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画艺术是现实主义写实和浪漫主义夸张的结合,它对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描绘和反映,其中也保存着许多有关武术的珍贵资料。文章试图通过对汉画艺术中相关文物资料的解读,在提供汉代武术发展视觉感受的同时,部分地展现汉代武术发展的历史画面。
关键词:汉画艺术 武术密码解析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2)01-0040-04
我们这里所说的汉画艺术,既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其壁画,也包括金箔贴花和肖形印章。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突出表现是徒手武艺和刀剑短兵的发展,,尽管这种表现主要还是属于武艺的范畴,与真正的武术文化还有着一步之遥。但是正是从汉代开始,“使原本许多军事训练的操练内容,获得了在相对和平环境下向民间的转移,从而使原有的军事属性的‘武艺’,有可能实现了向体育属性的‘武术’转化。”所以我们在汉画艺术中,同样可以捕捉到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踪影。
1 汉代武术的徒手武艺
汉代的徒手武艺一般称“搏”或“手搏”。也称“卞”或“弁”。所谓搏,即徒手技击之意。所以《汉书·李陵传》说:“搏,手对战也”。搏,在汉代不仅是军队将士的重要技能,而且还是选拔羽林的重要考核科目,应该是当时武艺中的专门技能,所以留有《手搏》六篇,并被收入《汉书-艺文志》。
在汉画艺术中,有关“搏”的形象屡见不鲜。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枚汉代“手搏纹肖形印”。印为铜质,印面近于正方形。画面表现的是两位手搏爱好者徒手格斗的场面。一方正以右手抓住了对方的左小腿,试图撩倒对方。而另一方正试图全力挣脱,并有击打对手额部的动作。画面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紧张激烈。
同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还有一枚汉代“手搏纹肖形印拓本”。印章亦为铜质。印面为长方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两位手搏爱好者搂抱在一起的徒手格斗。显示的是因双方武艺相当而难解难分的那扣人心弦的瞬间。 众所周知,肖形印章乃是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石和陶质。铜肖形印多用失蜡法铸造,上面带有象形的图案,凸出印背,印面则作凹入的相同图案。只有用泥和蜡打在上面,才能看出其全貌,故称之为肖形印或蜡封。肖形印的图案内容丰富,如人物类就有狩猎、生产、畜牧、车骑、舞蹈、杂技、音乐、戏剧、官吏、神话等多种题材。表现手法异常简练,寥寥数笔,足以传神会意。制作可分为铸、凿两种,早期的多为铸制,东汉时有凿刻者,多属线刻。
手搏被作为肖形印的内容来表现,它起码向我们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第一,手搏在汉代确实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同,并且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流行时尚元素,因而才有可能被艺人作为生活内容的取材。第二,在肖形印上所反映的手搏内容,应该不是再军事活动意义上的武艺重现,而应是人们日常娱乐生活内容的再现,因而说明汉代的手搏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第三,将手搏内容反映在肖形印章中,还可以起到向社会传播和推广手搏活动的目的,从而使肖形印章成了当时社会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之一。
汉画艺术中的另一表现是“金箔贴花”。所谓金箔贴花就是将黄金、白银捶打成极薄的薄片,再在极薄的金箔上镂刻出各种图形或直接运用这样的金箔,借助漆面粘性极强的特性把金箔贴于漆器表面。然后在漆器上加髹与底色相同的漆数层,至与薄片同一高度为止。干后,再磨去薄片上的漆层,露出闪光的金箔片。1978年长沙杨家山304号汉墓出土的漆盒“手搏纹贴花片”。贴花片为金箔做成,作为漆盒上的装饰。画面显示的是一位手搏爱好者,头梳高髻戴一猴形面具,两肘上扬呈蹲步,似后世武术中猴拳动作。
根据汉代的考古资料,我们发现汉初墓葬还很少有金银箔贴花漆器,但自西汉中期以后,金银箔贴花漆器增多,到西汉晚期已是大量出现。那么,“手搏纹贴花片”的出现是否告诉人们,汉代的手搏活动最迟在西汉晚期已开始大量进入百姓生活。从而也证明了《汉书·武帝纪》中关于“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记载的真实性。
2 结语
总之,汉画艺术是现实主义写实和浪漫主义夸张的结合,它用艺术家的手法把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念中的“形而上”的完美物质表现出来,使汉画艺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从上层社会的宴乐、起居,到下层普通劳动者的舞刀、练剑;从幻化出的神话仙人世界,到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细节;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凡人间的各种对象事物、场景、生活都被汉代的民间艺术家所关照、描绘和创造。由此保存了汉代政治、思想、军事、科学、艺术及民间习俗等许多珍贵资料,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汉代社会,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而汉画艺术中所蕴藏着的武术密码,仅仅是作者试图解析的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