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缘得辽宁本溪高臣先生面授三天,由此初步入意拳之门。虽系初学,仍感意拳于养身修身技击之魅力无穷,本人反感一切学术之外的争论,特赞成版主关于“练习实实在在的意拳”的讨论,故今将高臣先生所授之发力要点贴出,既供初学参考,又希引出更多更好之学术见解。 “发力是直接检验站桩、试力、磨擦步诸项功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它也是实作格斗中把站桩、试力所体认的力量在瞬间释放能量的过程。从格斗的意义而言,就是破坏对手形体模式而发生剧烈形变的能力。 “力之所发其根在脚,形于手端,主宰于腰。其动力源在于整体间架的重心转 换,和精神意念的烈马奔腾,神龙嘶噬的激发过程。这二者一为物质基础,一为 精神基础。物质与精神的相互统一才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劲力。所谓的物质基础就是通过站桩和试力所获得的整体劲力和整体运动规律。整体劲力又名六面力,其发力的运动规律是人体骨赂、肌肉、筋腱的横向、纵向及轴向的矛盾拉伸。这种 拉伸所产生的身体结构的变化就是我们发力的基本条件。首先是整体肌肉纤维的 初长度获得拉长改变,使肌肉及筋腱的松紧弹性得到加强。从而刺激肌肉本体的 运动强度和动力转换速度。然后是骨骼系统的对称支撑,使人体形成各为系统又 统一的稳固的三角支撑,利用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关节枢纽运动来完成运动的整体 发放。使得肌肉、骨骼、关节三大系统的有机合作。物质基础所建立的三大系统 是形体的基本框架,而精神基础所产生的效果则来源于人体中枢精神的强烈刺激。 以此激发人体内在的惰性功能来参与物质运动,从而提高形体框架的动态效果。 故发力之时精神上要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的精神放大。发力之时还须有与对 方搏斗,周旋之气质。胆大心细,心狠面善,如灵蛇惊变,烈火烧身,蛰龙振电 直飞的神气,更有打不死不打的狂躁情绪和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情,应敌如脱弦之 箭,离膛之炮,发之必中,视敌应有杀身成仁,不食其肉不为快的信念。只有这 种精神的激发,才能使发力的效果迅疾、敏锐! 拳学各种力的发放均为整体间架的互争,触点相接之际通过点力形成身体的 瞬间振荡,这种振荡的效果来源于肌肉的伸缩转换频率。如电波的震动功能。发力的重要特征是速度,也即为如何在肢体位移状态下形成瞬间的顿锉、而且时间 越短,效果越好。以完成这一运动轨迹的最后形式是否是一个标准的桩态为检验力量是否均整的标志。从相应的桩态过渡到极速的动态桩形这种描述物质运动的 物理量──加速度,是发力的重要因素。即发力的过程中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过 程。力之突发并不在于手臂的极力伸展,关键在于身体重心产生位移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大成拳之发力首先从三七的重心桩态中寻求,芗斋先生对发力之阐 述极为精辟,如:“撑三抱七转换为撑七抱三,再由撑七抱三恢复至撑三抱七”, 而且三七的转换均可以发力,何时发力力始平均,以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速动之动如不动之动,动静互换枢纽之转换,步法之调整皆由神经统一支配, 故神意之激发全赖心理素质的状态!
发力的基本要点为:1、三七转换;2、身手反称;3、斜面撞压原理;4、 膝胯互争;5、刚体的加速度位移;6、肌肉的涨缩转换;7、神经系统的激发; 上述七项要求如在修习中均获得正确的把握,则发力的神秘感将被揭开。下面就 几项要点做一详细说明。
(一)三七转换的训练。我们从站技击桩的状态开始入手。把撑抱的劲力形成抱七撑三,双手呈半握状态,两肘横撑,两肩平展略前合,下肢前膝略顶,后胯 微坐,重心前三后七。然后利用后胯催动前胯使重心变为前七后三,这时由于重 心的改变,双肩的撑抱力也由撑三抱七改为撑七抱三。当重心变为前七后三的瞬 间,前足微起之足迅疾下踩,利用下肢与地面的摩擦及反作用原理把下肢所获得 的力向上传导,而上肢的撑七抱三在下肢的下踩之际,把双拳突然展开,如把手中抓的沙子扔抖出去,两肘在横撑的基础上利用小臂的内螺旋把双肘向前方拉伸。 两肩在双手抖出之际突然一扣,使腰背肌肉成紧的状态。发力终了,迅速以前七 后三和撑七抱三状态恢复至前三后七和撑三抱七状态,以利于再次发力,如此重心及撑抱倒换以越快越猛为佳。”
我之初衷,不知能否得到认同。
(二)、身手反称。身手反称的训练从整体劲力的法则剖析是身体处于主动 性地合理运动。手臂是身体带动下的辅助舞动,发力的形式必须要有反称,即手 臂与身体的方向相反的振颤。从撑三抱七过渡到发力状态的撑七抱三,双肩、双 肘、双手均为向前催动,而躯干则是在发力的瞬间向后争拉,使向前之发力动作 存在向后的矛盾反弹。枪炮之发射出膛,必有反作用力。大成拳之发力为整体的放长和收缩,双手与身体的反称正是桩架的最大拉伸空间,身体左移必是右发力 , 身体右移必是左发力,身体上移必是下发力,身体下潜必是上发力,身体左旋必 是右螺旋发力,身体右旋必是左螺旋发力。总之身手反称原则贯穿于所有的发力 形式。
(四)膝胯互争。 膝胯互争为下肢运动的合理角度产生下肢的矛盾力来传 导及配合上肢的发力效果。从前三后七过渡到前七后三也是前膝与后膝的争拉过 程。此时前膝随重心的变换加大了前顶的力度,而后胯也加大了向后坐的力度, 使后胯与前膝形成一条争拉的连线,这样双脚均有向地面蹬蹉的力感,从而使发力的动态更加稳健,在膝胯互争的同时,身体骤然下沉,把小腹直接插入两胯之 间,以保证躯干的正直和小腹的充实。膝胯的互争是为了加强胯关节的运动量, 使下肢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前手发力的状态是勒胯,后手发力的状态是合胯,为前胯与后胯之争力。勒胯与合胯的相互转换也是躯干左右斜面灵活变换 的基础。所以发力的效果不仅仅是手臂与躯干的拉伸也是下肢与躯干的拉伸,而 且下肢与躯干的连接质量直接影响上肢的爆发性能。
(四)膝胯互争。 膝胯互争为下肢运动的合理角度产生下肢的矛盾力来传 导及配合上肢的发力效果。从前三后七过渡到前七后三也是前膝与后膝的争拉过 程。此时前膝随重心的变换加大了前顶的力度,而后胯也加大了向后坐的力度, 使后胯与前膝形成一条争拉的连线,这样双脚均有向地面蹬蹉的力感,从而使发力的动态更加稳健,在膝胯互争的同时,身体骤然下沉,把小腹直接插入两胯之 间,以保证躯干的正直和小腹的充实。膝胯的互争是为了加强胯关节的运动量, 使下肢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前手发力的状态是勒胯,后手发力的状态是合胯,为前胯与后胯之争力。勒胯与合胯的相互转换也是躯干左右斜面灵活变换 的基础。所以发力的效果不仅仅是手臂与躯干的拉伸也是下肢与躯干的拉伸,而 且下肢与躯干的连接质量直接影响上肢的爆发性能。(如图94、95 勒胯 合胯)
(五)刚体的加速位移。刚体是指作用于受力物体而本身不发生几何形变的 物理特性。这里对刚体的解释为站桩质量的达标程度。桩功坚实者在发力并作用 于对手之际能够保证桩架不发生违背桩法原则的形变,即使对手进行相应的抵抗 和破坏,也无法改变我的间架性质。所以发力必须是桩的运动。同样静态的桩是 容易遭受破坏的,大成拳之发力就是通过快速的位移和停顿在发力时形成瞬间的 刚体,撞击对方,加速的位移是通过整体劲力的发放和运动时间的乘积来获得相应的冲击能量,即:I= F.T 。人体在快速位移运动中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力, 这与人体的质量有关,故所发之力体现为由身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而形成的惯性 力、刚体的冲击力。
(六)肌肉的涨缩转换。肌肉是人体运动的主动力,其由纤维组成,也称肌 束。其动力功能来源于肌纤维的弹性变化。即肌肉的放长和收缩牵动骨骼支撑用力。所以,肌肉的涨缩就是肌肉的松紧转换,发力的松紧转换首先从肌肉放长入手,也就是肌肉拉长的站桩状态,利用肌肉的收缩催动躯干向前弹射。从站桩的 放长涨满开始,利用重心的三七转换把肌肉的拉紧状态变为放松状态,这样力量的发射就从紧至松的进行互换,虽然从紧至松的过程是利用躯干的松紧传导,但不能失去站桩的撑抱劲力,从紧至松是蓄力向发力的过渡,从松至紧也是蓄力向 发力的过渡,故紧中松、松中紧均可发力。芗斋先生云 :“松即是紧, 紧即是 松,松紧紧松勿过正。”
(七)神经系统的激发。发力必赖精神的激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发力时的穿 透效果。所以发力的精神意识必须强烈,手动神即到,神到劲已出,劲出神宜收, 收之神又出。总之神在手前,意透敌背。在发力之时必须有把对方打飞的信心,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那么发力的效果必将低效,催动对方身体的劲力也会因对手 的抵抗而产生反弹。所以,头欲撞人,手欲催人,步欲过人的形体运动应有精神 的强烈感应。李广射石因为李广把石头当成了老虎,故把全身的劲力作用在弓箭 上,使射出的箭竞没入石棱中,可见劲力之大超出平时数倍,但当他发现是石头 后再射时,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这一点就是拳学中的“意中力”。因为力不过 是拳学的外部表现形式,而意却是激发全体协调一致的主导因素。一个很随变的 练拳者若想成为高手只是笑话而已。故发力中不是要把对方击倒或击出,而是要 有把对方摧毁或撕成碎片的险恶内心。双手是先锋,如刺刀穿入对方身体,掏其内脏,食其肝胆,步若战马冲锋陷阵,占领阵营,抢夺地势。
上述各项要点应从一个发力的动作中全部体现出来,不论何种形式的力量释 放,均以此七项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