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传统历史沉积的武术拳法,大多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浓厚的、历史沉积中的文化色彩和技巧艺术色彩。
所谓文化色彩,是指对于武术形式的命名,与技术招势命名的文化内涵意义上,以及理论文化的高深指导价值上。
所谓技巧艺术色彩,是指对于技术招势运化过程中的技巧艺术性规范,与技术招势本身所含的技巧艺术特色上。这既包含着演示中的艺术性运化技巧特色,又包含着应机对垒时的应机技巧艺术特色。而对垒应机时所施展发挥的技巧艺术特色,才是传统武术真正目的之所在;练习套路,只不过是一种训练的积功方式而已;公众场合的演示,只不过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表演艺术而已,并非是真正的武术目的。
大多练习陈家十三式拳法的人都基本知道,陈家拳法是既没有甚麽气功的练习方法,又没有甚麽虚领顶劲之类的要求。但其中所蕴含真正宝贵价值的东西,却是八纲所规范的技术招势运化的方法形式,才是达到真正用机目的的方法技巧。要达到真正武术技巧艺术的高境界,除了八纲运化技术招势的方法之外,别无他途是可以遵循的。
这就是陈王廷引武入道的真正道法的奥妙神韵所在。
现今虽然有陈家人附会、认同了太极拳论哪种“虚领顶劲”的说道,但实际上却是格格不入于陈家拳法的。因此有人提出陈家沟拳法并不是太极拳,既然是太极拳,为甚麽和太极拳论完全不同呢?这也是部分人附会认同引进太极拳一些说法的根本原因。
近二百年间的武术界,基本上是在缺乏武术基本知识的境况中滚打纠缠着。
许多文化人也纷纷参与其间,加入了研究、考证的队伍中来。但这并没有使太极拳的文化得到丝毫提高;也没有使太极拳理论的错误得到纠正;更没有帮助人们厘清太极拳历史的纠缠要害,反而使这种纠缠更为复杂,更为难缠。
尤其以陈鑫为代表的一些陈家人,为了争夺家族之间荣誉共享的优势,有意的涂改着一些历史环节。
更为甚的是有些自命不凡的文化人,竟然做起了文字游戏,用以迷惑许多武术爱好者,参入许多本不应该有的东西进来,使许多本来很好的东西,为了能够符合太极拳论的一些说法,扭曲变形、变态了许多传统的好东西,甚至于改变了一些技术招势的名称。这更使人们在练习传统武术时产生了诸多的疑惑。
从本质上说,陈家十三式与陈清萍所传十三式的赵堡架,是根本就不同于后来的太极拳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根本不同,而是从实质技术方法上就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前二者是技巧艺术十足的优越武术拳法,后者却是没有任何实质技术,和武术基本知识的东西可言。
前者虽说有些遗失漫漶的情形,也有许多退化了的东西,但基本上保持了大多数的传统技巧艺术特色;后者尽管被神化性鼓吹招摇,但却没有具备基本的合理结构的技术招势。如果说还有一丝半点的武术味道的话,那就是沾了点前者所传授的推手方法的光。除此之外,则就难有任何的武术拳法味道了。
前者对后者来说,是丝毫不能离开的、赖以生存的营养源泉,这有点像大树或茂盛植物的样子;后者对前者来说,似乎有点装点强盛着自己的外表形态与声势,但实际上却是榨取消耗自己的寄生物。这有点像寄生于植物上的菟丝子之类的东西,得靠别人的枝干、营养来支撑、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声势之大几乎掩盖模糊了所赖以生存大树的基本正常形象。
这也正是太极拳释名的图谋所在,这种谋略心计不可谓不深。但现今并无人愿意把这种东西清除,而却当做色彩绚丽的美妙景观欣赏,以期繁荣与共。
如果仅仅从几个技术招势名称相同上去认同的话,这种认同未免有点太过于粗枝大叶了;如果从个别技术招势的相似上去认同的话,也未免有点自作多情了;如果仅仅从“太极拳释名”的纠缠说法上去认同的话,未免太过多的缺乏了点武术基本知识,与相关文化上的愚昧;如果仅仅从几个“又名”上去认同的话,也未免太有点无知的迂腐。
陈王廷完成了把武术引入道法的创举,以八纲五纪的方法模式,命名了自己所创的武术名称,称之为“十三式”拳法。以八纲规范了技术招势运化的技巧艺术方法,以五纪厘正了技术招势最佳应机的方法套路形式。陈王廷虽然没有直接的立论说明身法的要求,但以道为本,以柔立运,以“诸靠缠绕我接衣”为法上而言,这本身就早已明确的指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放松身法的指导原则。
更何况八纲本身的要求,便是立身中正、典范阴阳、纽缠太极而激励运动发展变化的方法形式呢。
而后来的太极拳,基本上连要练什么都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都不知道,连要鼓吹到什么程度都不知道,所以只能以一个不知所以然的“太极拳”做幌子;以“四两拨千斤”做鼓吹;以一个徒有的套路形式做样子,来招摇过市,自欺欺人。
纵观太极拳所谓的“虚领顶劲”之类的方法要求,则无疑是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基本精神原则的;是违背了太极内涵道法意义的精神原则,这是称不上太极拳的基本理由之一。
而如果按照武禹襄的所谓“身法八要”,真正做到“涵胸、拔背、裹(原字为月旁当)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要求的话,那几乎近似一幅吊死鬼相,只是少了把舌头伸出而已;也少了点王芗斋意拳的“毛骨悚然”。
这不仅违背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原则,更拘束了技术招势运化过程中的舒展机势气势。如此一来不但约束了技术招势运化的技巧能力(不过它并无技势的技巧,故而不必理会,所以也就如此规定了),更拘束了技术招势应机时的发挥作用能力。不过这一切都不必考虑,因为他原本就缺乏考虑此类问题的基本知识,还缺乏文化基本知识的底蕴。要不然也不会想出那些不合常理的用字,既能把那个“肫”字用到人身上,又能把闪通背改成“三甬背”,还能把云手当成“纭手”,更能把“搂”字当成“履”、“捋”字来解释,更何况把个“掤”字当“捧”字用呢,那更是小菜一碟。
陈王廷的八纲,是八个不同阴、阳的个体,所构成的四对太极的结构形式。这就是阴、阳一对太极结构形式;刚、柔一对太极结构形式;开、合一对太极结构形式;虚、实一对太极结构形式。这种太极形式的相互配合运动变化发展的支撑,而形成了技巧艺术密切运化技术招势的机势气势。
反观太极拳释名中的所谓八势,尽管强与八卦相配合了起来,但却无丝毫的关联气息。虽然八势也勉强分了阴或阳的形式,但却难以配合成情系密切纽缠相关的太极结构形式。既没有有向上的掤,就必须有向下的採法的必要结构形式;又没有有向前推的方法,就必须有向后捋的技法配合必要结构形式……,这哪里有什么太极的结构形式可言呢?显然是在瞎编排、胡啮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