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浑元太极拳,由一代武术宗师申子荣先生,将杨露禅、杨健侯秘传,许禹生、王新午传授的老架太极拳,与宋书铭武当三十七式太极拳、董海川八卦掌、山西戴龙邦心意拳及浑元一气功法融而为一,以太极拳之形式综合而成的。它既完整全面地保留了传统太极拳之特性,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既丰富了太极拳内容,又便于研习内家高深功夫。其最显著之特点是,招式严谨攻防兼备,能快速增长功力。本文作者为心意浑元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心意浑元太极拳强调以心意运动筋肉,练习时必须精神专注,形欲动意先行,形欲断而意相连,形追意其力必速,意过形其力必透。心意浑元太极拳还认为,人体好似一浑元球体,内有一团元气于体内向外膨起,无棱角,无凸陷。这种由内向外之膨胀力,与自然界大气之压力、地球之吸力相争、相抗、相吸,形成浑元力。这种浑元力犹如一个球,当受外力冲击时能产生反作用力,内气愈足则反弹之力愈大,并能顺来力方向而运动。而且这种浑元力可以在意识支配下,顺力、借力、反力、改变力,按人之意识支配运动,而这种意识支配能力之大小又来源于功力之深浅。心意神志、形态动作,完整一体,浑元一气,往复循环,无始无终,此乃心意浑元太极拳也。 本套路是申子荣先生所传,为老架七十六式太极拳。 1.预备式 并步立正,右腿微微向下弯曲,身体下坐(图1)。 左脚上提至右脚踝处,成鸡形步后向左平行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头顶上领 (顶头悬,要有虚领顶劲),双目平视,下颌内收,舌抵上腭,齿微扣,面部表情安详自然,松肩坠肘,收臀提裆(上提合谷),双膝外展,裆要圆撑,膝部放松微屈,两掌指尖向前,虎口撑圆,掌心下按,拇指轻顶于大腿外侧,两腋虚松(图2);静立凝神鼻吸鼻呼,深呼吸3次,然后两掌外旋成拇指向前,食指转向两侧,松腕垂掌指尖向下(图3);脚跟微上翘离地,脚趾抓地,两手掌心向下,顺两侧向上平穿?起至与肩同高,手指略上翘约与两耳根平齐(图4);两臂向里合,虎口相对,食指向前时两臂与肩同宽(图5),松肩坠肘,手腕随屈腿下按(图6),经腹部至两大腿外侧,身体直立成无极式(图7)。此式为大鹏展翅。随身体开合升降自然深呼吸,如此重复3~9次。 注意:两臂上抬时,既要伸展,又应松肩坠肘,两手高低一致,起动速度要均匀,力量应由脚及腿及腰及肩及肘至手,节节放松,节节贯穿。 作用:唤起全身注意,放松舒展肌肉经络,调顺呼吸,振作精神,以调动意识,加强心意运动肌肉骨骼功能,使内气运行,起到调身、调息、调意的作用。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归无极、动静互为根、奇正互为生的大周天运行。 2.揽雀尾 由左顾右盼、开步提手、进步冲挤、坐身捋揽、回身挤手、外挂前?、推切手组成。 接上式。两臂上提,两掌虎口相对,双膝弯曲,食指上领抬至与肩平齐(图8);两腕微向下按至胸部(图9),身体向左微转,左手随腰带肩向左上微?至略高于左肩,右掌里挤至与胸同高,横至人鼻中线处(图10);随后身体向右旋,双掌略下按后,右手上?至略高于右肩,左手里挤至与胸同高(图11)。此为左顾右盼。 身体继续右旋,同时右脚外摆约45°,重心右移至右腿,左脚提起收至右脚踝处,成鸡形步(图12)。右腿前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宽度约为两脚,同时左臂随左脚上步向前向上向外?起,右手向下向后向外捋按至腹脐部位,左手屈肱向前上方?起至拇指与鼻尖对齐,向前不超过脚尖,左膝也前不过左脚尖、后不过左足跟,即在脚掌中间(图13)。此为开步提手。 然后左腿后蹬、左脚里扣45°,身体随之右转,右手向外抹眉画弧至腹部,左手由下向上画弧至身体中线,高与鼻齐(图14),收右脚至左脚踝处,向前上一步,同时右手屈肱向前上方?挤而起,至右手拇指左右高低与鼻齐,前与右脚齐,此为上步冲挤(图15、16)。 右腿后蹬,左腿后坐,两臂向怀内合、掌心相对,向下捋揽至右手至左腰胯处,此为坐身捋揽(图17)。 上动不停,身体后坐回身,左右掌同时向前翻挤而出,左手指尖搭于右手心内侧、屈臂向前?挤,至右手拇指与鼻同高,与此同时两腿成右弓步,右手右膝不超过右脚尖。此为回身挤手(图18~20)。 上动不停,右腿后蹬,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两手掌心向下,两掌外分成勾挂之势,向下勾挂至胸腹前,两手内合,虎口相对,两手外挂时隐含前?之意(图21),此为外挂前?。 然后,右脚前落,左腿伸直,成右弓步,两手由腹部沿中线向上向前再向下扑按而出,至食指与鼻尖同高、双手前与右脚齐为度,两掌虎口相对,掌心向前,坐腕立掌,掌根发力(图22)。此为推切手按。 注意:在做揽雀尾时应头顶虚领身灵动,松肩坠肘肋不空,两手相抱又相撑、上?又下按、后捋又前挤,奇中求正,正中求奇,奇正相生,浑元一气。 3.正单鞭 接上式,右脚里扣90°,左脚外碾45°,身体左转成正面,双臂由右向左上方画立圆,作双云手绕环(图23、24),至右手与右肩同高处,右掌变勾手,向斜后方直臂伸展,腕高与肩平,左掌回收护于右胸外侧右腋下方,同时重心右移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脚踝处成单鞭式(图25)。 上动不停,左脚横向跨出一步(约两脚半宽),左肘向上向外,左掌画弧外劈至极限处,成侧立掌,食指尖高与鼻齐,两臂向两侧极力伸展,松肩坠肘,里合外?。此为开单鞭。随后身体下沉成马步,此为正单鞭式(图26、27)。 注意:两臂向两侧既要伸展还须松肩坠肘,两肩微向里合,两手与两膝平齐,含胸拔背,下颌微收,成马步下蹲,收臀提裆,脚尖向前,两膝外展,气要下沉。成圆裆之势。 4.提手上势 由合手和提手组成。 接上式,右手由勾变掌在前,左掌在后,两手掌心相向合击于胸前,左掌置于右臂肘弯处,右掌拇指高与鼻齐,前与右脚对齐,两臂约一拳距离;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踝处,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翘起,重心在后,前二后八(图28)。此为合手。 合手后左脚前蹬,右脚掌落地,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脚踝处,向左横开一步(约两脚半宽),两脚尖向前,身体下蹲至胯与膝平齐;同时左掌上?至与鼻齐时内旋下按,右手下插至极限处后由掌变勾随身体向上蹬起时上提至腕与眉齐。此为提手上势(图29~31)。 注意:左右两掌合击于人体中心线时,应与右脚上步同步进行。左掌下按在外,右手上提于内,上提下按与蹬腿起身要同步进行。 5.白鹤亮翅 由白鹤亮翅、白鹤展翅和原地搂膝画弧组成。 接上式右脚内扣45°,左脚外碾90°,身体左转90°,左脚尖点地成后虚步;右手随身体左转,由勾变掌,掌心向外向前向下齐左肩,过左胯向下再向右上画弧一周(齐肩过胯画弧一周),至右额上方,掌心向外,虎口向下,成亮掌式(图32)。 左手随身体转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齐右肩过右胯,画弧一周,置于左胯外侧,掌心向下,成下按势,左手画弧上托,到左额上方,掌心向外,成亮掌势,此为白鹤亮翅式(图33、34)。 上动不停,左脚内扣90°,右脚外摆45°,再右移半步,左脚随之,左掌由胯部向上画弧托起,右掌沉肘向右下方画弧,至两掌处于同一高度,略宽于肩,此为白鹤展翅式(图35、36)。 注意:左右两掌在同一平面。两掌拇指高与眉齐,脚面与地面平行成展翅式。宜松肩坠肘,双膝微屈下沉。 6.左右搂膝拗步
由手挥琵琶式和左右搂膝拗步组成。 上动不停,双手里合(图37),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脚踝处,右掌下按向后画弧翻转成掌心向上,平托至高与肩平齐,左掌同时由外向内画弧至右手臂肘弯处,左手拇指对齐右手肘弯,身体向左旋转(图38、39),右腿后蹬,左脚向左斜前方上步,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由外向内齐右肩过右胯下搂于左膝外侧,右手掌心向下过耳际向前穿出至极限处,掌心向前,坐腕立掌,掌根吐力,食指尖高与鼻齐,右手与左脚对齐(图40、41)。此为左搂膝拗步。 上动不停,左腿向后蹬,右腿后坐,左掌顺左胯向上挑起,右掌向里下按,两手参差相对,肘微垂,右腿屈蹲支撑,左脚在前,脚尖上翘、脚跟着地成手挥琵琶式(图42);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踝处,两手画弧推出同前搂膝拗步,再右脚后蹬,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成左搂膝拗步(图43、44)。 左脚后蹬,重心后移,左脚外摆45°,右脚前蹬,重心移至左脚,收右脚于左脚踝处,成鸡形步(图45),同时右腿向右斜前方迈出一步,右手齐左肩向下向外画弧至右膝外侧,然后左手下按后画弧上托经耳际向前穿出至极限处,掌心向前,坐腕立掌,掌根发力。此为右搂膝拗步式(图46)。 右腿后蹬,左腿后坐,重心后移,右脚外摆45°,左脚前蹬,重心前移至右腿,收左脚于右脚踝处,呈鸡形步(图47),右脚前蹬,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手的动作同前左搂膝拗步,成左搂膝拗步(图48)。 注意:前穿推掌时,应力起于足,发于腿,形于腰,达于手指,由腿及腰及肩及肘及手。 7.手挥琵琶 由挥琵琶式、立圆揉手、平圆大捋组成。 接上式,左脚后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后撤回收至正前方,脚跟着地成前虚步,左掌顺左胯上挑,拇指高与鼻齐,前与左脚尖对齐,右手掌心抚于左手肘弯处,成手挥琵琶式(图49)。 重心移至右腿,收左脚至右脚踝处,成鸡形步,右腿前蹬,左脚向正前方进步,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步收于左脚后跟处成鸡形步;同时双手由前向下向后捋至左胯外侧,左掌由掌心向下翻转画弧成掌心向上平托,右掌心向前向上推托,右手食指高与鼻齐,左掌平,掌心向上;右掌立,掌心向前,两腕相合,向前穿推,立圆画弧。此为立圆揉手(图50、51)。 上动不停,左脚后蹬,右脚后撤一步,两手收于腹前,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图52)。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双掌向右斜前方伸出,掌心向下由外向内平圆画弧至左腿前方,重心前移至左腿(图53),然后双手回捋,重心移至右腿,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外翻,掌心向上,收于左腿前,右手掌心向下拇指对于左臂肘弯处(图54),右腿向前方由下向前上方蹬起,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左掌心朝上,右掌心向下,合掌前推,此为手挥琵琶进身穿手(图55)。 注意:手挥琵琶式是擒拿与反擒拿之主要动作,应走出穿化之精妙。 8.上步搬拦捶 由撇身捶,拦、搬手,冲拳组成。 接上式,右脚经左脚踝处向前外摆45°上半步落地,左手内翻,掌心向下向外后捋按,右手握拳于胸前向外翻转后,向后向下收拳至腰际,收拳时向外翻转再向内旋转,形成翻压裹带之势,此为撇身捶(图56、57)。 左手由外向内画平弧里拦至身体中心线处,再外搬下按,同时收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腿后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与此时同,右拳从腰际,顺左掌下向前冲出,左掌护于右臂肘弯处,此为搬拦捶式(图58、59、60)。 注意:右拳前冲时要旋转成拳眼向上,使冲拳有拧、钻、探之力。 9.如封似闭 接上式,左腿后蹬,右腿后坐,重心后移,右手由拳变掌向左上方插于左手背向前两腕相搭,成十字交叉(如图61)。 上动不停,两掌外分(图62),至与肩同宽时向里翻转成掌心向前,收左脚至右脚踝处再上步,双掌外分下挂(图63),右脚后蹬,同时双掌向前扑按,食指尖高与鼻齐,双掌在同一平面,上下与左脚对齐,坐腕立掌成虎扑之势(图64)。 注意:掌根吐力,上扑下按,要形成抛物线。 10.十字手 接上式,左脚里扣90°,右脚外摆45°,两手高举交叉于头部前方(图65、66),右脚向右横开半步,两手分开经两侧向下画弧,重心右移,右腿向下曲蹲,双手下抱交叉成十字(图67、68),两腿上蹬起身,双手随起上架于胸前(图69),左腿回收半步,两腿间距与肩同宽,身体直立,双手分开里旋,至与肩同宽时下按至胸部高度(图70)。此为十字手式。由左右贯耳掌接下式。 注意:重心要随裆部运动做立圆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