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杨群力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老庄哲学,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主要特征如下:
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一、清静为基
(一)
静,是自然界初始状态,一切生命的源头都是从静开始的,“人清静,合自然,可久也”,“道以静而人……”
武当功夫以静为旨,以静为贵。由静而起,生动而练。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为修炼不二法门,其修炼方式要使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旨在宁定松静自然。“天清地静能长久,神清心静能长寿”。“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于人体,心静则天机活泼,身静则浩气流行。
《老子·三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宇宙最高法则的道是无为的,人依循于道,故也应效法道之虚静无为。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故事物的运行变化,最终都要归于“道”之虚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老子·十六章》)。《吕祖百章句》曰:“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静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十五章》)。
庄子把“虚”称为“心斋”,以虚灵明觉的内心去体悟感应寂寥空洞的外物,这就叫“心斋”。能做到心斋,则能忘乎一切。它所要求的心灵境界、精神生活,在性质上是柔的,在功夫上是静的,在方法上是清虚无为的。
在道家看来,动和静并不是一层次上的概念,动是对“道”的现实的直观,而静是对“道”本质的把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生息转化是一个真实无妄的基本事实,事物在现象层次上的迁变流转便是“动”;而“动”又非任意妄作、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不易之测,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静”,所以动静虽然是相互依存的,但静是动的根本法则,也是动的最后归宿。故道家在动静关系上基本都是主静说。他们认为,虚静恬淡是大道的根本属性,而人道与天道是合二为一的。“静”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准则。
一些内丹家认为,得道成仙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心则在于主静。“大道全凭静中得”。《常清静经》倡导“清静渐入真道”。如《周易参同契》认为,“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黄庭经》主张“高拱无为魂魄安,心静神见与我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白乐何思虑”。成玄英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源”,“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经疏》)。司马承祯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智,动则成昏”(《坐忘论》)。故他主张去动,守静,并提出“收心离静,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坐忘论》修炼方法认为,通过修心内养而达到心静无物,万虑皆遗的境界,“重在神静”。“欲既不生,即得真静”,自然而然就可以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了。如陈抟、张伯端、王重阳等,也都是静心守一,内养成仙为宗,都是积累式功能修为。
也就是说,“大道全凭静中得”。静是得道的途径,静的含义,就是无欲。周敦颐认为,无极本静,守静就是复归太极。
道家和道教的守静说,着眼于生活的超越层面,强调恬淡自适和豁达安定。它教人不以务外逐物,恣意妄为而累形,不因得失祸福、毁誉穷达而扰心,这对人们明净心灵,养身全性颇具深意,在真诚昏昧、物欲弥漫的现代社会又具有救弊作用。
(二)
练拳行功,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不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一源,体用一道,静则为心,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功夫既深,心地明彻,泰然自适,而臻物我俱忘之境,则静至极矣。静极生动,是为真动。真动则真气磅礴,行气如虹,如阶及神明,庶可称为大成矣。其实辩证动静,运化刚柔,调和神气,潜如无极。动则灵活敏捷,变幻莫测,如天骄神龙,有见首不见尾之妙。猝然临敌,能视敌人之形势而变化,敌虽顽强,亦能防御也。故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显神奇”。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静”(《太极拳解》)。在行拳走架时,首先做到平心静气,这样才能体己察敌,这种动中之静,也包括心理、生理方面的精神放松,仔细把握对方的一举一动,任凭千变万化,自己心静,气不上浮,血不上涌,镇静从容。料敌在先,后发先至,不发则已,一发必中,实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所以说,心意沉静是先知、先机、知机知势的条件。
李亦畲《五字诀》说:“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意心体认,随人所为,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白伸缩。彼有力我亦用力;彼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换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唯有心静,才能辨明对方之劲,乘其虚,蹈其隙,利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应变,和刚柔、虚实、升降、沉浮、屈伸、开合,走圆化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巧胜对方。审视“知机”的目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以静制动。“静”是方法,是以逸待劳;“动”是目的,是见隙而入,发现“静”在武术中的作用,是对武当武术的一大贡献。
二、圆柔为用
(一)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地万物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圆圈。
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方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要达到养生技击的效果,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所在。
圆是事物运行轨迹,是合理的生存方式,最具活力和适应性,是自然永恒的主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圆柔为形,为功,为用。《庄子》有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武当拳功在各类拳种和功法应用中极其重视“圆”与“弧”的模型。如有的要求“胸腹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其出是真形”。有的是以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网练成无圆。既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意念中的圆。内圆指内气运行要圆,切忌努气,闭气,憋气,外圆指肢体运行轨迹。又如太极拳“触处成圆”,要求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所有动作“非圆即弧”。其运行路线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椭圆、平圆、弧形、螺旋形,其动作又是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忌角、忌滞、忌硬。把身体练成一个内气充足(鼓荡),有向外膨胀的螺旋形球体,这是非常科学的人体力学。任何一个强大的力量推不倒一个球体,因为圆体便于保持“随遇平衡”。人体支撑点有两只脚,抓地再牢也能推到,充其量也只是左右(前后)两个点,但你能灵活倒换虚实,变成一个支撑点,处处有“圆活、滚动、鼓荡”的拥劲,处处是螺旋中的球体,有所谓“中定劲”,从而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高深境界。
武当拳功是以道理规范拳术,分阴阳,定五行,走八卦,穿九宫,腰旋腿转,脊旋腰转,腕旋手转,踝旋足转,肘旋臂转,心旋体转,和内旋外转所形成的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使动作“珠走玉盆,九转还原”,环环相绕,处处圆活,呈现螺旋抽丝劲(太极拳),旋拧的钻劲(形意拳),缠绕的捌劲(八卦掌),正是武当内家拳功以柔克刚的要求。
(二)
武当拳功的“柔”来源于道教的“柔”。
武当拳根据道教“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提出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理。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为什么“柔弱”反而能战胜“坚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老子认为贵在守柔。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柔弱的往往处于优势,最柔弱的水,无坚不摧的事实,“滴水穿石”这里强调的是弱胜强的道理,也包含着朴素辩证法。
老子还认为,最有修养的人,柔弱之极,犹如婴儿。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这里的“抱一”即抱“道”;“致柔”,即把精气神调和到十分柔和的地步,似此,“道”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像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纯朴了。把婴儿般的柔弱之至看成是清静无为的最高表现。也提出“道”与“气”的关系,提出了“专气致柔”的重要性,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真正称得上与天地玄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德原则的,也会过早地结束它的生命。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八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深知什么是强,却安于守雌柔,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卑辱,这种贵柔守雌,崇弱尚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武当拳功,构成了武当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武当拳功守柔处雌并非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以柔克刚。即主张以柔巧的方法来抑制、战胜对方。其基本要求以松柔彻底,积柔成刚的过程,进而达到“极柔软,极坚刚”的境界。
其一,“柔中寓刚”或“外柔内刚”。柔乃刚之体,刚乃柔之用,刚柔相济,阴阳互为其要。刚柔结合,即用柔顺的劲力和招式战胜刚强的劲力和招式。
柔是气,刚是力,以气化力,柔劲虽比刚劲小,但势圆转柔化善于变化,劲力绵绵不断。刚劲虽大,势刚疾失,一发即逝,则容易出现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空隙,乃造成对方乘隙而人;柔劲一应不果,还存在再应之势,有继应之力,以柔应刚,柔能自保,持久无隙。
其二,柔化刚发。“柔化”、“柔乘”,守柔处下,至柔至顺,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柔能蓄能,是走化,是防守。柔劲是无限的。刚则释能,是打、是攻、刚劲是有限的;柔化利于内气形成,长劲、蓄劲,调气血、疏经络、蓄能量;刚发,则意、气、劲、形内外合一,产生整体效应。“运化要柔”,对任何加于我方之力,以走化为主。“化”指动作变化,格、拨、带等引发的防守方法。圆化顺逆,随机应变。对付对手,“发”劲,落点要刚。“刚发”,瞬间触击对方,落点干脆,迅疾击中,采用技巧,避重就轻。
其三,动静自如,以静制动。动生刚,静生柔,动极生柔,柔极则生刚;要求手眼身法步,规整流畅,以松柔为本,以圆为本,去掉僵力,上下劲畅。柔中有韧,刚中有柔,劲由内换,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内外俱动,形神合一;随心而动,随意而变,随境而化,自然而然,自然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乘其虚,避其实,击其弱,抓住战机,制敌于擒扑封闭,战而胜之。
其四,武当拳功在技击上讲圆柔,不以气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以养气为主。拳谚曰:“有意放松,无意成刚。”劲之成就,由静人手,由松人柔,以至着熟,是为初阶。积柔成刚,刚柔互适,以至既济和合,渐悟懂劲,是为中阶;刚复归柔,刚柔浑然,知缠绵而进取,知依随而退守,缱绻卷舒,旋转环化,皆成自然。“极柔软后极坚刚”,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奇因应,神而明之而阶之神明,是为高阶。功臻上乘,内神虚灵不昧,外气清明在躬,内不觉一身,外部知宇宙,天人合一。故曰:“极柔即刚极虚灵。”
武当拳功“外操柔软,内合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由于身体上的圆柔松活,一是有利于气血流注,内气流畅和聚集,有利内功的形成;二是舒经活络,补血调气,阴阳合太极,练养结合。技击观和养生观高度一致。养生是“大道”,是体;技击是“小道”,是用。即外在因素,“体”是本质,是潜在条件;“用”是发挥,是机缘际会,要体用结合,练养结合。所以“小道”服从“大道”,技击服从养生。武当拳功源于养生,所以养生是技击的发源和归宿,是武当武功的基础、本质和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