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有志《求解太极拳的相关项》一文,跳出太极圈,来看太极拳,把太极拳理解为“太极水功”,使太极拳更通俗、易懂、好练。
被誉为阳春白雪的太极拳,深受人们的青睐。太极拳是一种拳术,也是一种文化,它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武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清其发展脉络,把握其内涵,对于加深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太极拳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怎样让太极拳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直是武术界关心的问题。怎样把太极拳从神秘的国度里请出来,胡有志认为首先应使太极拳程式化、简单化、具体化,让其从复杂的哲理中解脱出来。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太极拳当“水拳”来打,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为论证该方法的科学性,胡有志从生理学相关知识分析,人体含有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0%。可以说水在体内的存在和运转对维持身体的内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言下之意.不难理解,打太极拳,无非运转你身上这占70%的水。
水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于无形中见有形、在无色中透有色、在无味中入百味。理性的水可柔、可刚、可轻。太极拳也是无形的拳,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连绵不断,行云流水,随形就势,化实为虚。水是可以变化的,水是柔的,水受热汽化后是轻飘的,水冷冻成冰是坚硬的。可以说太极拳“形如水,意如水,动如水”。
《孙子兵法》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即湍急的水流可以漂石,水滴穿石,惊涛拍岸等是水的刚性的一面。又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老子《道德经》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言下之意:天下人多犯生硬。应用于
练习太极拳,就会做错。
太极拳可柔,如绵絮;可刚,如裹铁;可轻,如飘叶。
练太极拳,可从水的三态,即液态、固态、气态的不同变化来设计意念活动。如要求“柔”的意念活动时,联想到水的液态意境;要求“刚”的意念活动时,联想到固态意境;要求“轻”的意念活动时,联想到气态意境等等。
(二)
梅家新在《水与太极拳》一文中则由大禹以疏导法治水取得成功的故事,联想到练太极拳“不丢不顶”的矛盾统一性。主张练拳应如顺水推舟,而不提倡硬抗。当然这应视具体情况加以不同对待,如遇小力,截之可也,太极拳本来就有“截”之一法;如遇大力,则不可强抗,应顺势恃机而动,这就要特别善于学习水的性能。
大禹治水法后来被孟子称为是顺乎水的本性而行:“禹治水,水之道也,故禹以四海为壑。”到了汉代则更明确把禹治水方略概括为“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以水为师”就是善于根据水流动的规律,因势利导。
武术的道理也是如此,功夫高手遇到低水平的对手,正像遭遇小股的水流,轻描淡写,挥之即去;如若与顶尖高手相期,即如遇见洪水猛兽,一点不敢掉以轻心,专意对待,这时就要似中流砥柱,利用水“因势而成流”的特点,正好牵引其势头,寻机而制之。
另外,太极拳的练法历来有三层功夫之说,初期如沉身于水下;中期如浮游于水中;后期如飘荡于水面。则是借用人在水流不同部位(水下、水中、水面)的不同感觉而论述功夫的层次高低。以上可谓都是深得水性之谈。爱好武术者,一定能从中意会功夫的秘密!
(三)
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无论多么贵重的东西,当它多到近于无限的时候,像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也就不再贵重了。如果太极拳也像水一样,并非什么珍秘,任何人都可以学,都可以练,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病人。没有病人,对人类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愿每一个懂得太极拳的人,都把教授太极拳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相传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创造出了“五禽戏”,一时间许昌城外广场上有成百个人排队跟
随他学习,这是我国历史上传闻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武术健身运动。
可以设想,华佗如果把他的发明秘而不宣,那么“五禽戏”也就和他一起如同名曲“广陵散”随历史的清风而逝去了,不可能流传至今。书记载:华佗自己修炼,又传与吴普,《三国志》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后来由程普传承下来,至今一千七百多年。
地球上的水虽然无处不在,但至今有些地方,如干旱的沙漠,此地“寸草不生”“水比油贵”,那就需要别的地区的援助。太极拳虽然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得到传播,但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是它传播的死角,急需懂太极拳的人去播撒这健康的福音。
祈望太极拳先贤“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成为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的一缕暖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