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老
·对体育课中学生消极心理分析
·中原崛起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
·少林寺的logo及辈分
·“精忠报国”武之魂
·规则:读懂武术之窗
·解读古代武术训练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文化丛谈> 正文
钩沉长剑与短剑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8-28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古剑有短、长之分。长剑和短剑不仅形制不同,而且使用的技术也各异。古代剑术家有善用长剑者,也有善用短剑者。自汉唐以后,随着剑的使用日趋衰落,剑的短、长之分似乎也逐步变得模糊起来,但还多少保存下一些痕迹。在当代竞技武术的剑术中,已看不到剑的短、长之分的任何迹象了。

剑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学界无定论。抛开起源问题不谈,假如从剑的形制的确定和实用的广泛性上说,我以为剑到了东周才正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兵器,也才真正进人成熟阶段,剑技,也就是剑的击刺技术也才真正臻于鼎盛。东周的剑,又当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概括言之,春秋之剑较短,主要是青铜制品,至春秋末期,在吴、楚地区开始出现钢铁剑,如著名的湖南长沙杨家山六十五号墓中出土的钢剑就是显证。到了战国,剑身普遍加长,青铜剑固然仍占主要位置,但钢铁剑已经与日俱增。春秋时代的剑一般在50厘米左右,个别也有60厘米或稍长者;而战国剑则常常在70~100厘米间,个别还有长达100厘米以上者。长短变化如此显著,非常引人瞩目。

剑身由短而长的变化,原因大致有三个。春秋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车战所用兵器以长兵戈、矛、戟为主,短小的剑对战车上的甲士而言,无直接斩杀之用,主要用途是“防险非常”,即用于防身,用于弃车后的短兵相接。所以它可能主要配备给作为“致师”的虎贲(敢死队性质的步战勇士)以及随车步战的“徒附”。到了战国,骑战步战大大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短兵,剑的位置便骤然提高。这时,为提高杀伤力,剑体需要加长。这是其一。经过长期实战应用,剑的实用技术趋于成熟,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剑身加长,并进而要求剑的形制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技术的需要。这是其二。其三,冶金锻铸工艺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铁兵取代铜兵的重大变革,使大大提高其坚韧度以延伸剑身成为可能。

在我看来,长剑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剑技进人成熟阶段的象征。从春秋末期到两汉间的数百年间,长剑短剑并世而存,出现了风行海内的“击剑热”,形成了为士大夫所尊的“剑崇拜”,这个时期可称为我国历史上剑的黄金时代。太史公以“论剑”与“道”相提并论,又产生了名为《剑道》的专著。这两点可以视作“黄金时代”的主要标志。

长剑是短剑的延伸,渊源有自,不成问题。春秋短剑以吴、越制作的最精,为世人“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实用技艺也以吴越最发达,汉代民谚说:“吴王好剑客,民人多剑瘢。”就是最好的写照。而《吴越春秋》中越女关于剑技的那一段人所熟知的议论,乃是先秦剑论唯一传存下来的文字,境界之高妙,至今令人品玩不已。长剑则似乎最先出现于楚国。楚国的长剑应当是在吸收了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击剑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末期,越灭吴,楚又灭越,楚国奄有了吴、越广大地区,直接吸取了吴越的优秀文化,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等吴越宝剑,不断出土于战国楚墓中,就是这一承袭关系的明证。所以,及至战国时代,楚国的长剑便独步于列国,成为天下瞩目的利器。

楚人称长剑为“长铗”。“长铗”就是长柄,是以长柄代称长剑。屈原所谓“带长铗之陆离”,就是指这种长柄剑。楚国的长剑考古发现了很多,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湖南衡阳出土了楚国铁剑十四柄,其中最长者140厘米,几乎是现代一般表演用剑的2倍长。从一般格斗原理上推想,长柄剑既可以刺,又可以双手挥杀,在这种铁质长剑面前,短剑便相形见绌了。《盐铁论》卷九《论勇》曰:“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惮于不意,列断贲、育者,介七尺之利也。”

荆轲携带的是长仅一尺八寸的匕首,王利器先生《校注》引《白孔六帖》云:“匕首,短剑也。”其用法主要在“以剑遥击”,一击不中,便成空手。荆轲又但凭智勇而疏于剑术,所以掷剑不能成功,在秦王的七尺长剑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宰割。秦始皇以长剑自救,使长剑的威力通过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的长剑是楚国兵力的象征,必定引起列国注意,而其中最为注意的是与楚国并立为强国的“虎狼之邦”秦国。秦昭王与应侯有过一段有名的对话,见《史记》卷七十九《范雎传》:“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图秦也。’”这反映了楚国的铁制长剑的确形成了某种军事上的优势,对秦国构成威胁。

善于引进人才并积极学习六国之长,是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代著名的“相剑家”薛烛曾活动在吴、越地区,专门为吴、越国君鉴定宝剑。这位薛烛就是秦人。说明早在春秋末期,秦人就通过民间交往熟悉了吴、越宝剑的优长,并且产生宝剑鉴定专家。

秦国当战国之初的秦简公时期,曾以政令形式要求官吏佩剑,这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载的“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这一年是公元前409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史记·六国年表三》:“(简公六年)初令吏带剑。”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的《秦纪》中也有简公“其七年,百姓初带剑”的记载。《史记》对同一件事的重复记载,表明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郑重程度,说明对秦国来讲,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史学界对此记载一向都比较重视,许多学者都发表过富有意义的观点。但,多数学者都是从剑的政治象征意义上思考问题的,忽略了剑作为武器的军事价值和提倡带剑的军事目的。我以为秦简公接连令吏带剑,令百姓带剑,着眼点就在剑本身。一个“初”字,说明在此之前秦人没有佩剑习惯,或是秦的法律不允许带剑。一个“令”字,又说明这是以政令方式强力推广剑的佩带,是在努力引进吴、越和楚国的先进兵器和战斗技艺。对秦国来讲,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其意义不亚于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所以太史公才三次加以载述。

剑的引进并不是特别艰难的事,难的是剑技的普及和提高。秦简公的两条命令,目的就是在秦国营造一个适宜剑发展的环境,借以提高秦国剑的综合水平,终极目的是要军队掌握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及其击刺技术,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以吴、越和楚国为例,那里是剑的勃兴之地,不仅铸剑水平天下最高,而且击剑水平也是最高的。春秋战国以后数百年,一直到了汉代,吴地人民还保持着“尚勇轻死”的风俗,荆楚故地多“奇材剑客”。这是因为吴、越和楚国有喜好击剑的传统。所以,要提高一种兵器的总体实用水平,需要时间和环境,需要培植基础,需要造就一支技术队伍并形成传统。绝不是一旦有了这种兵器便可以运用自如,因为这不符合冷兵器的实用技术特点。

我以为秦国正是自简公起,开创了从楚国引进剑技的传统。这一传统被后来的秦王们所继承。所以楚国创造了长剑及其技术——后世称“荆楚长剑”,而真正受益的是秦。湖北宜昌战国墓中曾发现了一柄制作精致的铁质长剑,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这里本是楚地,墓葬则属于秦国,那么,这柄剑就很有可能是秦军从楚国得到的战利品。前已谈到,秦始皇所佩带的就是长剑。《史记·刺客列传》载,秦始皇猝然遇刺,“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亏得左右提醒‘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右股”。《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云:“秦零陵令上书曰:荆轲挟匕首,卒刺陛下,陛下神武扶榆长剑自救。”秦兵马俑坑出土三柄剑,虽然都是青铜剑,但制作工艺极其精良,深埋地下两千年,犹光洁如新,锋利无比。其长度均在80厘米上下,柄长在20厘米以上,都属于标准的长剑。我很怀疑这些长剑原本就是楚国出产,是秦国的战利品,或是由楚国工匠制作的,说秦人具有如此高超的工艺,令人难以遽信。

长剑的出现及普及,使短剑黯然失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短剑就此消亡了。长剑有其优势,这是事实,而短剑也因有它的特定技术而继续存在下去。长、短剑同时存在,剑技内容更丰富了。长、短剑并存的史实,我们从古文献中可以得到一些认识。剑既有短、长之别,那剑技家们就必然会根据个人的传授、功力、尚好而有所选择,有的喜用长,有的喜用短;或以长制短,或持短破长,都会成剑技总体内容的构成部分。《史记·司马相如传》司马贞《索隐》引《吕氏春秋·剑伎篇》来解释“击剑”二字时,说击剑是“持短入长,倏乎纵横之术也”。这里“持短入长”四个字,前提既然是“击剑”,“长”字必不指戈、戟类长兵,而是指“长剑”。显然,这四个字主要是从短剑破长剑的角度来看待击剑技术的。

《庄子·说剑篇》虽是寓言性质的作品,但其中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汉以前剑技史料。庄子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赵文王问庄子曰:“夫子所御剑长短何如?”此处“剑”字或作“杖”,“杖”是兵器的代称。可见,长短剑各有千秋,剑士执长执短各随所宜。

魏文帝曹丕擅长击剑,他曾经自言:“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曹丕曾经以甘蔗代剑,击败了“善有手臂”的奋威将军邓展。据曹丕自述,他与邓展“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曹丕接着说:“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为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颡,正载其鄛,坐中惊视。”

我们细审这段文字,能隐约体味到曹丕善于“以短破长”的剑技特点。曹丕说“吾法急属”,这固然是有意使邓展入彀,但持短破长,要法确在于步伐便捷,进退疾速,正如清初武艺家吴受所言:“短兵进退须足利”。所以,前引“持短人长、倏乎纵横”八个字,“倏乎纵横”正可借来为“急属”作注。曹丕用的是以短破长的剑法,因此主要攻击对方前臂,竟能“三中其臂”。对方则力图“交中”,攻击曹丕的面、胸。第二次交剑时,曹丕一改前势,伪为深进,给予对方求之不得的机会,邓展果然受赚“寻前”,曹丕乘势移步换形,先发制人,击中邓展前额。很清楚,剑无论长短,关键还在法之高低,“三中其臂”是常法,需要深进时,照样可以击中其面,而且还是让对家自己送上来。曹丕剑技不可谓不高明。

短剑与长剑的长度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短剑最短的如上面所说的“尺八”,虽然又称为匕首,但仍属短剑范畴。短剑一个重要的技术是“以剑遥击”,就是掷剑击人,所用剑应比一般短剑更短些,不然就不好投掷。长剑的长度通常应在80厘米以上,最长的,以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前引衡阳出土楚剑十四柄,其中最长的一柄达到140厘米。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发现的一柄西汉初的长剑,竟达到152厘米,堪称长剑之冠!从技术上分辨,短剑主要是单手执柄,早期的军中短剑手多是一手执盾牌,一手执剑。后来不一定与盾牌相配伍。长剑在形制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柄长,长柄便于双手执柄以奋力挥杀,所以长剑亦可以叫做“双手剑”。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古代武艺发展演变的历史上,短剑与长剑的此消彼长,时显时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深人考察,仔细地解读其中的隐奥。这篇短文仅限于从“源”的角度谈了谈我的粗浅认识,也可以说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而已。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接着谈下去,也希望能听到读者批评的声音。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对体育课中学生消极心理分析及对策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规
·当代中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功能
·大刀队背后的武术传奇
·弘扬正气 体现实力——武术对练大奖
·浅谈《周易》与武术文化/慧通居士
·武术背后的江湖
·武术入门讲座(一)至(九)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部经典动作片
·太极阴阳鱼 太极两仪图 阴阳之气的动
·少林寺易筋经:总义――真实原文
·问君三语为谁开――评金庸武侠小说的
·古兵器赏析--长枪(图)
·谈中国武术与文化
·解读世界十大武术神功
· 网上书法展
·杨澄甫原著之谜
·面向世界 传继传统 河北永年全面开发
·少林:文化河南的传播者
·传统武术的道与术
·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
·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
·论中国女性对武术文化的贡献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