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倒置反行动这一“博弈律”,与作用力引发反作用力不同,前者是辩证论,后者是机械论。因为在人与人的竞争对抗活动中,在行动倒置反行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的智力活动。
美国现代军事思想之父约翰·博一德,深入研读过《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他把战争中双方的行为过程,概括为:“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再观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谁快半拍,谁就赢得了先机之利,就有了主动权。
其实,武术比赛中,双方的行为过程,也是在这个循环圈中展开的。只不过拳师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是在瞬间完成的。双方拳师,谁的反应能力更快、更敏捷,谁就有了主动权。
在这个循环圈中,观察与判断,是发现阶段,控制主动权重在控制信息流。竞技场上,好的拳师,浑身都是眼。同样,信息时代的战争,发现即摧毁。于是,要求信息化军队,如同千手千眼佛。
4、竞争对抗活动的“优胜律”与兵法谋略运用的优化法则
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法则,也是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中的社会法则。我们军人讲的“以劣胜优”,是个特定的概念。这里的优与劣,主要指兵力数量、武器装备的质量,是优与劣在有形方面、刚性方面的对比。在竞争对抗活动中,由于无形因素的加入,人的智慧、谋略的加入,优与劣就需要重新评估。孙子在“始计篇”中讲的“五事”、“七计”,多是指无形因素。
军事上讲的“优化”,主要指创造优势。比如,在革命战争中,当我们战略上处于劣势时,便争取在每一次具体的战役、战斗中形成优势;通过一次次战役、战斗的胜利,逐步转化战略上的优劣对比。毛主席提出的“内线中的外线,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等,都是从劣势中创造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太极拳中通过“引、化”等技巧,也都是把对方从优势主动地位,转变为劣势被动地位;把自己从劣势被动地位,转变为优势主动地位。
孙子在“军势篇”中,以“激水漂石”,“鸷鸟之击”;以“彍弩发机”、“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等,来启发兵家如何创造有利的态势,对于我们打拳来说,也是很有教益的。
优化包含着优选,陈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优化、优选出来的。大家在长期练拳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些优选的一招一式,既符合竞技要求,又符合养生之道。83式套路编排,同样是个优化的结果。
要优化,还需防止退化。办法是不断自我革命。
优化、优选的现代方法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黄金切割律”。我们打拳时常常提到“重心偏左”、“重心偏右”,究竟偏多少为宜?太极拳强调刚柔相济,刚与柔各占多大的比例为宜?我想,可否按“三七开”来定,基本符合“黄金切割律”。当然,这很难精确,只能靠个人体验。
军事上的优化,是因敌、因作战目标而定。没有绝对的优化。练拳者也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像我们这些60岁以后的学拳者,主要是养生,在原原本本学架式的基础上,能否多强调柔,放慢节奏,少用爆发力;年轻人可以偏重于竞技的实战需要,练出一身好功夫。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