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推广“少林模式”
借助社会力量,成功传播少林武学文化,中国武术的发扬与商业上的价值挖掘,需要更多借鉴“少林模式”
本刊记者 王少飞
7月14日下午,一场题为《武林风——少林寺传说》的中国武术表演在日本东京台场特设剧场内开幕。来自嵩山少林武术学校的35名学生,将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为日本观众带来震撼的武术表演。
据活动的策划方之一少林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付敏介绍,演出在日本引起轰动,门票甚至供不应求。
武术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国粹在海外一片火暴的同时,在它的发源地,却有远离主流的趋势。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也曾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但是少林方丈兼CEO释永信以商业化方式传播少林文化,并借助社会力量,为中国武术争得了不少关注。现在,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并能够取得商业价值,需要更多借鉴“少林模式”。
商业化保护
从武僧的商业演出,到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座千年古刹突然开始从事起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在“少林寺沦为赚钱机器”的质疑声中,少林方丈释永信认为,在他为少林寺所制订的发展战略中,商业化仅仅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在普遍的印象中,佛门弟子的形象应是吃斋念佛,超脱世俗。但是,少林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却以其越来越大胆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个“异类”:寺院下属的武僧团在全球各地进行商业演出、开办少林寺网站、用舞台剧的形式包装少林武术、注册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恢复中断百年的少林药局为众生看病……
少林的商业化运作似乎取得了成功,少林寺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寺,不仅使少林寺的名字再次挤爆全球各大媒体。7月,德国足球世界杯期间,少林寺方丈应国际足联邀请,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在柏林观看了世界杯决赛和闭幕式。8月,为表彰少林寺对登封旅游事业作出的贡献,登封市政府奖励少林寺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途锐越野车。
另一方面,少林寺在商业运作中也获益匪浅。潮水般的游客给少林寺带来源源不断的香火,据方丈释永信透露仅2005年的门票和香火收入就达到2000万元人民币。
名声一大,各种佛教活动也有了商业价值。2006年11月,河南联通公司举办153号段开通暨慈善捐赠仪式,由少林寺住持率少林寺高僧开光的10个吉祥号码公开拍得32.15万元,平均每个号码3万元。
而早已经名扬海外的少林寺武僧团,据说在海外表演每场收费5000美元,武僧团在全球的巡回演出,成为少林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原本看破红尘、静坐清修的和尚,突然在花花世界中进行商业活动,这并不能一下为国人所接受。随着少林寺越来越高的知名度,争议和质疑也随之而来,让这座千年古刹备受关注。不过,在释永信看来,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市场化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少林寺的商业化运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林文化,“一切有效的手段我们都会使用”。
走出萧条
尽管少林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显著的声赫,但也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陷入萧条的尴尬境地。少林的商业化之路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1981年,释永信来到少林寺时,这座在全盛时期曾经拥有数百顷土地和2000余名僧人的古刹萧条不堪,只剩下12名老僧和寺后半坡上的20多亩田产。电影《少林寺》的上映让少林再度扬名海内外,但是,当大批游客来到少林寺面对一个萧条的寺院时,不免有些失望。为了重振少林寺,释永信在方丈授意下,先后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发起少林寺武术队(现武僧团前身)并在全国巡回表演,也为少林寺带来一些收益,以补充寺院的经费。
随着武僧团表演的成功,少林寺名声越来越大,竟然出现了众多抢注“少林寺”商标的事件,外国出现了打着少林寺旗号办武功班的冒牌货,“少林寺”品牌陷入一场品牌危机。为保护自己权益不被侵犯,释永信主动出击注册多个门类的少林寺商标。谁知涉足商业后,释永信一发而不可收拾,少林寺的商业活动越战越勇。
在释永信看来,少林寺同样需要生存和发展,需要资金维持运转。古代,寺庙可以通过香火、拨款以及出租田地等方式生存,到了现代社会为什么就不能有新的生存方式?利用少林寺特有的文化资源吸引社会上各种人力、财力和物力,既解决了生存发展问题,又有利于传播少林文化,何乐而不为?
更多商业模式
少林寺的商业化应该说是成功的,至少让这座千年古庙重新焕发出生机,没有被社会边缘化。但是和韩国跆拳道相比,中国武术显得古老而沧桑。当跆拳道早已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武术却还在为成为奥运表演项目而努力。在武术的发源地,武术并没有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
北京《武魂》杂志总编冯黎告诉记者,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今天之所以不为国人所重视,缺乏时代特色是武术逐渐被边缘化的一大原因。
其实,武术自古以来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冯黎说,古代人练武除了强身健体,防卫除暴外,另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社会对武术人才有着各种需求,如镖局、家丁、军队等等,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学武出来可以找到工作。从这个意义来说,武术自古就是商业化的产物。
今天,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这虽然是武术被边缘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它强身健体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人们之所以觉得武术多是花架子,与武术界人士的保守和封闭有很大关系。
冯黎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曾在少林寺参加一个中国武术的研讨会,台上有学者呼吁那些身怀绝技的武术界的高人,能够敞开胸怀,将自己的本领贡献出来,将武术这一国粹传承下去。但台下坐着的很多武林高人,听着台上的呼吁在下面却轻轻的摇着脑袋。冯黎说,中国武术界有很多武术卓越的高人,但往往觉得世人不重视甚至不相信武术,尤其觉得上台表演更接近舞稻而非武术,他们大多隐于市,因此外界知道他们的机会非常少。
当然,也有敢于自我突破,走到台前的武术高手。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专题片《疯狂武痴周亮》,记录了北京一武林奇人周亮力摔公牛、轻身抗打、眼顶钢枪、钻越铁笼、土埋活人等神奇本领。在北京,周亮开设了自己的武馆,教授少年武术、青年格斗、老年养生、女子防身、书画艺术等等,以弘扬中国武术、推广传统文化。
冯黎痛心地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搞自我封闭,将变得越来越小众化,武术界应该多向少林寺学习,在市场中学会生存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