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日子较长的人,就会提出练太极拳应该怎样练意、怎样把呼吸与动作配合起来等等问题。这确实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拳谚说“内功首重练意”,而太极拳正是内功拳的一种。《拳法• 刚柔篇》 说“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又说:“既习内功,岂可无意?”可见占今太极拳理论都非常强调“以意领先”。《太极拳体用全诀》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太极拳术重用意。”这些理论都说明了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着重锻炼意识,把锻炼意识放在第一位,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运动,使锻炼意识与锻炼肢体结合起来,从而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对预防和治疗某些神经性疾病大有好处,对于调节劳逸、保健强身也十分重要。若从技击角度来讲,“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竟技中的肢体感觉敏锐,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这一战略战术的实现成为可能。但必须说明,不论是防病、疗疾,还是竞技,其练意效果的取得,都不是一域即就的,而必须经过多年的持久锻炼才能扶得。拳谚说的“练拳习功,贵在坚持”,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用意”,也就是运意或练意。太极拳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杨澄甫先生在《 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恤,沟恤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这段话说明了所谓“用意”并不是神秘的、复杂的,而仅仅要求做到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气贯指。这样练习日久,自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换句话说,太极拳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但在用意时,意识只可导引动作,而切忌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武禹襄在解释《太极拳论》 时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又说:“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这些话是说,如果意识贯注于呼吸,其动作与神气都会迟滞不灵,使全身僵硬无力。《 拳法• 精气篇》 也说:“意莫在气,在气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则涩。”这就是说,既不可尚气,也不可尚力。如果把意识贯注于劲力上,一味用劲,这时气和劲反而会堵塞于肌筋关节,而发生劲路不畅的现象,在技术上也就会因肢体僵硬而难以运化自如了。傅钟文老师在《 杨式太极拳)一书中也曾谈到;“至于运劲,也就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用意,就是用意识养蓄精神来引导动作,但用意的具体方法不只一种,较常用的可归纳为下列三种:
一、结合动作用意
《十三势行功心解》 说:“先在心,后在身。”就是在未动之前先坦动作,既动之后,边做边想卜一个动作。例如:做左右搂膝拗步,在未出右下捧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接着便做推掌动作,在开始推掌时便想下一个右搂膝拗步动作。这样连绵地边想边做、边做边想,就把精神意识与动怍结台起来了。意识既与动作相结合,而动作又自然地同呼吸和锄力相结合,这时意、气、劲三者也就合而为一了。由于人的大脑皮层中,计划与执行是由两个部分分管的,计划就是想,执行就是指挥肢体去做。计划是必须领先的,因此,“先想后做,边做边想”是符合大脑生理机能的。反之,如果只是“想一步做一步’,而不是“做第一步时就同时想第二步”,那么动作必然会呆滞不灵。初学的人因为还不懂得太极拳的技击意义与方法,所以只能结合动作来用意。但动作熟练以后,用意也就能逐步细致起来,即随着动作的不断变换.用意指导手臂等部位的劲点(着力点)也不断转移,逐步做到“以意运臂”“运劲如抽丝”地连纬不断。这样日久.凡以意贯注的都位,就会微微地自所感觉,而练拳后手掌也会有通气和发热的感觉,觉得浑身分外舒适。
二、结合技击用意
久练太极拳的人,最好能够懂得全套太极拳一手、一式的技击意义(可以参看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也就是对太极拳的每一式动作,都问它个为什么。这些技击意义虽然都是假设性的.但懂了以后,走架时结合技击方法用意.不但能使用意更趋细致,而且也能提高锻炼的兴趣。拳谚所说的“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前者是指与人对手,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后者就是指走架时要结合技击用意,如同实战演习。这样锻炼时能全神贯注,以意领先,根据技击要求来指导手、臂各部锄点的转移,也就能使姿势和劲路做到准确无误,这对兼练太极拳推手的人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三、结合沉浮用意
走架不在水中,而是在空气中。但在练太极拳人静后,身体的沉浮感是比较明显的。吸气时浮,呼气时沉,其原理与在水中完全相同。因此在打拳时结合沉浮,就像在水中游泳一样,随波荡漾,而又能制服波浪,这也是用意的一种方法。郝为真晚年曾说:“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故走架时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概;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有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这段话可以作为沉浮用意的参考。用意的方法大体如此。但不论采用何种用意方法,精神既要专注,用意又不可太深。因为用意太深,对全身照顾不周,反易失误,甚至弄得肢体僵硬或手足错乱。所以,用意须做到“意在若有若无之间”。换句话说,用意有主、次之分,既要以意运臂,把意贯注于劲点,而又不可不照顾到全身上下内外。物极必反,凡事都宜适度,过之必失。这对太极拳的用意来说,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