将会传授更多的武术和道义于他,没有拜师的学生只是“记名弟子”。 要想成为入室弟子,首先得接受师傅的考验,一方面是看是否有学武的才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人品。所以师傅对弟子的前期观察很重要,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师傅认为你是块好料,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就算是正式纳为门下徒弟。 拜师的仪式也有所讲究,师傅将请来同门的长辈和自己的师兄弟以及所有的徒弟到场,举行一次隆重的拜师仪式。 呈帖。老师接过学生呈上来的帖子,宣布愿意收此学生为徒,并向学生介绍本门的门规戒律,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执行。有的老师把这些门规戒律事先写好,签上名字,拜师时交与学生。 赠礼。老师向学生还礼,赠予学生礼物。礼物一般为武术器械、武术教材或者服装鞋袜等,意思是要脚踏实地地刻苦训练。 磕头敬茶。徒弟要跪下向师傅磕完三个响头,然后敬上一杯茶,才算是正式成为徒弟。 敬酒。举行完上述仪式程序后要以老师的名义请参加这次拜师仪式的所有人员吃饭,请武林界的各位同仁认识自己新收的徒弟,并且请诸位以后要多加关照。 一旦举行完拜师仪式,就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傅对待徒弟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精心传授技艺;徒弟要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尊重,把师傅的妻子称为“师娘”。
本报记者 白平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