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老祖师张三丰说过,“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这里的“化功”,我的理解是走化上的功夫,“武事”是指主动进攻的功夫。武术是打人的功夫,但这位老祖师却认为从走化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大成,而从进攻人手,只能达到小成。 两人交手,甲用“力劈华山”,举棍向乙砸去,乙则用“霸王举鼎”,双手举棍相迎。其结果是,甲力大,乙败;乙力大,甲败;甲乙势均力敌,则两败俱伤。武当棍法,遇敌砸来时,也是双手举棍相迎,但在和敌棍接触的瞬间,不硬顶,而是一手倒把斜向上,向前击敌,另一手斜向下、向后,把敌棍化向我侧下。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起到了以小力胜大力的作用。这就是太极拳谱上说的“化即是打,打即是化。” 毛泽东同志说:“在许多情况下,走是必须的,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方法。”游击队的“会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不“走”了,和敌人“顶”上了,打起了阵地战,结果失败了。所以,能“走”是以弱胜强的法宝。而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正是太极拳的特点。 走化在太极推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极拳理论强调走化的地方很多,如“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不丢不顶”中的“不顶”,“遇刚则柔”等等。尤其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下简称《王论》)。整篇文章只字未谈进攻的方法,就是当对方处于背势时,也仅仅指出了要将彼粘住(“我顺人背谓之粘”)。《王论》中最后有一句“本是舍己从人”,就是说整篇文章谈的就是“舍己从人”这么一句话。所谓“舍己从人”,就是不主动用力(不主动进攻),随人而动,就是“走”、“粘”两个字,即“人刚我柔谓之走,我J顷人背谓之粘”,就是“随屈就伸”——彼伸我屈(走),彼屈我伸(粘);“忽隐(走)忽现(粘)”。《王论》中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五句讲的是人进我退,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走化。仅最后一句讲彼退我进——“我顺人背谓之粘”。由此可见王宗岳对走化的重视。我认为这六句话的正确解释应当是:彼推我左或右方时,我都不顶而走化,使彼感到其用力之处毫无着力点(虚、杳),敌高处推我,使彼感到高不可达,彼向下攻我,又感到如临深渊,彼进我退时,使彼感到长不可及,彼退时,我又能将彼粘住,愈退,反而觉得我距其愈近(“促”字当近解)。对这样的解释,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左重则左虚”,就是“左手重则左足虚,上下不同实则避免双重”。太极推手的走化主要是靠走圆来完成的,单纯的直退很少使用。走圆就可使彼身高手长的优势起不到作用。 太极走的圆也叫轮、圈或球。 关于走圆的好处,《太极拳表解》中说:“劲之动作俱作圈形,一圈之中即含有无限走粘,不外一个顺字,我顺彼背,故有四两拨千斤之句。”李亦畲说:“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语甚明,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证明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简明矣!”由此可见,“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都是由于走圆促成的。试想,如果用力去推一个极其灵活并能高速旋转的球,那是很难找到其着力点的,当你的右手去推球的左半部时,由于球的快速旋转,你的力会沿球的左边向球的左后走化,这就是“左重则左虚”;同样的道理,你推球的右边,你的力会向球的右后滑走,这就是“右重则右杳”;向球的上方用力,你的力会向球的上方滑去;向下用力,则向下滑去,彼所以有“虚”、“杳”、“高”、“深”的感觉(注意:是感觉,而不是我真的向高、深而退),主要是由于我走圆起到了“引进落空”的效果使然。何况真球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而身体和手、臂可以同时向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做不同方向的旋转。一个好的推手运动员,全身任何地方都应当能作圆运动,四肢非骸,不动则已,动则处处成圆,绝不能离此圆圈。触其任何部位,都犹如在推一个旋转的球体,让对方的力都沿着我所作圆的切线走化。这就是拳谱上说的“浑身无处不太极”(太极者圆也)。 走圆主要靠躯干或手臂的旋转来完成,其中包括平圆、立圆、斜圆。 平圆:所作圆的圆面与地面平行。即以躯体或手臂向左、右平行转动。使彼力向我身侧走化。比如对方推我左胸部,我身体则向左后转,这就是“左重则左虚”。 立圆:圆面与地面成90度。转动的方向为上、下、前、后,或方向相反。方法是躯体或手臂打一个立圆。比如对方双手抓住我一横小臂或双臂时,我小臂则可向我怀中、再向下、向前、向上打一个立圆,即可把敌力化掉,又可将我力加在敌身上。化、打几乎同时。 斜圆:圆与地面有一个角度,角度的大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以45度为宜。斜圆可以化掉对方任何方向的来力,无论对方用双手或单手,无论是推我手臂或身旰,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走化。方法是我左半身或左手、臂向左、上、外、后转,动,同时右半身或右手、臂向前、左、下、里转动,我左、右同时各打了一个不同方向的半圆,将对方右手之力化在我的左上外方;将对方左手之力化在我身前下方;这时一般会造成对方失重,给我造成进攻的机会。当对方单手推我时,我也可半边打斜圆。斜圆效果最好,所以我在推手时经常使用。 走圆时要注意:一是平圆和斜—圆往往靠身体的侧转完成,所以在化掉对方之力后,要马上把自己身体摆正,不能以我之偏对彼之正。二是化后马上要进攻,这就是“遇刚则柔,刚要紧随其后”,或者叫“引进落空合即出”。三是走圆要以腰带动,不能光靠躯干的一小部分或手臂的旋转。而且在腰的带动下,所走的圆愈小愈好。 走圆有两种理论依据,即圆的切线论和太极图论。 关于圆的切线论:即对方发力时,我躯干或手臂走圆,把彼力“引”到我所走圆的切线上或切线外,但不得进入圆内。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彼力未挨近我躯干时,我即拨化(如图1)。
当彼力在A点时我就开始拨化,当彼力挨近我身体,即B或C点时,我身体也作圆运动,使彼力沿AB或AC方向走化;二是彼进攻较快、我没拦住,彼力已挨上我身体时(如图2)。我的身体要疾速作圆运动,但仅此往往尚不能化掉彼力,同时要用手臂拨,还要稍微后撤身体,否则容易将彼力拨在自己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1)所谓“拨”,包括了推托、挑领、搬拦、缠裹、牵引等方法,不单纯是“拨”;(2)拨时要顺彼力拨化,不能逆彼力;(3)我用手臂拨彼力时,要作两种圆运动,一是手臂的自转,即在挨上彼力时,手臂在不位移的情况下作圆运动,使彼力在我手臂的滚动中走化,这样摩擦力最小,较为省力。二是手臂运动的轨迹(位移)也要走圆,不走直线;(4)图1、图2所示均为向左、右侧拨动,即走的是平圆,实际上也可走立圆或斜圆,即可拨向我左(右)后上或左(右)后下,也可拨向中下,但不宜往中上拨;(5)拨时可拨彼之大小臂、腕、肘、肩,拨腕和小臂最易,所谓“千斤不压稍”是说拨稍节最省力,但谨防彼松腕、屈肘进攻。拨肩较远不易够着。拨肘或挨近时之大小臂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