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 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 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 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 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 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 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 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 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 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但在配合呼吸上 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在第一至四阶段,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 外形不结合,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做不到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 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疾变,或者快慢相间时,动作与呼吸就难以配 合。在这一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 要特别指出,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就是要做 逆式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 间内外肌、隔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在腹肌配合 下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地使腹式呼吸 加大加强。这咱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 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呼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 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 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 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 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吸 一呼来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 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 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 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 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 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 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人体的反射活动 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 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 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 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 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 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 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 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 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 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 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 。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 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 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 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 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 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 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 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 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 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 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 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 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 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 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 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 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 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 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 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 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 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 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 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 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 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 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 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 “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 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运 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 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 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 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 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 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 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 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