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齐鲁武术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齐鲁大地,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有邹鲁故国,孔孟之乡;北有齐国故都,春秋首霸。座?于鲁西南的水泊梁山,是以宋江为首的108名梁山好汉的精湛武功、传奇故事,被记载于《水浒传》一书而驰誉中外的。《水浒传》虽是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小说,但它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因为确有一段以水泊梁山为营寨的农民起义忠实。子午门功夫(又称“梁山派”)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梁山众英雄好汉们在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生活经历中创编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梁山一带也因此习武之风盛行,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发源地之一。 在《齐鲁文化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就有山东的梁山与河南的少林、湖北的武当、四川的峨嵋齐名,是中国武术的四大发源地之一的记述。 子午门功夫是梁山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梁山县北部六工山(现已划为东平县)建福寺老方丈元通大师和梁山好汉们共创。因它根植于中华齐鲁大地,在齐鲁文化的土壤中成长,所以,它与齐鲁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作为萌发于齐鲁大地的一个古老拳种,子午门功夫是齐鲁文化的产儿和组成部分,深受齐鲁文化独特风貌的浸润和濡染,因而从内容到形式,从价值取向到影响力的深远等,同其它区域武术文化都颇相异趣。这种民间的尚武之风,深深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 一、子午门功夫的由来 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名英雄好汉,啸聚水泊梁山。他们仗义疏财,杀富济贫,战前练功,战后休整,经常列梁山县北部六工山建福寺与方丈远通大师切磋武功,后经反复研习,共创“子午门功夫”。《梁山县文史资料》第4辑和第12辑中记述:“六工山建福寺有个老和尚,法号圆通,收小和尚近百人,有非凡的武艺,刀、枪、剑、棍无一不精,气功法术高超,个个刀枪不入,称霸一方。传说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时,途经此处,曾与建福寺的僧人比武,胜了建福寺的师徒,被尊为师。六工山从此成了梁山寨北部的哨卡。” 关于子午门名称的由来,据传一是因好汉们在每天的子、午两个时辰练习此功;二是此功练习先天之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午,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后,练功时身上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一股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之泉”。武林形容此功厉害,又把子定为生,午定为死,喻意出拳抬腿可决定对方生或死,故名“子午门功夫”。 二、子午门功夫的个性特征 子午门功夫是梁山众好汉及历代传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民族文化的一些特点,又由于它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因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子午门功夫大多以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拳如其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像武松、鲁智深、燕青、卢俊义、时迁、李逵、孙二娘等人是梁山功夫中颇有建树的英雄。他们以武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注入了不同人物个性特征的子午门功夫,因此而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齐鲁文化特色。拳名与人名结合起来,练起功夫,使人能迅速与英雄好汉的形象结合,并有亲临其境之感;拳法与好汉们的英雄行为结合起来,又能给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不同个性人物形成风格迥异的拳法,而又共同融于子午门功夫当中,形成了子午门功夫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是中国民间武术的一朵奇葩。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武松拳、武松脱铐拳、武松醉拳、智深拳、智深棍、杨志刀、燕青拳、燕青棍、林冲枪、李逵斧、时迁轻身术、孙二娘双刀等等。 三、子午门功夫的地域文化特征 子午门功夫萌发于山东梁山,根植于齐鲁大地,有800多年历史之久。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无论是技法特点还是门规戒约,都能体现出其浓郁的齐鲁文化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水泊梁山,地处鲁中丘陵和鲁西平原接壤地带,位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子午门功夫即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创编的,实用价值极高,且其功法技击特点浸透了兵家思想。子午门功夫的实用性可以说直接得益于齐人的技击术。齐人的技击术自古有口皆碑。《荀子》中就有“齐人隆技击”之说。自齐国首创技击术后两千多年来,“技击”一直是中华武术的代名词,并成为子午门防身自卫的有效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齐国为中心产生的齐文化,在列强混战,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混合了兵家思想。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施行“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政策,从而使齐国空前强大。齐人孙武著的《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子午门功夫萌发于山东梁山,属于民间武术的北方拳种,根据北方人身高力大、腿长臂长等生理特点,在创编时就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腿的长处和优势,勾挂点踹,飞撩劈踢,勇猛无比。 子午门功夫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百家之长,又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且极具开拓精神。它在演练中与内功浑然一体,摔打推拿,快稳准狠。其技术方法一般可分为踢、打、破、摔、拿、击、刺六大类。“踢”、“打”指的是以腿法见长的上下肢进攻方法。“破”指的是防守化解之法。“摔”指的是使对方身体失去重心,致使对方倒地的方法。“拿”指的是擒拿之法,包括锁、点等法,以反屈对方关节和点穴为主要手段,一般锁拿之后加点法。“击”、“刺”主要是指以器械击败对方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比较适合当时的作战方式,特别重视实用性。 齐国先进的军事思想可以说独领当时诸围之风骚。一些卓越的战术原则,早已是齐国人耳熟能详的事实,像“兵以诈立”、“先发制人”、“避实击虚”等。“兵以诈立”或曰“兵者,诡者也”,是行军打仗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它的含义是:通过制造假相,隐蔽企图,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取胜的目的。这条原则,从两军对垒交战到肉人技击实战,均引之有效。兵法“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亦是此道理。子午门功夫的散打特别注重假动作的运用,往往要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子午门功夫实战时,特别重视“敌欲动,我先动”,这里不仅强调的是进攻的主动性,同时也是齐国武术文化“先发制人”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与特点之一。另外,在子午门功夫的实战演习训练中,特别强调“观”与“探”,要求不要急于出手,要善于观察,探到对方的虚实后方可出击。 子午门功夫还特别强调“气”的运用,将内功始终贯穿于整套技击动作之中。它既重实战,又讲养生之道;它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练习时要求心神合一,手脚并用,讲究“心、神、意、气、力”贯通,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它还主张顺应人体阴阳平衡,经络贯通。 子午门功夫一向单传、秘传,其门规戒律相当严格,尤其把武德提到了至上的地位,充分反映了它受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影响之深。鲁文化一向被称为“道德文化”,以萌发于鲁国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代表。子午门特别强调“本门弟子要绝对忠于师门,凡有叛逆行为者,人人得而诛之”。而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告诫除表明师徒情深之意外,还体现出“徒弟对待师父也应绝对的‘孝’”。另外,子午门功夫有“八打”与“八不打”之说,它强调对攻击部位进行限制,比武较技时,提倡“点到为止”。当然,这种“恕”也是相对而言的。辩证地讲,对穷凶极恶、屡教不改的残暴之徒的“恕”,则是纵容了他的“恶”,让其去“不善”、“不仁”,因此类似情况则应严惩不怠。子午门功夫强调“凡吾门习武之徒,须谦虚好学,尊师重道……”,在其戒约中则强调“凡吾门内之徒,应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在技艺交流、向师长请教时,应先行抱拳礼或持械礼,以示谦虚恭敬。另外,子午门门规规定:本掌门人在正式接任之前,都必须云游四海,向武林各大流派名家虚心请教,探讨经验,印证武功。可见,这些门规戒约深受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儒家言论的影响。守信重诺同样是子午门中所强调的,如“信义为立身之本”、“不信者不与教”、“对待侪辈,须诚信勿欺”等等。 四、研究子午门功夫的意义与作用 萌发于中华齐鲁大地的子午门功夫,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兵家、儒家等齐鲁文化思想的影响,其技击风格和门规戒律都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萌发、流传与发展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它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子午门功夫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该功夫一向为单传、秘传,历史上留下的文字资料记载几近空白。挖掘整理子午门功夫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不仅填补了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而且对于丰富齐鲁武术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