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
·太极十八跌
·骨架传功松透求整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天地> 正文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胸拔背”/魏坤梁
来源: 作者:魏坤梁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9-1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一、“含胸拔背”一词的历史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一个耳熟能详的要领。出版物中最早出现于陈微明先生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的《太极拳术十要》中。《太极拳术十要》题注为“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含胸”又写为“涵胸”。1935年印刷的汇集了武禹襄、李亦畲两先生家传拳谱之《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也有“涵胸”与“拔背”,是属于书中“身法八要”中的两“要”(见唐豪与顾留馨两先生合著的《太极拳研究》)。清末民初时太极拳家郝和先生留传下来的据说是李亦畲先生赠于的一手抄本中也有“涵胸”与“拔背”(见顾留馨先生《太极拳术》372页影印件)。事实上,民国至今,“含胸拔背”一直是太极拳界所公认的一个太极拳要领。

    现代太极拳界有个别人或说“含胸”是错误的,或说“拔背”是错误的,或说“含胸拔背”都是错误的;还有人说李雅轩先生也认为“含胸拔背”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人有认为由于陈微明先生于1917年拜杨少侯、杨澄甫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之前曾跟从孙禄堂先生学习过形意拳,于是在笔述《太极拳术十要》时将不属于太极拳的形意拳的要领“含胸拔背”强加硬塞进去了。但是,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

    ①孙禄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与1916年出版的《八卦拳学》两书中均还没有出现“含胸拔背”的说法,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也没有出现“含胸拔背”的说法;而约1921年出版的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一书中也没有“含胸拔背”之说,直至约1929年出版的形意拳家凌善清先生所著的《形意五行拳图说》中也没有“含胸拔背”之说,这些充分反映形意拳圈子里不仅在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出版之前没有“含胸拔背”之说,就是在《太极拳术》出版之后四年的1929年,尚没有使用“含胸拔背”之说。因此所谓“含胸拔背”原来是形意拳的东西,那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②《太极拳术》一书是陈微明先生经杨澄甫先生首肯,于1925年出版的,当时杨澄甫先生还正当如日中天的盛年,陈微明先生怎么可能将“含胸拔背”强加硬塞到《太极拳术十要》中去?

    ③“含胸拔背”这一概念在古代的太极拳理论中已经存在了,如古代太极拳经典歌诀中的“束肋下气”、“胸背开劲”、“气贴背”、“开合按势怀中抱”等就明显含有“含胸拔背”的意思,只不过当时这种概念还没有用“含胸拔背”来表述罢了。

    ④自近代至今的杨、吴、武、孙派系太极拳家对于“含胸拔背”都是没有一位不身体力行十分重视和遵循的,近代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就可以清楚地反映这种情况,说“含胸拔背”是错误的,无异于是说中国近代所有太极拳家们对这一要领的运用都是错误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李雅轩先生确实在杨守中先生1949年所赠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上》上所写的眉批上说:“盖气沉丹田则一身松舒,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自然有之。若单注意去作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恐与身心舒适有碍,学者不可不慎。尤不可专注意此十三点。”显然这是说太极拳的要领具有整体性,并没有否定含胸拔背。其实他的《随笔》等文章中以及其嫡传的女儿、女婿李敏地、陈龙骧先生的书中都多次强调“含胸拔背”,可见所谓李雅轩先生认为“含胸拔背”是错误的之说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⑤太极拳既具有中华武术其他拳种所没有的特殊性,同时又与中华武术不少拳种具有某些共性;而世界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具有多义性和可引申性的,所以,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具有某些共性的要领都是可以用同一语言表述的,各个拳种也可以相互吸取语言改变概念移用。中国现代有不少拳种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对于胸背部姿势的要领都用“含胸拔背”表述,但是,太极拳所谓的“含胸拔背”与其他拳种所谓的“含胸拔背”是既有相似之处又是不同的,其实是不同的术语,这就比如日常所说的“舒服”、“好”等,其具体概念是因人而异的是同样的道理。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圈子虽然1929年尚没有使用“含胸拔背”这一称谓,其实现代这些拳种使用的“含胸拔背”其所理解的概念至少在1929年就已经形成了,如凌善清先生《形意五行拳图说》的“形意拳八势”一节中说:“形意拳之姿势,其重要之点有八……三曰扣、四曰圆”,而这“扣”的其中之一就是“胸脯要扣(开胸顺气,使阴气下降任脉)”,“圆”的其中之一是“脊背要圆”。而这所谓“扣”中的一些内容正是这些拳种现在所说的“含胸拔背”。这样的事实充分反映了现在形意拳所说的“含胸拔背”是借用吸收了太极拳的语言。因为形意拳界引入使用了“含胸拔背”,因而将“含胸拔背”说成不是太极拳的要领,显然是错误的。

    现代太极拳界中还有个别人认为“含胸”与“拔背”表述不妥当,自作主张用“舒胸”、“开胸”等替代“含胸”,用“扩背”、“开背”等替代“拔背”。这些人不懂得汉语中不少成语和术语的含义不一定其字面是能够直接反映的,因此这些词语是不能按字索义来理解的。比如常用的法律用语“法人”就不能理解为人;甚至普通日常生活用语也有这种情况,如“泊车”是指停车,不能理解为汽车飘泊在水面上;“埋单”是指付钱,不能理解为掩埋票单。成语和术语也不是自说自话说改就能改的,因为某一词语既形成了成语和术语,就必然与历史有多方面的牵涉,许多历史已经留下了这些语言的踪迹,谁也是既不可能将与其有关的历史踪迹全部沫掉,也是极难使得已经使用者改变的;自作主张擅自用其它词语替换“含胸拔背”,也是不可能得到太极拳界所有人认同的,无非是增加“含胸拔背”的别称,从而增加了太极拳语言交流的麻烦,增加了太极拳历史文献研究的困难罢了,所以,这种主观轻率地擅自改变“含胸拔背”称谓的作法是不正确的,不可取的。

现代太极拳界个别人中还有认为“含胸”一词是错的,“涵胸”一词是对的;这些人不懂得世界各国的词语具有多义性、可引申性和可通用性,甚至有的词语之多义还能兼有相反的含义,汉语中这种现象也不罕见,比如“负”字既可表示背载,又可表示怀抱;《汉语大词典》就记载了“含”与“涵”是近义可通的,陈微明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就既写“含胸”又写“涵胸”。所以这种认为“含胸”一词是错的,“涵胸”一词是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现代有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凭自己的臆想根据字面意义理解“含胸拔背”,结果学练太极拳发生了错误,这并不是“含胸拔背”一词的错误,而是学习方法的错误。1942年开始跟陈微明先生学太极拳的林炳尧先生在其所著的《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说:“微明先生曾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的。但书已经出版,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了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微明先生指出,他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练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的。意思即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旧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害人的体形。”当然,反映“含胸拔背”为陈微明先生所构思措词的这段话是否真实现在无从考证,而根据上述近代文献所反映的情况,“含胸拔背”最早出现于《太极拳术十要》是很可以肯定的。

    1935年印刷的《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也有“涵胸”与“拔背”两“要”,此两“要”当然既可能是李亦畲先生传下来的,也有可能是李亦畲先生的后人增添的。郝和先生所留传下来的手抄本内也有“涵胸”与“拔背”。该手抄本封面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论”,题下注有“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题右又写有“郝和珍藏”;当然这“涵胸”与“拔背”并不属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也不属于“小序并五字诀”。沈寿先生所编的《太极拳谱》中载有李亦畲先生光绪辛巳年(1881年)的一手记说:“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如果郝和先生所留传下来的手抄本没有增添,而是李亦畲先生所赠予的原本,那么,1881年的李亦畲先生就已经使用“涵胸”与“拔背”并确定为要领了。但难以解释的是约1914年后接受郝和先生传授太极拳的孙禄堂先生在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没有出现“涵胸”与“拔背”这两个要领的说法,反映郝和先生在传授中没有提及“涵胸”与“拔背”。而如果郝和先生珍藏的原手抄本中有“涵胸”与“拔背”,郝和先生在将太极拳传授孙禄堂先生时是不可能不不提及“涵胸”与“拔背”的。而不论如何,根据以上文献情况,可以肯定近代太极拳界广泛使用“含胸拔背”主要是受到《太极拳术》出版的影响。

不可否认,现代太极拳界确有不少人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授指导,按字索义而对“含胸拔背”作了歪曲的解释。然而太极拳特定的胸背部内外规则是可以用“含胸拔背”来表述的,这种有特定含义的“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要领,可以说如果丢离了“含胸拔背”,太极拳也就没有了。所以,对“含胸拔背”进行详细的讨论,对于太极拳学练是很有必要的。

二、太极拳基本“含胸拔背”的概念

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与道家内功的胸背部要领是相通的,道家内功讲究身法三圆,其中一圆为胸背两臂呈圆形从而使得胸背部自然放松,这一要领与太极拳基本的胸背部姿势要求是相同的。人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胸段脊椎呈现微微的后凸,具有缓冲地面对脊髓有害震荡的重大生理功能,从俯视角度观察,这种状态两肩头与胸椎棘突后缘的轮廓线是一个微微后凸的弧形,而胸前两锁骨的轮廓线也是这样一个微微向后凹的弧形,这种胸背部姿势胸腔容量最大,不仅有利于使得呼吸处于最佳状态而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气沉丹田等。但是,道家内功要求的这种自然放松的胸背部姿势并不等于就是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因为太极拳所谓的“含胸拔背”不仅仅指自然放松,还包含了拳经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所谓“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指两手臂的肘部总是位于胸部的侧前方,就象是拥抱或捧托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圆球,因而从俯视角度观察,两大臂与胸背部总是呈现为一个圆弧形,背肌总是呈现为被向后向外张开的状态,而胸部总是被包含于这个圆弧形的最深处,这种姿势才是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所以,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包括了胸背部肌肉的自然放松与手臂的两肘处于胸腹之侧前方两个要素。从这两个要素看,“含胸”与“拔背”的称谓应该还是很形象和合适的。太极拳这种基本的“含胸拔背”是静态的。

太极拳静态的“含胸”总是与静态的“拔背”相联系的,凡是外形做到了静态“含胸”,必定也就是做到了外形静态的“拔背”;而凡是外形做到了静态“拔背”,外形的静态“含胸”也就必定是做到了。

三、如何做到太极拳静态的“含胸拔背”

如前所述:太极拳静态的“含胸拔背”就是正常人体自然放松的胸背配合两肘置于侧前方的姿势。对于没有胸背部不良习惯或胸背部没有畸形的人来说要做到是不难的。所谓胸背部不良习惯或胸背部畸形,主要是指人为故意的胸部前挺和驼背凹胸。

胸部故意用力前挺使得脊椎胸段正常生理曲度的微微后凸被勉强变直,甚至反向前凸而胸骨被迫前移,锁骨和肩胛骨的外侧端被迫后张,肋骨围成的胸腔被压缩;由于脊椎正常生理曲度是最自然的解剖结构,胸部故意用力前挺使得胸段各脊椎处于与其自然结构不相适应的状态,各有关肌组织必须处于持续用力维持的状态;胸腔被压缩又使得呼吸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这种胸背姿势既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又不利于气沉丹田,因而不有利于太极拳的武术应用。所以,故意用力挺胸是太极拳锻炼所必须要避免克服和纠正的。

驼背凹胸则使得胸段脊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微微后凸被加剧,胸段脊椎的上段前倾,胸骨被迫后移,从而胸腔也受到明显的压缩,使得呼吸也处于不良状态,显然也是既不利于人体健康,又不利于气沉丹田而不利于太极拳之武术应用的。所以,故意用力或懈怠懒散的驼背凹胸也是太极拳锻炼所必须要避免克服和纠正的。避免了这两种不良的胸背部姿势,只要是自然放松,就是做到太极拳静态的“含胸拔背”了。

有的人学练太极拳按字索义地理解“含胸拔背”,练拳时始终持续用力维持背肌向两侧张开,或两肩头强行向前裹合,甚至勉强使胸部向内缩,将这样的做法误当作了“含胸拔背”,使得胸背部肌群的自然舒松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不仅局部肌群容易发生慢性疲劳损伤,而且胸部内脏的正常生理活动也受到了不良影响,显然是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武术应用的。这种所谓的“含胸拔背”违反了太极拳道法自然之根本性的原理,显然是错误的。

四、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

(一)太极拳完全的“含胸拔背”

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还不是太极拳“含胸拔背”的主要内容,既有基本的又有动态的“含胸拔背”才是太极拳完全的“含胸拔背”。所谓动态的“含胸拔背”就是在基本的“含胸拔背”基础上根据太极拳独特武术反应有变化的“含胸拔背”。其实质是由于小腹运动和“命门后突”等所引起的胸背部变化。太极拳的手臂活动除了借人之力,就是依赖于由下而上传递的、由脊而发的“气”或“劲”。要使得手臂得到这样的“气”或“劲”,就必须借助动态的“含胸拔背”。所以,练太极拳凡是有手臂动作,就必然有动态的“含胸拔背”。如果一个人既挺胸又有手臂动作,其手臂动作大多就是手臂的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量也就是“力”所作用的,那就肯定不是太极拳的动作了。动态的“含胸拔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就能够掌握的,是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之正确练拳、推手等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渐培养而成的一种太极拳功夫。

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与动态的“含胸拔背”两者是既有区别又不可分离的,基本的“含胸拔背”包含于、反映于动态的“含胸拔背”之中;而动态的“含胸拔背”则必须以基本的“含胸拔背”为基础;没有基本“含胸拔背”的自然放松,就没有动态的“含胸拔背”。动态“含胸拔背”中的“含胸”和“拔背”两者也是既密不可分又是有区别的,两者密切相关是一经动态含胸,必然出现相应的动态拔背外形;而一经动态拔背,也必然出现相应的动态含胸外形;但是两者各自“气”或“劲”的传递路径、主要工作肌群、适宜呼吸的配合、武术效果以及自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含胸”出现的“含胸拔背”与“拔背” 出现的“含胸拔背”也是有区别的。

深度动态的含胸拔背也会压缩胸腔,但胸椎脊柱上段并不前倾,脊柱始终几乎是自然竖直的,并且不是长时间持续维持的,所以,对于胸部健康是不会产生有害影响的;胸肋关节、肋脊关节原本是允许有微小活动的,一般人几乎没有这种活动的机会,动态的含胸拔背则提供了这种活动机会,有利于这些关节的健康锻炼、预防机能退化,另外,动态的含胸拔背使得胸腔发生了紧缩张弛的活动,如同接受按摩一样,这些还有益于人体健康。

(一)动态含胸的概念

动态的含胸,其直接的解剖学机理是胸肌的工作引起胸骨、肋骨内侧端、锁骨内侧端等的动态后移,是收腹(或称敛腹)引起的,往往还借助于吸气,有一个球从下往上滚压的感觉,也可能有一个球从胸部一侧向另一侧滚压引起胸部变化的感觉。如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所说的有“胸肌的上下左右地旋转活动”的感觉。随着太极拳功夫的提高,也如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所说的“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也即胸骨等动态后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了,深度的含胸可使肩锁部位呈现明显的弧形内凹。如将胸部比喻为是自行车的车轮内胎,背脊比喻为是自行车的车轮外胎,动态的含胸就象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师所说的自行车的车轮打气时内胎贴向外胎使得外胎向外扩张,即胸部动态地后贴引起自然竖直形态不变的背脊后移即后撑。实际上,练拳与推手中这种动态的含胸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主要是感觉上的,外形不一定有明显的反映,当然初练者外形的反映必定比较明显,而随着功夫提高往往外形变化会越来越不明显。完成这种动态含胸变化十分关键的是胸、腹、腰必须放松,这些部位越放松,动态的含胸就越容易,外形的变化就会越不明显。造成这种动态含胸变化的动力不是胸部肌肉的自主收缩引起的,其动力是因为“气沉丹田”、“头顶悬”之情况下发生腰的沉坠,从而引起一股劲力由脚而起经过腹肌上达引起的,有一种腹部从耻骨联合上缘开始、由下而上顺序依次后贴,因而有由下而上顺序依次由内向外侧扩张开来的感觉,两肩有不由自主地既向下松沉又向外扩展开的感觉,其实这是所谓“里开外合”的一种形式。因此,“含胸”的胸部主要体现为“开”,这是动态的“含胸”与动态的“拔背”引起的“含胸”不同之处。

动态含胸如果借助吸气来促进就会更加容易,所以,动态含胸往往自然地配合吸气;但动态含胸并非始终都要吸气,可能有的动态含胸吸气配合的时间需要长些,有的可能一吸即可。近代上海著名太极拳家叶大密先生1965年78岁时编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的第二章中写道:“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不少太极拳前辈所说的“含胸”实际上都是指动态的含胸而忽略了基本的含胸,所以,有的太极拳前辈就认为“含胸”不是始终存在的,如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基本动作》中就说:“并不是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含胸”;显然他所说的“含胸”是指动态的含胸,不是指基本的含胸。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自然放松的基本的“含胸”是要求始终存在的;对于基本的“含胸”,太极拳是不存在有些动作有、有些动作没有的。动态的“含胸”可引起手臂的各种动作,可使人有手臂的各种动作是躯体变化的延伸和扩大这样的感觉,真切地体会到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这种“以内带外”的感觉。动态含胸可使以身带手的某些腰胯转动的幅度大为减少,在推手中能感到手臂局部没有用力,然而又可使由脚而起的“劲”直通手臂,常能借助含胸而手臂既不用力又有力地有效捋化吸带对方,可使对方的攻击有落空感。动态的含胸对于太极拳是举足轻重的,而太极拳所说的“含胸”主要也是指动态的。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说“含胸不是随着动作而变动的,是固定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二)动态拔背的概念

动态的拔背,其直接的原因是背部肌群的工作引起整条脊柱由下而上的后撑,但上部不后移,仅仅腰脊部有后移感,被称为“命门后突”,因而有整条脊柱似乎变直而上顶下沉的感觉;动态拔背与撑脊是不能分离的,其实就是动态撑脊的一部分。从俯视角度看,深度拔背时,会呈现为两肩向前运动与上背部圆拱弧形加强,背部斜方肌等被较大幅度地拉伸开,因而背部有绷紧的感觉,这种感觉就相当于两手往前方伸懒腰整个背脊舒张拉伸开后撑的感觉。动态拔背程度越深,这种感觉越明显。必须指出绝对不能将拔背理解为驼背而故意将胸段的脊背向后突出,使得从侧面看背脊成了后凸的弧形,金仁霖老师指出:拔背的感觉就是古人所说的“气贴背”。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就说:“拔背者,气贴于背也”。可见杨澄甫先生此文中所说的“拔背”是指一定深度的动态拔背,并不是指基本的拔背。现代力学证明圆弧形物体的承重大于方形物体的承重,骤然变圆的拔背就反映了这一力学原理。拔背的外形在不少武术拳种中都有反映,李小龙在与人格斗时就充分反映了拔背,当然这种拔背可能是持续不变强硬的没有动态弹性的,虽然与太极拳的拔背有外形相似的共性,实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动态的“拔背”由于背脊不向后移动的反作用,可以使得两肩向前运动,两肩向前的裹合得到了加强,因此,动态的“拔背”主要体现了“合”。这是动态的“拔背”与这是动态的“含胸”所引起的“拔背”不同之处。

动态拔背如果用呼气来促进就会更容易,所以,动态拔背往往会自然地配合呼气。动态拔背也是由于悬顶、沉肩、沉气、沉胯、“命门后突”、劲由脚起等形成的,也是“里开外合”的一种形式。动态拔背尤其需要胯、腰与背放松,这些部位如果没有放松,要使由下而上的劲力发生动态拔背就很困难,所以,杨澄甫先生再三强调要“松腰”。只有腰部十分放松,腰部发生“命门后突”的动态紧实才能具有向上传递劲力的功效。如果腰部总是坚实直竖,持续地“命门后突”, 由下而上传递的劲力就不可能由腰脊上传了。所以,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松腰”是动态拔背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动态的“命门后突”和动态的拔背,自我感觉脊柱似乎是撑直了向上下伸展,会有头动态上顶和胯动态下沉的感觉,而实际上头顶的空间高度没有向上升起,身躯裆部的高度也没有下降。动态的“拔背”所引起的这种上顶下沉对撑的感觉也是动态的“含胸”所引起的“拔背”所没有的。

对于动态拔背,叶大密先生在《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的第二章中写道:“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棘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劲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项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往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发劲的动作”。

五、动态含胸拔背的武术作用

太极拳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使人“终不得力”的化解与以弱胜强的发劲攻击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合按势怀中抱”。而动态的“含胸拔背”就是“开合按势怀中抱”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动态“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是举足轻重的。而具体地说,动态的“含胸”与动态的“拔背”还有各自的擅长。

对于动态“含胸”所擅长的武术作用,叶大密先生在《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写道:“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劲的动作。”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基本动作》中也说:“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也说:“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这些说法都反映了近代太极拳家是善于用动态的“含胸”作为化解手段的。

对于动态“拔背”所擅长的武术作用,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叶大密先生在《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也写道:“拔背顶劲……在技击上是一个发劲的动作”。这些论述披露了动态拔背在太极拳发劲中所起到的重要的关键作用。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所言也说:“拔背的作用是为了有利于卷劲和放劲……能使肩背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脊椎骨有力和富有弹性,其好处有……在发劲技巧上同腰部联合起来能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使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形于手指。”确实,这种动态的深度拔背十分有助于全身由脚而起的整体劲力通过脊背传输于手臂高效充分透畅的发放,在武术实际应用中效果十分显著。由于可将全身之力透放出来,既能使手臂不用力又有力地实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软弹”的发劲,又有可能使手臂局部力小者胜力大者,发挥太极拳以弱胜强的优势。

动态拔背是太极拳劲、气传递包括发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属于运动力学中人体中动量传递的一个重要的“相向运动”环节,陈炎林先生根据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指出:“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太极拳发劲往往手臂似乎没有移动,如李雅轩先生的《随笔》反映杨澄甫先生发劲仅仅表现为手臂的一抖、一鼓或一弹,动态拔背就是这种被称为“无形”发劲能够形成的重要因素。2005年某日,金仁霖先生在上海内江公园向学生讲解拳理时,应一位年龄不足30岁、颇有推手功底、体重达95公斤的年青弟子要求,一手贴于其胸部,另一手将这位学生引动使其脚的着地浮动,未见金老师的手有明显的移动,这位年青人就猛地后冲约一米左右撞到墙面上了,金老师在发劲时就骤然呈现出了这种深度的拔背。金老师当年78岁,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米,一般人推动一个体重达95公斤的壮实年青人也谈何容易,不要说将其发放出去了,可见杨澄甫先生“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之言显然是武术实践的总结。骤然形成的深度拔背可使体前环形的手臂和肩背就如一个充足了气的膨胀得将要爆炸的气球一样产生了向四面八方的强大力量,不仅向前有强大的力量,向后也有强大的力量,金老师称其为“只有后面能打人,前面才能打人”、“前面能打人,后面也能打人”,认为这是王宗岳所说的“有前即有后”的一种体现。金老师当场让舟山的来访者体验,确实这种骤然的深度拔背前后都能击人。

当然,在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中,究竟是动态含胸的作用,还是动态拔背的作用是不能截然分开来的,许多情况下是共同的。骤然变化的含胸拔背还有一个特别的武术效用,那就是可以使得手臂变长。在以上所述的2005年某日上海内江公园内,金老师与一位也颇具推手功夫的舟山壮年人彼此右手臂相贴进攻,这位壮年人身高1.8米左右,手臂自然比金老师长,然而相互进攻之际,他的手还触不到金老师的胸部,而金老师的手倒是已经触到了他的胸部使他后退了,原来,金老师在进攻之际,陡然深度含胸拔背,其胸部的一部分就如同成了其手臂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其手臂变长了。太极拳锻炼随着水平的提高,每个拳式到结束时,动态含胸拔背的这种特殊效用会使得手的向外运动有充分游刃有余的感觉,这在实战中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太极拳独特的变化无穷武术效果的实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不用力”、“以身带手”、“力由脊发”等都是重要的因素,而如果没有“含胸拔背”,这些因素也就不存在了。如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化解,动态含胸必定是先于手臂动作的反应,这是因为虽然动态含胸的胸部后移仅仅几公分,但却因此在对方之力量将着未着之际,使得将对方当作一个球,而我绕这个球转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太极拳“何坚不摧”的发劲也必然有动态的拔背,不然要想发放由脚而起的劲力也是不可能的,可见动态“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

六、怎样做到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

    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实质就是“如练一气”的反映。培养锻炼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直接关键就是要在太极拳静态“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培养锻炼使劲、气是由脚下传递上来的。这就是说动态“含胸拔背”其实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内劲传递的反映。而这种内劲在形成动态“含胸拔背”中的影响越大,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功夫就是越纯。而要借用体内由脚而上的内劲,就必须遵循动量传递中“相向运动”的规律,就是运动中的身体上下各部分、各环节都存在有相互的反作用。

    以倒撵猴为例,动态含胸引起一手后捋另一手前推,这动态含胸之劲力是由前脚而来的,在前脚蹬地时,身躯必须十分放松,身躯是被载于前腿胯关节之上后移的,也就是身躯要维持原来的空间位置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向,而前腿却向后移,即前腿股骨头与髋关节臼是紧紧抵挤住的,这样,前脚因蹬地发生的力量就能通过胯关节向上传递;如果前脚蹬地同时身躯主动后移,前脚蹬地发生之力量向上的传递在胯关节处就发生间断了。这就是说没有前腿的向后运动和身躯的向前运动趋向这一“相向运动”,没有身躯放松不主动,倒撵猴动态的含胸是不能形成的。

    再以揽雀尾按为例,拔背将全身整体的劲力发送于手臂,这拔背是由后腿引起上传的,在后腿蹬地时,身躯必须十分放松,身躯是被载于后腿胯关节之上向前移动的,也就是身躯要维持原来的空间位置具有向后的运动趋向,而后腿却向前移,即后腿股骨头与髋关节臼是紧紧抵挤住的,因而由撑脊自我感觉整条脊柱上升而引起了拔背,这样,后腿因蹬地发生的力量就能通过胯关节向上传递通过身躯而输送到了手臂上。如果后腿蹬地同时身躯主动向前移动,后腿蹬地发生之力量向上的传递在胯关节处就发生间断了。这就是说没有后腿的向前运动趋向和身躯的向后运动趋向这一“相向运动”,没有身躯放松不主动,揽雀尾按动态的拔背也是形不成的。

    动态的含胸和拔背开始锻炼培养时,感觉局部之力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腹肌的用力也比较大,腿蹬地的力也比较大,需要有胸背部外形变化比较明显的体验,因而全身要做到很放松是不可能的,由脚上传的力也是不可能很大的,但随着坚持不懈的锻炼,就能渐渐体会到全身放松的部分会由上至下越来越多越大,腹肌的用力和腿蹬地的力量会感觉不需要开始锻炼时那样大了,而由脚向上传的力量却会感觉越来越强大了,动态含胸拔背的体验也能越来越细微了,比如开始只会整个胸部变化,渐渐能分辨有多部位顺序地变化了,动态含胸拔背的外形变化幅度也会越来越不明显了,这些都是太极拳功夫提高的反映。

    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培养必须注意维持自然松净的“立身中正”,具体地说,脊柱必须自然松净地直竖,既不要持续地无缘无故地维持着深度的含胸和拔背,也不要持续地无缘无故地维持着深度的“气沉丹田”和“命门后突”,因为“如练一气”需要的是脊柱的动态变化部分,如果脊柱预先就有了深度的“含胸拔背”和深度的“气沉丹田”及深度的“命门后突”,哪里还会再有动态的含胸拔背?脊柱自然松净的直竖还要求不得将脊柱弯曲和扭转,比如有的人在云手中向左云时左肩先向左斜,即胸椎发生向左弯曲了;或左肩向左转的角度比左胯转的角度大,即腰椎发生了向左扭转;如果脊柱发生了弯曲和扭转,即打拳时身躯发生左右扭转和左右弯曲,动态的含胸拔背也是难以形成的。

    无论是动态的含胸还是动态的拔背,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两肩头更加向前裹合的形态,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后移引起的,并非是两肩主动向前移动的结果,如果没有由下而上劲力传递引起的脊柱和胸骨的后撑运动变化,仅仅是两肩主动向前移动,也即仅仅是肩胛骨外侧和锁骨外侧向前移动,这样形成的胸背姿势是毫无武术价值的,就不是太极拳的含胸拔背,然而,现代太极拳界恰恰有不少人将这样的单单“两肩向前合”的胸背姿势当成了“含胸拔背”,无疑这种主动的作法是错误的。

    太极拳手臂的活动就是动态含胸拔背的延续,因此太极拳习练包括推手中动态的含胸拔背,与沉一样应该是自然地有无数次的,初练时有意识地锻炼这种动态的含胸拔背,能有效地渐渐消除手臂上的局部用力,能渐渐体会到如果没有动态的含胸拔背,由脚而起的劲力是不可能贯通于手臂的。动态含胸拔背能发挥其武术效果,必须有赖于自然放松,如果持续保持着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必然需要局部用力,就与非太极拳武术的含胸拔背没有区别了,太极拳的武术效果就必将被削弱和破坏,所以,持续维持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来说是错误的。在太极拳推手中,不少高手在捋化和发放对方时都会有明显动态含胸拔背的出现,但有一些人似乎也在运用动态的含胸拔背,却不是全身上下相随、劲由脚起所引起的,而是胸背局部自主变化的结果,武术效果自然是不佳的,因为这种动态含胸拔背其实并不是太极拳的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的特性之一,但这不等于是绝对的、不能瞬间动态变化的,有的推手高手随着武术化解沉肩而锁骨外端后张,似乎出现了胸部前突,然随着化解的成功而立即恢复原先的含胸拔背形态,这种变化过程中胸骨、脊骨并不前移,化解中胸肩的活动始终顺遂而游刃有余,这种胸肩的活动同一般所说的“挺胸”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认为是违反了“含胸拔背”。

    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图一步到位。叶大密先生在《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就这样写道:“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基本动作》中也说:“……可以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以适应动作的需要,日久自然会越含越充分的……含胸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姿势。”

    必须注意,不应该刻意地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是完成沾粘连随与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是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那就成了与太极拳无关的模特表演了。太极拳中动态含胸的程度各人差异是很大的,有不少情况下不仅没有外形变化,甚至没有明显的自我感觉,差不多总是基本含胸的外形;而太极拳功夫越高的人,尽管具有能够幅度变化很大的动态含胸拔背功夫,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含胸拔背的动态变化还越小。

    太极拳动态的含胸拔背与太极拳的许多要领都有关,是诸多太极拳要领完成的一个综合反映,不是孤立地可以单独完成的,高质量的动态含胸拔背是必须由“真意”支配全身协调动作的结果。所以,太极拳动态含胸拔背的锻炼,无论在套路练习中还是推手、实战应用中都是与太极拳的其它诸多要领自然有机协调结合形成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太极拳经谱----陈鑫
·“缠丝精”揭秘:等同缠丝劲 心意太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意念力/陈颜胜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陈颜胜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陈颜胜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高春生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杨式太极拳械谱(1)
·杨式太极拳械谱(3)
·浅说腹式呼吸法/晏才魁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之迷/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梁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梁
·用事实说话,以真功赢人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
·太极拳技击特色
·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感怀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