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默认搜索
仅搜索标题
代言人、技术顾问
-武世俊
大师
最新文章
·
太极高手童旭东谈孙氏太极拳
·
和式太极拳三直五顺/和有禄
·
早期太极拳之后天法/林俊岸
·
武派太极拳的沿革内涵与影响
·
太极宗师——陈清平/陈国伟
·
武当太极拳的修炼
·
武当赵堡承架三合一太极拳的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
天下武林
>
太极天地
>
人物流派
> 正文
李氏形意太极拳要领杂谈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8-1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一、李氏形意太极拳的修炼要领
1,虎项虚灵
虎项才有顶劲,但不要过度,又要顶头悬丝,松下来,找虚灵,这是开玉枕,通三关的要领,也是修六合整劲的要领。此外,舌要顶上腭,如婴儿先天未开之时,双唇微闭,上下齿轻扣,这是搭鹊桥的要领。
2,含胸拔背
胸要含空,气才下沉,上虚下实,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内里才能万千景象。背要拔开,胸才能含空,劲力才能在俞口上达。
3,沉肩坠肘
沉肩是沉到脚底,肩井沉到涌泉,沉而不僵,才能出劲,气才会沿两肋下行。肘部犹如杠杆支点,支点下坠,前臂和腕手才能五劲相抱,才能将周身整劲达于梢节。
4,坐胯塌腰
胯要坐,是坐着练拳,谷道上提如嘬,才能圆裆松腰。腰要后塌,才能松活,才能实腹,才能五弓具备,才能背有靠山之劲,才能使内气下沉,贯通下盘。
5,裹膝圆裆
裆部内撑外抱,两膝内裹,前顶上提,如骑烈马,如伏猛虎,紧而不僵,虚实分明。裆深而藏,圆裆以固胯,逼胯以坚膝,切忌膝部外撇,忌裆部夹紧外翻。
6,鸡腿虎步
步为根基,是维持稳定之根,在行拳走架中,鸡腿虎步,提踩分明;十趾抓地,趟步而行,这是形意的脚打。提不高于踝,踩不过于寸,提是提腿不是提脚,踩是寸踩不是跺踏。鸡腿虎步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关键。
二、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时的姿势要求
要运动就要调动身体各部的神经、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协调统一,五行拳作为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初级训练阶段,其动作简洁明快、舒展大方、缠绕圆转、朴实无华、紧防密打、沉实稳健、外顺内实、刚柔相济、全身贯穿一气、协调齐整,在丰富了锻炼内容的同时更增加了运动情趣。李氏形意太极拳虽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指功夫较深,动作扎实定型了,不用再分心于姿势是否正确,只须从以意行气、以气使力的内动来带动外形,以至内外相合后,仅从神气上专一锻炼而说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先从基本功做起,先重形式后重意气,在连绵不断的拳姿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形似”,然后再向“神似”方面下工夫,切不可操之过急,用功日久,方能挥洒自如、自成法度。练拳里面都要有一定规矩,初学者注意明规守矩,看似进度不快,实际基础筑得牢固,才能更有利于逐步完善和提高拳技。
练拳时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历代拳家的经验总结,在以下这些外形和内动的要求中,我们也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加以归纳而成的。这些要求能够不断检查、纠正、改进我们拳姿上的错误,帮助我们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势定型,并符合内动的要求所需,达到“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的境界。这些要求也同时提出了练好拳法、提高技术的理论指导。
还应该指出因为形意拳与太极拳当初偏重于技击,所以李氏形意太极拳中五行拳的要求也多从技击性能上考虑,但也都合乎人体生理规律,因此养生保健作用也很高,值得我们细心地学习和钻研。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总纲是阴阳,把人体视为包含阴阳对立面的复合统一体。因此,表现在五行拳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有挣劲),又互相联系(有顺劲);互相制约(有刚柔),又互相转化(有曲直)。练习时某一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其它部位,相反某一部位姿势正确,则也可以带动另一部位姿势逐渐趋于正确,所以初学者可以有重点地专心纠正一部分姿势,循序渐进的克服缺点,以免顾此失彼,达不到全面的提高。下面我们就说几点要求。
1,头部
包含:头、颈两部分。头要顶:头为周身之首,它支配全身各部运动时的动作灵活性,“头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颈要挺:它是头与身的连结处,起着枢纽作用。五行拳在走势时,非常重视头部、颈项的“正直”和“顶劲”,老拳谱中有:“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颈项要顶,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之说。所以基本技法要求打拳时,头须保持中正,颈项要有意识的挺直,尽管动作有起落旋转,但头部始终要有向上的顶劲,不可俯仰歪斜,或左右摇晃。然而我们又不可用力拔顶、强项。以防止颈项僵硬,有碍于头部的灵活转动。应该是在自然挺竖中含蓄着轻微的顶劲,如同头上顶着东西保持其平衡,或如头顶上有绳索索着一般,再配合下颏微向里收合,形成“虎豹头”。这样对神经中枢也会有良好的影响,而神经中枢系统又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起到有效的保养作用。
与顶头挺项相关的还必须使口自然闭合,舌头抵住上腭,牙齿上下轻扣,用鼻呼吸,鼻腔呼吸是符合卫生的好习惯,老拳谱中有:“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因此闭口是必要的。但闭口、扣齿忌使劲用力,因为这样会形成屏气、憋气不吐的毛病,可能造成气血逆行,上冲大脑,出现疾病危害。(如颅内血压升高等等)舌向上顶,有利于津液的分泌,唾腺分泌出更多的津液,不但可以适应练拳时的润喉之需,使呼吸不致受喉头干燥的影响,同时又有较多的津液咽人胃脏,对消化有一定的帮助,据现代医学证实唾液还含有多种酶,能够消炎杀菌,利用它可治疗多种口腔及食道病症。另一点因为舌向上顶,所以我们在练功时就不能说话分神,做到宁神静气、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练习拳法,这样一来更利于习拳者尽快掌握拳架,领会拳法的精义。
2,上肢
包含:肩、肘、腕、掌、拳五部分。首先肩要沉,肘要坠,五行拳在运动练习时很讲究肩关节向下松沉,肘关节松坠,肩膀要微向前扣抱,不允许寒肩。“肩垂,则臂长而活”;“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这样不但促进了上肢的舒展,而且使上肢关节肌肉产生了一股制衡力量,动作起来沉稳扎实有力,同时沉肩和前胸空阔(含胸)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向下沉气,使下肢动作更加稳固。而且出掌、拳时肩向前微送,可使手臂击打加长,增加打击效果。
五行拳在打拳时,用暗劲出拳,则手臂不可完全伸直,肘关节略呈弯曲下坠。老拳谱中有云:“屈则易动,直则难挪。”而用明劲出拳击到位的瞬间,关节却可崩直发劲,但只是一闪即收,不可停顿。这也符合垂肘的特点,但凡两臂收放,肘部大都要紧靠两肋,“肘垂,则两肱自圆,能顾两肋”,并强调“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动人静紧随身”之说,使整个身体的力量贯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气。这样在生理上肩关节,肘关节一张一弛,可增加关节运动及血液循环。对肩周炎、网球肘等疾病都有预防和疗效。
其次腕要塌,掌要撑,拳要固。在五行拳练习中用掌大多为暗劲调气时,这样一来对掌腕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手为发劲的工具,腕是运劲的导火索,所以出掌的手型都必须是腕部向下曲屈塌沉,掌心向斜前下方,既要向前顶的劲,也要含有向下按带的劲,五指微分,食指上挑,拇指外撑,使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向里含空凹拢,手背微扣,手各部位运上暗劲不可松软,如老谱曰:“掌向外顶,有推山之力。手腕要曲,曲如半月则力凑”、“手背要扣,则气力到手”、“虎口要圆,手有裹抱之力”,此为形意拳特有的圆形掌。如果我们长期不断地据此练习,会使手指、掌部、腕部的力量有很大增长。
出拳时多用明劲,为避免击中对方后手部受伤,一般出拳时击中对方身体的瞬间都把拳握紧,五指紧固,拇指端节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骨上,这样也加强了臂部的力量,出拳时腕部不可上翘,要保持平直,拳面略向下倾斜,力量贯注到拳的最前端,以拳的锋面击人。
3,躯干
包含:背、胸、腹、腰、脊五大部分。首先背要圆,胸要含,圆背也可以称为紧背,拔背。它由两方面力量形成:由于头向上顶,颈部竖直,腰部向下塌劲,就使脊背有了上下索拔的感觉;由于肩的沉重,肩膀扣拔,胸部内含,拳掌前伸时,使背阔肌向左右尽力的伸展,背部的肌肉群上下左右都持了一种张力,如此长久练习,整个身体自然感到劲力十足,所以说“脊背要圆,其力催身”。
含胸又称畅胸、圆胸。指胸部舒松含蓄,含空成微圆,不可挺胸、缩胸。如胸部前挺则会影响向下的沉气,胸部内缩也是以影响心脏的压缩来阻碍血液的流通又对肺部呼吸有所妨碍,使人体供氧不足。所以说“前胸微圆,两肘力全”。而含胸可使人体横膈膜顺利下压有助深呼吸,使气沉人腹部,产生腹压对输送血液促进内脏的功能活动,有良好的生理作用。
含胸和圆背是相互关联的,有其一必有其二,而含胸和圆背又不应故意造作,应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而在行拳走式时这两个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动作的变化有所伸缩开合,以助拳势的需要,也使胸背得到多种形式的锻炼。
其次腹微鼓、腰要塌、脊要正,五行拳朴实无华,蹿蹦跳跃在行拳中几乎见不到,但变招换式,左旋右转时,都是着重周身的完整协调,这样对腹、腰、脊就要有一定要求了。腹是“气海丹田”的居所,而“气沉丹田”日久则可使腹部富有弹性,如同打足气的皮球,经得起一定的打击,还会有“腹内松静气腾然”的景象。但如果腰腹部松软无力,脊椎必歪斜不正,整个动作就会失掉重心,打拳出腿必然漂浮,所以在练拳过程中脊椎一定要中正挺拔,腹部始终充实圆满,腰部始终沉重塌劲,使腰腹部起到“力达四梢,气鼓全身”的“主宰”作用,这样立身中正安舒,可支撑八面,使尾闾中正而神气贯顶。从头顶经躯干至会阴保持住一条直线,上领顶劲,下守重心。周身中正,任脉、督脉就会畅通,有利于气血的循环,又可免除身体的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偏颇失中的毛病。
老拳谱中又有:“身如弓弩,拳似箭”,“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两肾,俗称腰眼,中医认为肾是人体气力的源头,所以《拳论》有“刻刻留意在腰间”之说,这些都恰好说明了腰身的形态和作用。腰脊是四肢运动的中轴,关系到全身平衡的调整与内劲的运转,腰脊如果不能中正沉塌,就起不了“弩”的作用,出拳必然无力,因为它没有腰力的凭借,而失去了这一蓄劲与发劲的中心环节,就很难发出那种强力的弹簧性的爆发力。
塌腰也决不是腰部僵滞,它是坐身时向下松腰,使腰部向外弓出,自然沉垂向下塌劲,使腰富有弹性,躯干贯串挺拔,成为上下动作的枢纽,又有利于气沉丹田。
脊椎随着动作的转换,也有伸缩转折的变化,但是绝不允许左右歪斜或故意扭曲和摇摆,脊椎一旦歪斜,身法就会失去平正,拳势定然无劲,所以正脊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正脊和塌腰,使身体重心能够降低,对于做好身体的平衡,也有很大帮助,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打拳时形象端庄而富变化,稳重而又轻灵。
4,下肢
包含:裆、臀、胯、膝、足五大部分。首先是圆裆、敛臀,肛门寓劲上提,臀部有意识地向里收敛被称为“圆裆、敛臀”。“谷道内提”亦称“腰裆功”,它与腰际合为一体。所以须要活泼于腰,拧腰扣裆和塌腰提裆是腰裆劲的变化,必须松活灵动,左右旋转毫不滞重,才能平衡重心,胸背能变化,腰裆能灵活,则折叠有术,转换有方,可以应付各种变化,是故有“紧要全在胸中腰裆间,不在外面”之说。
老拳谱里说“提领臀部,气贯四梢”,“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圆裆、敛臀既通脉又固气。它的做法是将肛门的括约肌微微收缩向上提起,就好似忍住大便一样,这样就约束了臀部的外突翻起,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促进了胸腹的内含,有助于气沉丹田。
胯要夹,膝要扣,足要踩抓。五行拳要求两腿进退稳健,机敏灵活,步法以直进直退为根本,以三体势桩步为主,“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及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所以在练拳过程中要做到“手要稳,足要轻,行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方为真”,因之必须动步敏捷,落脚稳固。胯、膝、足各部位紧密配合,毫不松懈,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胯为根节,应使胯微向里缩含有“夹劲”与敛臀相合,保持上体的正直,膝为中节,应使膝微向里扣,含有“裹劲”与圆裆相合,保护下阴致命处;足为梢节,应使足平稳落地时五趾抓地,含有“踩抓劲”与两腿适度弯曲相合,以利下肢沉实稳定。
老拳谱中有“两膝要曲,弯如半月,则力厚”、“腿太直则僵滞,过屈也乏力,要弯曲适度”、“脚打踩劲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之说。膝部的弯曲既有助于步法的灵活移动,也有助于步法的蹬踩扎实,劲力更富弹性。
三、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时的动作要求
练拳时的身姿要求与动作要求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初学者一定要认真领会体悟,掌握要领,打好基础。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几个打拳时动作上的要点。
1,姿势要正确,动作要齐整
初习拳者每一个姿势动作,都应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处处符合规矩,身体上中下三节,周身上下都应完整统一。凡是出拳动作姿势不要散乱无章,要做到手脚齐进齐落,手眼身步,意气心力同时并起,强调“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这样手脚并进,浑身齐到,动作才能齐整协调。
2,进退要和谐,明暗劲要分明
五行拳练习时讲究和谐。内三合,外三合总称六合。全身各部分,从头到脚都与手所完成的动作密切配合,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成为完整一体的样子。动作上的进退、上下、左右处处相互呼应,和谐有致,并配以沉气和自然呼吸,使每个动作虚实、动静分明,明劲、暗劲分配清晰。
在老拳谱中有“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身,而身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此为七顺”之说。更加说明在进退、闪转、变化中,身体各部分的运动线路、方向、时间、运转得协调和顺,才不会产生姿势失中、动作僵滞、呼吸紧张、定势不稳等现象。身体、手脚的不顺、不和谐也会引起呼吸困难,沉气的不畅,所以又有“外不顺,内不合”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练拳的过程中,一定务必使全部动作前后衔接连贯,节节贯通,绵绵不绝,如同一气呵成一般,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来提高动作的效果,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做到手脚和顺、上下和顺、内外和顺、周身和顺,这样不单可以提高练拳的情绪,在生理上,当然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3,心神要清静,呼吸要自然
我们的神经系统从中枢到末梢是一个整体,身体同外部接触到的东西并无认知的能力,在感觉以后,立即由神经末梢的波动,通过神经纤维而传到神经中枢,方能发生想象作用而有所识,这就叫“知觉”。知觉是人们种种观念的发源地,观念与运动中枢的关系极为密切。动作上的熟能生巧,实际上就是观念对运动中枢发生作用,而引起的反射现象,所以证明了心理作用对运动有一定关联。
正因如此,整套李氏形意太极拳拳理要求心神须要清静,只有在练拳时心地清静无虑、无忧、无欲,神与气才能相合无阻,才能包罗万象,御敌方能应万变,才能应老拳谱所说“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绝明,绝明则神气相通,万变归根也”的法则。
而我们在练拳时对呼吸也有一定要求,切忌怒气练功,因之最易伤身。走势时呼吸保持与动作的自然配合,气沉丹田之后,当呼则呼,当吸则吸,气自能畅行,以气助力,使气力合一。
4,劲力要充实,内外要合一
熟悉了五行拳的招式后,我们在练拳时就应用暗劲和明劲打拳,这样就要求练拳时周身劲力充实,全身各部肌肉群要处于相互摩擦抗争之中,下肢向前进步,前脚不要抬高,脚掌平行地面,离地寸许竭力向前,后脚则全力向后蹬地。上肢凡是前拳用力向外旋拨转(横劲)的,其后拳须用力内旋向里扣劲。左拳上钻,右拳就须向下拉(压劲)两手要挣衡对拨,即走阴阳劲又彼此呼应。两前臂要内外旋转,就似拧绳一般,贴身随体运动,汇成一股整劲,形成踩、扑、裹、束、决五劲,而我们在打拳的动作招式都要以这五劲相佐,才可使周身的力量逐渐充实起来。
而内外合一这一点是练拳者所必修之课,是登上习武巅峰的必由之路,对于内外合一之说,老拳谱上讲:“从上至足底,内外相联而为一贯者也。”这说明了我们在练拳时在招式之上一定连贯一气,劲力运用要刚柔相济。用暗劲时隐而不露,用明劲时明快刚烈。内劲运转时由脚而腿而腰,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掌,运之于掌,通之于指,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所以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下欲动而上自领,上下动而中节改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才是内外合一的要旨。内五行相动,外五行相随,形与神,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才可能形神合一、内外六合、浑然一体。
要想练好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让其起到习武、健身、出功夫的目的,就必须做到以上几点,把根基打得扎实、牢固,才可达到老拳谱所说的“鸡腿、虎步、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六形合一的上乘境界。才可由病弱转化为康健,由虚无练出功夫,并且一路走向更高的武术殿堂。
↑上一篇:
秘而不宣的畲族拳
下一篇: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
新注册
) 密码:
匿名评论 [
所有评论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
武派太极拳的沿革内涵与影响/吴文翰
·
太极宗师——陈清平/陈国伟
·
洪均生先生谈初学者怎样认识太级拳和
·
怎样练好孙式形意拳(上)/雷世泰
·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推手大观 相辅相
·
陈发科真传太极拳推手法/孙国玺
·
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冯志强
·
56式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口诀及名
·
陈发科真传太极拳推手法/孙国玺
·
杨式太极拳两个问题之我见
·
陈小旺口述?的哕行
·
当代武术名师寿关顺先生谈孙氏形意拳
·
王宗岳《太极拳谱》串述及思考/张宝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
·
太极高手童旭东谈孙氏太极拳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
·
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冯志强
·
陈小旺口述?的哕行
·
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
·
一场争论给予的启示/原福全 严华寅
·
武术名家小传(三)
·
陈发科真传太极拳推手法/孙国玺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33493757(服装器械)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
谢栋兴
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
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
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