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八心”“四志”为太极拳修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浅析武式家传太极拳三路拳架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
·郝月如操手十五法
·太极拳的思想性/王学武 王晓
·太极拳的修炼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一篇]太极拳辩析录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6-25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太极拳及其衍生之太极剑、刀、功,尽得中华文化之精粹,博大宏伟,深不可测,值得一代一代的太极拳家、爱好者们精研深思,发扬光大,决非单一的形体动作之先行后效、师徒传承所能尽者。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教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张义敬著《太极拳理传真》27页)

此言有理。太极拳之理论、学习、练功、效果、应用,既不是简单化、单一化的体育形体锻炼,也不是坐而论道、敬慕终日,就能随便得其门而入,进而可得其“阶及神明”、“从心所欲”的玄妙武功者也。太极拳是“处处总此一虚实”的极其复杂、多元,包含几乎无穷无尽的子系统的通天达地之动态巨系统。其难处,尤在于得明师、苦锻炼,默识揣摩,索微探幽,逐步求太极拳之真,进而能得其真、用其真耳。

太极拳、剑、刀、功,有两方面的性质与功能,亦有两方面的“真实”在。相传为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之《太极拳论》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说的就是这么两个方面:延年益寿,技艺之末。技艺者,武功也。

后人可以把“技艺之末”这四个字理解为:天下强过太极拳之武功,历代可以千万计;亦可理解为:太极拳难学、难练、难用、难精,如不能入门,登堂、入室,终将沦为武功之末;又可以理解为:天下武功虽有万法,其理则一,“万法归一”,太极拳忝居其末耳。

“延年益寿”,即今之保健、养生、长寿,是一项颇有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太极拳,不过是其中的一木一石、一枝一叶,而非“延年益寿”之主体,更非独此一家。练了太极拳,斯人就百病不沾、健康长寿云云之说帖,叫做:单一线性思维方式,不是吹牛,就是糊涂;而况学练太极拳,还有徒具形体动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稀里糊涂,自作多情者乎。

然而,学练太极拳,只要得其法、求其真,能坚持、能用心,却真有保健养生长寿之实效作用。为什么?因为这一拳种有其科学性、文化性、传承性在。几百年来,太极拳不但没有被历史、社会、生活所淘汰,或自行式微,或悄然湮没,反而发扬衍生,浩浩荡荡,传布到世界几十、上百个国家里去了,就是明证。其技击性可能失教、失传,那么太极拳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老、中、青几代人,吸引老外,恐怕还是太极拳确实有其自身的科学性、文化性等系统内涵,有其舒心、怡情、保健、养生、长寿作用所致。

前贤、今人对太极拳之于养生、保健有益之论述,多而又多,其中不少论述,确是至理名言,实足反复玩味。其中有些问题,则还可能有待于补充、深化。求太极拳之真,也有求其保健、养生、长寿之理、之道、之度、之行的这番意思在。

学练太极拳,历来有通体松软、动作缓慢、阴阳互易、守中用中的基本特点。此乃学练其他拳种、特别是学练多种外家拳之所无。一个人如能通体松软,即使没有外在的形体动作,只是能够学会太极拳通体松软的预备式“无极态”,或静坐、冥想、气功、瑜珈、站桩……等,人体内全部血管,必然会随之放松扩张,血流变速,血压微降,大脑则随之缓缓而持续地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名曰:精胺,进而流转人体器官、肢体,被其缓缓吸收、传布全身内外。站桩或静坐或冥想或气功,练有时日,双手转暖,一般名之为“小周天”;或四肢手足发热,谓之“大周天”,皆血流加速、新陈代谢趋向协调、均衡之正常效应也。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身心完全放松,大有利于“延年益寿”,而紧张烦恼,则可致内伤而得病甚或短命,其道理与太极拳理是相通的。

犹有进者,凡人体内或动物体内,皆有解剖学上没有任何证据存在的经络。中国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针灸,已征服全球,其医理、医道,就是人体经络系统,可以对人有病患的脏腑肌体进行修复、治疗。众多老外相当信服针灸,却不信人体有经络,或者,对之茫然不知,这也是一种有趣的社会历史现象。

窃以为,人体经络乃是客观相对独立存在的生物体内的一个非物质巨系统,是人或动物体内的生物能流转运行的通道;谓之气或可,称之为气血运转之通道,则可能是谬误。

生物能者,或生物电能,或磁能,或光能,或微波能,乃是非物质的量子力学和场的领域,是广义生物科学的领域,而不是有形的脏腑、筋脉、肌肉、骨骼的物质领域。人有脑电、心电之检测图形者,体内有生物电能存在为其基础耳。

人体经络于胎儿始孕于母腹内即生、即长、即成,其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在母腹中皆通畅无阻,乃其常态也。其经络、能量、场等的生物能量,与其脏腑、肌骨之生物物质之间,有交换、有转变,在死亡之前,生生不息,永无休止,也是常态。简而言之,人体结构之物质质量与非物质能量,在其生命过程中永远相依存、相转化。这是生命、生活的一项基础规律。

人体质量产出能量,即有形的脏腑、筋脉、肌肉、骨骼,产生无形的功能,人多知之;人之无形能量转化为有形质量,则常被世人公众所忽略。人之体育锻炼,学练武功、睡眠充足、静坐气功,都是致力于能量之积蓄,进而转化为人体内部物质的质量。充实脏腑、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积聚精力,皆是其过程表现。

人体内外之能量——质量——能量——质量……的互相依存、转化过程,于个人,于全人类,都是无尽无止、至死方休的。人的死亡,则是另一范畴的能量——质量之转化。

胎儿由单一受精卵子,生长为构造极其复杂的婴儿,历经十月。在这十个月里,胎儿无排泄、无呼吸,但却有感觉,有情绪、有认知、有动作。他所有的细胞、脏腑、肌体构成之营养、所有的感觉、神经、情绪,均经过脐带,由母体传入。肚脐是物质、能量、感情、信息的接受、转换、分配、传输的枢纽,亦即历代中医、拳家所称谓之“丹田”的所在。胎儿的大脑、骨骼、神经、肌肉、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亦由丹田主之,继而由逐渐长成的大脑接而受之,继而承之,成而使之。胎儿出生后,脐带即断,母婴封闭型哺育交往之通道,即行断绝;多个器官、脏腑,即通过不同的、或单一、或复合的通道,包括三、四百个贯通脏腑、经络的体表穴位(区区在下名之曰:人体能量转换点),分别与环境、物质、空气、感觉、事情、大脑相连接,肚脐逐渐退化,丹田沟通、传输、主宰、调节胎儿体内外全部脏器、肌体、能量之功能逐渐消亡。既有的胎息,亦由全息而变为无。初生婴儿可以潜水,过了几天,即会在水中窒息,道理就在于此。

成人静坐、气功、冥思、瑜珈、意守丹田,乃大脑信息群、能量群集中,进而部分地回归于肚脐,激活“丹田”,遂有丹田恢复部分能量转换、能量——质量协调、发展、转换、多脏腑肌体气血之间的协调转换等功能,从而大有益于保健、养生、长寿。古人称之为:内疗、养气、培元、混元功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学练太极拳全过程中,要意守丹田、神志清静、通体松软,以腰为轴,内静外动,凡此皆大有利于人体内外阴阳互易、水火调和。时人只论及太极拳运动有带动脏腑自我按摩之功,是据物理运动规律想当然之一端,未能尽太极保健、养生、长寿之真、之全、之妙也。吾人练陈式太极拳后,常大汗淋漓而无气喘,练杨式太极,则得身暖、微汗,手足发热之效,均非所谓内脏自相按摩之物理现象所能致之者也。

当然,太极拳之保健、养生、长寿效用及过程,却不能孤立、割裂于天地之能量运转、人之生老病死这些更大、更广、更复杂、更深远、更有不可知性或未知因素的巨系统群。酒色财气,七情内伤不绝于已,则即使一天练上三遍、五遍太极拳,其人恐怕也未必就得保健之实,得养生之益,长寿云云,就更不必谈了。

 

 

 

太极拳辩析录(下)

                                      何轶群

太极拳是武术功夫,并非只是保健、养生之道。如果有志于功夫之道,学练太极拳者,须有明师指路,须刻苦练习,须勤动大脑,须内外兼修。如此经过五年以上时间的盘架子,练拳人可能已得保健、养生之益,终身循此练习下去,亦是一条康庄大路;转而兼学或专学功夫,并能有所得,有所能,有所悟,有所用,则是另外一条曲折、崎岖、艰难的路。

窃以为练太极拳架子、打下基础,再转向功夫之途,大抵有三:

其一,以盘架子五年左右为基础、为起点,得明师之教,有良友之助,于练拳之余,先练定步推手,约二、三年而得其技;继练活步推手,亦约二、三年,再大履,再散手。此中有速度、感觉、借力、发劲……之种种小变、中变、大变,其目标前景,乃能接应各门各派之武功拳术而游刃有余。可惜历经几代也未必能有这样的宗师高手也。

其二,学练推手,散手之同时、或略后,以既得之太极拳理、拳功为基础,不失其要,兼练其他拳术。愚意以八卦、形意、擒拿、格斗等武功为宜,换句话说,不以单一的太极拳式应敌,一招太极“云手”出,即可继之以八卦、擒拿,此之谓也。

如以制敌为要务,则任何后招、变招,均可不以太极拳招式为限耳。

李雅轩不以杂学为然。他说:“只要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它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太极拳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村。如太极拳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此言大抵有理、有据,不过一家之言,恐怕未必能尽其实、得其全。太极拳名家孙禄堂将八卦掌功夫融入太极拳,首创孙式太极拳,即是显例。多个太极拳家,亦未尝拒学、拒练各门功夫,其要点和难处,只在于兼练之,能不能戒除“艺多不精”之弊,能不能达到“万法归一”的境界耳。盖学练太极拳是极难的进程,终人一生,一般难能入其门径,窥其精徽,遑论登堂入室、兼收并蓄、从心所欲、阶及神明乎。

从师少林寺释德根大师、并尽得其真传的一代少林名家朱天喜,叙其内功之习练过程曰:“恩师待我拳脚已练到呼呼生风,全身上下的肩、肘、胯、膝等部位崩、抖发力自如的时候,又将我叫至身边说:‘从今天起,你用意不用力,开始给我划圈。’首先要从云手裹开始学起,练惯劈山倒海,破墙断壁,大开大合,窜蹦跳跃的我大为不解。一身的僵劲拗力,怎么也松不下来。

“什么云手、捋手、缠手,一个圈接一个圈,一个圆又一个圆,整天划来划去,松松软软,有力用不上,有劲发不出,真是练的烦死人!这哪是少林拳,这不是练太极吗?

“恩师看出我的心事,对我讲:‘你发招过来打我,只管用力。’我不肯。恩师讲:‘来吧,没关系!我是给你喂招。’我忐忑不安的试试摸摸向他打了几拳,不知怎么回事,恩师手一拦,身子一扭,我就像打在圆球上一样,拳拳落空,这才敢竭尽全力进攻,恩师大声喊道‘好,拳脚一齐来!’

“用惯腿的我,左右两拳贯耳,紧接一个穿心腿蹬了过去,感到脚掌已经蹬到恩师前胸,只见恩师扭腰一转,我便一脚蹬空,向前腾空倒了出去。在我即将倒地时,恩师却从后面一把把我提了起来。我一看,恩师已闪在我的背后,步法之快,身法之巧,手法之妙,令我终生难忘,记忆犹新。

“谈到少林绝招,恩师淡淡的讲道:‘少林绝招,啥是绝招?扭扭晃晃,一扭,一晃,人就出去了。’简单形象的语言,道出了千年少林绝技的奥妙。少林拳并非世人所传铜头铁臂,什么铁沙掌,铁布衫,铁头,铁拳,无坚不摧,而是刚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中国功夫》2004年第二期)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历代相传为外家顶尖功夫的少林拳派,其实有其自有、自在的深厚内功之内涵在。

中国功夫门派以千百计,其间之同异、分合、传承、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异过程。修文偃武,分门别派,是正常现象,相通相合也是一种必然。

其三,习练太极拳至周身一家、内劲、外招均达返朴归真之境界,则自己偶遇意外事故,或有强敌突然袭击,就会有超乎自觉的对应、反制功夫,全身任何部位,皆可以发劲或变招,其化劲、发力,就有可能随机应变、随心所欲,种种突如其来的爆发性反应,完全可能出乎人与我的意料之外。得此境界、能量者,可能经过、或未经过活步推手、散手之意识、动作锻炼,只是确有灵机充沛之真功夫在耳。此乃可望而未必可即,可遇而未必可求之事,故历代拳家虽众,万中未必有一、二人也。

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他说的,还只是“盘架子”对与不对这个浅层次。学拳人盘架子弄不对,却又急于“定步推手”,出力猛推,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如何能说到“入门”和“出门”?

陈微明在《太极长拳》书中说:“余从澄甫先生学习数年,澄甫先生曰:‘世间练太极拳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其拿人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粘人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前贤论太极者如是,然而习拳者如何能臻此高手境界,则语焉不详矣。后人即使朝夕“默识揣摩”,恐怕得其真意、真传,还是颇有难度的。

有的太极拳论著,提倡在技击上一律归之于推手听劲、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云云,就有可能自我限制了太极拳兼收并蓄、深不可测的奇妙功夫。《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曰:“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这两句,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听劲靠手,还是靠‘浑身是手’?眼睛,耳朵、思维还有没有用?有多少用处,又用在何处?

陈长兴曾以背部弹徒弟于数丈之外;杨露禅从陈长兴学太极拳多年,后入京都接战各方武林高手,人称“杨无敌”。他怎样达到这样的高境界、高水平,却也是无迹可寻。李雅轩自二十岁起,师从杨澄甫亦十多年;至其晚年,据张义敬叙述,其功夫“真是神妙莫测,只要你一出手,就站立不稳,两脚不听使唤了。总得受他的指挥。……你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前进不行,后退也不行,有力无处使,两手毫无用处了,只觉如蛛网缠缚,全身不得劲,精神恍惚,六神无主,东倒西歪,同时又觉得他有很多手,自己到处都在挨打。……在一刻钟之内,他可以接二连三将你打出去二三十次,而且次次打得干脆,打得准确,打得精彩,真是妙不可言!更妙的是真的到了‘打人不现形’的程度,只觉身上有股劲一推,如触电一样,就飞出去倒在他的大床上了。他说:‘高手出手难见,不是假话的。刚才我是在推手的接触中打你出去的,我也可以不先接触,一样打你出去,你保护好。’我以‘云手’快速护于身前,还是被打出去了,最后,他说:‘这才是杨式太极拳的发劲。’”

李雅轩可能也没有来得及把他如此这般“发劲”的道理、方法、练习、实践、经验,完全传授于徒、于世。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他所称的“学力”,即是功夫。有功夫,才有“四两拔千斤”、“耄耋能御众”之能,这就和多数学练太极拳的常态与观念,有一个相联结、相补充、相转换的过程和需要。历来被称为太极拳特性的“缓慢”、“均匀”、“听劲”、“借力”等等,就都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但至少太极功夫并不限于单用双手与固定招式,那是一定的。

多数太极拳家历来均强调习练招式要“缓慢均匀”,尤以杨式门派于此为最。但其始祖陈式太极拳对其招式,则明确要求有快有慢,可见后续之太极拳门派的部分传人,在招式速度上,可能有所偏颇。究其实,前四、五年,各家太极拳盘架子,诚然可以或应该要求“缓慢”,力求“均匀”,以求卸尽拙力,练成周身一家;但如要入技击之门,求功夫之道,则在卸尽拙力、通体松软之后,任何一家太极拳派,就一定要有变速、加速,要有变招、后招,决不可以死守“缓慢、均匀”这个对基础练习的要求,作茧自缚。习练太极拳功夫,理应通体松软依旧,以腰为轴依旧,螺旋劲道依旧,所有招式还是以圆弧形动作上下进退,变速加速,兼练大架、小架、高架、低架,才能练出螺旋缠丝劲力,练出曲劲比直力后发而先至,才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练太极拳,多有“均匀”的要求。这个要求,即使在盘架子时,一般也是做不到的。习练者的两臂、两腿互相之间,就常有动静、快慢之别。而在练技击功夫过程,尤难“均匀”。夺对手之重心,只可能出其不意,自己出拳招,一味死守“缓慢、均匀”,那就完全是舍人从己,出其不意,是万万办不到的。世人传闻的所谓太极拳能“以慢打快”,纯系无中生有,不值一论。

论太极拳者,多以“推手听劲”、“借力打力”为圭臬,似乎有“听劲”,才能“引进落空”,有“借力”,才有“借力打力”,而置眼光、聚神、解析、会心不顾,是欠全面、欠妥当的。太极拳之练、之用,须得耳、目、心、神、脑、体、手、足,全体综合运动,知彼此微末之动,才能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能力和境界。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可能、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练拳时,对明师之教导,对盘架子的任何招式,应该都是中规中矩,既神似,亦形似;待自己拙力卸尽、周家一家、松软园转、柔无棱角后,则任何招式,皆可变招,亦有后招。以既有招式出手,便不会舍已从人,更不能“从心所欲”。如敌人右手持利刀,由上、中、下三路劈、刺、挑,则应敌之道,恐难以有待于触敌之臂腕,面后方知其刀尖所向、其重心所在者也。一言以蔽之,无变招,则无以“舍已从人”,以应千变万化,疾如闪电之敌招也。

习练太极拳者,多重推手,听劲、发力、重在上肢,而忽视腰足,未免有违太极之本意。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这段话中,说明了手、臂之能听劲,能发力,能粘连,能不丢不顶,能棚履挤按,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有进有退,才得其机势。太极拳步进退、腰旋转,比练手掌之‘听劲’尤为困难,尤为重要,尤为根本。太极名家李剑方称,太极拳步法重于拳法,吾人习练太极拳时,可自然下垂双臂,单练步法,说的很对。窃以为,慢练太极拳各种步法数年后,则宜快练,“总须完整一气”,才能得“瞻乎在前,忽焉在后”的灵动步法、腰法、身法。避敌之锋,大可学八卦掌之趟泥步、学蛾眉玉女拳之闪避步,出掌、出手,则以太极、大成拳之腰劲发之,如此持之以恒,当可入太极技击之门。

中国功夫,可谓争芳夺艳、千家万户,原不限以其中任何一家为圭臬、为始祖。学练拳术忌杂乱,倡纯净;这是完全正确的。研讨功夫、精益求精,则四海之内千百家,皆可师法者也。所谓之:“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所谓研究、讨论、师法,其荦荦大者,有二:其一,吸其优;其二,试其为对立面。前者易于理解;后者,即是以对手所用之各家各派之拳招为“上联”,以已之功夫招式为“下联”,设想出应对工整的“对子”来。其后,更以对方为一派高手,或持刀用枪,或发射现代火器为目标层次,反复“默识揣摩”,此一也;“以武会友”,二也;“有备而无患”,三也;“从心所欲”、“阶及神明”,四也。走这四个阶段,可能需要专心一志并持之以恒,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于已于世,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功夫,却都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德莫大焉。

王芗斋创“大成拳”,力主“浑元贯通”,其动态招式千变万化,内在机制则唯此四字而已。芗斋先生《拳学新编》论“试力”曰:“最妙这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则作全体想,以意领力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愈散而神愈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劲。”其《大成拳》一文中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来。”要求练拳用招时,不拘于任何固定拳招,而要“默识揣摩”,“为何有此一静?为何有此一动?这一动一静符合浑元贯通否?”如此得其精髓,就是真正彻底的“舍已从人”,无招胜有招多矣。

太极拳练反弹劲、下沉劲、爆发劲、虚无劲,取之于、亦得之于通体松软、周身一家,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的长期习练过程之积累。这些劲道,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其动作、招式,都能练到极其微细而人不可察;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上,就大可借用汽车猛加油、急刹车的无形致人前倾后倒的力,练习太极拳功夫。对常人而言,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主宰于腰”这四个字,乃太极拳与大成拳相通之要诀之一。人体关节,筋肉,之间自然伸缩放收,气血脏腑功能之阴阳转换,由浅而深,由锻炼而成习惯而成自然,微动即可得其内劲矣。此劲极微极细,又极强极速,或慢或快,却都是螺旋形之动作和动能,腰之旋转与四肢之动,是双向螺旋,其发劲好像电光石火,在一瞬间爆发,即不限于掌、单臂“听劲”,再行“借力打力”也。

“学海无涯勤作舟”,是一句古话,用于求太极拳功夫之“阶及神明”,也是十分准确贴切的。

注:本文已发表在《武林》杂志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八篇]太极
·各派名家谈缠丝劲--略谈太极拳的缠丝
·杜元化太极拳十三字精义解/马国兴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如何练好“六封四闭”拳式/郭宝洪
·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傅仁东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李品银
·太极内功修炼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二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三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四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五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六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七篇]太极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八篇]太极
·傅钟文谈太极拳练法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