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太极拳志》(以下简称《拳志》)在永年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位专家、拳师和编辑们两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06年8月正式出版J,。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本人为此表示衷心地祝贺和赞赏,此书客观真实地记载了永年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歌颂了各位太极拳先贤的丰功伟绩,为今人了解太极拳,学习太极提供了有益帮助,实是太极拳界一大幸事。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资料不完善,乃至失实失真,为此书的精彩留下了些许阴影,特别是关于谈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支系的记载,有以下几点问题:</P> <P> 一、生辰问题:笔者师从李锦藩先师二十余年,数次走访其家属,根据询问调查和李师碑文记载,李锦藩先师生于1920年3月20日,1991年8月2日卒,而《拳志》614页第九编“人物”记载李锦藩(1923—1991)。20页第16行“大事记”记载:“是年李锦藩逝世,享年68岁”,这是最基本最明显的差错,应更正为享年72岁。</P> <P> 二、炮捶问题:《拳志》187页,第三章“拳架”中第12行写到:“据文字记载,武、李没有炮捶套路,后人练习发劲,创编了炮捶套路,丰富了太极拳内容。”我认为此文字是不妥的,请问据何年何日何资料记载武、李没有炮捶?即便武、李炮捶没有文字记载,也不等于没有传承炮捶的套路。恩师李锦藩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本家族之侄曾孙,白幼跟十祖父李石泉学器械,跟十一祖父李逊之学徒手套路。据恩师手稿记载,咸丰戊午年(1859年)武河清与二甥创二路炮捶,此手稿在本人手中保存。本人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师,直到1988年至1990年才跟李锦藩恩师学习二路炮捶,李师在晚年说:“李家炮捶过去只能在李氏门内秘传,从不传外姓人,而现在时代不同了,为免于将李家系列套路失传,又经弟子再三要求才传于外姓人。”广府西街部分人室弟子先后有王润生、孙建国、孔繁海、孙乾坤、路士强等学习。其特点是:用内家拳的劲路、劲法,外家拳的招式、招法,连环并用对敌实战。而先师迟迟不教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弟子的素质修养和功夫不到,对身体暂时不适,如一路中捋架基础未打好,二路炮捶不到练的时候。二是担心学了炮捶到社会上惹是生非,当时先师右派的帽子刚被摘掉,心灵的创伤还未弥合,界知道二路炮捶的人很少。先师教完我们二路炮捶套路后,说了一句永年方言土语:“我全都抖搂布单子了,能否练好就看你们了。”意思是说:李家所有套路全部教给我们了,以后怎样练习和发扬光大全靠我们自己了。并把炮捶各式名称穴位的用法写给我们,还油印多张。<A href="/Article/UploadFiles/200712/20071203154324327.jpg" target=_blank> </A></P> <P> 另外,广西南宁《金色年华》主编严翰秀在1990年夏,曾几次到李师家采访,在严主编的几次恳求下,李师才说出了真实情况,从古老的箱柜中取出了多年用汗水和心血著作的《拳谱》一套四本,其中有一本是摘录先辈的炮捶名称及穴位用法,严主编请求拍照和录音采访,当时只有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过程。而在2002年5月27日,我曾到广西南宁回访严,他热情招待了我,又谈到了1990年拍照和录音的事,他说:“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编辑部所采访的全国各地武术名家很多,照片和录音带也太多了,一时难以找到,以后我找到后给你复制一套作为纪念。”</P> <P> 更可喜的是,严主编在《从古城走向世界暨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1993年出版)一书中85页第14行写到:“除这些武、李家先人遗下的拳论外,李家现在还有六种未外传的拳械套路,即武式太极拳小架,二路炮捶,陇西式太极刀、陇西式太极剑、一路杆子及刀剑对练。这些套路在少数门内人传授……”</P> <P> 笔者为免于恩师所传系列套路失传,相继在《武当》杂志1997年1—6期连续刊登了陇西式太极刀、剑、杆。1998年1、2期刊登更不敢宣扬会炮捶之事,所以外了二路炮捶,3—10期刊登了中捋架套路。2007年1、2、3期刊登了武式太极小架。另外,《从古城走向世界》194页中记载,民国21年李子实送师兄韩钦贤手抄本《太极拳谱》,还有永年广府拳友保存的古《弹弓谱》中都有炮捶名称,即:“懒扎衣、单鞭、上践步、固心炮、翻身固身炮。”共计36式。怎么能说武、李家没有炮捶套路呢?笔者又在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广州俏佳人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系列《家传武式太极拳》全套九张VcD光盘中发现,其中就有两张二路炮捶,.20041年出版的《武式太极拳秘笈》一书中也有二路炮捶套路。</P> <P> 另一疑问,《拳志》第九编“人物”614页第二段又出现了:“李锦藩所传,按套路划分,有武式太极拳、十三刀、十三剑、十三杆、武式太极拳小架、一路炮捶、二路炮捶、陇西氏太极刀、陇西氏太极剑、一路杆子。”我们永年广府十几名师兄弟从未听说过有一路炮捶名称,只有二路炮捶。先师常讲的即是,“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P> <P> 三、关于《拳志》中武式太极拳传承表问题。表四260页李棠荫(字化南)传李锦藩,这是不妥当的。恩师在世前常常给我们讲起他跟随十一祖父李逊之学拳,又跟十祖父李石泉学习器械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另根据恩师1988年夏季所著拳谱《诲艺精言》上、下两册所载,上册为李石泉授艺时的口述记录,内附拳械秘本,下册是李逊之授艺时的口述记录。拳谱》大部分内容都是用永年的方言土语叙述。在《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85页第5行有此记载印证。再有笔者出版的《武式太极拳秘籍》中164页,上段是恩师1988年8月亲笔所著《拳谱》中的“序”,其中一段写到“我于斯技仅免于丢弃,故功浅技疏,幼而受教于先十祖父石泉公与叔父化南,日相砥砺至‘七七’事变后,彼参加抗日工作后,抗日人员家属时受迫害,石泉祖父心情烦乱,形 于色,乃从十一祖父逊之学……”再者,1993年《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28页,武式太极拳传递表:李石泉(宝廉)和李逊之(宝让)二人传李锦藩,而2006年《拳志》书中只记述李锦藩传于李化南,这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P> <P> 记得在2002年夏,我和辽宁弟子一起去看望80岁的师母王少青时,当辽宁弟子问我师母他师爷的学拳经过时,师母用永年土话说:“过去俺在俺家,给俺自己家的十一爷学拳,还有必要给外边人说说吗?过去俺家人很小心,生怕别人知道一些事儿,很多事儿是保守的。不敢让别人知道,但是啥事儿就是啥事儿,实实在在办事儿就是好事儿……”当时辽宁弟子拍有录像资料保存。</P> <P> 2007年夏,我遇到了《拳志》的主编和编辑,向他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拳志》的问题,他们也很谦虚地说,《拳志》中不仅仅是李锦藩老师的资料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正在补充和完善,待以后大家把正确资料和建议交来后,再版时予以更正。</P> <P> 听到主编和编辑的话,总算暂时吃了一个“定心丸”。何时能落实就等待时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