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转/秒,下限为20转/秒,24转/秒为纯圆。正转时从中心不断旋出小圆向边缘扩散越出,转速越高散发越快,也就是说,转速越快,能量越大,散发的射程越远;反转时,外圆散发的小圆随着速度的增加不断缩小,向中心坍陷,当然,速度越高,坍陷越快。
著名学者王大有(韶华子)据此认为:古人在练功状态下,以自身修炼的层次不同,体悟到太极体旋转速度不同的太极旋转现象;旋臂长短、松紧,双仪向心、离心,都与太极体的旋转速度有关。由此可知,左旋(逆转)收气、采气,右旋(顺转)放气、发气。这如同拧螺丝钉,右旋(顺拧)为向前拧紧,左旋(逆拧)为向后拧松。同理,太极拳逆缠为收、为含、为蓄;顺缠为开、为放、为抛掷;收得越紧、越足,抛掷的质量、能量越大、越重、越沉。
中国古代贤人对这种太极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凭空臆作,而是有其宇宙本体太极现象为依据的。
“气”就是中国古代贤人认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体的本原物质,现代学者称之为“原初粒子”。这种原初粒子被现代科学探究其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弥漫、充塞于宇宙空间并与宇宙同一。“波”为螺旋态,“弦”为直线态,是“曲成万物”的S或Z的运动曲线的不同形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印”,波粒二象性就构成了本原太极体。
于此可知中国古代贤人早就认识和发现,一切宇宙体都存在螺旋结构的现象。根据这一结构形态造就的汉字,诸如“已、乙、乞、气、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状,比如汉字“乾”就是“太乙”、“太极印”;乾字“卓”的右边“乞”,就是象形双螺旋结构。这已被出土文物所证实。(注1)。各种各样的太极体构成了宇宙运转的秩序。
再以天文学而论,浩瀚宇宙中的星系运动,也显化出无数太极现象。比如,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摄制的“银河系旋涡星系图片”,可明显看出太极旋转体态(见图11)。旋涡星系左转,旋臂由银核自外向内逐渐加速涡旋,构成了太极星团图样。
再据摄制的“猎户座(M51)星系旋涡”(见图12),旋臂右转比较舒展,旋臂上一个个星团有规律地向外抛洒,也是一个太极星团图样。
而太极的故乡—中国,更是以太极思维和太极图形将现代科学与艺术结合,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太极绘画形象。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世界“二维强关电子系统国际讨论会”,李政道博士邀请我国著名画家吴作人,专门专题为大会制作大会会标。吴作人根据会议研讨的尖端科学内容,调动自己对中国古老太极思想的理解,融和科学与艺术境界,绘制了“太极图”会标(见图13)。
吴作人在谈到这幅画创作思想时说:“以往对‘太极图’虽有多样的理解,但多半认为它是个封闭的、固定的、浑然寂寞的整体。而我想要表现的,却是在无限空间中旋转运动而又互相作用、联系的体系,它更能表达博大深邃的宇宙的无穷变化和无比深奥的大自然现象”。李政道博士对此欣赏地说,“您的大作已获国内外科学家的最高评价。如太极、两仪,画中包含的抽象概念,已超过了物理上的基础理论。而其形象动荡,更深深地表达了从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一切之形成。结合古今、融协万象,实创作之晶品”。目前这幅优秀绘画作品珍藏在中国国际物理研究中心大楼的展厅中,该绘画图案被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志。以上阐述,笔者以为:太极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基本运行态势,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国人一种思维方式,这是其一;
这幅画一经展出,就轰动科学艺术界,获得高度评价。她以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中“太极”思维及原理为基础,采取、融入了绘画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手法,追寻探索了当代科学技术尖端课题而创作了一幅熔科学与艺术、古代与现代于一炉的史无前例的作品,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其二,互抱的双鱼太极图只表示阴阳两仪互为其根,且静止平衡的形态和思维;
其三,太极是运动的。运动中的太极随着转速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太极形态,从无极状态的圆,到两仪互抱、半缠、互缠、过缠直至同心圆;
其四,不论是古代贤人对宇宙太极体的认识及留给我们的太极图形,还是现代科学揭示并展现的宇宙星云乃至电子、质子、粒子等,无一例外地证明着,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最符合太极本体、本义,是太极拳的主要图形依据;
其五,太极拳,是太极拳创编者体察太极之自然现象和运行态势,参悟其中之奥妙,追寻“天人合一”之理念,筑就人体身心双修之产物。而太极、两仪(阴、阳)、四象(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则是太极拳运动层次程序之无穷变化;
其六,太极拳仅有圆、弧是不够的,太极拳最经典、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她的螺旋缠丝。
太极拳螺旋缠丝问题,上世纪60年代曾因著名太极拳师徐致一于1964年6月1日发表在《体育报》题为《略谈太极拳的缠丝问题》一文而引起全国太极拳的大辩论,许多著名太极拳师诸如洪均生、李经悟、罗宏基等,都参与了讨论。最后由著名太极拳师顾留馨应《体育报》之约发表题为《从缠丝劲问题谈起》而结束辩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
一、如果太极拳用单纯的弧形动作,不但动作幅度大,很容易于与来力顶抗,以致无法“引进落空”,不能达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只有弧形的动作过程中同时有螺旋动作,才能“触处成圆”(陈鑫语),“触之则旋转自如”(李亦畲语),才能粘化恰到好处,无过不及而动作幅度极小,这是舍远(用单纯弧形)就近 (用弧形中螺旋)的关键,离开缠丝劲是不可能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无圈的。
二、缠丝劲由于动作螺旋式的弧形缠绕,处处是曲线,处处可以转化为直线,无定向而又有定向,无定向为圆,有定向为方,方圆互变,刚柔交用,充分体现了太极两仪,有柔有刚,阴阳互变的含义。
三、缠丝劲最能练出轻灵沉着而又圆活的内劲。由于动作螺旋,处处能控制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处处能越过对方防守点轻灵地进逼,使对方独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刚,能引,能化,能拿,能发的,是一动即进,是防御中的进攻(注2)。
因此,太极拳本质的东西是螺旋缠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