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文史(十一) 温长?(1830-1900),字智泉,宜兴埠人。咸丰二年(1852)中壬子科武举人,翌年中癸丑科武状元,咸丰帝下旨建“状元及第”,后任山东总兵。
温长?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永乐年间,其先人徙居津北刘快庄,世代多文武之才。温长?为温家第五世,其长兄温长溥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武进士、御前侍卫,后任山东总兵;另一兄温长湘为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武举人。
宜兴埠古镇村民尚武历史悠久,素有忠勇刚勤之民风,曾建有民间武术组织东拳房。劳作之余,大家会聚,由武术教师传授少林派各套拳法,舞枪弄棒者各展绝活,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后相继建西、北拳房,习武之风日盛。温长?好武术、举重、摔跤,最拿手的是举石锁、石砘子。温长?出身农家子弟,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过人,能把一百多斤的小伙子举过头顶,引起众人阵阵喝彩。时有村民到市区卖柴者,只能担一百多斤,而温长?却能挑起300多斤,步履轻松。有时力觉有余,便推来碾场用的几百斤重之碌碡,挽袖蹲裆,气沉丹田,猛力提起,举过头顶,绕场数圈后轻轻放下。众人皆为其神力叹服,津门无人比及,其名不胫而走。
咸丰初年,外侵、内战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朝廷急需忠勇刚勤之文武大臣领兵抗辱,以保社稷安定。遂下旨,在全国各辖区举办比武大赛,召天下武侠英杰统治三军。宜兴埠村民力荐温长?参赛。当时温家经济拮据,众人为他凑足盘缠,即赴赛场。在直隶省武举大赛中一举夺魁,继而进京赴赛。
京城比武场上,来自全国的各路武功高手分别上场献技。南拳北腿、刀枪剑戟、斧钺钩庀,令人眼花缭乱。咸丰帝威坐午门外观看,但始终未使龙颜悦色。当主考官宣布最后一个比武项目后,派人抬上一个重几百斤的三腿金鼎。众考生虽好武艺,但一般都没有练过举这样的物什。有力气较大者也只能将金鼎抱起,无法举过头顶,均败下阵来。温长?最后一个上场。当时正在下雨,他不免有些紧张,掌心出汗。他闭目呼吸,稍定片刻,气沉丹田,然后伸开双手,轻舒猿臂,走到金鼎跟前。他以半蹲姿势,一手扳住金鼎边缘,一手握住金鼎的一条腿根部,使之倾斜,用肩靠住。换成双手同时握住金鼎的两条腿,大喝一声“起!”猛地一下将金鼎托起,高举过头,然后稳放在地。全场齐声喝彩,皇帝大悦。温长?摘取武状元,荣头等侍卫封号,可佩刀进入御宫。后任山东青州营参将,领兵抗敌,骁勇善战,屡建功勋,皇上赐与状元战甲与青龙大刀。
温长?夺全国武状元,喜讯传到家乡,乡民奔走相告,无不为之引以为荣,使古镇名声大振。时有刘快庄、西堤头、芦新河等地村民送来砖瓦木料,为其建造状元府,义务出工者不计其数。村民写万民折上奏咸丰帝,为之请赐。咸丰帝令温长?选一精良快马,跑马占圈,所圈之地皆属御赐。当时津城北部土地大部分无主。温长?选一膘肥体壮之马,绕骑一周。东至南孙庄,西至西于庄,南至锦衣卫桥,北至杨村附近,凡马踏过之处皆为温家土地,从此温家成为津北富户。宜兴埠人在其域内租地割苇,捕鱼捉雁,安心农事。集镇商贩云集,五方之民汇居于此,呈一派太平盛世之景象。
每逢皇封吉日,村民将御赐温长?的青龙大刀摆在拳房门前,以振武乡之威,弘忠勇刚勤之浩气,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之效。
光绪二十六年,温长?谢世,享年70 岁。
北辰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