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本文为《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系列文章的第四节。全文共四节,本刊一期一节逐月刊出,至本期已全部刊完。上期刊出的是第三节《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
推手,又称打手、搭手、揉手、靠手,是太极拳搏击技术的训练方式。
据悉,最早的太极拳搏击术,由太极沾(粘)连枪的沾粘不脱、蓄发相变、缠绕进退、封逼掷放衍变而来,讲求“缠沾即吐莫待迟”。由于“缠沾即吐”与抓筋、按脉、闭穴、截气、擒拿等技法结合,瞬间同步并施,故方法简捷、手段凶悍,杀伤力极大。“缠沾即吐”的训练,催生“沾连粘随不丢顶”求懂劲的推手技术问世,推手技术又同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劲技术越来越高,抓筋、按脉、闭穴等技术含量开始减弱;现代社会,推手亦追求懂劲,但抓筋、按脉、闭穴等技巧已丢失殆尽,博击技能日趋淡化,养生健体、闲情逸致、娱乐性能愈演愈浓……。
懂劲,是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必修课,是衡量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唯一标准。因此,传统杨氏太极拳无论大、中、小架,均通过与人手臂相搭、肢体缠绕,应用“沾连粘随不丢顶”的技巧,在相互制约中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反映的敏锐,体验、感味古人所说的“阴阳生克之理,刚柔变化之妙”,从而求得“懂劲”,懂劲愈高,功夫愈深,懂劲至极即是拳论所说的“神明”和“从心所欲”……,所不同者,在于运用懂劲技术制人形式、风格不同而已。
杨氏大架的代表人物杨澄甫,身材高大、体格魁伟,推手时心静体松,外柔内刚、绵里裹铁,份量极沉,多用“四正”手长劲拉放,无坚不摧。李雅轩前辈言:“杨老师的发劲,打出去松沉软弹,有透力,有将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的可能,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亦有杨氏五世门人撰文云,“太极拳乃內家拳法,是一门卓越的武术,楊家素有‘出手見红’之說。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论哪位师兄,在推手之時能夠从容不迫,轻灵柔化,松沉弹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杨家正宗传人!”
杨氏小架的代表人物杨少侯,身材清癯适中,推手讲求“圈子要小,用劲要巧”、信手相应、应物自然,制人于“莫明其妙”中,发放风格与其弟澄甫有别,言“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于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我之虚实,而我则处处求敌之虚实。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察其声,问其症。故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皆有一虚实也。”
杨氏中架代表人物杨健侯推手风采,今人已无从知晓,其传人许禹生,吾师受业最久,知其事较详,笔者乐意荐举与同好分享之。
许禹生(1879—1945),字龙厚,出生于武术世家,曾学拳于武术大家刘德宽、刘凤春,善六和、岳氏散手、八卦掌等拳技;太极拳术师从杨健侯,(因与少侯亦师亦友)亦得自于杨少侯,(与澄甫关系至密)又在与杨澄甫交往中互惠,故现存的推手照片资料中,著名的杨氏大捋,能和年轻杨澄甫上镜者只有许禹生一人。民国初许氏结交著名易学家、太极拳家宋书铭,得以学到宋拳三十七式及推手术,并得到宋氏家传的多篇拳论。许性谦,常与纪子修、赵鑫州、吴鉴泉、孙禄堂、李存义等为友砌磋互益,故能兼融数家之长,因而在主持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主编《体育》杂志期间,对武术,特别对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能有所作为。
许禹生毕业于晚清译学馆,古文根基深厚,尤其精通易学哲理。许氏认为“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习太极拳者,不习推手,等于未习。习推手而未能懂劲,则运用毫无是处”(引自许著《太极拳势图解》)。许氏注释王宗岳拳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时言:“知彼已之刚柔虚实,则阴阳互为消长,以虚济盈而不失其机,斯真懂劲。”继而(与学员)解惑曰:“对抗双方在进退、虚实、开合、刚柔、蓄发攻防中,其中一方肢体运动方向、速度、轻重始终与对方等同,乃至运动轨迹完全合而为一时,可体悟到“沾连粘随不丢顶”真义,即为懂劲。譬如他人射箭在箭靶上留下箭孔,你射箭欲从(前者所留)箭孔穿出,(使箭靶上只有一孔)就须保证箭的飞行方向、速度乃至飞行轨迹与之完全等同、合而为一。能悟出其中道理,则不难懂劲矣。”
许氏用易理解析推手:对抗双方各站(阴阳)双鱼形太极图鱼眼位置,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双搭手成太极图形,变幻莫测表明阴阳的虚实、盈缩、进退……。起步移动时,“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走在双鱼形太极图的S线上,“刚柔相摩(推),八卦相荡,变在其中”,故名太极(拳)推手。许氏的侧身移步、搬拦进退走S线,续进续退则成S形滚动进退;双方逆向各进一步则合成○形,双方逆向各进二步则合成8形,○与8形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亦可顺时、逆时混杂转动,因而就成为S、○、8形的顺逆滚动,螺旋式步法。这种步法比直进直退式活步推手,不但技术含量高,形式上也妙趣横生、招人耐看…
许氏对太极拳的贡献还表现在将开合手、单操手融入于推手技术。
太极拳推手技术,原有两个母手,即四正掤捋挤按、四隅采挒肘靠。所谓母手,就在在推手时可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作手法。四正掤捋挤按母手,可用于定步,亦可用于活步;四隅采挒肘靠母手,则多用于活步。许氏将开合手引进推手,则使太极拳推手术由两个母手增为三个母手,笔者以为这是件重要的技术创新。关于开合式母手如何在推手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作变化,拙作《太极拳开合式推手》在《武魂》2006年第5期有载,不再复述。
太极拳七十多个拳式,如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每个拳式均为单操手。1921年许氏所著《太极拳势图解》为杨氏太极拳第一本系统著作,书中第三章“论太极拳推手术”写道,“余幼从刘师敬远先生习单推手术,稍有心得,尝取太极拳各姿势,参酌各家,一一规定练习方法,编成推手术,以辅原来四正四隅方法之不足,暇当另为编制,以享读者”。是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王茂斋、孙禄堂等泰斗均活跃于京畿拳坛,许氏指出太极拳“原来四正四隅方法之不足”,并未遭到非议。许氏敢作敢为的大家风范以及当时拳界对新生事物“有容乃大,多元共生”环境氛围,令今人感慨、汗颜。遗憾的是许氏的“暇当另为编制,以享读者”并未兑现,未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单操手融入太极拳推手后的风采。
许氏将太极拳几十式单操手,乃至其他拳种的个别单操手融入太极推手的三个母手中,随时融进,亦可随时抽出另换别手,并随母手一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走变化,凭懂劲感触,顺势借力,随机而发,变幻无穷。许氏集杨氏大、中、小架推手技术于一身,将开合手、单操手引入推手,将宋书铭的太极推碾(撵)、旋乾转坤圆形步法融进推手,从而完善、发展了太极拳推手技术,以致推手双方沾连粘随,在不丢、不顶、不脱中,拧裹钻翻混用、跌打摔拿并施,顺势借力随意游走,蛇行穿插螺旋跟进,急应缓随满场乱飞,故陈微明先生1929年著《太极答问》言:“太极拳,二人活步推手,圆转变化,其精彩不下于外家拳之对打,亦可引起观众之兴味”。此情此景隐于民间,一直从民国初期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期。
杨氏拳大中小架推手技术,各有千秋,三者一统,则既有“打天下、闯天下”时的气势,亦有“养天下”的近代风采。
综上所述,杨氏拳小架,即用架、快架、技击架;杨氏拳中架,即练架、缓架、功力架;杨氏拳大架,即预架、体用架、普及架。张虎臣先生所传教的小、中、大架,称作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亦称用架、练架、预架。三者既有难易之分,亦有母架、子架之别。三者相辅相成又各具特色,大一统于杨氏太极拳体系。
太极拳须从基础学起,阶阶有梯,不难登堂入室。你要学传统、体用统一,与民族、世界流行同步,可学杨氏大架;你欲功力更上层楼,可在大架基础上学习杨氏中架、功架;你思慕前贤、痴迷武技,可在大架、中架的基础上学习杨氏小架、用架,当推手懂劲功夫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时,自能“英雄所向无敌”。概而言之:各人志向、追求不一,萝卜白菜,取所爱最好。(文/刘习文 刘宗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