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焦点网谈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揉合
时间:2008年6月21日15:30
地点:大河网直播间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6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氏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理论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行于一体,有人把太极拳称其为“哲拳”,有人称之为东方的芭蕾。今天我们我们焦点网谈请到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陈老师你好。
陈正雷:你好,各位朋友你好!大家好!
主持人:同时,我们还请到了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王立群教授今天也是第二次在我们的嘉宾网谈和我们的网友见面。同样有请您向网友问好。
王立群: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在两位来之前,我们已经向网友发出了预告,网友也比较踊跃的提出了问题。我们现在就先来看一下。有一位网友是这样说的,他叫余龙,他说大学体育课学过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当时被它的唯美给迷住了,感觉很优雅,尤其是白鹤亮翅和手挥琵琶那两式,当时对太极了解得不够多,今天陈正雷大师到了现场,能不能向这位网友仔细的讲一讲这两式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陈正雷:关于二十四式太极拳是50年代国家体委,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创编了一个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是便于推广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至于这个名称白鹤亮翅和手挥琵琶,要在陈氏太极拳里面这个名称和说法有所不同。在陈氏太极拳里面,同样一个动作他叫做白鹤亮翅,陈氏太极拳叫做白鹅亮翅。动作是有一点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呢?在创编这种套路的时候,为了便于推广普及,就简化了那些螺旋缠绕的动作,就直接开始这样做。如果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要求,在旋转中,在运行过程中要加上螺旋缠绕。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大家这样做的话就觉得难度比较大,所以为了便于推广就直接这样上去了。就是这样一个区别。其实太极拳的,无论是陈氏、杨氏、吴式、孙式,整体的特点都是练习的时候要求舒展大方,连绵不断,然后缓慢柔和,清新自然的风格。陈氏太极拳除了这方面的风格与其他门派有所相识之处,还保留了本来的面貌不变,体现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独特风格。这是陈氏太极与其他太极有所不同的地方。至于手挥琵琶式, 手挥琵琶式在陈氏太极拳里面叫做“搂膝拗步”又叫出手。所以跟杨氏的手挥琵琶还是有一点区别。
王立群:手挥琵琶的意思是不是在太极拳里面是护着你的膝盖。
陈正雷:手挥琵琶从健身的形状上来讲,好像扶着在弹琵琶的感觉。按照陈氏太极的理论,出手的感觉完全是以保护中门。手不离中门这是保护身体转动的时候,好像练习散打一样是防身自卫的作用。虽然在二十四式里面没有看到它的发力动作,都是以柔和为主,但是每一招里面都含有防守的,攻防含义的方法,这个东西也是攻防含义,首先要保护自己。太极拳讲究以守为主,以静制动。
王立群:陈老师的意思可以这样概括,太极拳是从技击逐渐的向健身来转化的。手挥琵琶这个动作的本身就是很像是在弹琵琶,所以叫做手挥琵琶。出手的意义是保护前胸。
主持人:也可以这样讲,从二位的谈话当中。太极拳其实是用来防身的,也是在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现在就像刚才网友提到的二十四式的套路的时候,主要是以推广为主,就是让大家起到健身的作用。当然在这其中,咱们听到的白鹤亮翅、手挥琵琶这个感觉词语比较优美,所以对大家有一种吸引力,想去学习,想知道怎么练出来的,先给大家造成一种吸引力。就像刚才陈大师在访谈之前提到的,就像谈恋爱一样,首先要吸引,然后才会去谈。
刚才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网友其实在后续的当中也提到陈氏太极拳和其他的杨氏太极和吴式太极有所区别。也有人说陈氏太极拳是一个传统的东西,不好看,但是实用。就像谈到的二十四式好看,但是不太实用。推广的时候没有把防卫的成份贯彻得那么深透。在这里其实二十四式简化的太极拳,我感觉受过大学教育或者现在练得比较多的人当中还是传播的比较广的。
陈正雷:谈起太极拳,在300多年前,就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一直都是社会动荡,军荒马乱,尤其是第九世传人陈王庭,他也是吸取了明朝战将戚继光一些训练士卒的方法。那是要上阵打仗的的,如果训练很容易受伤的话,那么这种训练方法就不是太科学,还没有打仗就把人打伤了。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虚假的,假象的东西。所以当时陈王庭根据戚继光的方法创造了一套推手的方法,推手不注重拳打脚踢,这样训练士卒的时候可以不带护具。那个时候训练的时候要带护具,带上这些东西反而不方便,所以陈王庭在这种情况下避免损伤就创造了这种徒手的方法,既能把人打出去,又不会打得鼻青脸肿,所以当时非常受欢迎的,这是太极拳的初衷。后来科学进步,社会发展,为了强身健体,就把外在的表现形式收敛了。所以有些往外表现的东西,一般后面出现的杨、吴、孙几种方法都有所变化。
主持人:刚才王教授也谈到,二十四式的太极套路是好看,但是不实用。像陈氏太极拳实用但是不好看。陈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正雷:他说的不好看,也可能他看到的这个人不能代表陈氏太极拳的全部,其实陈氏太极拳也是以柔为主,开始让放松、柔和、缓慢的练习,练习要求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周身相随的一种韵味。现在真正外面能够把陈氏太极拳风格特点真正完全的表达出来的人还是不太多的。可能正好他看的这个人练的不太好看。
主持人:其实现在有一位真正能够表达出来的人,我们会在稍后的访谈过程当中请您向我们的网友具体来阐述一下,用您自己的动作。
刚才我们谈到,我们的网友也向王教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您谈谈您心中认为的太极拳,您觉得太极拳与中国的古典文化哪些方面有一脉相承之处。
王立群:太极拳在中国的武术里面它是一个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武术。国家之所以把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加以保护,显而易见。首先这个拳的名字叫做太极,而太极本身出自于《周易》。《周易》中间就提到太极,而且《周易》讲太极是讲整个宇宙的生成过程从太极产生阴阳,然后产生四时,再到五行,它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生成的最原始的一个混沌的状态。所以在武术的门派当中从名称来看最能够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名称方面。
王立群:对,再一个太极拳本身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又和中医的理论结合起来,中医的十二经络。这样中医十二经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所以太极拳在这一方面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另外太极拳从他的套路来说讲动静,讲虚实。很多的套路本身的理念,像动静、虚实、刚柔,这些东西恰恰都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哲学范畴。所以这又和中国古典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话,太极拳在这一方面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概念,它把这些概念的东西演化成形体的东西。因为太极拳讲的这套东西刚好和中国哲学许多相对的哲学都是相同的。这样太极拳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包括中国的一些基本内涵的一种套路。
主持人:其实也是在太极拳的演变当中,我可以理解王教授刚才讲的内容,谈到第一就是它的名称,还有中间蕴含的中国的哲学。还有一些中医理论都涵盖在这一套的太极拳的套路当中。所以现在也是大家体会最多的,从陈大师刚才谈到的,太极拳初始的创始是用来防御的。但是在现在的演变当中,可能大家看到最多的就是强身健体。我们很多人平时会在公园里面,早晨的时候会有老人起得很早练习太极拳,大家练的都不一样。就有网友提到,每天早晨我看到好多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在周末的公园里练习太极拳,可还是很少有人把太极拳的理论,揉合着的世界万物生存的道理说出来。他肯定说的就是刚才和王教授谈到的,可能里面所蕴含的中医理论,或者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大家可能还都不太明白。其实刚才王教授向我们简单地讲了一些,今天陈大师也在这里,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向网友具体的讲述一下。
陈正雷:刚才王教授讲到拳的名字叫做无“太极”。要是从太极讲是讲整个大宇宙的运转规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哲学,阳气生阴,阴气生阳,阴阳转换。为什么叫做太极拳?从拳方面来讲有很多拳,就是这种拳的运作方式符合太极阴阳转换的原理。陈氏先辈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阴阳学,和中医的经络穴,再加上气功,综合性的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一种风格特点。以及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所以定名为太极拳。这是我在我们家传的太极理论和为什么要做这个拳。我30年教学包括学生所提的问题,我们精简的简化为这一小段话。如果这一小段分开讲解就是很多课程了。太极拳与阴阳学地关系,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地关系,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太极拳与人体的关系,太极拳与大自然的关系,每一个标题都是一堂课。要想把太极拳搞得透彻,搞得明白首先要学理把道理搞明白,用理论指导方法,才能练出韵味。刚才讲到怎样能体现呢?结合到拳里面,太极理论讲阴阳,刚才王教授讲的都是对称的,阴阳、上下、左右、内外,在太极里面讲虚实、快慢、动静、开合、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内缠、外缠等等都是符合阴阳相对论的一个拳术理论。很多学者练了多少年太极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话在陈氏太极当中讲的出现了平面、直线。在运行中要不断的增加螺旋。沿途缠绵、沿路缠绵,不能有这样的平面。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讲的虚实转换的道理。首先在手上走下弧线为顺缠,准缠到这个位置以后不定不走运转自如,无过不及,就是也不能过也不能少,也不能定也不能丢。讲到位,到位以后到极限了该转换了。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如果还继续转自己越转越被动,所以要产生变化,产生变化要旋转。转到这儿以后又转到极限了,再转的话自己被动了,到这儿又产生变化又从阳变阴,从阴变阳。一个上弧,一个下弧,完全是按照太极阴阳哲理创造的运行路线。在腿上。从腿上讲虚实,右腿为实腿,左腿为虚腿。不丢不定就讲这个,也不能多也不能少。
王立群:实际上讲的是概念是中庸,也不能过,也不能少。
主持人:我一直想问王教授一个问题,您平时健身是怎么样保持的?
王立群:我早年曾经练过太极拳,我没有跟陈大师学过,我只是作为健身操学的。
主持人:也曾经联系过。
王立群:我们学习的是二十四式、64、88、108还包括太极剑。后来去读研了,一到大学工作以后就丢了。
主持人:王教授还谦虚,都接触过,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现在可能记不全了。你现在的健身方式是怎样的?
王立群:现在的健身方式就是散步,我还是想将来有机会跟陈老师学学太极。
主持人:今天陈大师在这里可以考虑一下。
陈正雷:我可以教你太极,你可以教我太极文化。
咱们文武结合。
王立群:陈大师讲的这些东西,都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
陈正雷:我讲的都是简单明了的。为什么叫做虚实,也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转换。这个虚实不是讲的左右摆动,要求的裆走后弧线,裆从后面转过来。裆走后弧线形成一个平行的八字一样,两个膝盖在旋转。虚极生实,实极生虚。到极限的时候要产生变化,变化又不是大家讲的“一个西瓜一切两半,你一半我一半”。不走直线,走的是弧线,正好是一个“S”型。就是太极土的转换方式。符合文化的方式,所以定名为太极拳。
主持人:刚才陈大师也和网友讲了,也用自己实际的动作来给我们讲解了。刚才也谈到了,谈到太极拳和它相联系的东西太多了。在访谈的现场可能连一节课也上不了。
我觉得这个有待于以后,或者是请陈大师在我们的大河网开一个专门的讲堂。就像王教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一样,来好好的讲一讲。刚才网友也看到了,但是他们想问的问题还是这样。这个网友比较直,陈正雷您觉得一般人学习、演练太极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追求呢?
陈正雷:一般人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追求。这里面分很多种类的人型。有些人是为了健身,强身健体身体虚弱,有病了想起来健身。又不想搞那些激烈活动,也不需要场地服装的限制。
王立群:有一些人到一定年龄,或者病到一定程度激烈的运动做不了了。
陈正雷:而且太极拳的适应性比较广泛,不受年龄、身份、地位、场地、服装、器材、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拳大蜗牛之地,在床前,在客厅,在办公室,走廊里,马路边,公园里,哪都可以练。所以便于推广普及,所以现在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就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有些是练过别的武术,光听人家讲太极拳好,很多功夫片里面到最后都是太极拳战胜了。有些人就是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到底太极拳是一种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用拳脚能够胜人,这是一种好奇的。还有一种就是挑衅的,你慢腾腾的,是一老头老太太练的,吹什么吹。
主持人:尤其是像陈大师提到的挑衅的情况是有。
王立群:因为武术流派不同,有的武术流派是强调刚,太极拳太柔了。我觉得这个刚能够战胜你。就想通过这种竞技来验证到底是“刚”好,是“刚”占优势还是“柔”占优势。
陈正雷:目的不一样,心态不一样。
主持人:刚才我们的网友也谈到,几种类型来练习的人物。像我和王教授这样练过太极拳,但是非常不专业。也没有持续的练下去,像我们这样的一群人,您觉得应该练到什么样的境界?
陈正雷:既然对太极拳也有所了解,也能够理解和认识到练太极拳的优点和好处。我觉得还是需要再下决心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以后对你的人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现在外国人他们在追求3种运动,这也是外国的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考察提出的结论。外国人现在追求三种运动,第一种是休闲娱乐运动;第二种是终生运动,终生运动就是年轻的时候有一种喜爱可以伴你一生,一辈子都喜爱这项运动;第三种就是缓慢柔和的有氧运动。现在世界上追求这三种运动,他们通过调查表的考察,问卷调查,说太极拳完全符合这三种运动。中国人太聪明了,创造这么高级的运动。这是外国人的文章上写的。
主持人:其实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包括我所处在的个人小圈子,其实在我身边很多女性大家都去健身房练习瑜珈。大家知道瑜珈是来自于印度。刚才陈大师谈到的时候就谈到太极拳当中蕴含气功,那么我就感觉到气方面和瑜珈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感观上是不一样的。
陈正雷:印度的瑜珈文化底蕴是佛教文化。和中国的太极文化还是有一种区别的,他讲究的是放松、柔和、把身体拉长,然后结合呼吸引导内气也是这种运动。中国人往往都是一种磁场,喜欢外来的东西,香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最宝贵的东西可能认识不到。外国人认识到了,但是中国人喜欢外国的一些运动方式,像瑜珈、跆拳道、拳击,这都是中国的年轻人喜欢的。一项运动能够传几千年,上百年肯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系统的模式,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有一种强身健体的价值存在。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要让他大胆的去尝试,去体会一下,然后都来有一个比较,就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你要不让他进去那么他更好奇。
主持人:刚才陈大师也谈到太极拳和其他现在大家所热衷的一些体育项目有一些根本上的区别。一直流传至今肯定也有它的道理。有一位网友问:您作为陈氏太极的第十一代传人您是从几岁开始练习太极拳的?
陈正雷:我是从8岁的时候,跟我的伯父陈赵普(音)老师开始学习,因为我的父亲去世比较早。我跟我伯父陈找坯(音)学了15年,到1975年12月30日我伯父去世了,后来又跟我的叔父陈找陪(音)老师学习。这样我有幸跟我的伯父和叔父两位恩师学习了25年,这样系统的学习了陈氏太极的拳术、套路、理论知识,包括推手的技术技巧等等各个方面的方法。25年来,那是一个很看客的经历,是从1958年一直到80年代,5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咱们祖国的变化太大了。所以很不容易,跟着两位老师能够坚持20多年。昨天是我60岁的生日,国内外的新老弟子,新老弟子300多,加上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朋友,昨天参加我生日宴会的有六百多人。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宴会当中您还收了18个入室弟子。您能给我们讲一下入室弟子是什么意思吗?
陈正雷:入室弟子我的条件要求是,第一是人品、道德要符合我的要求。经过多少年的考验,这些人都是跟我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了,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人,愿意为太极事业奉献终生的,执著追求的人。第二个是对陈氏太极拳从理论到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有条件的话,在各种比赛场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必须是国家级以上的。
王立群:入室弟子的标准还是很高的。
陈正雷:第一类是在国家比赛,第二类是年龄大的,没有赶上比赛的时代,但是在各地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望,在推广普及上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并且有论文,有著作出现。说明你对理论有一定的研究,不光是技术,还包括理论,这是第二类。第三类就是有些领导干部,搞文笔的人,他也没有以教学为生,也没有以竞赛场取得成绩。就像王教授,他本身是当教授的,他就喜欢太极拳。但是这类人,干部和文化人起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他的一句话,他一篇文章,他一堂演讲起到的作用不比推广普及和赛场上取得成绩起的作用小。我是从这三个方面选择人才。
主持人:也是为了陈氏太极拳以后更好的发扬光大。
陈正雷:尤其是进三年来咱们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陈氏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我又是这个方面的传承人,所以更有这个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我有传承的责任,他们有继承的责任。就增加了双方的责任感,没有别的意思。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个词,就是陈大师说到的一个是“传承”,一个是“继承”。是不是可以理解您收的这18位入室弟子当中将来会有一位是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二代传人。
陈正雷:传人他们都可以当。不是弟子都可以当做传人来看待,但是作为嫡宗传人只有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才叫做嫡宗传人。
主持人:还是像我们看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您是掌门人。
刚才我们谈到一些,也了解到陈大师在前一段60岁大寿的时候收了18位入室弟子个人还是比较得意的。在这里我们网友也有这样的看法,现在学太极的人还是太少了,就是我们的网友自己感觉。因为在现在,就像刚才我们谈到的我身边的一些人大家去健身房学习,跆拳道,或者是瑜伽等其他的项目比较多。像联系太极拳的人会相对少一些。这样学校和培训班也很少。相对的柔美的一面和比较刚性的一面,和跆拳道比较起来远没有那么火热,对大家的吸引力少一些。会不会以后这种培训班会逐渐在大家的视野当中出现呢?
王立群:就是说武馆开得少。
陈正雷:大部分人对太极的印象还是公园里面看到的,老头老太太的二十四式。说不是二十四式比划的还不太到位,也不规范也不到位,很随意的玩一玩,那叫做玩太极,耍太极。这对太极的影响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也不能怪这些群众、爱好者。
王立群:他们见不到真佛,所以跟着笔划。
陈正雷:从2003年我们的拳馆开了到现在,到我们拳馆练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并不是他们认为的就是老头老太太练习的。
王立群:我当年学的时候找不到老师,然后看着二十四式的挂图学的。想学但是找不到老师。
主持人:还是刚才网友提到的,还是一个太极拳的宣传普及问题。
陈正雷:宣传的问题。昨天第三届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我们有幸请到王教授参加了。你看那帮年轻的孩子,我们的表演队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练的拳是虎虎生风。
王立群:那一招一式像我这个年龄已经学不成了。
陈正雷:体现了陈氏太极拳快慢相间、连绵不断。
主持人:我也见过,就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叫做“耍太极”,这个套路耍下来是很洒脱的,给人高高在上,给人的感觉脱离与现实生活当中。练习太极的人都穿着那样的宽松的衣服。练习的时候袖子都是风,裤腿都有风的感觉,很美很漂亮。
陈正雷:谈到二十四式太极拳从50年代到现在已经推广了50多年了,我认为他确实起到了推广、普及、宣传的影响。让人知道了太极拳这三个字,都知道太极拳是缓慢柔和的动作。虽然说太极拳有点简单,有点简易化,但是对太极拳名称的宣传和健身价值的宣传。不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立群: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普及可以使更多人了解。
陈正雷:我从1980年开始接触外宾,28年来接触了很多国家的爱好者,很多都是通过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才知道这就是中国的运动方式。然后练了以后才知道杨氏、武式、孙式,追来追去都来源于陈氏,然后都跑到陈家沟来了。
王立群:有一个过程,二十四式的简化。就像《百家讲坛》一样,讲的都是很普及的,让你了解了,感兴趣了,可以逐渐的由浅入深。所以普及的功劳是很大的。国家体委颁布了二十四式,现在又有太极操,那个太极操我看那个动作难度是很大的。
主持人:大家也了解太极操现在还没有完全的普及。在焦作、在温县可能都在练习。
陈正雷:在那边推广的是陈氏太极拳。太极操有点艺术化了。
王立群:一看必须是练习武术的人才能够做的。
主持人:必须下一定的功夫才能够练好。
王立群:现在瑜伽这个东西有一点什么意思在里面呢,瑜伽提供的有场地,有专业的教师,还有一种氛围。所以练习瑜伽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要找到那个气场和氛围。太极拳普及以后也在逐步的精致化,精致化以后会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到我们的国粹。
主持人:也听到王教授刚才提到的建议,其实也是对太极拳的推广。
陈正雷:推广要多设一些辅导站,辅导点。
王立群:首先在河南,河南将近一个亿的人,各个地市,起码地级市都有陈氏太极拳的协会和武馆。
陈正雷: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各个地市都在建立民间团体组织。
王立群:如果地级市有就能很快的普及。现在地级市没有,都要跑到郑州来,到陈老师的武馆学习不太方便。
主持人: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就像王教授提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想学习但是没有地方学习。
王立群:我在开封可以找到教瑜伽的,但是在开封找不到教陈氏太极拳的。
陈正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省体委当处级干部,当时有一个规定处级干部不能开公司。我看到这种形式,如果去搞,市场很大,而且很缺乏这方面的机构、人员和教练。那个时候就以我太太的名义注册了一个公司,以公司的名义走市场,然后建拳馆,为什么建拳馆。这20多年来在东南亚在欧洲国家看到的都是跆拳道馆,瑜珈馆,柔道馆,遍地都是,中国的武馆很少。当时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一了解作为一个武术工作者就感觉到心里很难受。中国武术在国内说话都说的那么大,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大门打开了到外面看不到了。什么原因?当时我们单位的领导,作为少林与太极的编外记者。也去调查一下市场,回来写一个东西,我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考察。考察的时候就觉得人家第一个是有一个崇高的信仰,有一个追求,有一个敬拜的地方。首先把人的思想抓住;第二个有一套规范的模式,包括场地、服装、器材、教材、升级考试,段位等等都是非常规范的一套模式。但是教的东西是简单、实用、易学,不是那么烦琐的东西。而且让人感觉到层次很明显。好比打那个小板,几岁的儿童多厚,十几岁多宽多厚,打断了这个就达到了一级,打断另外一个就是两级。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孩子练习两天这个打断了,给你一个一级,再打断一个给你两级。非常的简单明确,量化很明确。最重要的是服装统一,“哼哼,哈哈”,体现了一种精神。我回来以后也问中国的家长为什么去学习跆拳道,为什么不学习武术。他说人家这边的氛围好,气氛好,让孩子能够学到努力拼搏的精神。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