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英杰尝言:“战定军山之老黄忠言,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者,筋骨内壮,血气充足,功夫至老不脱,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众人也。昔健侯老师与八九人较,众一拥而前围攻之,但见老师数个转身,众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远至丈余者。老师时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之快字,指无着数之快,此忙乱耳,非真快也,焉能应用。快而不失法度为真快,斯可应用矣。
[正文]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校勘]
(1)[澄本]、[郝本]、[郝和藏本,原是李亦畲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写赠其门生郝和(1849年~1920年)的太极拳谱,系李亦畲晚年用工楷缮写的三本太极拳谱之一。[郝本]封面上的原题名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八个字。[郝本]由郝和传其子月如(1877年-1935年),月如又传子少如(1908年-1983年),少如故世后,由其学生王慕吟收藏。 》、[卞本]“平准”作“枰准”。
[姚本]、[顾本]作“秤准”。
[图本「立如平准”前多一“惟”字。
(2)[顾本]“活似”作“活如”。
[诠释]
“平准”一词源于庄周《南华经·天道》,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平者,天平也。见辞海[天平]条(Balance)为衡物之器械,平俗作秤。辞源[天平]条:测量重量之器械也,亦作天秤。可见“平”通“秤”。
枰者,棋盘,围棋之一局叫一枰:见辞源[枰]条:博局也,暮(棋)局亦曰枰。见辞海[枰]条:谓綦(棋)局,陆游诗“围綦客散但空枰”,由此可见“平”通“秤”似不通“枰”。而李亦畲书写的《太极拳谱》是迄今见到的最早拳谱,其中“平准”写作“枰准”。“枰准”这是“弈准”,是下棋的准则,正如沈寿老师所说,“平”亦通“枰”;“平准”作“枰准”可通。由此可见,“平准”、“平秤”、“平枰”三者可通。故王宗岳《太极拳论》作“平准”,“枰准”皆有之,武式太极拳作“秤准”。而以“平准”为最确切。
“准”轸韵。
作(1)平也,《说文》段注:“水平谓之准,因之制平物之器,亦为之准。”
作(2)均也,礼月令:“先定准直”。
作(3)击锻令平正也。(考工记)栗氏:“权之然后准之”。
作(4)颊权也,一日鼻也。史记:“隆准而龙颜”。
所以立如平准之“平准”为叠词,平之与准,皆是衡器。平即天平或天秤,准即水准仪之类制平物之衡器,平准同义,如《淮南子》云:“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故“立如平准”可解作“立身中正,像秤准那样的平准而中正不偏。”此其一也。
平仍作天平、天秤解,准作“准头”解,人平之准头在头顶囟门。《太极平准腰顶解》曰:“顶如准头,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莫不显然可辨矣。”则把人体拟作天平,有天平准头之在身,就能“权而知其轻重者”。此其二也。
又见辞海“平准”条:均平赋率曰平准。《史记平准书》索隐:“大司马属有平准令,以均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籴之平赋以相准,输归于京师,故曰平准。”显然有均平补偿之义。亦可为拳论诠释之参考。此其三也。
“立如平准”提出了“虚领顶劲,不偏不倚”犹如平准之标准。上虚领顶劲,中守重心,下正尾舵,则虚灵内合,身桩端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通三关,自然得路也。
“活似车轮”则是“气沉丹田,忽隐忽现”劲气灵动犹如车轮之标志。主宰在腰,劲气鼓荡,浑灏流行,周流六虚,阴阳贯串,环连环错,环起环落,环内环外,连环套绕,曲曲相通,如环无端,超乎象外,得其寰中。则“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法轮常转不已,太极随处见圆光矣。”
立如平准而后活似车轮,立如平准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太极拳枢纽在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腰能松能塌能虚则活,腰活则全盘皆活。源动腰脊,腰动则无有不动,视动犹静;腰止则全身皆静,虽静犹动。一动则动若车轮,言其滚滚,川流不息;一静则静如山岳,言其巍巍,沉稳弥坚。“静则稳如泰山,动则拳弥六合”,“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即此意义。(待续)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