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术是传统文化精华,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是人们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场所,也是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开展好武术事业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培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 传统武术文化 和谐思想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2)01-0034-03
1 武术文化与学校学生诚信教育
1.1诚信的含义
诚信有两层含义:一为诚实,即坦诚,真实而不虚假;二为信用,即可靠,守信而不违约。它起源于商品交换时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诚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体现,是经济秩序和谐运行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准则。任何人从经济生活到社会生活,都应当做到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行事。以诚信来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和谐发展。
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从人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出发,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和艺术人生的实现,超越功利之制约,倡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强调义利的统一,而诚信则是做人之根本,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之基本。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诚信为人之根本。“有信则相守而死,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五常,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其中信是五常的基础。因此,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以诚信待人。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惟认真是诚信。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主张超越功利的制约,正确地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主张正确的利义统一,对当今社会过世俗化和物俗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
高度重视和发展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学校诚信教育传播诚信精神,积极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塑造诚信品德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道德调节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诚信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文精神支撑的重要途径。切实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重视具体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诚信教育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求。
1.2武术文化对受教对象——学生人格的培养
(l)武术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武术的伦理之道体现在它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带有了鲜明的仁学色彩和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在学校体育课中开设武术项目,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术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未曾学艺先学礼”这种尊师、谦和、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通过无数武林中人行侠仗义、保家为国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个生物的人、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不仅为学习基本知识和技术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
(2)培养良好的竞争心态
社会进步使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大多承受较重的负担,再加上我们的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使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竞争,有的选择逃避,有的不择手段,造成了人格的缺陷。武术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形成追求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采取点到为止、追求精神气质的优胜往往多于比赛的胜败。这种对竞争独特的认识与追求个性张扬释放的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武术文化以提升人文精神,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3)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校园内滋生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利益之辩,古已有之。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应当在正义的指导下去追求利,不能单纯为了利而追求利,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以利害义。重义轻利从来就是武术文化所推崇的武德信念,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也是武术文化所嘉许的。从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角度来说,武林中人重视精神价值胜于物质利益,重义轻利是习武者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认识,以此来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2 武术德育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人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2.1武德的内涵与现代演化
武德在武术习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居于习武诸要素之首位,可以说是武术和武者的生命,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因素。
(l)“忠”是武德之首要内容。精忠报国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也是中华武德风范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精神和情感哺育了历代忠贞为国的民族英雄熔铸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作为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忠”,在当今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
(2)“仁”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古代,较为注重的仁德为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等,在今天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去对待一切,它是习武者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处事坦荡、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对人团结友爱、推己及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3)“信,诚也。”诚实守信是武林中人的行为方式。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概括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是武林人士最根本的人生观,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古人云:“信义乃立身之本,进德之源”要求习武之人重信誉、守承诺,言行一致。在现代,信还可以理解为:不折不扣地信守国家法令、法规,自觉遵守纪律规范。
(4)“义”乃行善之本,自古以来,卫国护民,行侠义,一直是武林中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今天,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义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为坚持真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挺身之义。这也是习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5)“敬”,是尊重老人、长辈,敬爱师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代先哲们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种武德,成为我们武术界的现实,成为一种现代人的文明素养。
(6)武德中很重视“礼”。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义之邦。武术也具有自己的礼仪。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等等。从徒手到持械,从课堂到竞赛场,以至各类武术活动,都应有具体的礼节规范。从内涵看,它体现了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又体现了“武不犯禁、勇不滋乱”;既体现了文武兼备,又体现了虚心求知。
(7)“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大勇”,是通晓仁义道德,在明辨是非善恶之后采取的举止行为,如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为武林人所不屑。勇也是自强不息独立不惧的品格。杀身成仁是勇;为国尽忠是勇。勇是武德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整个武德文化最后也归结在“勇”上。
武德的内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忠诚、节操、信义等。它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正是有这种指导思想和武德的约束,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既精通武技又具有高尚武德的武林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今天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崇尚武德的光荣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观念
和谐观念始终贯穿于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和谐,全面实现武术技击、养生、修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方法是和谐,衡量武术诸多功能的总体价值尺度是和谐,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和谐成了武术特殊的美,是武术文化的根基。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人的和睦相处。武术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既能宽厚待人,又能积极进取,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领悟武术文化以感悟忠恕之道。一方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另一方面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处处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
3 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1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多元化趋同、独立的共识、冲突中的对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武术文化,如果能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内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可塑性。人如同不能离开自然界一样不能离开文化的滋养。先进的校园文化育人的先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怎样的,生活其中的人就是怎样的。文化包括科学理论知识、制度、体制、器物及其各种活动等。所以,要紧紧围绕学生和谐思维和人格的培育,搞好校风、学风、党风、教风建设。要坚决纠正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不懂教育本质、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无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形成高校办学特色。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环境起着“基础”作用,是整个校园文化核心形成和发展的载体。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一般包括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校园治安等,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体现一所大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能对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一般说来,辐射功能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的社会实践。二是通过大学毕业生实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广泛而深刻的辐射。从高校走出的毕业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必然打上校园文化深深的烙印。只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就一定能够发挥高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先导、辐射和示范作用。
3.2武术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2.1武术文化中的武德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精神。武术文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从而能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他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2.2武术文化中的养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武术文化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它的养生之道。武术文化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一生,人们对武术的学习应该受益终身。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前提。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它在人们长期学习过程中慢慢会形成一种习惯,使人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因此,武术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3.2.3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爱国主义当作自身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当今有一些大学生视“精忠报国”为空话,他们将学习的出发点归结到是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文化中民族精神的弘扬,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4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历代武术家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总是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宗法思想”为指导,在对武术研究中不断融合了儒家、道家、易经等理论精华,使武术文化逐渐成为一块思想内容丰富、理论兼容并包的沃土。武术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伴随其发展起来的武术文化也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一项新的内容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武术文化,将会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