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练拳要诀:
1、“三个三”
三线齐:
百会穴与会阴穴一线对齐;
左肩与左胯一线对齐;
右肩与右胯一线对齐。
无论进退转换,都要保持三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手脚相连、上下一体、上虚下实、八面支撑。
三尖对:
走拳架时许多动作要求前手尖端(中指或拇指、鼻尖和后脚下跟相对,这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发劲结构,劲起于脚跟;透过中线,直达指梢;推手时才能力由背发,以中打中,发劲才能迅若雷霆,一往无敌。
三心涵:
打拳时要求手心、胸心、脚心常涵,三心常涵,才能使内劲含蓄,外柔内刚,推手中不丢不顶,妙用无穷。
2、内外相合。
即外腰、腿、胯相合,内意、气、神相合。周身一家,互相顺随,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外在之合。全神贯注,心意领气,布遍全身,渗透内外,上意手指,下意脚跟,互为依存,相互为用,这是内在之合。内外相合,可得太极内劲。
3、虚实刚柔。
太极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此为贯穿体用之纲领。上为虚,下为实;胸腹及内曲者为虚,后背及外凸者为实;两腿中承受全身重量者为实,另一腿为虚,这是全部虚实变化的根本,虚实分明,则刚柔立判,两臂如藤条,前胸似棉花,后背如钢板,则可达到刚柔并济。
4、气贴背。
气贴背是“涵胸拔背”的加深。涵胸拔背,沉肩坠肘之后,将内劲沿脊背下沉到腰胯,直至脚跟。腰胯为全身之枢纽,肩胛骨是两臂内劲收放之关键。气贴背,则能使内劲收放自如,即力由脊发,同时可形成前虚后实,胸腹气流通畅下行,松柔而化解来力,后背圆满刚健,可御背后之敌。
5、神意足。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神满则气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其运作之际,全身松静,无丝毫拙力,虚领顶劲,将精神领起,意气率先而行,动作徐徐随后,以意气带动全身,以轻灵运转沉着。同时需注意意大千斤,手轻四两。身体虚无透空,丝毫之力不受;神意饱满圆融,千斤之力可破,功成之后,推手时可以四两拨千斤。神意自足的妙用还在于太极拳的慢练快用。天下至快者莫过于意、形未动,意先行。意之所至,我动一寸,彼动一尺。故太极拳虽慢犹快,慢即是快。
6、具发劲。
太极拳架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蓄势势待发,蕴含着暗中准备的内劲,要练到处处都能发劲(即寸劲),推手时方能使对方腾空跌出,才能做到挨到何处就何处出击。
二、太极推手之五劲。五劲即“接”、“听”、“引”、“化”、“发”。
接劲:用腰胯接劲,不可用手接劲。松腰胯,将彼劲接到自己脚跟。对方来意,我用意接;对方对力,我先发制人,但不丢不顶。
听劲:以接触点听劲,通过皮肤感知对方来力之大小、方向、速度、随曲就伸,将其引化。
引劲:沉肩坠肘,脚分虚实,腰肘向后,左右移动,使对方双脚离,如临深渊。
化劲:手轻放意,涵胸,上身松静,以腰胯带动一切,使对方来力如捕风捉影,无处施力,无可进攻。
发劲:将对方引进落空后,自己周身相合,储气贴背、意气神、腰腿胯同步对准对方中心,意放足,力由脊发,速度如放箭,令对方腾空而出。推手时,先练接、听、引、化、,方能发劲。
三、太极推手连接劲歌诀:
静意气,涵松沉;
轻灵活,动连绵。
推手时,静当先;
顶头悬,分虚实;
松腰胯,手放意。
引轻细,脚离地;
涵合开,发放箭。
他用力,化而后发,化即是发,借力发人。
他用意,引而后发,引即是发,引力发人。
能引化,能发人,不丢顶,能入门。
四、太极拳推手有病无病歌:
有病:
双手接劲,接上力顶。
双脚双重,身体前冲。
直来直去,腰胯难动。
不听来劲,手脚乱动。
硬推硬拉,力尽告终。
无病:
上身中正,手放意听。
脚分虚实,腰胯接劲。
接引化发,变动腰胯。
化而后发,借力发人。
引而后发,引力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