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近些年来中国武术在海外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国人的喜欢。然而与日本的空手道和韩国的跆拳道不同,它们有黑带,段数级别的统一尺度,中国武术则没有。国外的中国武馆究竟是什么样,它们又是按照什么标准去教学呢?
在德中国武馆过于商业化
“你会功夫吗?”近年来,随着中国功夫电影在德国的上映,记者常常因为有一张中国面孔被当作“ 武林高手”。记者的待遇与德国遍地开花的功夫学校有关。记者曾偶然在科隆街头发现了一所名为“东方龙”的武馆,便兴致盎然地跑去拜访。“洋师傅” 杰格森正带着五六个弟子边喊边练着功夫。他说,几年前自己曾去中国学过一年的功夫。回来后,他再结合着书本和电影中看到的姿势,打起了“正宗”中国功夫的招牌,广招弟子。问了他的几位弟子,都说自己学的就是正宗的中国功夫。后来,在汉堡遇到出自中国武林世家的李师傅。他颇有感慨地说:“目前,在德国的功夫教练良莠不齐,很多人对中国功夫和文化研究不够,是以中国功夫作为谋生手段,过于商业化。”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很多德国人把气功、散打、太极等其中的一种当作了功夫。对此,德国联邦多元文化局负责人卡特琳娜女士认为,原因是中国功夫没有“标准化”:没有统一的名称、没有统一的标识、没有统一装束等。难怪,在德国各种中国武术、气功和太极拳的协会层出不穷,有500多个。
但李师傅表示,中国功夫不“正规”,与它还没有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有关。因此,中国功夫也无法名正言顺地进入欧洲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这样就无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卡特琳娜女士说,中国功夫缺乏一整套与德国体育文化组织协同推广的机制,在商业宣传上也把自己定位在“高雅文化”上;而日韩功夫定位于“大众体育”,从而拉近了与寻常百姓的距离。她认为,中国功夫应该少些商业性的“巡回演出”,多些与各国普通人的面对面交流。这样,中国功夫才会真正走入德国百姓的生活。
墨西哥的武教头多是本国人
在墨西哥,提起北京,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是中国首都,但是提到李小龙,却是人人皆知,足以见得墨西哥人对中国功夫的景仰之情。少林寺俗家弟子李存斌在墨西哥城数家武术学校授业,是墨西哥武术界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不少外州的武馆老师都慕名到他教授的学校进修学艺。但是墨西哥武术界的水平并不很高,武馆教授武艺的方式也不很正规。李存斌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在墨西哥不下百所武馆中,很少有中国武术老师,也没有专门的中国武术协会。众多的武馆都是墨西哥当地人在中国、美国甚至是墨西哥的武馆进修后,自己开办的。绝大多数墨西哥武术教师的水平只相当于少林寺武术学校中级或者初级水平,而且墨西哥武馆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不进行筛选,学生很难真正学到武术的精髓。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秦霜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张蕾
在墨西哥城,记者曾参观过设备较好的武馆。该武馆地处墨城文化中心,设有太极班、舞狮班等,教室宽敞,并配有软垫等设备。即便如此,这个武馆也不是专业武术学校,太极班的老师是一位学过8年太极拳的墨西哥老太太,每周仅授课三次,每次两小时。在其他时间,武馆兼有芭蕾和艺术体操等课。而记者见到的很多小武馆位于墨城偏僻地区,外观简陋破败,场地狭小阴暗,只在外墙窗口处悬挂有中国功夫的横幅。
武学文化在美受到青睐
在美国,跆拳道、柔道和空手道场馆星罗棋布,相比之下中国武馆虽然也有一定数量,但却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教学标准和级别认定体系。各地形形色色的功夫教练鱼龙混杂,很难判定孰真孰假。为什么中华武学在传播上会和其他体系有这样的不同?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练习中华武术多年的美国空军军官布莱恩先生和在洛杉矶多年讲习武术的王维张先生。
行伍出身的布莱恩早年学过跆拳道和空手道,后来在一位黑人功夫高手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中国功夫,并对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长处推崇备至。记者感兴趣的是,他从未学习过中文,也没有去过中国,在中国功夫缺乏段位和黑白带认证制度的情况下,他何以判断师傅的真实水平?布莱恩的回答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资格认证制度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商业模式,但其实他们教学质量不见得就比貌似一盘散沙的中国功夫高。在他所见过的美国跆拳道武馆中,不乏腿法平庸粗糙的学生轻松拿到黑带高段位资格的例子。布莱恩根据他对中国武术历史的了解,认为中国功夫的术语未能统一也是标准化不足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各地方势力为保证自家武术不外传,对其传承的招式有意不用通俗易解的名称。因此数以百计的门派历经千年变迁之后,最终也没有像幅员狭小的日韩那样形成统一而朴素的术语体系。这种符号上的不统一也带来了武学上的难统一。
王维张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武术世家,八岁开始习武,移居美国后师从著名武术家蒋浩泉先生。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日韩政府在向海外推广本国武术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这些都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在传播上成功的有利因素。此外一个制约中国功夫推广的因素是,中国功夫尤其是长兵器的演练,对场馆的要求相当高,不像一般的空手道柔道场馆基本上不考虑场地的高度。
他认为,眼下散打竞技化的尝试、功夫影视的发展和大众武术的娱乐化等都会有利于中华武学的发展和传播,但建立起强大的教学培训体系、培养大批既精通武术又谙熟武学文化的教学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据王先生介绍,自己班上的美国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哈佛、耶鲁等名校,他们不仅学习武术招式, 还要不断探究一招一式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这时候如果教师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吸引这些好学的洋人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