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董英杰谈太极拳
·科学地认识太极拳/顾新法
·探藏妙玄/顾新法
·太极名家在线答疑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
·张全亮在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名家专栏>名家谈拳> 正文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5-10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
  (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求喉头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或百会穴提起,使颈椎拔起,有虚活提神的感觉。顶劲的“顶”是向上的意思,虚灵是对顶劲而盲,要求顶而不僵,突出一个“悬”,叫“顶头悬”。悬就是要脖子松竖起,灵活自然,转动自如,不能僵直。比如云手,两手左右云转,头部也要自然地随手随身向左右转动,不能光动眼睛。又如海底针,身体下俯时头和颈椎还要保持中正和身体一起顺遂下俯,头不能上竖或向下低。身体向前或者向后,“虚灵顶劲”要始终保持住。比如做向前按的动作,喉头要收住,使头部不要主动前伸,向前则力泻,也容易使劲力前仆。要使颈椎骨与胸椎骨这条线保持基本一致,有向后撑的感觉,从而与腰椎、尾椎保持上下一致,身法中正。向后坐也一样,喉头与脊椎同时后移,不可先仰头或先走腿。这叫身法整进整退。
  请大家留意“喉头”这一点。喉头主上,为全身的第二主宰。这一点若留意收住守住,不随便前伸或后仰,则头部与背部的整体性就一致了,精神也提得起守得住。
  “虚灵顶劲”是头部要求,也包括眼、鼻、口、耳、面的要求,其中眼法对精神起主要作用。人吵架时眼睛一瞪,或心想什么眉头一皱,都可反映人心理状态,故云“眼为心之苗”。瞪眼睛有威慑人的作用,是眼光在起作用。太极拳对眼的要求是“内视”。所谓“内视”,是将眼球微后收,眼光视对方一点而罩住全面,即对方上下左右全体,有寒光逼人、不战而栗之威。听老人讲,杨澄甫发人时但见眼光一闪,手一翻人就出去了,而且眼看多远,人就按这个光线出去了。当然我们现在并不提倡练拳就要这样去练眼睛,还是要求眼光自然,以祥和为主,提倡“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但久练太极,心意俱到时眼光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自然,没有反而呆了。
  另外一点就是“目不斜视”。眼要随头部的转动而移视,不能单动眼睛。比如单鞭、分脚、云手等,头要随主手的方向转动转正,眼要随主要手的方向前视,眼光的余角范围要顾及另一手,眼神则要顾及全体,包括前后左右上下,也就是说心意的第六感觉要有“视觉”。
  (二)含胸拔背。含胸拔背的功用是避免气与力上浮。气下沉能使腰胯松沉,脚下有力有根。在使用上能蓄势待发,使劲力饱满。如果含胸与腰顶敛臀连在一起,其形如搏兔之鹘、捕鼠之猫。这里的“含”是指胸不挺,以胸平或微内收为宜,其中关键是心口要收,不是身体前爬。这里“拔”的概念是将胸椎拔直,胸脊不前顶,以背部平直或微后撑为宜,但不是弯背弓背。
  除胸不挺背不顶外,两肩不后—张是辅助含胸拔背的要点,特殊情况例外。在实际动作中,胸和背是不断开合的。比如按式、单鞭、提手上式等,两臂回撤或张开圆展,其肩不可后张。后张则亮胸背紧,劲力自缚而背。在做这样的动作时要两膀松,腋下开,使胸背部肌肉下落,气沉丹田,将自己的回力或对方的来力引至腰胯,落于足下,其胸背部就不会前顶,保持自然松弛的“含胸拔背”,同时也就做到了“一合俱合”和“合中寓开”的要求。
  这里说一下“合中寓开”的概念。我们讲太极拳是阴阳、虚实、开合的对立统一运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你做合的动作时,动作中身体的某些部位一定开。比如按式两臂收回,身体后坐,开的部位体现在沉肩坠肘,胸背部肌肉松落。松就是开,再加上顶头悬,收尾闾脊椎骨的曲卷拔长,身形自然就开,有人称“乌龟背”。又比如“双峰贯耳”,两拳相贯为合,肘掤为开,背圆为开,胯撑为开。只收无开就是缩,是练拳中的忌讳。
  那么两手前伸时“含胸拔背”怎样体现呢?向前出手时要合肩坠肘。这里的合肩是说胸有再含的意思,背有向前圆合的意思。两肩随手向前有抻长的感觉,但不要特意拔长伸直,过了就无弹性,无弹性也是僵的现象。再加上两手伸出时顶头悬,收尾闾和坠肘,产生的劲力就大就整。拳经称之为“束肋下气把裆撑”。这时的身形是开,也要做到“开中有合”。这里的合体现在:两肩窝微收为合,含胸为合,坠肘手不伸直劲不断为合,下颌收住为合,敛臀为合,前腿撑住胯沉住为合。只开不合就是“散”,也是练拳中的忌讳。
  (三)松腰。关于对腰的论述,古典拳经中谈的很多,如王宗岳对张三丰拳经解中“莫教断续一气研”句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说“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还有解张三丰“待机而动如猫行”句“牵动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这里脊包括腰在内。在十三势歌中的第一句就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杨澄甫传太极拳法歌诀中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还有“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又说“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地为第三主宰”等。上面这些都强调了腰在身法中的重要地位、功用和做法。能松腰则腰胯腿能灵活,能松腰然后能顶腰,能松腰则下盘稳沉,腰腿之力相连。
  说腰首先要知道腰在什么地方。腰在人体中部肋下胯上的部位,是系皮带处的一圈。再具体地讲,应当在腰眼(两肾)命门的部位。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是主宰的地方,是“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地方,是“不离腰顶后与前”和“身形顺我自伸舒”的地方。这一点的腰椎向上与胸椎、颈椎相连,向下与尾椎相连,形成人体主干S形曲线。所谓“腰顶后与前”就是腰椎这二点与颈椎尾椎上下能够像二张弓一样,能前后开合伸收自如。这种调整腰脊的动作就是腰顶,它决定了在行功走架时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
  要做到“腰顶”,先要做到松腰。松腰胯的感觉就好像撤解之后放松的感觉,长长地舒口气。但松腰的前提是不要忘了顶头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时放松了腰胯忘了虚领顶劲。下面我们举上步动作来说明腰与尾阊的变化关系,说明“腰顶后与前”和“身形顺我自伸舒”的动作感觉。
  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到右搂膝拗步。当重心前移时,腰要先自然的松开,当后脚尖离地时就开始坐胯收尾间,命门处后顶,‘形成腰脊曲卷蓄势;当上步脚跟着地之瞬间,腰脊间放松,但基本不变形;尾闾仍收住,腰不前塌,仍保持腰脊整劲的状态,此时以腰脊松活为主。当重心过半时,尾阊仍要收住,命门要向后撑,也就是腰顶,其命门与掌中劲点要向前后拉开,有前后相挣的感觉。但要注意二点,不能形成弓腰。弓腰就力泻,应当使胸椎颈椎也向后撑,使脊椎骨上下形成整体整进。若身体前探则力过。所以整个上步过程腰的基本动作是松→卷→舒→撑,且每个字里都含有顶腰劲。也就是说,顶腰劲要始终存在于每个动作过程中,伸舒收圆,只是变化大小而已。不变化就是僵。腰撑的劲和手的棚劲一样,不管运动形态怎样变化,这两个劲都不能丢。就是说,不管是伸出还是收回,手在运动中的掤劲始终存在,它同时和腰的顶劲形成一对的力,形成虚实开合、刚柔互济的配合关系。塌腰和弓腰都是过劲,是不可取的。

我们拿弓做个比喻:当弓不上弦的时候,弓是不受力的“松散”状态,如同我们随便站立的情形。当弓挂上弦的时候,弓就轻轻地绷上力,好比我们的腰稍向后顶,把身体的s形曲线略调直。当搭箭开弓的时候,弓就蓄满了力,随时待发,好比腰再向后顶。那么,由挂住弦到拉开弓的这个开合过程就是腰顶的开合活动范围(这里把脊椎骨比作弓把,手臂比作弦)。若是向后坐,其向后的动点先从命门开始,尾闾渐收,使脊椎骨上下同时后移(同时带动劲点如两掌回移),就叫“腰顶”:若向前进,其动点仍从命门开始(顶住劲点如两掌同时向前),也叫腰顶。这就是‘不离腰顶后与前”之谓。这种腰部均开合感觉要在慢练的过程中细心去找,在单式练习中去找。当熟练之后快练一瞬间也是这样做,会习惯形成自然。
  腰眼和尾闾的开合都是相对而动的位移,其尾闾要始终收住和下沉,该点不能后翻和提劲。若后翻提劲,其力散而泻。以犁地为喻:尾闾好比铧在翻地;脊椎骨好比犁干不能软,软了连不住上下的劲;顶头悬好比扶手,控制着铧入地的深浅方向;脚、腿、手、肘好比是拉力的绳,上下前后伸收与脊椎骨刚柔并济,才能形成灵活的、完整的、有力的太极劲。再强调一点,手脚的伸收是外,而内的伸收在两个腰眼。实际上,虚实开合、轻重缓急、收蓄转换、平衡协调都在两个腰眼,牵动指挥着手脚四肢及全身的运动。
  (四)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我认为,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上。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
  怎样才能做到沉肩坠肘?一是用反证法,二是照镜子,三是别人看,四是试劲。别人看有时比照镜子效果好,练拳架时只要肩一起就可以敲一下,感觉比较快。照镜子可以用反证法采自查。意思是你可以看着镜子,下意识将肩端起再下落。比如起势,两手平举时容易起肩,可先将肩端起再下落。实际在举手时,两肩同时要下意识地沉住。又比如做单鞭抹平圈时,两肩容易起,检查可先将肩端起再慢慢下落,下落时要感觉到胸背部、两肋下的肌肉也在下落,气也随着落于丹田,腹部感到松实圆满,两退足下也感到有力,这也叫节节贯茅。
  坠肘关键是不翻肘不亮肘,翻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起势两手下客,肘尖不过背。过背叫亮肘,亮肘力不整。白鹤亮翅时,肘不要翻,翻肘容易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肩也容易提起,力就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手上举时应当同时将腰收住,肋部肌肉放松,收住肩窝,使肩胛拔开即可。
  沉肩坠肘还可以通过两人相互托肘的办法来找感觉。托的人将两手托住,被托人的两肘向上向前后左右抚动,被托人将两肘尖贴于对方手心,感应对方的劲而向下沉肩坠肘并随对方的抚动而随动化解。若被托人的肩肘稍浮,则会感到跟不稳,力浮而势背。化解对方来劲的关键在于两肘肩要找腰眼走圈,两腰眼要配合两肘开合抽换,使两肘肩没有死点僵劲即可。
  (五)关于分虚实。杨澄甫说,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如果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一样。又指出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这段话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说在前进后退上下动作中,如果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会“滞”、“笨”。滞笨的原因就是两个字:“双重”。“双重”的概念就是在行拳架时身体的某个部位不松,不自然,或者说在行拳架时身体不能自然地协调重心而产生多余的力,局部关节肌肉僵滞,影响了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比如倒撵猴动作,撤退之步未落地,身体重心即后移的现象。又如蹬脚分腿动作;腰胯不收就出腿,身体偏摆,出现的现象就是出腿无力自身不稳。又如推出去的掌不松净,肩起肘抬胯凸,均属于“双重”之病。
  “双重”的另一现象是“双浮”。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身、手、脚举上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亦是病态、不正确。所以我们说虚实不分,“双重”、“双浮”皆为“劲不纯”。
  以上五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时”主要是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归结起来是要做到六句话24个字,即“立如平准,身法中正;腰似车轴,周身松透;分清虚实,不浮不滞”。
  这里解释一下平准。就一般的理解,平准也叫“秤准”,泛指秤;天平之类。是用来比喻人在行拳时的身法、劲法在变化中求得的平衡性。秤的提绳或天平的支点好像顶头悬、虚灵顶劲;称杆好比脊椎骨;平是秤的盘和砣,通过一边的重物,移动另一边的砣而得到的平衡状态。这就好比人的两手两足、两肩两胯在行拳走架中相互协调,求得身体重心的平衡,或者在推手中通过双方手臂相互的摸劲,不断变换自身各部位的虚实开合,阴阳互补,而得到自身的协调平衡,求得自身的重心在灵活的运动中得到不偏不倚的稳定性。它是由心意而感应,由感应而变化。这种通过,由心而感应而变化求得自身平衡稳定的重心点,我认为就是“称”的“秤星”点,腰眼则是调节平衡“秤星”的内在砣或是微调器。当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关系达到了如称一样各部分的协调平衡关系,就叫“立如平准”。这个比喻强调的是在行拳走架中保持自身重心的灵活性、稳定性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关于后五句,“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等是指在练拳过程中对心(心意)、体(体内体外)、形(运动形态),整体协调一致的要求。它与前五句要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里暂时就不作解释了。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天下
·张全亮在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的讲
·梅惠志谈传统武术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郝月如太极拳拳论
·《苌氏武技书》精解/张 方
·吕辉答《精武》编者问
·李文奎答《精武》编者问
·廖白先生语录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孙禄堂前辈论站桩
·陈照奎谈缠丝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瀚海鹤
·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廖白先生语录
·武舞与舞武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八极拳八世传人王德旺先生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擒 拿 走 化” 理 论 答 疑 会
·王宗岳勾沉---李紫剑
·太极八法秘诀初探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