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杨氏太极拳的人说杨氏太极拳没有缠丝劲,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杨氏太极拳的前身就是今天以缠丝劲著称的陈氏太极拳,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改拳,也是在其所练习的陈氏太极拳功夫,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后,站在当时太极拳学最高峰,凭自己对太极拳的独特理解,结合自己在实际练习、应用中的感悟,融合自己在与各门各派切磋交流中,所感知的最简洁最实用的法势,和最简易真切的发力方法,穷自己毕生的心血将当时流传面不广的陈氏太极拳,发展成为能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独领风骚的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在练功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体用大全》书中所述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十知”以外,也还讲究:“五张弓”和“九把缠”等诸多专项功夫练习。其中,“五张弓” 是指一身备五弓。“九把缠”即为缠丝劲的练习方法。九缠中,除了肩肘腕胯膝足外,还注重丹田、膻中的缠法练习。一般所说的杨氏太极拳“运劲如抽丝”,则是指练习过程中身心放松后各种动作的内在意识活动和外在运动形象。杨氏太极拳的修炼通过练功中讲究的“龟眠蛇行”之意、“行云流水”之容, “沉鱼落雁”之美,进而达到积柔成刚,“打惊弹,走螺旋”,“极柔软而后极刚坚”,“静若处子,动如雷霆”。
杨氏太极拳也有分支。仅从杨家看,尽管从杨露禅到杨振铎才只有四世,但由于各代老师傅的个人基础条件、素质、学习经历、师承关系等多种不同原因,就是一趟杨氏太极拳大架,已有八十一式、八十五式、八十八式之别。运动路线上也有差异,招式讲解有差异,劲路变化有差异。同是杨露禅传人,杨班侯与杨健侯所传架子不同、劲路不同,同是杨家的弟子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牛连元所传太极拳又各不相同。当代杨氏太极拳名家李玉琳、郝家峻、傅钟文、杨振铎诸先生,架势相近,但所练太极拳风格又各有不同。按理应该说:他们都是杨家嫡传,是正宗的杨氏太极拳。但是笔者认为,严格说来评价他们所练习的拳术是不是正宗的杨式太极拳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祖先留下的拳论、拳谱。是那些有着对练习太极拳中走架、行气、发力、交手、养生的精辟的论述。看他们练的拳是不是符合那些根本要求,看他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笔者到不完全赞成有位杨氏太极拳传人的说法:杨氏太极拳讲究出手见红,搭手一丈四。如今谁要能搭手一丈二,就承认他是杨氏太极拳传人。但他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拳练到这个份上,健身、强身价值都已经实现了。
应该说由于时代和生活的变迁,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已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本身,也早已从单纯的追求技击,转向健身、娱乐、表演、影视、商业化、武术文化的寻根问宗等。就杨氏太极拳发展来说,从在北京被人称作杨无敌的杨露禅所传杨氏太极拳,到当代武术家李德印先生所教授的杨氏太极扇,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以武养生的清朝末年,出手见红,搭手一丈四,那是不争的事实。就是今天也大有人在。但今天更多练习太极拳的人,是为着健身和娱乐来打拳的。
建国初期,天津的形意名家、杨氏太极拳传人:郝家俊先生给毛主席上书,建议推广太极拳,旨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央办公厅专门回信致谢。在众多太极拳家的共同努力下,太极拳终于走进了共和国的体育教材。以杨氏太极拳老架为蓝本,删去比较难做的动作,由当时中国太极拳权威们创编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以它的简便易学、架势舒展、仪态大方,而又不失真意,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武术健身者的欢迎喜爱。正是由于太极拳普及和推广,尤其近十几年来太极拳运动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太极拳给健身练习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从另外角度看,对于那些希冀专心追求太极拳真谛的人来说,对那些受影视引导来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不少人感到困惑。这就是太极拳吗?事实上,我们见到的一般太极拳演练者,包括不少国内太极拳表演冠军,有的也只能练出形来。真正的太极拳的神韵,只有真心的喜欢它,且精心探究它的人,在名师的指导下,才能体会得到。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太极拳,它的行云流水之容,沉鱼落雁之美,固然是一种美。而精于太极拳发力的名家名手,那种“静若处子,动如雷霆”,搭手掷人丈外的功夫,更有一种让人惊心动魄的奇特的感受,那一种更深层次的美。至于健身对他们来说则是余事。
至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莫不如此。以缠丝劲著称的陈式太极拳的定位也当如此。作为同宗同祖的陈杨两大太极流派,同是参太极阴阳互变之理,以刚柔相济为用的,集古今搏击技术所精心编织而成的拳术演练方式。诸如其他太极拳门派,练法虽有差异,但功用相同,目的一致。只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武术文化在国际的发展,武打影视片的影响,使的寻根问祖成为一种风尚。也使得武术门派间唯我独尊的不良风气到处蔓延。对于武术运动我们应该站在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他,应该站在不同时期的创编者最根本的出发点来研究它。这样我们就会从一个宏观的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它、论证它。才能更好的把握它、研究和运用它。如果抛开了这些,大家只是从一些梢节枝叶上去争辩,乃至从师承关系上去论真辩伪都是不准确的,那种做法无疑于盲人摸象。
对于武术执著者来说一定要拜名师,求名师指导、点拨。不然难成得真意。当然真正的太极名师也是不好求的。正如古语说的:阳春三雪,和者必寡、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太极拳的练习的确需要言传身教。正如杨氏太极拳论中所述:“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
武术的修炼,实在是要动一番心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