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必学推手。吾师(张虎臣先生,下同)言:“不推手的太极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不学推手,不会推手,无法体验太极拳的神奇奥妙。在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诸先贤的论著中,有相当部分是谈推手的。要登上太极拳的殿堂,必须“懂劲”,“懂劲”后,才能“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什么是“懂劲”?怎样才能“懂劲”?练架子是不成的,只能求助于推手。在推手中练出“懂劲”,“懂劲”高了,才能逐步做到“沾连粘随不丢顶”,“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才能逐步领会“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确切含义;才能深信前辈太极拳泰斗,“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拔千斤,耄耋能御众”,绝不是夸夸其谈。 吾师言,同为推手,澄甫、少候风格各异:“杨澄甫体格魁伟,教学规范,推手多四正手,长劲拉放,无坚不摧,著名的杨氏大捋,肩背靠人劲道雄浑,腰腿部尤见功力;杨少候身体清癯适中,步法快捷紧?,手法轻灵奇巧,发劲刚脆,常棚捋?? 混用,跌打摔拿并施,不拘常规。吾师瘦小,身高仅一米六七,少候常对其言,“你那个头,学老三(指澄甫)那套不成。虽说太极拳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之技,但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夫相等者,身高力大沾光。要不被人制须侧身移步与之穿插游走……如此这般。”于是一边说,一边比划起来。兴高技痒之时,少候常施技嬉戏吾师:手臂接触处再无法逃脱,失重趔趄时双脚已离地悬空,身体飞出的瞬间又被?捋拉回,只能不由自主地在少候前后左右作“旋风舞”,即神奇惊险,又毫毛不伤。吾师言,寻师、访友、摔跟头,他的推手技,就是这样从少候那里得来的。 吾师有一“代师传艺”朋友,家住通州西顺城街,名白玉珍。白先生长吾师十多岁,据说少时觐见过西太后,旧时为通州“福丰裕”掌柜。我学艺时,白先生已七十多岁,但健壮如青壮年。我曾有幸见过白先生与吾师的几次推手:二人手臂搭成“太极图”,开始高低错落、快慢相间、螺旋折叠式游走,柔缓时“风抚杨柳”婀娜多姿,迅捷时“风驰电掣”,衣袖呼呼作响,恰如两只咬合在一起,在花丛中戏要的蝴蝶,姿态万千。绝不像现时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两人推推搡搡,平淡、枯燥、乏味,始信陈微明《太极问答》中杨澄甫言:“太极拳二人活步推手,园转变化,其精采不下于外家拳之对打,亦可引起观者兴味。”不是妄语。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懂劲”高的练家,在手臂接触的瞬间,即可“听”“问”出对方功夫的高低深浅。吾师常言,“对方功夫不如自己,可正面拉放从中门入;对方功夫超出自己或天生力量巨大,不可正面攻防应从旁门入,这使我想起一段往事: 1964年,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邯郸。邯郸因所辖永年、大名,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燕青拳的发祥地,故为著名的武术之乡。当时在邯郸丛台公园设场授徒的,只有郝为真再传弟子马荣和查拳名家金鸿章。我亦每日到丛台公园练功。是年,马荣老师五十多岁,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体重至少一百七十多斤,功夫极深。我年仅二十一岁,身高一米六四,体重一百零五斤。因切磋技艺,探讨推手中的跌打摔拿及穿插游走之术,印证所学,我与马荣老师结成忘年交,多受其教诲。近二十位慕名来访者跟我学艺,开始了我的教拳生涯。一年后,我离邯郸回北京,迈上了坎坷人生路……三十九年后的2003年,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的我又到邯郸,由资深教师裴宏信介绍,结识武式太极拳五代传人钟振山,在永年广府镇武禹襄故居的碑文上,见刻有马荣大名,钟先生对我说:“在丛台(公园)与你切磋技艺就是此人,姚(继祖)老师生前同我讲过此事。”方知马荣师是郝为真高足——武式太极拳家李圣端的门生;在邯郸还见到当年“代师传艺”,跟我学拳的臧仲之。臧先生曾患肺结核,大口吐血,受益于太极拳锻炼,年已八十多岁,身体尚健。臧老先生对我言:1964年“丛台论武”,在邯郸已成武林趣谈,一直流传至今。 吾师的推手,受益于许禹生,杨少候,杨澄甫三位大家,手法多而无常法,步法变而无常态,所谓“推手无定法;太极无法,一动即法。”如捋手,瞬间可化成?手或?手,可混用、可并施,即像?捋?,又不像?捋?;如进步,可直步进、搬步进、斜步进、花步进、旋前转坤推碾(撵)步进;由八门五步组成的不定式,敌变我变,“曲伸开合听自由”,将对方引进落空后,可跌打、可摔拿;对方进攻的各种手法(包括反关节擒拿),又可在顺势借力中化解,传之落空失重,而攻防不分,即攻即防。吾师推手喜用肩背,常言“横向?例用肩撞,任他豪杰也慌忙”。这种避实击虚的特点,可能与少候因其身材不高施教有关。 吾师传教的推手,只许两臂粘连缠绕进行攻防,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绝不允许掌拳触及的。有人危言耸听,说什么胸腹部可以发人。武谚云:“上取咽喉中取心,左右两肋下打阴”就算功夫高,胸膛、肚皮可以发人,难道喉咙、肋条、阴部也能发人?因此,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或练法。 太极拳套路的普及非常成功,推手却相形见绌。多数太极拳受好者,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女同志,认为推手是攻防技术,不适宜锻炼身体。这是偏见。实际上,推手和盘架子,都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等,二者是一样的。盘架子是单人练,推手是双人练,都是在练太极拳;盘架子练体,推手练用,体用一致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二人推手,是按照练太极拳的要求在比赛,但比的不是力量和速度,比的是:看谁沾连粘随的好;看谁不丢不顶、不即不离的好;看谁“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好;看谁顺势借力化解的好,看谁运用太极拳各种动作技巧,引进落空的好……一句话,比的是“懂劲”的高低。什么是“懂劲”?吾师言,“懂劲”是知觉力,是知人功夫,是神经系统的传导,感应、调节功能。因此,推手就是练脑。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与生命关系极为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常推手,可睿智、延年益寿。推手技术是对传统的靠速度、力量取胜的技击运动的辩证否定,它与人的身高体重、速度力量关系不大,但和文化程度,感悟、聪慧、慎密程度却成正比,因而更适合知识分子和女性朋友,研究和练习。外家拳对练(打)三、五分钟,足使人筋疲力尽,气吁喘喘;太极拳推手,三四十分钟,不但不乏力流汗反而更加神清气爽,兴趣盎然。这是推手的广泛适应性。当然,太极拳推手,尚有深层次功夫,但那不是普及而是深造的话题了。 吾师传教的太极拳推手有:四正小捋定步推手,四正开合式定步推手,搬拦进退活步推手,花步进退活步推手,四隅大捋活步推手,旋乾转坤太极推碾(撵)活步推手,乱?粘(手法)、乱踏花(步法)活步推手等。与当今流行的推手(含光盘)不甚相同,书于此,供参考。 (按)此文曾载《武魂》2005年第9期,作者刘习文。略有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