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刘元生供稿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过,逾也。不及,未到也。过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如敌攻未逞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过,有顶之弊;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离。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
注:比如二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甩开甚难。他手就像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倒,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粘他不能走脱矣。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觚头之法无敌焉,甚惧。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斤甩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焉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则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注: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小圈、半个圈。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注: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注: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官,素呼天门。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丹田在脐下寸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聚此地位,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如偏倚,犹瓷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为炼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功久,外有柔弱筋骨,内有坚实腹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注:隐者,藏也;现者,露也。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手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现,敌不知我式高低上下,无法敌挡我手。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里步必随起。忽现,犹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兴云吐雾。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重者,不动也,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回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注:仰为上,俯为下。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打入地内。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场(即北方收粮的地方)乘凉,突有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答:吾即杨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将其掷上。又说:“请下罢,速回医治。”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乡人不解其说。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班侯师日:“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人地不能,将胯摔脱矣。医好至今腿略颠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注:长者,进也。促者,迫也。与人对敌时,可进不可退,伸手长劲,我手愈进愈快,不进则短。我击敌,敌退时我进身跟步,促迫敌不能逃也。敌不逃,我为顺,敌为背,可能施其机。总言之,即粘连黏随之意义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注:练功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足分磋矣。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休息,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为及矣,同志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注: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人手。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什么药。”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乃以发即出。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让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注: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总而言之,盖注重手快力大则一也。此种法说,人生就有,非学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盛。
注:圣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服,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足千斤之力无所用矣。能灵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轶事: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何为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势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从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注:七八十岁为耄耋,能众人,指练拳言。不练拳,即年壮,敌一二人难矣。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甚言甚壮,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寸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门生赵某立其间观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压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压肩,身弯曲侧坐,移出路。老先生笑而不言,行出。又一日足立言与众,捕为戏。有门生八九尺远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注:立如秤准,即立身中立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意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以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注: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注:最浅解说,同志得许多宜处。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同志问日:“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功矣,何其不胜,请表演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骑步坐裆握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同志笑日:“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志请其演十三式,见其练法毫不着力,浮如鹅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同志笑曰:“尊驾为双浮矣。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预避此病。
注:双重、双浮之病。预避此病,现今易耳。于拳理一一阅读,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月,阅一日书,慢慢功效大著矣。
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注: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练习,即久练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师教的使用法。极熟,出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注: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吾师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此理极确实,极奥妙,同志功夫练不至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厘毫,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与人对敌,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此先生王宗岳传太极拳之要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