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动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完成这一动作时,运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转动式”,而运动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则称为“定式”。
“定式”还有另外一种涵义,是从训练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在每个单式做完之后,摆好拳架定在那里静止不动。当然,这种静止是一种相对静止,是相对于“转动式”而言的静止。这种“定式”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对静止,稳定拳架姿势,找到内在感觉,以达到积,淀功力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这种“定式”也被称为“桩功”。还以“单鞭”为例。转动式完成之后,并不急于做“提手上势”,而是有意静止一段时间定在那里,这可以说是个静思揣摩的过程,然后再做“提手上势”;“提手上势”做完之后再定一会儿,以此类推,从而达到最佳的练功效果。
太极拳讲求“式式相连”、“连绵不断”。如果说“式式相连”是拳势演练套路的外在动作形态要求,而“连绵不断”则进一步深化了“式式相连”的内在技术要求,集中体现为“绵”这一特性。
与“绵”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还有“虚”、“软”、“轻”、“柔”、“粘”、“弹”、“长”等,都体现了太极拳特有的劲感和独特的劲法,这就是“用意不用力”。正是这个“绵”字,使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它拳种劲法的特性:它不是断的、浮的、硬的,也不是快速的、迅猛的,它若有若无、绵绵若存、沾粘连随、滔滔不绝。即便有快慢刚脆练法,那也是在松柔的前提下产生弹劲。如《太极拳论》所言:“十三势者,拥、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其式相连,势若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又日长拳。”也正是因为这个“绵”字,太极拳最早又被称为“绵拳”和“沾绵拳”。
一、“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
1.“定式”与“单式”异曲而同工
太极拳在讲求“式式相连”、“连绵不断”的同时,还要求“式式清楚”。一般来说,“式式相连”、“连绵不断”主要是针对太极拳演练过程中的“转动式”(单式)而言的,要求动作连贯并保持均匀速度。而“式式清楚”则主要是针对太极拳定式而言的,要求在整个套路的演练过程中,每一个单式动作能够得到清晰完整的体现。但进一步深入分析,前面提到的两种涵义的“定式”其实都与“式式相连”、“连绵不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涵义的“定式”要通过连贯匀速的“转动式”(单式)来达到最终的动作形态;后一涵义的“定式”则要在稳健静谧的相对安定静止状态中寻求“连绵不断”的内劲贯通感。这也是太极拳真正意义上动静互根的体现,即“动中寓静”、“静中求动”,其动静机势之潜转妙韵要存乎一心。可见,“式式清楚”的“定式”不仅与“式式相连”的“转动式”(单式)相辅相成,而且是异曲而同工——“异曲”是动作状态有所不同,“同工”则体现在“连绵不断”的技术要求必须贯穿始终。
二、行拳中“定式”与“连绵不断”技击关系
1.在“招法连成”中体现各定式间的“连绵不断”
由于太极拳的本质在于技击性,因此每一单式的定式形态中,既包含了拳架动作的转换完成过程,也包含了技击的技术要领。与人对决,一招定乾坤自然最好不过,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几个技术动作连在一起方能有机会制服对方,这就形成了“招法连成”的技击动作。
以太极拳最典型的动作“揽雀尾”为例,一个单式中就包括了“拥、捋、挤、按”四个连续化发的动作。太极拳的五捶之一“搬拦捶”也包含了一搬、二拦、三捶这三个防守与进攻紧密结合的技术动作。这些都要求一气呵成,使对方得不到喘息机会而制敌取胜。如此这般,在行功走架过程中,由一个定式技术动作的形成,到几个技术动作的组合,再将这些动作进行有机地编排,就形成了内容丰富、意趣环生的太极拳套路。
2.在行拳悟道中将“连绵不断”贯穿于每一定式之中
就提高拳艺水平来讲,“连绵不断”地重复演练套路,并对每一单式反复练习揣摩,都是提高功力、练好拳架和体悟太极内涵的重要方法。
在“连绵不断”的套路练习中,要始终贯穿太极拳“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运劲如抽丝”的劲法特点就是“意气稳定”、“动中求静”,要求劲势不迟不速,动、静、定相融互变,在松静中以“听劲”、“沉劲”、“粘劲”来因循拳势间连贯不断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对每一个单式和它的定式来讲,都是清楚的、到位的、严谨的;对于每一个定式和与其相接的下一式来讲,则是旧力未尽、新力已生,从而达到式式清楚、前后连贯、劲力绵长、沉着稳静的演练效果。比如由“按式”到“单鞭式”,当两手由竖掌到放平前伸时,要与前式“按”劲势相连,使已按到位的劲势在气息变换之间得以延长,并贯至十指指梢,其腕、肘、肩亦随之松沉抻长;及至下一动的“左转平抹”,两掌左抹初动时,两掌心先有一暗合劲,好像两掌心撮合住一竹尺而有粘提之意,继之再向左抹、回旋,要有“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之感。如此行拳,就体现了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若无此内意,其拳势必将空、浮、飘,软滑于形,依样画瓢耳。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单式都可拿来作定式练习,这也叫“桩功”。这种训练方法更强调“静中求动”的意识引导和体能培养,要求在“静定”中培育心宁体松,孕育内气潜换,体味内外三合,从而达到更高境界。例如,在习拳人看来,练拳最难的莫过于求“松”,最难达到的就是对“松”的体悟,最难“松”的部位就是自身的两膀和两胯,而通过一定时间姿势相对不动的定式练习,就可以较快地体悟到“松”的境界。因为在作为“桩功”的定式训练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累,并且首先累的是两腿胯和两肩膀。累就想动,动就想调,这是静极思动的自然反应,而适度的调整就恰恰起到了松活筋骨、自然舒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式亦是活势,并非死桩,这叫“定中寓活”、“静中求动”。再进一步讲,能松柔则能安舒,能安舒则能静定,能静定则能开发自身第六感官的潜能机变意识,进而提高“见微而知著”的超前应变能力。如拳论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从而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应物自然”的高级境界。这也就是“定中寓变”、“劲意连绵”,从而在定式中体现“连绵不断”。因此,这种“桩功”意义上的定式训练,对提高耐力、整合劲势等都具有显著效果,对开发人体潜能智慧亦具有特殊功效。
总而言之,“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关系,好比“形”和“神”的关系,好比“骨肉”与“灵魂”的关系,二者相依为命,密不可分。本质上讲,太极拳就是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互化互济的一种运动形式,是营造动与静和谐融合、形与神有机统一的一种有益修炼方式。在行拳悟道过程中,只有做到动静互根、意气融贯、刚柔相济,才能温养得法,如此,延年益寿不老春亦庶几可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