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太极拳已经发展到世界各国。愈来愈多的太极拳习练者,理解到太极拳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也体验了长期练拳对自己保健、养生、长寿以及治疗慢性病的效能。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一般老师传授的、习已为常的动作,大抵都是:全身松柔、动作缓慢、舒展均衡,鲜有对练拳速度有什么异议、取什么另途的。论之者传称,杨禄禅、杨班候、杨澄甫三代在北京授拳,以弟子中不少是豪门子弟、富贵中人,因而舍技击而偏养生,弃猛烈急骤动作而就松柔舒缓。后世以杨式太极拳为代表的练拳速度,如此这般地传将下来,遂成定见积习。
1950年以后,政府体育部门以杨式太极拳为本,定普及十四式、四十八式太极拳,鼓励全民习练,皆以缓慢、均匀为范,约定俗成,沿革成规,时人已不知道陈家沟陈氏子孙自称为“炮锤”的太极拳的动作,其实并非如此缓慢、均匀的。
习练太极拳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名家后人如李雅轩称之为“老论”的这两篇短文,各自字数不过三百有余,其论则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为后世传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并无片语只字论及太极拳之习练,必须、或应该从头至尾以缓慢、均匀速度为之。太极拳之名、实、论,从两篇“老论”始,至今已经数百年;杨禄禅从陈长兴为师,不过十有余年,其后更得陈长兴秘传《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班侯子杨澄甫晚年著《太极拳法歌解》、《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之名始盛,其术乃显。自明代中叶王宗岳定名之“太极拳”始,至杨禄禅得《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之数百年中,武籍史书、拳家武林,均不见传衍《太极拳论》之盛事,接近空白一片。
但在那几百年中,习练太极拳并非限于缓慢、均匀的速度,却是一定的。因为两篇《太极拳论》关于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并无“缓慢、均匀”之类的考语或提示,独有论及出拳速度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十个字。此十字,充分体现了“舍已从人”这一原则。如此,则太极拳必有变速,对手出拳如电光石火、疾风骤雨,如以太极拳“动急则急应”,哪里能够缓慢、均匀地盘自己的架子乎?整个套路,无论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当破离无疑。此破离,亦应当是应对原则之“动急则急应”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后加上这样的话:“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万端”,理应包括用拳之速度;当然也包括“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条直述太极拳运动作速度的这么两句话。
《太极拳论》还有一句与练拳、用拳的速度有关,曰:“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七老八十的人,能以太极御人“众”,不怕其人动作快,而是耄耋独有巧、智、走、粘、“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真功夫也。王宗岳所肯定的,还是这么十个字:“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武禹襄著《十三势行动解》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先动”二字,在“微动”之后,故不可称曰“先”,除非对方“微动”是意,是极轻微的出击前的准备性动作,如缩肩、提臂、捏拳、动掌之类,而已之“动”,却是抢先一著、如电光石火般的实动,方可曰:“先动”。而这种“彼微动,已先动”的格局,只是多种情况之一,因为还有粘、连、随、化等太极拳势,都是对手已动、真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已之出拳动作,才随机应势而应之者也。所以武禹襄说的“彼微动,已先动”,似宜归于常言所谓的:“后发先至”、“舍已从人”的拳理、拳道中去,而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动”的速度。倘若自己动拳、动休、动肩……的速度,比对方的“动”要快,则无论对方的动速有多少“微动”,所指的拳势,必是对方出拳,“微动“之初,自己却已“后发先至”。
太极之弧形拳路虽小,螺旋动作虽微,却都是有的,所以,速度必定要快一点。所谓“快一点”,应该是恰到好处,不能馒,但也不能太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耳。
“彼微动,已先动”,只是双方交手的一种情况,而非其全。故后人理解、应用此六字,不宜胶柱鼓瑟,不宜偏执僵化,盖对方无论动拳、掌、指、足、肩、体,除如太极、形意、武当等柔性、弧性动作外,其速度,其劲力,大抵都是走直线,由缓而弱、到急而强、又变缓而弱,继而力尽、动止;则已之“动”,在速度上,当然有所不同,过缓则不及,过疾则无粘、失随、不连、难化。故已之动,当用能迅速切入并切合对方不同之缓急动程最适宜的速度。其最优值,理应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之一瞬间,无论方向、速度,皆与对方之劲力、动作之方向、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体现“舍已从人”之太极拳理。
交手双方,常对面立足、出拳,偶有侧面、背面应敌者,故“已之动”的方向,经常与“彼之动”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个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诚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经双方肢体接触,则已之动作势必掉转方向,顺应“彼之动”的方向,才能继之以粘、连、沾、随,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后之化与发。己之拳路的转折,固然是柔性孤形动作,但其关键,在于出拳伸掌,即有回路,首尾相随、连为一气,有出即有回,有进即有退,是一个整体。
自已动作的方向、速度之转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气。用力、用气,动作必滞呆缓慢,凹凸分明,不是“过”就是“不及”。已之动作,无断续、无凹凸;而避彼之动,以已之动袭对方之空门、弱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则应在对方没有来得及为其空档、弱处设防之前。
真正的太极拳势之练习与实用,既有快速,还有变速,更有加速。习练太极拳,要“缓慢、均匀”之说,用之于保健养生长寿则可,于实用、于技击,则叫做:走进了一个误区。
太极拳练习,历来有两种途径、两个可能。为保健、养生、长寿,始终缓慢、松软,是其一;练太极功夫进而发展为技击实用,是其二。前者可以不改变拳势动作的速度,后者,则必须要在练习和实用太极拳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速度变化。
其速度变化,仍然是式式通体松软、时时不离太极、阴阳相济、虚实相生、收发一体。
太极拳的拳式,均以弧形动作相连,无凹凸、无终止,虚实、阴阳、进退、攻守,始终相生相易。如以大弧度慢动作,进行太极拳的练习、甚至实用,其人与其它拳家相交手,就不可能“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更不可能“动缓则缓随,动急则急应”。如果其拳不能“舍己从人”,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了。
太极拳动作之速度,在初级练习阶段,只能缓慢、均匀、均衡、通体松软,这是对的。无论为健身、养生,还是求技击之用、之精,只有卸尽自己全身拙力、僵劲,才能说后话。此缓速盘架子练拳阶段,似宜需四、五年时间,需明师、需益友、需苦练、需朝夕默识揣摩,求诸于己、求之于内,方能入此门,得其道也。习练太极拳而有志于技击者,必须废除历来轰传的太极拳动作是缓慢、均匀的基本概念,得通体松软,拙力尽除,内外相应,周身一家的基础,就必须兼有拳路快速、加速、变速之练习与实用,否则,习练者只能算是太极拳的“搓箭派”、或“保健养生派”。
于1927年农历9月谢世的宋世荣大师,有《内功四经》传世。1885年,宋以《神运经》之理,点拨其师侄、时年二十一岁的刘纬祥(1864-1935年)曰:“以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令刘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刘生前常说:“我曾亲得宋世荣先生内功经‘柔’字真传。”刘对其弟子马礼堂(1903-1989年)常提起宋世荣亲授“柔”字内功要诀之往事。
《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言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此“坚刚”,为深厚内功劲力之必然;对照宋世荣《神运经》之语,“……以柔用疾,方是真刚”,所点明者,乃自己运拳用掌的极柔软动作,加上疾速的速度,才是真“坚刚”。
反过来说,练拳者无论练外家,还是练内家,只要身僵硬,用拙力,肌肉紧张,动作速度就不可能很快、很持久。宋氏《神运经》:“以柔用刚方是真疾”这句话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人类生活中,于此已有大量实例,岂止习练武术功夫、中西乐器而已。
太极拳动作的快速练习,不可一蹴而就,而须自己于勤盘拳架、得通休松软的同时,予以单独练习,由慢而渐快而至极快,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练习的方法,首以各种角度旋转腰胯,转折处必须是柔性圆弧形动作。无论扁平、扁斜形的腰胯旋转,都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正可斜、不拘一格。习练时,先以意转腰,而至极缓慢并得减除意识而少想腰,不想腰,再到彻底的活腰虚胯,在意识上、动作上,始终都是若有若无,似虚似空,不挂本力,更不受丝毫拙力,而得极疾速、极虚空的境界。祝大彤、王培生积数十年的经验提炼而得的“空腰”之见,可能是一种自我感觉,也就是李雅轩所说的“虚无劲”之由来,皆得先见之明也。
腰虚空既得,则肩、臂、掌自然下垂,此时可单练腿足之动。定步则练双足之虚实互易的速度,亦由慢而快,由意识而虚空;活步则练斗室之内,向四面八方前进、后退、横跨、斜行,宜设想对手四人分立四方之势,再行练步。
练习活步,首重趋避,次重急速切入对方空门。落脚方式,可提足,可用滑步或拖步,也可用梅花桩步或八卦趟泥步,唯其至要,在于以虚空灵动之腰胯旋转,带动腿、足耳。其双腿之虚实变换,亦尽在其中。
练肩、臂、掌太极动作之速度,首取诸关节完全虚空,再转动腰胯,得臂掌之动,上下、前后、左右,如悬锤,如钟摆;双足可先取无极式,再取三七虚实式,以意贯串足,腰、臂、拳、掌;此意之贯串,为斜向,左足为实,右足为虚,则意由地而左脚,左腿而腰,向上贯穿右肩、臂、掌,腰微动而带动右臂右掌上下、前后、左右而疾动;反之亦然。如此习练这样的大松大软之快速动作,可以持续几百次、上千次,而气不喘,力不竭、面不红、身不热。这是体育肢体运动要求肌肉、韧带关节紧张用力所难能做到的。
练习这样的快速动作,只是练意之贯穿,练意之变换,却不用分毫的力或气。练之日久,自然能够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境界。
太极拳动作之加速,得增额外的大力。按牛顿物理定律,力为物体质量和速度之乘积。太极拳既是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其质量必大于一般拳家只能以肩胛骤动、肌腱缩放之质;而且以自己的足掌粘地,借地之部分质量,乘之以动作之加速度,得较大的力,那是一定的。
习练加速,首先可取旋转沉体与螺旋反弹之瞬间。此为常。要点在于始终以意为之,继而再在任何动作过程中,练习加速。即在自己接触对手的肢体任何部分的一瞬间,迅速加速。那就是随机性的变速。
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练习全套太极拳,其中一定有快速、加速、变速这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弃此者,唯得健身养生之用而已。
注:本文已发表在《武林》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