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浅谈太极拳以后的推广和传承
·习中华武术扬华夏国粹 武德
·武搏会武术再成表演项目 国
·多元文化视角下武术发展冷思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
·“老六路”的单掌、四正揉手
·汪永泉先生的拳架是原汁原味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谈武论道> 正文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二)
来源:精武->2008年第10期 作者:韩 起 点击: 发布时间:2008-11-06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问:韩先生异常强调对抗训练,认为拳术技能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请问您的依据来自哪里?
  答:我的依据,其一来自运动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其二来自事实。
  拳术技能之所以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乃受制于拳术技能的特殊性,要解释拳术技能的特殊性,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分类,在运动生理学或者运动心理学里,把运动技能分为“开式运动技能”和“闭式运动技能”两种(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法。请参照运动生理学或运动心理学),这两种运动技能的特征和区别,大体归结如下:
  一、在使用闭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不受对手干扰,不必改变预定的技术动作,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等由单人来做的运动,都具有闭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在使用开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则有对手对你实施干扰,这时候你的动作,要随对手的干扰而改变。足球、拳击、摔跤之类的对抗性运动,使用的就是开式运动技能。
  二、运用闭式运动技能时能够预知。在运动结构上多属于周期性重复动作,像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拳械对练等等,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编排好的,这一场比赛可以重复上一场比赛;运用开式运动技能时,则不可预知,在运动结构上没有可重复的周期性,譬如拳击比赛,在某一时是进攻还是躲闪,是左直拳进攻后转入防守还是闪躲后还以左右摆拳——完全无法预知。运用开式运动技能的运动,这一场比赛中的运动结构不可能完全复制到下一场比赛中。通俗点说,足球、拳击、摔跤比赛没有重样的。
  三、人做闭式运动技能动作时,譬如体操、武术单人空练,只需要“本体感受”来调节(本体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对肌肉、韧带、关节等缩短、放松、拉紧的感知,本体感受器是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而做开式运动技能动作时,是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其中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凡对抗类的运动,如拳山、足球、摔跤等皆是如此(这一段话因为涉及到运动生理学中有关“感觉与神经机能”的知识,大家或许有些费解,但它是理解“武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的关键)。
  开式运动技能(如拳击、足球技能),比闭式运动技能(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技能)复杂。
  大家把开式和闭式这两种运动技能做一对比,会脱口而出,说: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没错,很明显。拳术技能在运用时(即在武术技击中),会时刻遭受对手的干扰,你的技术运用要随对手的改变而改变:拳术技能在打斗中如何施展不可预知:人在打斗中,不能只关注“本体感受”,必须时刻紧盯对力,寻隙进攻或提防对方的拳脚,或在近身击打中做身体的俯仰闪转或兼以出拳踢腿,就是说,人在打斗中要依靠“以眼睛的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
  有一个运动生理学的常识是大家熟悉的(武术类杂志上多次有人提到),这个常识就是: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在神经系统中建立对该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说得细致一点,就是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一个系统,使之对该运动技能产生“自动化”反应(也叫运动的“动力定型”)。这么讲其实仍然很粗略。
  这就告诉大家,你练的是开式运动技能,就要在大脑皮质上形成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如果是练闭式运动技能,就要形成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即练拳击,要在大脑皮质上建立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而不该对大脑皮质胡乱影响,去形成什么非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形成了错误的动力定型是没有用的。
  那么拳术技能呢?很明显,既然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既然拳术技能的运用要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不能事先预定,且要调动“以视觉分析器为主导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那么拳术的技能训练,当然就要对应这三点特征来进行,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对这三点特征的动力定型。
  拳术技能(包括足球技能、拳击技能),怎样才能实现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呢?这一点其实参照包括武术在内的各项运动的训练即可得知,假如非要理论依据的话,那么,我告诉大家,不管是依据运动训练学原理,还是依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总的原则是:训练模拟实战。
  只有通过模拟实战的训练,才能使运动技能形成适应实战的动力定型。
  在拳术训练中,对抗训练是对实战的模拟。在拳术训练中,除了对抗训练,任何一种训练都无法模拟实战,就是说,拳术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无法代替对抗训练的作用。
  问:看韩先生的文章,经常是大张旗鼓地吆喝对抗训练。指斥不设对抗训练的拳是假拳。我练武术十几年。虽然没经过对抗训练,但也拳法熟练,难道我练的拳不能用于技击?如果是,请问道理何在?
  答:你的拳能不能技击,去跟人打几次不就知道了。你的拳法能施展到技击中,证明你的拳管用,不能施展,则无用。这个事,你或者我都说了不算。
  这种验证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拳法施展出来。如果不能施展,只是依仗着身高体壮,即使打赢了也不能说明问题。就像马路上两个没练过的人打架,最后总有一方获胜,但你能说获胜者拳技熟练吗?他根本连练都没练过嘛。
  其实你看了我上一个问题的问答——掌握拳术技能为什么必须经过对抗训练,你对自己提的问题就该明白得差不多了。
  如果非要问我为什么离开了对抗训练就不行,就无法使单人空练,并且已经精熟的拳技用之技击。原因是,一旦离开对抗训练,你在拳术技能上的训练,走的就是我前述的闭式运动技能的路子,因为:
  1、空练缺少对手的干扰,你的动作无法做到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
  2、你空练时,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的,不具有开式运动技能中“无法预知”的特征。
  3、你在单人空练的过程中,只是本体感受器发挥作用,而非开式运动技能(拳术技能)所要求的“以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工作”。就是说,你单练时,注重的只是感知自身肌肉、关节等变化(即本体感觉),而技击恰恰要求你降低对自身肌肉、关节的感知,而把关注的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对手身上,充分发挥视觉感受、前庭感受等功能。在技击中关注自身感觉是要挨打的。
  因为单人空练属于闭式运动技能,尽管你拳法练得很熟了,但从神经系统来说,你大脑皮质上建立的是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与技击所需要的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可进一步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神经过程的泛化与分化等角度去理解。比如说“抑制”,是在其中包含一个“延缓抑制”。这一术语什么意思不具体解释了,我举例说明,譬如在激烈的技击中,大家都知道,你进攻或躲闪的时机,你截打或闪打的时机,既不能早也不能晚。要恰到好处。而要想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从运动生理机制来讲,你必须在大脑中建立“延缓抑制”(请参照运动生理学)——不同的运动技能要求建立不同的延缓抑制,体操、拳术空练建立的是体操、拳术空练要求的“延缓抑制”,足球、武术技击、拳击建立的是足球、武术技击、拳击要求的“延缓抑制”。而足球、武术技击、拳击等对抗类运动的延缓抑制只能在对抗训练中建立——非对抗训练建立的则是非技击的延缓抑制。
  唠叨至此。我想这位读者及大家已经能明白为什么离开对抗训练就学不会技击了。
  如果有谁认为武术训练可以超越人的运动生理、运动心理,可以不用对抗训练,我请你举出实例来,哪怕找出一个成功的例子也行。
  从足球、拳击、摔跤到散打、击剑、跆拳道,所有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运动技能,只要离开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所以,同样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拳术技能,离开了对抗训练也无从掌握。这跟你是练什么拳的,跟你是王芗斋、尚云祥、吴秀峰,还是普通武术爱好者,统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拳术,都无法超越人的运动生理机制。
  说起来,对抗训练乃掌握拳术技能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简单到如同“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常识,而这么简单的常识竟引起武林巨大的困惑,需要我们掰开揉碎地探讨,这实在是武术的悲哀。
  武术一旦抛弃对抗训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它使所有的武术爱好者无一幸免地陷入噩梦,练一辈子也是白忙活。
  所以,有没有对抗训练,是识别真假武术最直观的方法。
  问:韩先生。我练武起步比较晚,已经20岁了,还有希望练成高手吗?
  答:如果你只想成为业余高手,希望尚存。如果你把目标定位在进专业队,比如想当专业散打运动员或参加K-1比赛什么的,20岁起步为时已晚。
  我们先来解释20岁起步为什么进不了专业队。大家知道,专业(职业)比赛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想成为专业拳手先要练就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即功力),而专业水平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
  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在15岁以前开发,是因为这是身体的各项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的最佳发展时期,都在15岁之前,你比如说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最佳发展时期在7至14岁之间。力量中的绝对力量,11至13岁期间增长速度最快(此仅指男孩)。爆发力以7至13岁增长速度最快,到16至17岁增长速度下降。所以说,想大幅度提升爆发力、绝对力量、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在年龄上一定要趁早。另外,要及早发展的还有灵敏性,因为灵敏素质在性成熟之后开始下降。又由于灵敏性受协调能力影响很大,而提高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9至14岁之间,这又提醒大家,练灵敏性也要提早别赶晚。至于耐力,男孩在11岁和13岁分别出现两次发展高峰,过了15岁,耐力增长缓慢。柔韧性不提了,谁的柔韧性好,一准是小时候练出来的(以上数据引自2002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和马东梅所著的《运动训练学基础》两本书)。
  这就是说,要想使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达到自身生理的顶峰,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过了15岁,身体素质发展的空间和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有限了,由此也就丧失成为专业拳手的可能。
  至于为什么20岁开始练有希望成为业余高手,原因很简单,业余圈的人譬如武林,普遍的水平低。这个圈子的人即便是从15岁以前开始练,限于各种不利的条件,譬如训练水平低下,缺乏高水平的比赛,训练时间不够,难以长年坚持系统训练等等,也极难具有专业水准。
  在低水平的圈子里混,常常是你只要练出了中等的技击能力,就很容易见一个打一个,由此冒尖。成为业余高手的秘诀是,狠抓对抗和身体素质两项训练,因为在武林圈子里,尤其是玩流行的传统武术的人,普遍不练对抗和身体素质。
  问:我请教一下韩先生,练武术要想成为高手,至少要练多少年?
  答:不管你是想成为专业拳手,还是惦记着称霸一方武林,做个业余高手,都至少要练五年。高手没有速成的,能够在一年速成的只是基本的技击能力。
  大家知道,练武术,最主要练两大项,一个是武术技能,一个是武术功力(其次是战术、心理和武术智能)。偏偏技能和功力,练起来都非常费工夫。
  我们先来谈技能,有必要交代一句,武术技能指的是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可不是指演练、说手。你要想成为高手,在技能上就要练到在对抗中的熟练运用。不能在义寸抗中熟练运用,成不了高手,练什么也成不了高手。而掌握高水平的技能有一个前提,要求你的技术运用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动力定型)。那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练多少年呢?恰好我手头有一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心理学》(2004年版),我从书里给大家转引几句:“对于一种运动技能,如弹琴、打字、驾驶汽车等,要达到熟练必须经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练习,即可以熟练地运用该项技能。这仅是指一般性的熟练而言。而在竞技运动领域,要形成一种能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的技巧,显然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拳术技能因为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能,要想熟练掌握,1000至1500小时显然是不够的。
  而超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假如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练技术,一年练333天,至少要练4年(练1332个小时)。当然我这是粗算,而且是以中等资质来算的,人跟人的天赋条件不一样,有的人练得快些,有的人练得慢点。
  这么讲了之后大家也就明白了,一个天赋中等的人,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仅是技能掌握这一项,大约不能少于四年。
  有人说,我要是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呢?达到自动化的年限不就缩短了一半?能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当然好。可是不要忘了,在拳术技术练习的同时,我们还要练功力。一般来说,技术训练与功力训练的比例是1比1(在专业训练中,这个1比1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要随时调整,在训练的准备期约为2比3。在比赛期则调为3比2,请参照运动训练学)。我们就按1比1的比例来谈,如果你拿出两个小时练技术,则意味着你还要再拿出两个小时练功力,兼之每次训练前二三十分钟的拉韧带往往不包括在功力训练里,那么,练两个小时技术的人。意味着他一天要练4小时20分钟。请问诸位,除了专业(职业)拳手,有几个人能一天拿出4小时20分钟练拳?
  对于业余练武术者,即便上班之外什么都不干了,每天咬牙坚持四个半小时,还有一个训练质量的问题。不能保证质量,你练四个小时的效果,还不如高质量地练两个小时呢。所以说,还是一小时技术,一小时功力比较现实(需要强调的是,技术与功力的1比1,是指一周或一个月内两项训练的比例,不是指每天,技术或功力不用每天都练——请参照运动训练学)。
  功力,身体素质训练要搞多少年呢?想当专业拳手的人请参照上一问答。对于广大的爱好者来说,尤其是过了十八九岁的人,要想把你剩余的潜在功力充分挖掘出来,也得练个两三年。
  力量训练快一些,一年半载就差不多。练耐力慢多了,需要三年,尽管业余爱好者不参加比赛,不需要最佳的耐力,但基本的耐力你得有,因为武术技击的很多训练是在无氧代谢状态下进行的,缺乏一定的无氧耐力你练不下来。而无氧代谢能力(无氧耐力)是以有氧代谢能力(有氧耐力)为基础的,所以耐力还得当成一项内容练,哪怕你每次只练20分钟,一周练二三次呢,你也不能放弃。
  速度的提高有赖于力量,用句运动生理学的话说,没有力量就没有速度。离开力量峰值,别谈最快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练速度需要的年头无法短于练力量的年头。
  灵敏性要练多少年更难有准确的说法,因为灵敏素质的综合性更强,它受爆发力、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受这么多因素的制约——连技能水平都会影响灵敏性,大家说,这以众多素质为基石的灵敏性,不也得练3年啊(当然是与其它素质混着练的)?
  虽然技能和功力两项是核心,但战术、心理、智能三项“软件”的能力也会影响你武功的发挥,而且战术、心理能力对武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当你面对一个各方面能力远不如你的人,战术、心理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手若换成一个技能、功力跟你“半斤八两”的人,战术、心理的价值就会突显出来,这时你原先在技能功力上的优势变成零,打斗已异常艰苦而微妙。这样的打斗,就看谁的战术运用灵活,看谁有超强的心理调控能力。
  武术智能主要指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武术智能本来不是决定人武功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在武林,尤其对于练传统武术的人,由于武术本身的混乱,武术智能升级为一项很要紧的能力。武术爱好者的现状告诉大家,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无力辨别真伪训练方法,最容易被人引入歧途,把工夫下到无用之处。所以在武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集名声与实力于一身的高手,都是在武术智能上出类拔萃的人。
  武术智能因为受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武功水平等因素影响很大,以致武术智能的成熟往往需要比练技能、功力更长的时间。
  假如你不幸身在武林,又一心想成为高手,那么你的训练,就要以识别真假武术为前提,以技能、功力为核心,以战术、心理为辅助,全面展开训练。这样的训练,少了五年,没有人能够成功。
  问:韩先生在《韩起答<精武>编者问》里说。您的学生有很多人练一年就能打,有的人还很能打,他们是高手吗?
  答:一年造就不出来高手,这是肯定的。一年只能使接近高手的人成为高手。我的很多学生能打甚至很能打。是定位在武林圈子,是与普通的武术爱好者比出来的。
  我说的能打,指掌握了基本的格斗能力,离高手距离还很远。
  至于有人跟了我一年就很能打,是因为他们追随我之前就有身体和技术两方面的基础,比如我的两个学生,一个在来我这儿之前已拿过2005年《武林风》中的70公斤级散打冠军。一个从小练过短跑、击剑和散打。对很多有基础的学生,我所做的,一是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好上加好,二是纠正技术细节和增加必要的技术训练,三是进行各种由简单至复杂的对抗训练。
  他们有的人综合条件很好,如果自身追求再高些,能多投入一些时间训练,完全有希望达到高手水平。无奈受工作家庭等原因拖累,他们连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都难以保证。不过我从来不责怪他们,练武术毕竟不是工作,他们能矢志不渝地跟武术不离不弃。已经是我的好学生了。
  问:依韩先生之见。传统武术和现代散打谁厉害?
  答:找一百个练传统武术的,再找一百个练散打的,让他们按一定规则捉对厮杀,不就比出来了?这样的比赛如果有财团介入,照足球、泰拳的模式搞职业对抗赛,能红火起来也说不定。
  在规则制定上,考虑到全球搏击类比赛的发展潮流是既要人道又要好看,二者舍弃哪一头也干不成。所以像老武林热中的一些明显有违人道的技法,比如戳眼、踢裆、反关节伤害什么的,必须放弃。而像《武林大会》不许打脸的规则,因为有失观赏性,则必须取消——说到打脸,其实不唯独《武林大会》,凡不许打脸的格斗类比赛,譬如跆拳道、空手道(指一些不许打脸的比赛)、柔道、摔跤,观众都不爱看。不打脸的格斗类比赛与真实格斗的差距是最大的,在激烈与精彩的视觉效应上远不如允许打脸的格斗类比赛。如今能让大家掏钱买票进场的搏击大赛,像K-1、终极格斗、泰拳、拳击、散打王,都是允许打脸的。打脸是吸引观众的前提。
  传统武术和散打双方谈规则,我看终极格斗的模式可供参考,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转播过第四届中国式的终极格斗。拳、脚、摔、地面战、膝顶(可以考虑加上使肘)一齐上,不分回合,输赢不看点数,以自动认输或处于明显优劣势为准。这种规则不管对传统武术还是对散打,谁都没有明显的吃亏占便宜,双方不适应的程度“半斤八两”。
  不过,这样的对抗赛打不了几年,名义上的“传统武术对散打”就会丧失它的意义。因为在相同的规则下,双方很快会打成同一种拳术——双方会逐渐丢弃不适应规则的技术,同时吸收对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技术。这时候,双方中任何一方也不会为了自尊而放弃学习对方先进技术的机会,除非他情愿接受失败。而技术动作恰恰是无法保密的,你的技术只要在比赛中亮相,对方教练就可以一眼看到并学会。能保密的只有训练方法——使技术发挥效力的训练方法。
  到这时,原先的比赛名存实亡,不管如何给比赛重新冠名,该项比赛都从名称到形式上变成不折不扣的武术比赛。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浅谈太极拳以后的推广和传承以及发展
·多元文化视角下武术发展冷思考
·汪永泉先生的拳架是原汁原味的杨家太
·“老六路”的劲源理论是杨健侯的秘传
·“老六路”的“八劲”是杨健侯秘传的
·“老六路”的“炼神、炼气、炼意”是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前
·魏树人先生的“老六路”是谁首创于何
·对武术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方法的讨
·野山武道的秘密
·答“卢氏结构”问(一)/李紫剑
·武学修炼与房中术/张方
·[转帖]我看黄忠达太极养生馆的郑重声
·不传之秘/匡常修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一跌招――玉环
·武学的谎言/张 方
·道新拳论
·拳术风格,看打不看练
·[转帖]我看黄忠达太极养生馆的郑重声
·手臂录卷之一枪王说枪/吴殳著
·武术技击法十大要素(上)
·腹式呼吸燃烧脂肪
·武林屁话(五))/阿 句
·桩法概要--韩嗣煌 著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