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当字门拳、岳家拳本是两种互不相同的拳法,近来翻阅几部相关著述时,发现两者之间无论在拳法、拳诀上还是在拳术特征方面,竟有许多相似或雷同之处。几经对照比较,有些许的浅见,今述诸笔端。不当或谬误,望有识之士及方家里手予以斧正,以便更好地推进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研究。 一、源流与特色 武当字门拳,常简称“字门拳”,又名“字门八法”或“五百钱”,是流传于江西省的一种拳法,自称出自武当张松溪、叶继美一系,后经僧耳大师传于余克让先生得以发扬传播,它以独特的点穴法享誉武林,成为武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所谓“字门八法”即“残、摧、援、夺、牵、捺、逼、吸”八字法诀,它以字练拳,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化出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十字法,其拳以手法见长,练拳不带发声,后经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总结为《袖珍十八法》作为理论指导。此外,还有绝技功夫点穴法——五百钱。对于它的源流,贾宝和先生、高飞先生在其所著的《武当字门绝技·秘传点穴神功·字门概述》中说得很清楚:“字门拳源于武当拳,为武当内家拳继承者,字门拳师余克让先生传入江西,相传宋元时期,三丰祖师在武当修炼,将少林云手法精华糅进了武当太极阳阳法,浮、沉、消、纳之技,而创武当内家拳字门八法。” 在余克让的遗著《袖珍十八法》中记载:“三丰之后有王姓讳宗者,盖关中人也,得此技而传之温州陈州同焉,皆前明嘉靖间人,顺治时,有王来咸字征南者,从此道最著,有僧耳、僧尾皆僧,绣谷余先生字克让者,受业于僧耳,陈翁先生受业于僧尾焉。” 由上述可知其拳源脉实系武当正宗功夫,属内家拳系,后该拳渐由浙江传入江西,并于此植根开花,在富安、圣城等地盛行,培养出吴鹤鸣、“赣州三龙”、“高安十二头手”等众多人物,对该拳作出了贡献。 岳家拳,据传“是我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立,经由岳震、岳霆及手下部将士兵传于湖北的黄梅、广济、靳春,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也传于江西高安一带”。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武术挖整小组的杨永、郭全孝、李儒科编的《岳家拳》一书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岳家拳理拳法及风格特点》一文中称岳家拳属于内家拳范畴,故在拳理上要求:以心意作用于肢体,使意识集中,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发力,富技击,讲实用,体用兼备,内外合一,讲究六合。书中还作了与形意拳术的比较,确实让人看到两拳有相似之处。 对于岳家拳的传播情况,书中引用《岳氏宗谱》上所载的内容说:“岳家拳子孙繁衍,有祖居杨树镇的,有迁居浔阳(江西)等处者,虽户口散居,要皆发迹于大河滨也。”据当地赵老拳师说,他家住此二十多年,一直练岳家拳,从未向外边学过拳,后文又说:“岳家拳仍保持着古朴的刚劲的风格,但至明末清初,又得在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意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岳氏散手’、‘岳氏连拳’、‘虎拳’等。亦有根据岳氏拳谱、拳理、拳论演化而成,得岳家拳,不过这些都是岳家拳的分支,考其源流都是跟岳家拳一脉相承的拳种。” 是否如其所述那样各拳均源自岳家拳,尚待考证。但从书中的拳论、拳理及器械、套路等可见岳家拳已是一种理法兼备的比较完整、齐全的拳术。 二、武当字门拳与岳家拳的联系及区别 初看起来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拳种,细较其中拳理、拳诀我们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试将之比较分析如下: 第一,两者都很重视且秉承着相同的一种拳诀,即“八字诀”。它们在字诀、解法内容上均相同。就字门拳而言,“八字诀”是其立拳开派的根本,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在岳家拳,“八法诀”则只是该拳诸多拳谱、拳诀中的一部分,但从岳家拳著作中,我们分明领略到它也是相当受重视的,如在介绍其拳谱、拳诀时说:“岳家拳技包括桩功、气功、劲法、散手、套路、五峰、六肘、五法及残、摧、援、夺、牵、捺、逼、吸八法等内容。并有拳谱诀法作为指导,是一门比较完整的武术门派。”从中可见对于“八法诀”并未如前述各诀名目那样只以概括的形式加以表述,而是详列了“八法诀”名目,可见其重视之一斑。后文中又有“岳氏八法”、“八法取用歌”、“八法注释”和“十二节”均系注释八法诀的,更有一篇“岳武穆武艺要说”称岳武穆创演了八法势。究竟岳武穆创演的“八法势”是否即为“八法诀”,尚有待考证。因“岳氏连拳”也是八势拳法,却并非“八法诀”内容。 因篇幅所限,上述各注、说等文从略,有意者可自行查阅。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仅“八法诀”两家内容相同,而且作为武当字门拳的创立者余克让先生演述注解“八法诀”的《袖珍十八法》中的部分内容,竟然也在岳家拳诀中出现了,且一字不差。现录如下,以供对照: 在《岳家拳》中载有:“岳家拳的劲路也称劲力,着重吞、吐、浮、沉和擎、策、削、抖等,吞吐、浮沉四法按十八法注解云:‘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鼓撞随风入,轻重左右分。’‘浮如云出三岫,沉如石投江,左右常关顾,坐退把阴藏。’”这和《袖珍十八法》中“浮沉”、“吞吐”所述的文字内容完全一样,真不知此解是余克让先生得自岳氏处,还是岳家拳得之于字门拳系。 第二,《岳家拳》内收录的“大血十二时口诀”和贾先生著作中的“十二时辰点打穴位”也很相近,除了个别时辰和名目有所差别外,基本上是相差无几的,现录于下,以供参考: 岳家拳的“大血十二时口诀”: 子时:子时气血正朝心,人睡犹如去归阴,肺乃相传之宫府,去得诸脏之气精。 丑时:井泉但在耳最中,丑时受伤七孔通,鼻孔流血牙关闭,任何妙药也送终。 寅时:神口穴上通七关,镖手打得咽喉翻,手重妙药也难救,手轻宜用回生丹。 卯时:血海轮流在卯时,只怕此刻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剑,烧红金针即可医。 辰时:天庭穴在正缝中,只怕头破伤了风,若是伤风心空冷,纵有好药难成功。 巳时:凤尾穴在半当中,受伤不宜饮食攻(戒冷饮冷食),血似长丝如射剑,心惊肉跳要送终。 午时:通脉通关在午时,不宜掌上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未时:未时血海在胰臁,内在蝉宫两相连,此时若是伤了它,纵有妙药也枉然。 申时:申时血海在尾闾,二十四节皆相通,受伤两腿俱难坐,气通下血便在中。 酉时:酉时血海在百重,涌上血剑不知痛,回气急把药来救,只要金针烧得红。 戌时:铜壶滴漏在戌时,犹如麻症小肠经,受伤不宜先服药,烧熟旱谷暖小阴。 亥时:涌泉血上麻云床,受伤之人面带黄,踏行一步便难走,十二经中用妙方。 武当字门拳的“十二时辰点打穴位”: 子时:燕窝穴,受伤即亡,紫铜穴,对时三天,轻廿一天,大指凤点手打,名为寒婆晒日。 丑时:天丁穴血飞缝中,只怕头破伤了风,若凡伤风身寒冷,纵是妙药难收功。 寅时:架梁穴在眉当中,受伤不宜寅时宫,血丝长彪如射箭,心惊肉跳要送终。 卯时:血海轮流在卯时,受伤不宜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烧烘金银即可医。 辰时:井穴穴血耳从中,一处受伤七孔通,鼻流鲜血牙关闭,任用妙药亦无用。 巳时:巳时井栏气筋关,标手打得咽喉翻,手重妙药也难救,手轻即用回生丹。 午时:通脉轮流在午时,不宜掌心破了皮。人似昏迷血似箭,血似莲花不可医。 未时:未时血海在肚角,内身腰宫两相连,此时若凡受了伤,任用妙药救枉然。 申时:申时受伤在尾通,重伤即亡轻痛三天,受伤两腿屈难坐,通气下节大便中。 酉时:酉时血海在百重,涌上血箭不知痛,中时莫把药急救,只要金银烧得红。 戌时:铜壶滴漏在戌时,犹如淋症小肠紧,受伤不宜先吃药,炒熟旱谷敷小阴。 亥时:涌泉穴如麻云床,受伤之人面带黄,行路一步诸难走,十二经中有妙方。 第三,在身型上岳家拳要求松腰,沉臀,含胸拔背,身正腰活,能四面转换,八面支撑。劲法上讲究明劲、暗劲、■劲、化劲,很注重意识、劲路和松活的训练,要求“六合”。步法上主要以“食鸡步”为主,两腿弯曲,两足夹微扣,十趾抓地,不丁不八,前推后扣,左摆右摇,稳如泰山,如树生根;另有弓、马、虚、仆、插等步,很讲究桩功,这些要求和特点与形意拳看上去有相似之处,与前述为内家拳范畴相吻合。 武当字门拳称“文人逊士”皆可练习,有“蟹弓背”即含胸拔背,“凤遮阴”、“美人睡”即弓腰收臀,是为了便于气沉丹田,保持尾闾自然中正,有着内家拳的要领。步法上不丁不八,两腿一虚一实,交替相间,其“不丁不八”步法与岳家拳的“食鸡步”有相似的特点。 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虽然两拳都强调了“八法”的重要性,但岳氏认为“八法”为岳武穆所创制,而字门拳则声称是源于武当内家拳,由张三丰创立,是该拳得以立拳之本。 第二,“十八法”一说从文字上看两拳并存,但字门拳出处是余克让先生的《袖珍十八法》论著,在《岳家拳》著作中虽然并未提及它的出处,可所引用文字却与字门“十八法”相同。 第三,字门拳以手法见长,不带发声,呼吸上历代宗师都主张“口呼鼻吸,纯化自然”。口腹不可闭气,主要用自然呼吸,动作柔软连贯,练习配合呼吸,可收到养生与技击一致的效果。讲究快慢相间、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先慢练后快练的方法,类似于太极拳的练法。 而挖整小组亲眼见到的岳家拳却是“松沉步稳,势动力猛,动作紧凑,套路短小,带气发声”。常发“猜”、“嗨”音,与过去所见之“岳氏连拳”大不相同,但有着古朴刚劲的风格,有类似于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地方。 通过上述可知:两种拳法在理法、拳诀上有所雷同,但练法有异,这就说明它们在流传过程中确曾有过交流。 对此,贾宝和先生在著作中特别阐明其因由:“明,余克让先生本是浙江四明绣山人,后因避祸而游走四方,在余师游历至江西高安时,遇着“硬门拳”拳师吴鹤鸣,以技服之并收为徒,至此,字门拳于江西得传。”又说:“初练字门拳的人对精神的要求还须格外讲究些,且不可一开始就把字门拳作“硬门拳”(江西如高安、丰城、清江等地就又有把字门拳作“硬门拳”又名“岳家拳”来练的现象)来打,否则,一旦习惯成了自然要想纠正就难了。”两拳关系之密切由此可一目了然,但究竟是吴鹤鸣先生将岳氏的“八法诀”及其他诀法如“大血十二时口诀”带入字门拳中,还是字门拳中的“八法”传入了岳家拳呢?因为岳氏传人中否认向外学过拳,故此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 三、字门拳、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字门拳和岳家拳的雷同与相似处,我们前面已经提及,但在另一部内家拳著作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雷同和相近的法诀、文谱,它就是李天骥先生编著的《武当绝技秘本汇编》,其中“内家拳法”一篇记载的“十八字诀”竟完全与字门拳的“八字法诀”和后补“十字法诀”内容相同,只是在论述上较后者更详尽,看来两者之间仍是有着些许联系的。但是,“内家拳法”中论述的“十八字诀”不仅内容翔实,且至黄百家时已有“五字诀”演化流传了,因此,它不可能传抄于余氏所传的“十八字诀”。 从贾宝和先生在《武当字门拳绝技·秘传点穴神功》中述及的传承来看,字门拳和王征南传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均属一脉,其内容详见《宁波府志》及黄宗羲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具体文略),若如其所述那么余克让先生与王征南先生即应为同门师兄弟,所传自然是正宗武当内家拳法无疑,而且作为内家拳法一种相当突出的技击方法即点穴术,在《宁波府志》和《王征南墓志铭》中均有记述: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宁波府志》,曹秉仁撰) “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哑穴、晕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黄梨洲撰) 以上内容明确指出武当内家拳的一大特色即点穴法是较为独到的,这与名震江湖的字门绝技“五百钱”点穴法很相吻合,可证得此门确系内家武当一派。但奇怪的是,“内家拳法”中的“十八字诀”不但内容上与字门“八法诀”完全相同,内容解释也似乎更加详尽,并述及十八字诀系由原传字诀变繁为简演化而来,其文中称:“后有将35字更为18字诀者,变繁为简。18字曰:残、摧、援、夺、牵、捺、逼、吸、贴、窜、圈、插、抛、托、擦、撒、吞、吐。”又有《法诀》(从略)及《字诀诠解》、《字诀分解》详列于后,与之成为一体,对于发展变化过程,黄百家先生曾撰述王征南先生语说:“……拳亦由博而归约,由72跌(即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名色)25拿(即斫、删、科、磕、靠等)以正18(即6路中18法);由18而12(倒、换、搓、挪、滚、脱、牵、绾、跪、坐、挝、拿);由12而总归之存心5字——敬、紧、径、劲、切。故精于拳者,所记上有数字。” 这在字门拳中是没有提到的,既然王氏与余氏同门,不可能王氏有此论述,而余氏则无,且“十八法”另十法为后加入的,这是值得疑问之处。 对此,我以为可能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余先生已知“十八字法诀”,当初只述及“八字法诀”保留后“十字诀”未传,由于“八字法诀”传出后,又补述了“十字法诀”传门内以示区别,并演著《袖珍十八法》。 其二,余先生当初只习得“八字法诀”,后又补习了“十字法诀”使之完整。 以上两种推测中,从内家拳法所传甚秘、择徒甚严,极为保守,“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的情形来看,第一种可能性较大。 上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了岳家拳与字门拳的诸多相似处,可是《岳家拳》中竟还有一篇“诀法”全文又与《内家拳法》中的“拳术打法·打法歌诀”内容也几乎完全相同,只是个别段落出现了颠倒,末段少了些许文字,似乎不完全,现录于下供参考比照。 收录在《岳家拳》中的“诀法”: “双手软起步同移,左顾胸膛右对脐,手未粘身体用力,残摧疾吐莫迟疑,内外两门上中下,跟随彼身莫放离,外来上面伤身项,右手横排左对脐,腰肋之外彼来攻,落身进步对胸冲,彼来擒拿单双手,取其手腕自然松,披担截硕手略归,相争手是一同追,我手忽然被砍落,本手复发急相摧,捞足擒腿彼势凶,落身进步对胸冲,下地落膝捞擒者,双手抛托去无惊,内伤面目又急回,反手吐出任掌推,左手往下捺也可,本手复发急相摧,彼我同门共取胸,双手横推可抢功,若还发手不太远,反手补发疾如风,披拦截砍双单擒,照外用法好施行,捞足擒腿皆同样,须要解手取内门,一十八手同练就,临时取用随意行。” 《内家拳法》“拳术打法”歌诀云: “双手软举步轻移,左手顾胸右抵脐,手来粘彼体用力,才粘即吐莫待迟,内外两门中上下,跟彼随彼莫放离,外来上面伤耳项,右手横挑左功脐,腰协之外彼来攻,反手藏身左取中,擒捺任彼双单手,取其手腕自然松,彼拦截砍我手归,两手上下一同追,我手或被彼砍落,本手复发急相摧,内伤面目右急回,反手吐出任掌推,左手往下捺亦可,本手补出急如风,捞脚抱腿彼势凶,落身进步对凶冲,下地落膝捞抢者,双手推缀去无踪,倘被彼擒急落身,捺劲抠裆跌更精,披拦截砍双单擒,照此打法任施行,捞脚抱腿皆同样,须要改手取内门,左膝一跪身自解,不须换步更转移,右足随手逻周围,四肢筋劲宜沉紧,濡滞带浮永无成。”(注:似乎并不完整) 另外,在“内家拳法打法歌诀”后面的“发手秘诀”中有“逼彼吸猛势,吞吐吸最奇,脚不丁不八,两股收其夹”。其解:“逼彼吸猛势者惊起猛势,吾急向前,滞死其力,阻其活便。吞吐吸最奇者,投拦摧砍欲断我手,将靠即吸,吸而复吐,脚不丁不八者,丁字步小,八字步大,不丁不八,最为灵活,两股收其夹者,不丁不八,是分前后,两股紧夹,随意转身。”不论在内家拳法、字门拳法还是岳家拳法中,其步法均为“不丁不八”之势,手法上又都存在一种叫做“标手”的方法,内家拳法中叫“标手”,字门拳也叫“标手”,岳家拳中叫“镖手”,虽说确实是音同字不同,或有意义的差别,但我们仍要产生疑问:会这样巧吗? 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明在拳术的发展过程中,三家拳法有过交流,这种交流对于黄百家系内家拳法与字门拳来说,师出同门源为一系,法诀在传承过程中或有参差之处是可能的,而岳家拳和字门拳的关系则在于余克让先生传给吴鹤鸣之时,经由吴氏传入或传出。因此,才有了三家拳法在拳理、诀法和身步手法上的诸多雷同又风格各异的可能。 总之,对于三家拳法的发展交流我个人的观点是: 1?郾余克让先生习武当点穴法秘技(即“五百钱”)并“八字法诀”,将之传出后又补足“十八法”,著《袖珍十八法》以解之且予以区别,之后再由门人弟子传入岳家拳中,虽然当地拳师称“并未向外人学过拳”,但此说不足以为信。 2.由岳氏原传岳武穆创“八法”,并发展成“十八法”,再由吴鹤鸣习得又与“五百钱”功夫及字门拳法合并成为一体,然而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黄百家先生的《内家拳法》内容就无从解释了。 3?郾内家拳在传承过程中除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一系、僧耳—余克让一系外,尚有张松溪一系;吴山昆传李天目、徐岱岳,李天目又传余时仲、吴七朗、陈茂宏系;周云泉传卢绍歧系;陈贞食传董扶兴、夏枝溪一系;孙继槎(孙十三老)传柴元明、姚石门及僧耳、僧尾一系。他们虽声称“均未传人”且“大都无迹可考”,但却都有可能向外传播,更有可能将之传于和武当同在一省之内的岳家拳门里,一如陈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均与蒋发有联系,形意门中的“九要论”流入太极门后发展成“十大要论”一样,岳家拳、字门拳和黄百家传内家拳法同样会在数百年间的传播、发展中,在保持各自原貌的同时有所交流和创新。 以上是我在参阅对比中的一孔之见、一己之思,错误和不当之处望方家里手海涵并予以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