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崆峒山以及崆峒文化是平凉最闪亮的旅游文化名片的话,与其血肉相连的崆峒武术可谓是平凉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了。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还是在当今平凉旅游业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崆峒武术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海内外关注。
作为崆峒山旅游表演保留节目的崆峒武术,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武术本身,成为平凉旅游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产业链条,更是一大看点。
崆峒武术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平凉崆峒派武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完成文本资料和专题音像制作,并按照申报标准,整理出崆峒派武术的起源、门派、传承、保护、发展等资料。
崆峒区文化局局长邸广平告诉记者,去年10月,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了第一批85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凉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它们是:陇东红色歌谣、华亭曲子戏、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编荷包、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陇东窑洞民居文化、泾川县西王母祭典。崆峒武术作为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华武术界以及文化界享有较高声誉,加之近年来市、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保护、发掘、推广,已经成为平凉对外宣传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虽然目前还不敢确定崆峒武术能否最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申报工作本身就是对崆峒武术一次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
他说,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据崆峒文武学校校长、崆峒武术挖掘整理人之一王镖介绍,发源于道源圣地的崆峒武术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风韵,它凝聚着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如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均得到空前发展,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作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的崆峒派武术,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缓慢,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也没能为崆峒山的旅游经济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次“申遗”,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振兴崆峒武术文化,促进崆峒山旅游经济发展。
大型节会活动
崆峒武校健儿频亮相
最近,在甘肃兰州举行的《魅力崆峒》电视宣传推介活动中,由崆峒文武学校师生表演的崆峒武术成为晚会上的亮点之一,备受好评。前不久,在古都西安举行的西洽会上,崆峒武术一亮相就吸引了参会代表和西安市民的目光,观者如潮。尤其是被誉为“小城奥运会”的全国第五届武术馆校武术比赛在平凉的成功举办,更使崆峒武术声名远播。
作为崆峒派武术宣传、推广的主力军,平凉崆峒文武学校师生近年来在全省、国内各项武术比赛中不断摘金夺银,傲视群雄。校长王镖更是醉心于崆峒武术,正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一批热心人士开始着手潜心挖掘、整理失散于民间的崆峒派武术绝技。
作为崆峒派第十代传人燕飞霞的“关门弟子”,王镖表示,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创始人为广成子,经过长期的演化,渐趋成熟,鼎盛于清朝晚期。据《尔雅》和《史记》载:“崆峒之人武。”如今的萧关、瓦亭、雕窠峡、会盟坛、三角城、十万沟、鸡头道、演武沟、北教场、北极宫、歇马店等地,都是古武人会聚之地。崆峒武术之所以能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它不仅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体系完整,与道家文化紧密联系,神秘奇诡。同时它还吸收了少林、峨眉、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自成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的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等套路,每个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
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