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志远
(接上期))
【正文】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校勘】
【姚本】作“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
【图本】作“左重则左必轻,右重则右必轻。”
【诠释】
此处之“重”者,指“实”也,虚实之实。非填实之谓重也。
实者充也。惟实至虚生;实者真也,返归浑朴,培固本元;实者有也,有者始也,始极而终,终始随也;实者动也,动而生机,神活机变,分阴阳也。
虚者空也,惟空始能容,惟虚始能生实;虚者伪也,伪能隐藏,虚笼诈诱,机关转矣;虚者无也,无者终也,终而含始,往复始终;虚者静也,虚极静笃,返璞归真,合太极也。
杳者,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是也。虚之与杳,皆虚无之义,虚无飘渺,变幻无穷,神化莫测,难以捉摸之谓。
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机枢,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太极之本然。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公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公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又拳谚云:“虚实刚柔之谓拳”。
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即不明阴阳,即不懂动静,即不明刚柔,即不懂劲,就等于不懂太极拳。
因太极拳着着势势皆循圆运动,故动静不同时,阴阳常变换,虚实无定位,阳即是阴,阴即是阳;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阳相贯,虚实相涵,如环无端,此即所谓“无处不太极,无处不虚实”。其人身之小天地呈上下、前后、左右、横竖立体空间之虚实。形神、姿势、动作、用意、呼吸、运劲都有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在拳中的反映就是动者为阳为实,静者为阴为虚;出手为阳为实,收手为阴为虚;进步为阳为实,退步为阴为虚;刚劲为阳为实,蓄劲为阴为虚;黏劲为阳为实,走劲为阴为虚;手足关节之伸为阳为实,屈为阴为虚;开为阳为实,合为阴为虚;呼为阳为实,吸为阴为虚;身躯之仰为阳为实,俯为阴为虚;升为阳为实,降为阴为虚。凡此种种,可以类推。而参与运动之人体,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五脏六腑九窍三百六十节,究之周身,无一处不分虚实,虚中、实中仍可再分虚实。功夫越深,能分虚实之部位越多,能分之虚实越细,无穷无尽。此即拳论所谓“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太极拳学是一门偏于实践性的学科,阴阳虚实分明之境界,是功夫修炼阶及一定阶段之必然产物,非笔墨所能尽言。正如董公英杰《太极拳释义》中所言:“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马步有虚实,肩肘掌指有虚实,身形转换变化亦含虚实,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然虚实在练拳时则易领悟。惟施之于推手或敌对,则非经名师指导,再下苦功,实难领略也。缘练拳之虚实,乃自我之虚实,推手及敌对之虚实,则须有知彼功夫矣。在练拳而论,凡动而聚者为实。至对敌之虚实,瞬间万变,殊非墨笔可能揭橥。”
因虚实之变转,非字面之简单而难以揭橥厘清。所以拳论由浩瀚之海洋中,精提出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虚实变换的基本法则,即太极拳虚实总纲。这一法则纲要既是指导练拳自我虚实转换之基本法,亦是推手乃至对敌虚实变化之总纲。
或说:“左手实而右腿虚,右手实而左腿虚,此即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李亦口释曰:‘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此为左手右足或右手左足之虚实。”作如是解,固然正确,然如每着之中,必指其何者为左,何者为右,何者为虚(杳),何者为实(重),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有言,亦不无遗漏,且不免支离破碎。笔者窃以为,此虚实之基本法则虽泛指全体身手之虚实,其实主要是指腰之虚实之应对变转。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虚实应对变转之“牛鼻子”,而易于揭橥厘清虚实矛盾之本质。这是因为太极拳“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变转虚实全在于腰,身法之虚实变转在腰,步法之虚实变转在腰,手法之变转虚实还是在腰,一身之虚实全凭腰之虚实操控,随腰之虚实变转而变转,故谓一身之总虚实在腰,或腰为虚实之总枢纽。“此处消息(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枢纽……)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或作圆转随意运鸿口)”即是此意。 腰之虚实分清,中定自在其中。行拳走架,自我之虚实,自能权衡,稍有失中,重心偏移,两腰之虚实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而自我调整,使之恢复“立如平准”。
临阵应敌,我不偏不欹,隐显无常,虚实莫测,静以待变。敌估我力在左,欲使我失去平衡,便加重于左,我则虚以待之,左腰偏沉虚化,而右随腰腿之劲以出击。彼揣我右方重而可以擒制,我即隐而漂杳,虚实易位,随机应变。总之,“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处处舍己从人,粘连黏随,物来顺应,随机应变,自得虚杳落空,神明莫测之妙。
又虚实者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即如吴公藻以为:“计者虚实之谓,‘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虚实兼到,忽见忽藏,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以实击虚,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左右宣威,虚笼诈诱,人己相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变化犹龙,人莫能测,宜轻则轻,宜重则重,虚实分清,自臻神明。
【正文】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校勘】
【图本】作“虚实兼到,仰高钻坚,进之则长,退之则促。”
【诠释】
仰者,升而上者,上浮升起也。俯者,降而下者,沉降下落也。弥者,更加也。
仰为上,俯为下。彼浮我升,彼落我沉,粘连黏随,不顶不丢,不即不离。彼欲仰攻,我觉而引之以更高,使高不可及,脚跟浮起,凌虚失重;彼欲俯袭,我觉而沉落以更低,使深不可测,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此敌攻我守之对策,如设我主动进攻,则如董公英杰所言:“仰之弥高则眼向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屋顶;俯之弥深,则心想将敌人打入地内。昔班侯老师夏日在村外场(场即北方收粮场地)内乘凉,突来一人,拱手问班侯老师居处,答日吾即杨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袭击,老师见场内有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请上去’,遂将其人送上屋顶。又曰‘请速下回家觅医’,其人狼狈遁去。乡人问,何能击之使上,曰仰之弥高也。有洛万子曾从班侯老师习技数年,欲试师技。班侯老师曰:‘将汝掷出元宝形好否’,万笑日且试之,及较手,果如所言,万手脚朝天,右胯着地如元宝形,将胯摔脱矣,医疗数月方愈。万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日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进者,前进也。长者,抻舒也。退者,退却也。促者,逼迫也,局促困厄也。
敌进我退,敌退我跟,黏走相生,我顺人背,神活机变。彼近手足进而袭我,我不顶不抗渐引之以人,则其愈进而愈觉我幽远难及,虽劲力到尽头,犹不得逞,必愈见深入而愈陷恐慌。彼欲退却,我不离不弃,随势黏逼跟进,使彼觉如魍魉缠身,愈退愈不能走化,越退形势越加严重,局促而困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之境况,充分显示了太极拳因势利导,粘连黏随之高妙。(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