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默认搜索
仅搜索标题
代言人、技术顾问
-武世俊
大师
最新文章
·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
·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
·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
·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
·
太极十八跌
·
骨架传功松透求整
·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
天下武林
>
太极天地
>
太极天地
> 正文
因缘性难空明心方见性/翁心诚
来源:《精武》 2010年第2期 作者:翁心诚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2-20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笔者的一篇关于老年养生太极的小议,竟然引起了一位拳家的重视,撰写了大篇幅的文章,全方位论述了《养生太极拳锻炼的技击性》(《精武》2009年第12期,以下简称《技击性》)。此前,笔者阅读过这位作者的若干文章,知道其拳有功底、理有探究、写有水准,值得笔者学习。古人言“闻过则喜”、含两层意思,真过可以自醒,假过可以自警。“人不知而不愠”,且不说君子境界,亦可算探究一乐事。读过《技击性》大作后,学到了若干拳理知识。但对其中一些论点仍持有疑惑,特将此写出敬请指教并博有缘读此文者一笑。
一、因缘性难空
笔者最近几年比较关注老年人太极训练的现状,通过调查访问,发现步入老年才开始习练太极的大多数人是带着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症来寻找“特效药”的,有的人被慢性病困扰多年,但因在岗时忙于家事、公事而无暇顾及,有的虽练过太极套路,但终因精神与时间都难以集中,使情况变得有些不妙。他们决心练太极是基于对太极圆润、柔和、平稳的训练方式的信赖,是对其精神与生理的调适效果的仰慕,是抱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复身心而来的。而那些教拳者中的多数人却不怎么照应他们的这些合理、正当的要求,总是不厌其烦、照本宣科地强调技击原理与方法,即如何去防身、打人,以技击作为一种主导思想,使“末”提升为“本”,使“珠”上升为“红线”,使“宗”淹没,于是习拳者中有望而生畏者、有知难而退者、有心不在焉者、有充耳不闻者,从而冲淡并弱化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与生理要求。当然,带来的问题是教与学侧重点的偏离与太极神髓的淡化,故而训练效果不怎么理想。然而笔者曾观赏过一位长者练拳,在互相有过接触、沟通后得以倾心交谈。摘要如下:
“请问您贵庚?”
“‘耳顺’有余,‘随心’不足。”(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您每日练多长时间?”
“3个小时。”
“敢问效果怎样?”
“我刚从岗位上退下来时,一身的病,光说也得说上好一会,现在练得病魔已跑,精神极好。”回答时他的神态真可谓是得意忘形。
“请教一下,您有什么经验?”
“练时不管技击,真的只是用意不用力,人放松了,就练得非常舒适了。几个小时倏忽而过。”
后来我得知此长者乃高级知识分子,好读书,略通儒、道、佛及医学之理。
通过这次对话引起我的对比思考——步入老年才开始练习太极者是否可以考虑不练技击,只因传统理论是十分重视技击的,并已成定论,我亦审慎对待这一想法,不敢贸然写出。
此后我读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极内功解秘系列。祝大彤先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太极拳家,他在《自然太极拳》著作中,将功法分为养生篇、技击篇等,并持有习拳者可根据自己情形侧重养生或侧重技击训练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尔后,我又在《中华武术》2008年第8期上读到《少林与太极》杂志社刘强同志(当时任编辑部主任)发表的新时期太极“强调攻防意义不大”的一个观点,又在2009年第8期的《中华武术》上读到李德印先生的一个讲话,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李先生是太极界得真传、有世界性声望的太极专家,他在2009年国际混元太极交流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演讲,他说:“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是当今太极拳运动的主流,是武术运动的主旋律。”发言中用较长篇幅介绍了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习练太极拳的体悟,他靠读书、观碟、自学训练,并没得太极真传练技击,但效果同样很好。我想到技击性固然重要。但要练成功并非易事。当今习练太极者人数约一亿以上,但其中有真技击本事者却屈指可数。练技击必须有许多相应条件。如不具备条件,则是白练。这些信息融入脑中,我便觉得有了理论依据,又有了实践基础,因此便产生了明确提出老年人习练太极的非技击性的想法,于是草就了《非技击性》一稿,得以见文于《精武》。
不过,知常不易变,因缘性难空。
二、太极最难
人们说在武术品类中,太极最难,主要是针对技击而言。但练成技击神功后,威力无比,不可抗拒,优于任何一个拳种。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但古之走蜀道者仍然成千上万。而太极之难练成技击神功者,则为数极少。《真正大成拳》著者讲,过去与现在练成“惊、弹、抖、震”功夫者,只有少数几人而已。太极里的技击神功面临同样状况。故必须正视其难。其难表现在几个方面:
1 难在其神奇性。真正的技击艺术,其表现为“四两拨千斤”(亦有说“拔千斤”),无力胜有力,力从他借,沾连粘随,耄耋御众等。如没此奇能,则只是技击的“空壳”,并没技击之内核。
2 难在时段与年龄。“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到六十万事休”,这些都是强调年龄期。不顾年龄的观点是片面的,这是一个常识。即便是吃饭,只要活着的人都有“吃”的现象,到了老年期便与青少年期迥然有别。
按照传统的太极之见,一般认为练太极得需要十年功夫,还是指从年轻学起,即“十年磨一剑”。进入老年才开始习练,其接受、记忆、想象、模仿、创新等能力均已大大减退,少说也得十五年左右(还要考虑其他条件),假设八十岁左右才学成而“锋刃未曾试”,岂不成了屠龙之技?
3 难在高师难遇。那种真正的技击神功非一般知拳者能把握、传教的。况且,一个世纪以来,陈长兴、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陈发奎、李雅轩、汪永泉等大师授徒逾万,有几人能得其真传?
4 难在学者素质。太极大师——水性太极拳创立者王壮弘先生认为必须是绝顶聪明与刚毅的习拳者才能学会技击神功。一个习拳者必须对儒道佛有通透的领悟能力,在习拳中有很强的理解、体悟能力,才能学到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本事。如若不然,只能是个“冒牌货”的自吹自擂。我认为,此观点既是对太极神功的准确体验又是对太极现象的合理考察。王先生本人练过形意、八卦、搏击、太极等武术六十年,传教太极也达四十年,其他人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按理讲其观点比较有说服力。
5 难在训练技艺。武术名家李紫剑先生在《太极拳杂谈(三)》中有一个重要的太极观,笔者亦赞同。他认为:“实力是功力的基础。”基于这个意向,他提出:要练“应手即仆”的技击,则应该练杠铃、哑铃、石锁、俯卧桩及打桩板、打沙袋、踢木桩、揉石球、拉滑车及徒手搏斗与肢体打击训练等,这与太极史上高手们的训练情形相符合,而上述形式都不怎么适合老年人训练。
如果不充分考虑上述之难,盲目提倡老年习拳者也要重视技击,愿望与效果能统一吗?
三、“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名家的一个典型命题。当初公孙龙子设此局让后人陷入迷茫。你说是它不是,你说不是它又是。两千余年来,后人难辨,他躲在九泉暗笑。连央视著名主讲易中天先生讲到名家时,因种种原因也对此不过闪烁其辞,稍稍带过。依笔者之浅见,公孙龙子是以其大聪明玩弄小聪明者的糊涂。他故意将“白马是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减去“是马”,结果使所有的人陷入名相两难之境地。接着便让后人在许多类似问题上陷入“两难”而纠缠不休。
现在的太极操就面临此名相。你说是操,它是太极,你说是太极,它是操。不过,笔者认为:其主体倾向应是太极。当然也不必硬规定为太极拳。因为它符合于太极的基本原理——阴阳相济、天人合一,及虚实、动静、开合的训练形式,而不是以技击性作为标准,《技击性》一文认为太极操不讲技击不属于武术,就更值得思辨。似乎太极操的示范不应请世界太极冠军邱慧芳女士,而应请体操王子李宁或者李小双。如果太极操不归于太极类,不归人武术类,那么作为武术领军刊物的《中华武术》的编辑们,在2008年第8至第10期的“太极天地”栏目里大篇幅地、醒目地介绍并推广太极操是否犯了一个起码的逻辑错误呢?况且照此逻辑,太极扇、剑、刀、棍、球、尺……则均不属太极,而应属于扇、剑、刀、棍、球、尺……然而多版本的《太极拳辞典》将其均收入相关辞条中。而且,多年来的《中华武术》的大编们的头脑是十分清醒的,何为太极、何为武术,他们心中有数。他们将太极操归入武术是武术化的武术观,归入太极则是太极化的太极观,其确当性不容置疑。倒是我们自己拘囿于技击性而不得已陷入“两难”境地,求实质岂可拘泥名相?
四、舞武同源
上文谈到“化”字,关键在一个“化”。以“舞”与“武”为例,“武术非舞术”与“武术即舞术”同时存在绝对的倾向性,原因在于离开了“化”,但武与舞岂能割裂。笔者在阅读《王芗斋专集选》时,看到有一篇目谈舞。摘要如下:
舞道是启发天赋良能活力的学术,是抒发感情振奋精神的最高艺术,可使爱好者陶冶性情,延年益寿。他谈到了意拳舞的四大内容与八种手法(上书第94页),被誉为大成拳中兴之主的王选杰先生亲演其舞,有舞照为证。这“两王”均是有国际声望的武术家,而不是舞蹈家,以自己的实证说明武舞不可分。笔者曾观赏本年央视舞蹈大赛古典舞冠军获得者所演练的《林冲》,其腾挪翻滚、跃蹬扑闪均不离武。舞到轻灵柔软时,通天通神,现太极之流韵,展武术之精魂。著名武术家李紫剑先生演练的四功段舞类似太极的连环斜飞、白蛇吐信等,极尽刚柔相济之玄妙,那舞已与武融汇一体。武术里有舞刀、舞剑、舞棍、舞棒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剑器一舞动四方”之名句,可见武术与舞术之不可分离,武术就是舞术尽管绝对了一点,但我们能说其“寿终正寝”了吗?更何况武舞不同流却同源,如同武医、文武不同流却同源。我们岂能因其不同流而否定其同源?武拳文练必是一个倾向。况且,从太极发展趋势看,必有太极舞、太极书法、太极步、太极走、太极跑等运动的出现,这正是太极文化的深邃性、哲理性、渗透性、儒道佛性、不可穷尽性的体现。这也正是太极旺盛生命力及宗旨的反映。这种时尚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何苦拘泥并死守太极技击这把尺子,将本来灵活多变的太极封锁在狭窄的框框里而自鸣得意呢?那岂不成了庄子寓言中的井蛙自赏?
对于老年人学习太极,也要作具体分析,一是步人老年前已练过多年太极,似乎如《技击性》作者,已练40年,或许已掌控技击艺术,他们便不存在技击性与非技击训练问题。也不属于笔者所议之对象。但对于步入老年才开始习练太极者,他们的太极训练的侧重点应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有此一得,然后才能有多得。先无此一得,岂能“一石数鸟”?如同杨权打了一只兔子,得了兔肉、兔皮、兔毛,还只是一个“一”的分离,并非一举数得。如果我们不理会客观情况,采用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方法,一味强调老年训练的技击性,又怎能体现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与照顾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原理及阴阳互济、随机顺势的太极训练原理呢?
五、含三合一
笔者曾在《太极圆圈意念法》一文中,提到一个太极观点,应一分为三地看待太极图。多数人认为:一分为二,针对这一倾向,笔者提出一分为三。因为阴、阳鱼没有中间地带如何活转?“三”绝对是重要的(不过其隐秘而已)。反过来含三为一。请注意“含”字。同理,技击性与非技击性是相互转换的,也存在中间地带。推而广之,整个世界被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所充满,知道了“三”,我们的思路就开阔得多。在太极领域里,有如下一些主要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的形式:阴——阳——中,开——台——中;动——静——中,虚——实——中;人——我——中,有——无——中;天——人——中,一法——万法——中。
以技击而言,或许有技击性——养生性——中,将视野扩宽一些,万事万物均是含一:合一与一分为三。故老子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然这个“三”或许不能按具体数字理解,但主要还是“三”。大象有天三宝——日——月——星,地三宝——水——火——风;空——有——中,小至一个鸡蛋,一个事物,一粒微尘。有人一定提出不合二而一怎么一分为二,不一分为二怎么一分为三?吾则答曰:不含三如何一分为二?如何合二为一?男有阳——阴——中,女有阴——阳——中,才能合二而一进而含三合一,由夫、妻、孩子组成家庭。不过“二”在事物中较显,“三”在许多事物中较隐而不易被察觉。故古圣贤强调知精识微,而人们往往被感觉所欺骗,正像观察一幅太极图只是阴阳不见中那样。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及统一性的存在是依赖着此对立面间的“三”,方可派对、流转。即斗争、转化。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其互含性、中转性才能准确地认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命题,从而认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才不致于犯毛爷爷警告的那种万千学问家不知此理、如堕烟海的错误。这里并不是说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对,而是说缺了一点“三”。
我们现在面临太极的技击与非技击问题就存在“三”的统一体中。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即主要倾向,便会合理认识。如将老年习拳者拘泥于技击性,就是没有关注主要倾向、主要方面而产生的主次不分与本末倒置的思维混乱,这便否定了含三合一与一分为三。这也必定否定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六、明心方见性
大体言,争鸣有好处,可辨明思想,活跃武苑文坛。但世上总是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体现大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一个大道理。就论争而言,论辩的双方必须尊重对方的论题,不能随意增字、减字、改字。比如,“鲨鱼吃人”与“鱼吃人”,“多吃鸡蛋有碍健康”与“吃鸡蛋有碍健康”均只增减一个字,但内涵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辩者一方不能遵守这个大规矩,则必随意更改命题那就只是自己设题自己证,无敌天下。由此笔者想到大诗人艾青写的一个故事名是《打鸟的猎人》,大意是一位青年向一位猎技高超者学习打鸟,学习几天后便嫌烦难,提出要学百发百中之技。猎人便传授“绝技”:先拿一块大纸板挂在树上,靠近纸板打一枪,然后在枪眼周围画一只鸟。尽管今天出于环保,已禁绝打鸟,然其中寓意却发人深省。有些论争者就是艾青讽刺的这种人,因而似乎屡争屡胜,然而大前提已失。
论争者如果得到上述“真传”,任意在对方的命题中增、减、改字与词或添加句子,为己所用是犯了论辩之大忌。被历来的论辩家所申斥。人们认为:这种举措,相对于哲学而言是片面否定;相对于逻辑学而言是偷换概念或命题;相对于思维而言是先人为主;相对于阅读而言是断章取义;相对于心理学而言是注意转移;相对于写作而言是横生枝节;相对于手法而言是以假乱真;相对于政治而言则是强加(或强奸)民意。这种举措只会给论辩带来混乱。我们看到无论是文坛还是武苑,这种论争现象大量存在,它必使人陷入无味争论,不知浪费人们多少时间与精力,益处甚少而害处极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笔者原题为《谈老年养生太极的非技击性》,而《技击性》“反方”标题却变成了《养生太极拳锻炼的技击性》,将命题《非技击性》一文减了两个字“老年”,增加三个字,这便如同“鲨鱼吃人”这一命题变成了“鱼吃人”,我认为这并非《技击性》一文的疏忽大意而是蓄意与老辣。
我们看到,只要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等,许多问题便无法得出结论。古代有“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论辩,现代有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辩。生活中有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大鱼在先还是小鱼在先,及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的论辩,大学生们则有不以成败论英雄及时势造英雄、知识与能力的正反论辩,武学里有舞术即武术与武术非舞术的论辩,太极领域里则有体用何为重要及太极源流、“四两拨千斤”还是“拔”千斤的论辩等等,乃至本文提到的技击性与非技击性,这些论辩如果一旦脱离具体环境,再简单、再明确的答案也会变得繁难化、复杂化、两难化。
当然,《技击性》一文或许是想借题发挥,重申太极技击性这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叫人们不必迷惑。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须明确《非技击性》一稿的产生背景及其涵盖对象。还要明确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相”,它不但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你觉得说清楚了时,可能恰恰没说清楚。当你没说清楚它本来却很清楚,即使准确精当得如同经书,也不应执着,何况某些不准确得如同垃圾的语言呢?故贤圣者主张用事实说话。即便佛祖说法在讲述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时,用了千种比喻,万种事例,不过认为所说为渡河之筏而已,渡后“筏”可抛,何况世间有为法?不法为法,一法不生为法,恐人们不理解,故其言他什么也没说以为说了什么是妄言诳语。意在要求人们,重视事物本具精髓。
我想,我们对待养生太极的非技击性这一命题时(也包括本文)也应如此。让事实本身证实,事理自然在,明心方见性。
↑上一篇:
张聚家传心意六合拳传承释疑/龙立海
下一篇:
合一通背门考略/闫永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
新注册
) 密码:
匿名评论 [
所有评论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
太极拳经谱----陈鑫
·
“缠丝精”揭秘:等同缠丝劲 心意太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意念力/陈颜胜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陈颜胜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陈颜胜
·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高春生
·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
杨式太极拳械谱(1)
·
杨式太极拳械谱(3)
·
浅说腹式呼吸法/晏才魁
·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刘嗣传
·
太极拳的科学健身法
·
陈龙骧:李雅轩先师传授的太极步法
·
练习太极拳应拳功并修/牛胜先
·
太极拳四法,眼、手、步、身/顾留馨
·
太极拳修炼十明
·
重读“太极拳八法秘诀 ”
·
太极三美/翁心诚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33493757(服装器械)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
谢栋兴
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
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
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