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挤劲”是怎样的?现代太极拳界也有多种说法,大多认为外形姿势是两手相迭向前推,也有认为可以“单手挤”的。而认为是两手相迭的,大多认为是两手在胸部一手置于另一手臂的内侧,以前手为主、后手为辅,用后手加强前手的力量一起合作向前平推;也有认为以肩或背贴住对方身体攻击也是“挤劲”。而对于“挤劲”所适用的,有认为是在对方捋自己时使用,有认为在自己捋对方后使用;而对任何“挤”的使用,都被认为是进攻。那么,这种认为正确吗?
应该明白古代和近代太极拳先人所谓的“挤劲”和“挤”是通用的。所谓“挤”明显体现了相互挤压。但必须认识到这相互挤压不是指敌我之间的挤压。因为仅掤、按、挒、肘、靠哪一种不体现为敌我之间的相互挤压?所以这“挤”的相互挤压指的仅仅是自己前后相迭两手的相互挤压。由此可见,所谓“单手臂的挤”是不存在的,“以肩或背贴住对方身体”攻击也是不属于“挤”的。至于“挤”是否都是攻击?应该明白对于太极拳而言,“收即是放,放即是收”,这句话包含了沾粘连随是既是对于敌人攻击的化解,而化解的同时又始终体现着攻击对方。所以,对于太极拳而言,不仅有发劲之“挤”,还有攻击包含于化解之中的沾粘连随之“挤”;太极拳的“挤”也是为分沾粘连随的和发劲的两类才是客观的。太极拳“挤”的适用也是应该可以千变万化的,既可以用以破解对方对自己的捋,也可以在自己捋对方后使用,也可以在自己的掤、按及其它攻击等之后使用,而且,“挤”是具有很多形式姿态的,不仅仅是前方手臂横着才是“挤”,只要是两手交迭,无论是否发劲,都是属于“挤”。但是,对于“挤”最擅长与典型的,应该认为是化解对方对自己的捋。太极拳四正推手正是体现了“挤”的这种最擅长与典型的用法。
四正推手锻炼到脱离固定程序化之后,推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可以使用“挤”的机会,而四正推手练习中的“挤”大多是属于沾粘连随不用力的。当然这种“挤”既属于化解对方之攻击的方法,也是属于我发劲攻击对方之前奏的“软着落”,就是说在对方还没有处于背势、我还没有完全控制与贴实对方之前,“挤”仅是一种姿势而不发劲的。
现代太极拳界对于发劲之“挤”的解说大多是来自于和引述于陈炎林先生《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对“挤”的论述。然而,应该明白书中的论述其实仅仅是反映了田兆麟先生对陈炎林先生的部分传授。现将该书对“挤”的论述摘录于下:“挤者乃以肱部(即小臂)挤击人身之谓也,为推手中主要动作之一,不可过高或过低;挤生于敌捋己之后,故欲挤之势足,先须故意任彼捋足而变挤挤之;挤亦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能用手臂之力,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其姿势圆满,勿生棱角,顶悬身正、沉肩含胸、尾闾收住、上身勿向前仆,免失重心;若用力挤,则己臂反易为敌借劲,故艺高者能将挤气贯于人之足部,使人处于背势,身体不得自由;其发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惟初学推手,在四手中泰半缺挤一手,故推手盘圈不甚圆满。”这段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就是:“挤就是以小臂挤击别人身体的意思,是四正推手中的主要动作之一,挤别人时小臂不可以过高或过低;挤发生于敌人捋自己之后,故而企图使得发劲之挤的力量充足,先必须故意任由对方捋完全形成而自己再变为挤去挤对方;挤也可以用于别人靠我之后;只是挤不能用自己手臂局部的力量,必须用腰腿传递上来的劲力加以神经反应的配合,挤的姿势要圆满,不要出现棱角,另外还要头顶悬身体正、沉肩含胸、尾骨往前收敛、上身不要向前倾俯,免得失去重心;如果是用手臂局部的力量挤,那么自己的手臂反而容易被敌人利用而借劲,所以太极拳艺高的人能够将挤的力量贯注于对方的足部,使对方处于背势,身体不能够自由变化;挤的发劲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只是初学四正推手的人,在四正推手中多半缺少挤这一手,因此推手盘圈不够圆满。”
其实由郑曼青先生执笔的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四正推手法》对“挤”也有述及,书中说:“乙趁势平屈右肱成九十度角形向甲胸前前挤,堵其双腕,并以左手移抚肱内,以助其势。”这段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就是:“乙趁势平屈右小臂成九十度角的形态向甲的胸前挤去,堵住甲的双腕,挤的同时以左手移按在小臂的内侧,以资助挤的作用。”
太极拳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上述这两段话也是如此。应该认为对于这两段话的理解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是必须接合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思想与正确的太极拳实践对全书加以综合融会贯通才能正确了解原意的。而接合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等,上述两段话对“挤”的论述可以归纳和具体化为以下5个要点:
①发劲之“挤”不能用手臂局部的力量,“挤”的力量必须来自于腰腿;“挤”的力量如果是手臂局部的,反而容易被敌人利用。
②“挤”实施对别人攻击的部位是与敌人相接触的自己前方的手臂,另一手则置于该手臂的内侧,以此作为协助贯通来自于腰腿劲力的资助。
③“挤”是趁势而为的,往往是自己的一条手臂被对方控制了比如受到对方之捋了、或者自己的一条手臂有牵制对方等其它的作用的情况下出现了可以攻击对方的机会,而这条手臂不能有效攻击时,才使用“挤”的。
④“挤”时必须姿势圆满,自己的身躯肢体必须有包裹住对方的态势,具体地说必须将对方的身躯置于自己实施“挤”攻击的手臂之内;“挤”的劲力方向也就是自己的身躯正中轴与后手所形成的直线必须对准敌人的中心轴线。这样对方才不容易破坏与化解。
⑤要使腰腿之劲力传递到手臂,必须身躯在腰骶的带动下始终向后撑靠,后腿的臀纹沟尤其承受身躯极力向下沉坐与身躯与后腿之前后挤压之力,这样必然造成身躯直竖,自己的小臂则必须与自己的胸部有一定距离,手臂与身躯的运动趋向必须相反。即使身躯是往前移动也是这样,身躯向前的移动必须是平移的,移动中不应该出现身躯发生前倾。
从这5点加以分析,由于“挤”的力量是来自于腰腿,而对于相迭的两手,这腰腿劲力贯通于后手既近又直,由腰腿传递而来的劲力必然是先到达于后手,也就是说在前方的手臂还没有由腰腿传递而来的劲力之前,身躯贯通至后手的劲力已经发生发劲攻击效果了,而劲力贯通于前方的手臂则转了个弯,可见时间上前方的手臂由该手臂传递到的劲力必然是迟于后手的。因此两手在时间上是不可能合力的。由此也可见,如果我被捋,这前方手臂形成横于自己的胸前是由于顺敌人的捋骤然进一步放松自然造成的,这样的前方被捋手臂骤然进一步放松可以使得我被捋之手臂就象同我的身躯突然脱节失去了牵涉,这样,这条手臂的被捋就不容易牵动扭转自己的身躯,从而有利于自己实施“挤”;而且容易使得对方骤然形成背势、脚根浮动、下盘不稳。如果这样,我以“挤”攻发对方,与对方相接触的被对方所捋的手臂是完全放松一点不用力的、完全被动的仅作为衬垫之用的,这“挤”的劲力是这条手臂之后的手所透发的,我“挤”的效果才可能会很好、成功率才会较高。而如果我“挤”的前方手臂局部用力,我的身体重心必然与前方被捋的手臂连为一体,就必然会被对方所借力利用而牵动我的身体重心,这样就有利于对方对我之捋。所以,我前方作为衬垫的手臂用力对于我的“挤”显然是帮倒忙。由此可见,“挤”的两手,虽然对于对方而言,是前手为主、后手为辅的,而对于我“挤”的攻击力量而言,是后手为主、前手为辅的,并不是两手合力的。这就象用锤子敲击刀背斩切开冷冻得很硬的肉,对于被斩切开的冷冻肉而言,是刀为主、锤子为辅的;但是,刀仅仅是作为衬垫而已,刀斩切开冷冻肉的力量是锤子敲击刀背而传递给刀的,并不是刀与锤子协同用力。所以,就被斩切开冷冻得很硬的肉的力量而言,是锤子为主、刀为辅的;如果这种情况下,刀和锤子同时用力,斩切的效果往往反而不好。对于“挤”而言,这“刀”就是前手臂,而这“锤子”就是后手。而发劲“挤”时前横衬垫的手臂如果也用力,不仅攻击效果也是反而不佳的,而且反而有助于对方对我之捋的,这一规律也是完全可以经过实验得到验证的。
叶大密先生是先由田兆麟先生传授杨家太极拳,后又得到南下上海的杨澄甫先生的经常指导,加上叶大密先生的尤其聪明,他的太极拳与推手功夫在上海是颇负盛名的。而据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师说,叶大密先生传授的“挤”,前手臂就是不用力的。金仁霖老师也是十分强调“挤”发劲时前手臂是一点也不用力的。我虽然在推手实践上对于“挤”发劲时前手臂应该一点不能用力深有体会,认为这样才反映了太极拳的理法,但是,金仁霖老师是向我证实这是杨家正宗传统练法的第一位太极拳前辈。
然而,现代太极拳界普遍将“挤”和“挤劲”理解为是两手协同合力,以致往往都形成为两手共同局部用力,而且身躯没有丝毫的向后撑靠与向下沉坐,反而还有身躯主动向前形成上身前倾、身躯浮起而后脚跟离地;很多人还将“挤”的姿势作了很狭窄的理解;现代太极拳界还有很多人的四正推手主要表现为两手上下环形划立圆圈,没有平圆四正推手;在立圆四正推手中,不仅“捋”几乎没有了,正如陈炎林先生所说,“挤”几乎也是没有的。这些都是太极拳在现代发生蜕变失真的反映。所以,重视和研习太极拳正确的“挤”,对于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太极拳,应该也是现代太极拳界一个不能不引起十分注意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