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大成拳桩功训练要求要领 详
·甘风池易筋经秘法释意(上)
·秘而不宣的畲族拳
·梁焕枝谈古劳咏春拳
·狗拳(地术拳)实战技术介绍/
·五行通背之中拳法三节二十四
·“双手刀”名及势法源流辨伪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传统功夫>心意形意>其它拳种> 正文
身如火药也如弹/陈平秋
来源:《精武》 2009年第10期 作者:陈平秋 点击: 发布时间:2009-11-02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再次,它是轻松高效的,不费力的,就如拳谱上说的“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把这样的劲用于搏斗,就不会如擂台选手那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体力就已经严重的透支,即使遇到相当复杂的情况,时间比较长,也能轻松应付,并不会感到有多困难。
  怎样才能做得到这种“轻松”呢?这需要练出全身的“整力”,就是瞬间能高度调动身体有效肌肉力量的能力,就是所谓的“肌若灵蛇”。
  据说壬芗斋先生少年时,和师兄搭手,瞬间就把师兄摔出去很远,师兄还没有爬起来就说:“师弟,你一定要把这一手留下来!”他不知该如何办。回去后问师父,郭云深对他说,他师兄没有练过“桩”,他又如何能发出这个劲?
  关于“高效”,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普通发力如几十米外的箭手或者枪手,他们要成为“神箭手”或者“神枪手”全靠那远远的瞬间击发,对运动中的物体进行攻击,结果很难确定,而内劲发力就如把箭或者枪口按在目标的任何位置上才开始发射。当然肯定会百发百中了。
  另外,二战期间那种大量弹药狂轰滥炸式的打击,它的总体爆炸力自然远远超过今天的“精确打击”弹头的威力,但你能说它的效果也一样吗?
  最后,它是无形的,如水和空气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以无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所以防不胜防。如拳谱上说:“能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如大风过百草俱偃,如虎之登山,龙之升空。”
  大成拳里提到过一个重要的原则:三角预应。就是在发力时,最好的关节形式是钝角。我想这种形,当然是科学的。但只能是一个过渡阶段而已,要不,为什么王先生偏要把他的拳学称为意拳呢?他肯定是希望学会他的拳的人,最终是要超越“形”的束缚的。
  这就是内劲的一般表现形式,它的确是令人神往的境界。它通常不能从表面,如强壮的肌肉、咄咄逼人的气势、孔武有力的外形等表现出来,而是内在的、精神的,身体不一定强壮却能高度协调全身肌肉,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相当普通、不会武功。就是俗话说的“真人不露形”。
  一位读者朋友在电话里问到我在文章里提到的武术境界,我就对他说过,我并不是说已经掌握了真正的拳劲,更不能说已经到达了那种境界,我只是一个正在思索的武者。爱好武术的朋友们,也可以据此反思自己身边的“高手”和“大师”们,是否已经达到了以上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练出真正的拳劲?还是先说不应该怎样练吧?首先,不能满足于机械运动,只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下工夫,这只是初学阶段的辅助练习而已。
  其次,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技术训练,特别是不要过分依赖于复杂的技术,要在精神历练方面上下工夫。
  力量、速度和技术都是初学阶段必须要练的,但不要练得太多,一旦已经入门,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真正的发力训练方面。
  再说发力训练。如果你已经有了武术的基本功夫和基本技术,要想在发力方面有所提高,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形的训练。由静到动。首先从静开始,无论是桩功还是“拳中有桩”,在这个阶段里,重点是练出对肌肉的从放松到紧张过程的控制能力。一般的力量训练是练不出这种控制力的,最多只能练出肌肉的粗壮和收缩力量,只有站桩才能练出发力所需要的高频率的灵动的力量。这一过程对人的感觉能力依赖相当大,无论是松桩,还是紧桩,都不过是这种感觉能力,也就是对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而已。有的人悟性好,很快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这种能力,并且对全身的整力、三角力都能有较好的领悟。也有的人练了很久,虽然强壮了身体,但身体依然僵硬,缺乏灵动的力量。
  练肌肉的活力,并不比平常的素质训练轻松,从肉体到精神的消耗量都很大。这种人,给人的印象是轻灵和高度的放松,筋肉极有弹性。举例说吧,记得年轻时在报上看到一个香港青年创造了一分钟踢高腿25次的纪录,而在站桩中,腿部及全身关节和肌肉的振动频率是难以计数的,可能超过百次。老实说,我看到那些大腹便便。一身肥肉的武术家,心里就难免反感,我知道他们也许曾经有功夫,现在也有体力,但可能已经没有多少还在坚持练功了。我自己的经验是:练武的人,只要有一个星期不练功,身体就会有明显的发胖。脂肪多了,必定会影响大脑及全身的供血能力,因此,也绝对不可能有超高的反应速度。
  这种松紧的练习非常重要,可以说能决定你武术的层次,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你的精神力量。练过桩功的人都知道,光有肌肉的控制能力,没有强大的精神激荡力,是很难发出本能的“螺旋劲”的。并且参加过比赛和实战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平时做得好好的,但到了比赛或实战的时候,肌肉会不听使唤,甚至有个别的会莫名其妙地发抖,这就是光有意的力量,没有神的力量的表现。所以少林武术都认为:松紧变化达到了极致,可以说就已经进人了上乘的境界了。
  桩功别人讲得太多了,我只说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两点:首先是凝神。一般人初学,只注意到放松,没有在凝神上下工夫。如眼睛,老师有的讲闭眼,有的讲望远等,其实应该是凝眼,就是眼看前方,却没有盯着看,是用余光感觉180度扇形内的视野。科学上说,这叫边缘视觉,又叫神秘视觉,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能提高自己的感觉和反应速度,也能增长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经过某一物体旁边时。没有看它,却不会碰到它,这就是边缘视觉的作用,这种边缘视觉能够产生最快的反应。
  擂台上,拳手们你盯着我,我也盯着你,其实是不懂得边缘视觉原理的表现。不知拳手们是否懂得:真正的武功并不仅仅是用眼睛的视觉,更多是依赖于触觉。特别是实战中的发力,只有触觉才能让你做到百发百中,立于不败之地。
  站桩时,平时行步时,这样若有若无地看,一段时间后,你会越来越真切地感知身边的事物,感到自己的精神、视野都更加宽阔和高远了,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自然进入“凝神”的状态了,也就是拳学上说的“花钱难买激灵颤”的那种境界。
  其次是“一”,包括全身如一,与周围事物融合为一等,它是拳学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许多人努力地练“松”,练“紧”,就是不练“一”,所以没有办法再提升档次。
  关于“一”,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讲得够多了,这里不再补充,严格说来,所谓“凝神”也不过是“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另外,考虑到读者中有的朋友武术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我想提一下练功中的“顶峰体验”。王芗斋先生在他的技击桩里只讲到了战斗意识,说了句“动乎不得不动”,却没有具体提到这东西。或者是因为它不容易说清楚吧?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里能不能讲清楚。我认为,许多人练功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战斗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扰,可能是大多数人练功多年却仍然未入实战之门的重要原因。
  我想,也许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心灵的平静,才能轻松地发力,但像我们这样一般的武者,在没有达到大师们的境界时,是不应该排斥练功中的“顶峰体验”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以说是瞬间的极度兴奋,电可以说是极度的恐惧。从消极的意义上说,它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也可能让人在瞬间爆发中,可怕的超出他自己许多倍的本能能量。所以大多数养生家认为它有害,只有少数格斗家认为它有利。多次获得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的帕特逊讲到过他自己十五岁时的一次“顶峰体验”,他在极度的恐惧中,完全没有意识地全凭本能,把一个比他强大得多的对手打倒在地,而他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人们告诉他:他一开始就像疯了一样扑到对手身上,跳起来在空中就打了十多拳才落地。这是他在平时训练中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我在十三岁时曾经有一次这样的体会:就是在极短时间内大脑里突然亮了一下,似乎一片空白“豁出去”般的感觉,我就凭着这样的感觉空手战胜了一个手持凶器的十八九岁的青年,由于对手在体力等方面比我强大得多,所以当时那种瞬间的感觉让我的动作快得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已经倒下了,刀已握在我的手上,上面沾满了鲜血……那情景,自然把我都吓呆了。所以,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解放前,重庆地区把很能打架的少年称为“少吆把儿”,认为他们最难对付。其实从人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少年最容易产生连自己都难以控制的瞬间不顾后果的搏击欲望,他们也许功夫并不怎么样,但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爆发出的反应和摧毁力量会让最有经验和实力的人都不能小看。
  打个比方,《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武功可能不及林冲,但在战场的搏杀中,他那种只要是非冲动、不考虑利害理智的性格,必定会比林冲爆发出更大的杀伤力。
  后来,由于余拳中关于面壁功、疯魔拳和极限训练等也有类似的心法,所以我在平时站桩,特别是练习技击时,非常注重这种“顶峰体验”的感觉。我认为:只有这种感觉才能让衰弱的老人能在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种“体验”能明显地加快身体向大脑供血的速度,所以能产生超过平时本能反应的能力。我看到有的教练主张学生多看一些残忍的东西,如屠杀动物之类来练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这是不懂科学的缘故。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本能发力的效果,反倒可能练出麻木和迟钝的反应,大大影响在关键时刻的格杀效果。
  现代生理学也认为:在肾上腺素分泌的状态下所学到的东西,即使在高度复杂和紧张的环境中也能照常运用,因此,格斗专家们普遍认为:这种状态是普通人学习格斗术的最佳状态。
  所以我认为,虽然无法明确地界定这种状态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但学武之人,没有必要对“顶峰体验”的练功状态产生种种排斥和误解。
  在静的基础上,可以练动了,大成拳是用试力来解决静和动的矛盾的。这一过程是最关键的阶段,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稍微练一下就以为已经过了,要求老师接着往下教。或者匆忙着练更为引人入胜的发力、断手等。殊不知,没有试力的良好基础,是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力的。
  一位能举起两百多公斤的重物、力量很大的朋友和我试手被我摔出。他问我为什么我发力这样轻松,因为他了解我,我每天练功时间并不长,并且以我的年龄,不应该比他们青壮年有更大的爆发力。我对他说:“其实我平时走路都在试力,感受空气的阻力和身体的平衡力,不信可以看我退休前买的、穿了近八年的一双皮鞋,除了鞋底均匀的磨损外,表面几乎没有一点折痕。”苏门说:行走坐卧都有拳。特别是走路,要用上全身的整劲来练力量与感觉,甚至练无坚不摧的杀气。个别苏门拳师甚至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都有一阵会头脑里有面对最可怕对手的拼死搏斗的场面,才进入梦乡。难怪练上几个月苏门拳的人和练其他功夫多年的人较量都毫不逊色,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所以我以前在文章里说过,真正的武者,应该是能把练功融入生活的人。
  也有的拳派是把动和静这两步一起练,如余拳。它的提功,就是巧妙地把动和静,包括发力都放在一起练的,且效果并不差。一般武术家用的是紧松的发力模式,较好的武术家则用松紧的发力模式,而余拳多用的是紧松紧的模式,所以我练发力主要是用它的方法,再补充一点其他的内容。我只在这里补充一点关于有形的发力要求。因为它是无形力的基础。
  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我在文章标题里说的:身如火药也如弹!就是把身体当做一个整体来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得到真正的拳劲。
  有少数的养生家是反对发力练习的,认为只要练好了桩,就自然能发力了。并且,发力时那种血脉的贲张对身体未必有什么好处。我认为所谓贲张其实是对大脑供血能力的训练,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脑的供血速度是爆发力和反应速度的关键因素。所以,没有经过发力训练和类似的爆发力训练的普通人,神经的传导速度一般每秒不到五十米,训练好的人却能超过每秒七十米,这在对搏中当然算是可怕的差异了。
  发力其实从试力就已经开始了,在试力中,感受空气阻力的同时,电要有随时能打破这个阻力的意识。这一点和普通的拳劲发力刚好相反。一般人发力都是蓄势以待,然后发力。也就是平常说的把手收回来,再打出去。有许多拳家所热衷的发放也不过是这样形式的力而已,所以这种发力有一个过程,也有一个顶点。我们平常说的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反击时机指的就是这个顶点。而内家的拳劲发力是没有这个点的,所以叫炸力无断续。因为它没有点,所以可以在任何反击时机和部位形成点,全身无点不弹簧。就是所谓无形无势的无招了。
  我们可以假设有一对盲人在打架,从中体会这种发力,当双方没有接触时,是不可能乱打一通的。因为盲人都知道,这根本就没有效果,如果接触到对方的身体了,肓人是不会收回手再发力的,因为他知道,在那一瞬间里,你如果不发出自己的劲力,就已经失去了机会,于是,“粘实始纵力”就成为攻击的最主要的方式。当然,不会武功的盲人会用“拿打”,即用抓住对方的形式来进行搏斗,这又是生活中的事实,与发力基本无关。
  先说脚的要求吧。如果从定步转为进步,应该先要有一个“踩”,形意的最初阶段要求“步步一个坑”,就是把身体的重量加到拳上,这是先从形的角度要求“踩”的,在这基础上步子越来越轻,其实踩的“意”并没有放松。还有一个“踩”,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就是进步之先的“踩意”,只有它才能产生由地面而来的“反作用力”。这种踩意在余拳里叫做“踏进地面”。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就是借“地力”。只有这种“踩意”用好了,才能为身体的高速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说身体的要求。在移动时,先要有身体的移动,这种移动也许从形的角度上看,是非常小的,甚至不容易看出来,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就是所谓的“上节起”、“中节随”,至于对后脚的要求,就是脚跟微起如弹簧,催动一个运动中的身体。
  在这个起和随的过程中,高度放松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放松,才有速度,一个紧张的身体是很难有速度的。
  我认为发力的前提是尽量小范围的身体移动,就是那种小范围的超速运动。范围大了,无论多么快的速度,都会给对手留下反应的空间和时间。经过训练的人,其反应速度是惊人的,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棒球手能抓住时速超过190英里射出的箭,前提当然是要有一定距离的。所谓螺旋劲,其实并不神秘,就是瞬间短距离的高速爆发力而已。
  没有练出松紧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在接触的瞬间就全身一紧的,因为那一紧需要有极大的爆发力,可只有那一紧才能达到全身的整力。把一个高速的完整力量加入到对手的身上,做到“身如火药也如弹”。
  这和一般人习惯了的发力方式肯定不同,所以有一个适应和熟练的过程,从最微小的感觉练起,一点点去巩固,形成你正确的发力本能,到了关键的时刻,你就能发出连你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本能速度和力量。
  有的武术家把发力说得相当神秘,其实说白了就一个松紧而已,只不过个人悟性有别,有的很容易就掌握了,有的练了很久,却只练出一身蛮力。
  松,是为了产生高速度,只有放松了的精神和肉体才能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有最快的移动。紧,是为了使这个高速移动的身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巨大的摧毁力。我练发力的步骤是从独立、定步到进步,由有方向逐渐过渡到无定向,一层层平静地找到拳劲的感觉,才往前面走。
  有一个步骤在试力和发力阶段都很重要。就是闭眼练,主要是练发力时的感觉,用纸条、窗帘、蚊帐等都可以。这种力少林拳法里是用不出来的。太极里的“一羽不能加”就是这种力。李小龙练过打纸条,他肯定知道,和打沙袋肯定不是一个力,用拳打沙袋那样的力去打纸条,肯定只能是碰运气而已,没有实际的效果。练余拳时,看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检验你的发力方式:两人面对面,单腿站立,各举相对的那只手,两手心相对,突然变化为拳攻击对方的手掌,你就知道用少林拳法的发力是不可能有机会打到对方的。你可以用这种方式练出自己正确的发力习惯,也练出了面对攻击的各种反应速度。
  闭眼练看似简单,其实相当耗体力,要不了多一会,如果只练拳的话,手心都会发烫,最难控制的是战斗的意识,就是由放松到瞬间紧张的度,所以也不宜练得太多太久。
  肘的发力练来要容易得多,因为任何人的肘都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肩胯发力要难些,因为大多数人的发力都没有真的达到这里。
  如果你由局部到全身,由静到动,都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能全身如一个不固定的方向去发力了,就说明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了,那你关于发力的有形训练已经差不多了。
  有的拳派并不满足于此种程度的训练,如余拳,就在达到发放力自由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极限般的强化训练,把发力、进身放在一个个虚拟的激烈搏斗场面中,体能和精神、技术发挥和本能反应高度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潜能。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经说过了,一般人是不能承受这种训练的强度的,所以不要轻易地尝试。
  无形的训练,主要是精神和战斗意识的训练。现代搏击的教练都比较熟悉。如拳击和泰拳里普遍采用的假想敌训练都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手段。不过,它们都没有完全摆脱形的束缚,运动员是要通过动作和运动来进行这种训练的。
  真正无形的阶段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有:如南少林的坐禅,即高级阶段的头脑中的战斗,效果更好的有大成拳的技击桩,是比较完美地把高级阶段的练功结合起来的典范其他门派中也可能有类似的练法,我崩得较多的是余拳里的面壁功,更是纯粹的战斗意识训练,距离感更强些,整体练功效果我觉得可能更好些。
  这种练习也许有的人不屑一顾,认为只能是感觉的舒适和强壮而已,并没有练出真功夫。其实,当你的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后,的确成当用这种练习来提高自己。我在其他文章里说过:一般人不可能如练乐器的人那样进行大量的运动来形成动作定型,这是一般人的体力所不能接受的。李小龙每天打三千拳,那就够了吗?要完善技术,从练乐器的经验角度看,每天仅仅有几千次的机械重复,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在那种机械性的练习中,可能也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也有次品,如果只用对打来提高自己,可能动作的失误率会更高。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而在平静的训练中,是用完美的要求来完成技术的,人的意识速度是无法用科学手段测知的。据说有过临死经验的人能在一瞬间里,几乎是完整地回顾自己整个人生中的主要经历,简直是真正的高速运动。无数的正确运动,都能在很少的时间里完成。就如一个演讲者在没有压力的空教室里训练通常都没有失误一样。所以,这种训练不但有效,而且高效,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通过以上训练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功力更增,即使已经不再年轻,也能在关键的时候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力量。面对复杂的环境也能轻松应对。
  我年轻时练过排打功,身体躯干能承受一般人的重击,但有时我面对一个老人,看到他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样子,假如他练过这种发力,让他给我一下,我仍然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没有把握承受。
  我想,如果你是一个搏击的武者,你肯定只希望能和这样的对手切磋,而绝对不希望在真正的搏杀中遭遇到这样的敌人。按中国古代哲人的说法,他们已经得道了,他们在陆地上不怕猛虎,在水中不避蛟龙,上阵不披盔甲……
  这些虽然仅仅是古人的比喻,但我想,至少在精神上,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因为他们已经强大到足够面对和战胜任何敌人,甚至已经进入超越自己的神的境界了,这难道不是令任何武者都神往的境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图解菲律宾魔杖技法(一)
·铁沙手功实战用法/安在峰
·论意拳(大成拳)之试力/张瀚川
·卢氏结构入门法要述真
·洪家铁线拳/沙 桐
·子午门大力阴阳功内功
·大成拳之秘站桩入门的核心意念/钱弘
·卢氏结构入门法要述真
·武术真品点穴术述真/武 兵
·解密“苏门”功法(上)(下)/陈平
·梁山子午门功夫
·夺命铁砂掌的秘炼法
·戚继光长枪解/王 卓
·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之三/黄景文
·杨德茂先生大成拳特点叙谈/李建华
·点穴功功法揭秘/武 兵 武 冬
·大成拳桩功/赵 杰
·寿世金书
·知非即舍 睹星而悟/李 虎
·关于《苏门早功》的补充及其它/陈平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