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刍议之作《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一文发表(《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8期)后,有拳友问我:“要把拳打好,是否非要学习佛法不可?”我说:“是的!这是因为不懂佛法,连经典拳论也看不懂,而看不懂经典拳论又如何打好拳呢?”这一提问使我想到眼下许多习拳者误认为佛法是宗教、是迷信、是“精神鸦片”,一谈到佛法,内心便反感,这就阻碍了他们对佛乳法雨的接受,阻滞了他们对太极拳拳理精魂的理解,打拳的效果极差就不足为怪了。因这一缘起,笔者再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仍属浅见薄识,仅借此以期开启人们的习拳思路而已。
一、佛法甚深精微。佛法所提示的宇宙万物、人生真相的原理、原则、方法有永恒的意义,它以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智慧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先祖创立太极拳对人类有多么大的贡献,加深我们对太极拳训练的深信切愿,使我们对太极拳经典拳论的学习透脱明达。据有关学者考证,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精神鸦片”是“心理治疗的良药”的意思,并非贬意。恩格斯则说:佛法充满了辩证法〔恩格斯的原话为: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编者加)〕。马克思也评价说:“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比较精细的程度。”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许多科学家对佛法都有高度的评价。故习拳者不要主观武断,曲解与误会了佛法。
二、太极的指导理论辩证深邃,它的根本智慧与佛法相契相合。佛法主张读经、听经但不要执着语言文字相,不要执着“心缘相”,即不能用自我主观臆测去考量佛法的本来意义。同理,读经典拳论,我们也不能执着语言文字,不能凭主观想象。太极拳的经典拳论是训练总纲,有无穷无尽的蕴涵,可以说是“义如虚空之广大,理若沧海之汪洋”。比如刚柔阴阳、虚实俯仰、神宜内敛、气宜鼓荡、沉着松净、支撑八方、圆活得趣、曲直收放、随机顺势、掀挫抑扬等,这些看似简易实则深邃。如若有人没有长期学习探索,便自以为是,则他必定胡言乱语,害己害人。佛法的滋润、佛理智慧的渗入对我们经典拳论会有很大帮助,从而使我们不会执着文字而纠缠不休、浪费时日,也不会因主观臆测而执于一端、“买椟还珠”。回想多年来,人们在太极拳拳理的词语上有纠缠,有无休止的争论,甚至有人身攻击,这多数是由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拘泥与执着,忘记了对拳论的整体性、实质性、全面性理解。必须明白,文字符号只是一个工具,它是指月之指,并非月。拳论里的提法是具象与抽象结合,常常是从某些具体的角度出发,有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对象,有语中意,有言外之意,也有言外之意的扩展。如果死抠文字,脱离情景与对象,则必定陷入钻牛角尖的境地,毫无实在意义。
三、以清净心打拳。这一点始终关涉并统摄行拳的准备、过程与效果,比较难以做到。通常言,人们总是易受自心干扰,或杂乱或昏沉或散漫,心内染污,行拳心不静亦不净,故习拳者对心须特别予以关注,逐步清修。在这一点上,佛法有妙招,这便是放下、看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僧大德们经过长时间探索,认为先放下一切,才能看破,看破后,才能真正放下,这样来回放下多少分,清净心便有多少分。即使平时放不下,至少在打拳过程中应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一切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习拳者如不放下,就没有清净心,如同披枷戴锁而跳舞,这是因行拳用意不可能从有意到无意而真用意。
四、心境无碍、心通法通。打太极拳打的是心。境随心转,相由心造;心净环境静,心躁环境闹;心平人事安,心浮人事恼。境通常指物质环境、精神环境、自然环境,如果心平、心宁、心安心静,人必定气匀、气和、气缓、气深,外部即使喧闹、嘈杂一些,也似乎无关大碍。当然习拳者应尽量选择外部环境较为安宁之地、平静之所、宁静之时。但即使处于幽静、静谧之所,习拳着若仍内心波涛汹涌、起伏跌宕,那还是心不能静定,故拳家们反复强调“中定”,还将“定”作为十三势之一势。无妨碍,心才定;心定了,心才通;心通了;法也就通。如此运拳才能“随机顺势”、“随曲就伸”、“虚盈有象”、“上善若水”。
五、强调因缘与感应道交。因与果的关系是必然关系,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太极拳要打出“果”(效益)来,就必须在“因”上下功夫。从因到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最切要的是“缘”,缘就是条件。好比一棵树,种子是因,从它生根、发芽、长枝、生叶到最后成为大树再结种子,这个缘就是土地、肥料、雨水、阳光等。太极拳的缘尽管可以说好多条,但最根本的缘只一条,这便是“当下一念”。按佛法观点,当下一念有周边虚空法界、出生不尽及含容空有三个特点,当前的一念如果是善思、正见、正信、正识指导下的正念,是一心之念,这一念心包太虚,十方归心,心大量大,量大缘足,故一缘足则万缘足,一缘到则缘到,画弧走圈则神到、意到、气到、劲到,一通也就百通,意气流通,经脉畅通,血液顺通,皮毛通达,周身遍通。此情此景,好比树根扎地下,养分经树枝运向树叶无碍无阻,枝叶接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源源不断、息息相关。习拳者以往难以实现的与天地日月的感应道交此刻则轻而易举实现。一旦习拳者自身与宇宙一体、与万物一体,灵感便显现了。这种不请自来的感应道交,情景殊胜微妙,非语言所能描绘,或许有一个叫心领神会的词最恰当。
前人关于感应道交有四种形式的揭示,这四种形式是:显感冥应,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说明白一些,是有感觉与无感觉,有可思议有不可思议。故太极拳打到感应道交(也称感而遂通、天人合一等)的境地是最佳妙的境界。
六、自度度人,自行化他。自己没有理证与实证,不能得太极大趣大益。只有真正得了大趣大益,才有切实的体悟与表达。自度者方可度人,自行者方可利他。行有得,可自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孟子的教诲,与佛法不谋而合。佛法认为:一切染净苦乐,一切善恶美丑,均由自己负责,不可怨天尤人。自作自受,反复相证。太极拳打得不怎么样,不能怪理论,不能怪老师,不能怪环境,不能怪光碟,要从自身心灵契入予以反省,反求予自己,则有希望。
感恩太极拳祖师们,是他们所探索的这种形式,这个法门让习拳者通古达今、通天达地;感恩佛法的倡导者们的德性与慧性,是他们的修持给世人指明了光明卓境。融入太极拳之境,我们就可获得无量的福德与无穷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