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默认搜索
仅搜索标题
代言人、技术顾问
-武世俊
大师
最新文章
·
我对太极拳挤劲的体悟/魏坤
·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魏坤
·
《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
·
正确理解与遵循太极拳的“含
·
太极十八跌
·
骨架传功松透求整
·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
天下武林
>
太极天地
>
太极天地
> 正文
推手杂谈/曹树人
来源:《精武》 作者:曹树人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5-1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大
中
小
]
推手是修炼太极拳大道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即行功方法
通过推手练习,当然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可以使修炼者自己体会到自身的、在运动中的不圆满状态,而逐渐学会并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当今的练功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推手是通往技击的必经阶段,甚至也有很多人认为推手就是实战技击。一些所谓的名家高人,几十年浸淫于此道,以此形式与人较技,往往得心应手,尤其是与自己的弟子搭手,不管这弟子多么人高马大、力气刚猛,搭起手来也都像小孩子一样。这种现象在当今太极拳界到处都是,这些大师们也确实表现得潇洒自如。于是这些弟子们便心悦诚服了,到处宣扬自己老师的功夫如何如何(曾有一人在电话中对我言及洛阳某某已超过了杨露禅的境界!无独有偶,意拳门中也有人默许他人称赞其功夫已高过了王芗斋,令人可笑可叹!可笑者:皆是井底之蛙。可叹者:国术大道,失传也久矣!)。久而久之,连老师自己都觉得自己真已得了拳学三昧,大有大道在身、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气势。其实这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且徒弟们又不敢真使出十二分本事、拼命攻击,才成就了老师的虚名。(若是真有学问,当知此理,否则就会误练为用,后患无穷。)忽然有一天,来一同道参访,在众目睽睽之下搭手相较,大师竟然吃不住对方。更有甚者,某太极大师还未及搭手已被人击出,不知所措。这种事情出得多了,有些大师就明白了,便不再与生人、外人动手,即使有找上门的,也会让人推说自己不在家;当面提出的,便假装没听见。但这样的后果是:太极拳声誉日下!既怕人言可畏,又想弘扬宗法,于是有些正宗弟子们便挖空心思,把少林派的练功方法学一些过来,先练出一身蛮力,能打败人再说,这也算是遵从伟人的教导吧: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实战性具备了,但这是少林功夫,太极拳哪里去了?
太极拳依据的是大道法理,是将拳学融于己身的文化现象,练习的过程就是以人身之小太极、和天地之大太极的道化过程。技击乃末节余事,非但不足道,若念常在此,反足以妨道!道在平常心境,与人搭手必生敌我“对待”输赢。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但推手的叫法不合原理,就是揉手与空手,也都落人对待之中,而妨碍道途。试想:只要手在,如何能空?想把手练空,即是主动的意识,主动如何能空?先贤创推手之法,实是要后学者从此悟道!要为争强斗狠,何须如此?但又恐后人落人对待,才有推手“最忌推手”之诫!后人不解玄妙,数百年下来,至今仍然是把对方的手推来推去,全不知向自家身内寻宝。稍具头脑的改推为揉、为打,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与正道法理仍是背道而驰,故真正体道者,皆慎言推手、技击。如杨禹廷先师从不打人,而境界之高,举世尽知;戒弟子推手,都是深契三丰祖师本意,知推手易落旁门,与道无补。若强言推手可致用,亦可。不过应用之效,仍是在外力入侵下、如何保持身心平衡而已。
推手非不能学、不能练,否则先贤设此何为?要在以平常意内寻真,勿以争胜心在外胡拿!此必:寻明师、求真理,才能修正法、悟大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推手之设,抑太上论道之本义乎?一叹!
真正认识太极拳推手
几乎是所有人都认为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不学推手就无法实战,皆无知者也!
推手只是练太极拳方法的一种:可单人练,就是几个动作,亦可获得如行拳一样的养生功效;可双人练,其效在验证自己周身放松的程度,因为放松的程度关系到拳架的正确与否。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推手是个检验员,可以帮自己把关,不让出次品,即不合格的拳势。当然这是指用心于学问者,多有抱定要在此上面求得技击功夫的。攻防之意始终不去,则其成就的不过是太极拳该扔掉的东西:本身的蛮力、手法的技巧而已。
练太极拳总觉得自己松的不错了。“我没有力点了,浑身灵活得很”。但一和人搭手就撞上走不动了,虚心者会明白:原来离松还差得远呢!于是在下一次练拳行功中就会注意到上次和人搭手时的那种感觉不能让它出现——自然就又松了一些。如此日久,周身上下内外才渐渐松净而达气息畅通的圆满境地。自然也就能随机动势且圆转无碍,才算能“走”!
推手的关键也和练拳一样:顶上神意永远不失!否则脚下沉实,易招外力,且转动不灵。
王壮弘曾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明白地说出:“推手欲不跌倒,必先去己之根。”但如何去己之根,他自己也做不到。这要看学者的机缘。
顶上神意,虚虚领起,我是个整体,那么身体自然就不依靠双足之立于大地。我人如拎起之一物,使附于地面而无重心下压。如此于人身,双足虽和地面有接触,却无重力(精神意识)作用于地。重量(身体自重)亦渐受神意的领导而渐成虚无,而人触之却稳如巨石。这是放松至沉的表现。沉是松境,是给对方的感觉,给自己的感觉就是“自尔腾虚”。实际上这会使人很沉稳。就像大树:枝是向上长的,根却是向下钻的!
推手的思想是:决不可有攻击意识!决不能有取胜心!只在自身当下寻求圆满无间的运动。
笔者曾以诗句道此:我自求圆满,无须顾彼功。做自己的,修正己身的不足,不要顾及别人在干什么,对方要把自己扔到汪洋大海里,也随他吧。千万不要想:我们不能让他得逞。相反你得努力使自己的身体在运动状态中变得更能适应对方对你身体运动的要求:对方要你向左,你要赶快把左边的所有障碍去掉,让对方觉得他自己本来只能进一丈,现在忽然进了十丈、百丈……这在我即为“舍己从人”,为“引导使之前”,在人则因有攻击意识、及争胜心而遭到了“落空”!
推手只是一种行功方法的代称而已,两个字本身不说明问题。关于推手的名目:古传有数十种。有些人会在名目上做文章。比如叫“揉手”的,说是揉则轻,推则有力,揉再轻不也得出力吗?太极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断语。不存在不用大力可以用小力。况力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成年人的随手一挥,自觉还没有用力,就超过了小孩的全身力量,试问:是可以用成人的这个力,还是小孩的?
力“尚”往来,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方向相反,力量相等”。这个力学公式在今天是小学的课程了。可是很多“大师级”的名家们也不知道学习,一味蛮推瞎撞。名是维护太极拳是武术的大名,实则却是光扬少林派门户。这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天下功夫原出少林,现在又复还原,认祖归宗。不独日人“宗道臣”也!
“再说”神不外溢
“神不外溢”从字义本身看为神不能表露在外面,又因地点流露的不同而叫法不一,如表现在眼睛中叫神意,表现在脸上叫神气,在肢体上叫力,在手脚上叫技巧,表现在运动时叫有意对于学习太极拳者来说,都是错误的,可以这样说,神的意思只要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统统落人对待之中,都是错的!神应该在何处好呢?换句话说,要怎样才能正确做到神不外溢呢?
首先要弄明白:这个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此神通常指的是人的识神,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这个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识修养,二是直观意识。在太极拳学习中,学识修养要靠师训,直观意识则是个人的潜在本能,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可以让人明白,太极拳正确的行功及其产生的相应运动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只有被动才符合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而只有符合自然运动规律才能获得养生乃至技击的实际功效,所以被动的原则要求神意不能表露在外面形体上,那么在直观的认识上,只要是暴露出本质的事物,就易于被发现。在拳术的意义上,就易招致攻击,所以在潜意识里,也是自然而然地要求神意隐藏起来的。既然要求隐藏,自然不能外溢,即表示在外,自然要求不溢在外,理论上是应该向身中内求的,因此造成了很多学习者去刻意求做,造成目滞口呆,行动迟缓,面无表情,低头俯视等等让人一看即知为故作的虚无之态,以此来表现自己并没有反精神突出在外,其实这是神意在外的又一种形式而已!真正要做到神不外溢,还是要在身外寻求,就如身体放松的原则是在意不在形一样,神不外溢仍然如此要求'}申虽然不出身,但神的意思简称神意,却须离开本体即躯体,丽向高远处放射,以便能起到引领本身之身心并灵活运动的目的,此意在上即是“虚灵神顶”,在手即为轻扶八方线,在肩、肘即为“松肩垂肘”,在腰即为空腰等等。周身各处都是如此,神之意既然不在身上,自然也就在自身上表现不出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神不外溢的要求,尤需注意的是,达到要求也是被动的,这又说明了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在太极拳的行功中,行功者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操于定规,功效则是随自身体现常规的程度。
而相应自然体现的则是先贤所诫的不可预存的有成功之心念!因为那不但于事无补,反足以招致杂念丛生。正是“拔苗助长”,所谓“欲速则不达”也,也是自然之理。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原则,这个意义又不是意念意想,只是一点意思,而这一点意思又因人的神识导致了表示与发扬的不同,但无论如何都只能存在于有无之间。有意则始生,无形则意自在,神附于意则灵,形随意动则明,不过,真形无意,真意无形,又是别一种层次的神不外溢了。
论意在人先
太极拳的所有运动,均为意领、神使,而有行动,即“凡此皆是意”,已毋庸置疑了。但此“意”却需“在人先”!
意在人先的说法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在太极拳宗师李亦畲所著《五字诀》中,原文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相近意义之词语则有苌乃周传《打法总诀》: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见《苌氏武技书》)。又有传为武禹襄著《太极拳解》中载: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见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凡动再微也是动,彼即以先动,我还如何先动?此语义矛盾,疑非宗师原文。)近代拳学大师王芗斋著《交手经法》亦道:敌不动,我沉静;敌微动,我先发。(此言当为:敌形虽已有微动,但力尚未发;我若能查知此情,即可先行发力。)
世人多以字面义认为:把自己处在一个随时准备攻击的状态,对方不来挑斗便罢,如见对方已有攻击的动向,则我即刻先行发动攻势。自己准备随时进攻,这也算是意在人先,但却不是真正太极拳意义上的!这只是能够后发先至,是快,不是太极拳要求的一动而分阴阳、及因阴阳形分而产生的自然变化所导致的攻防技术体现。
实际上不妨把意在人先理解成为达到一种境界时的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指导下达到的境界。对此,先贤实已有明言:“(要)自己先安排得好一见李亦畲《打手要言》。”要安排好自己则要“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述项(此文人皆能得,即太极拳练习中对周身内外各处的要求,如九松十要一虚灵等,故略。)不合(就是做到没有),少有不合,即速改换”。
安排好了自己,却不能有攻防的思想——此至关重要!而是使自身处于太和元气充溢周身的虚空灵动之中,去体会那份神舒体静带来的自在安然、中正安舒感。好似春季清晨的天地万物,宁静之中自然孕育着无限生机!要让对方无论是看到的还是搭手后感觉到的我,都是静止的。止则有根,有根就有力点,对方就会因感到我有力点可以受力而发动攻击——须知这只是给对方造成的感觉,而我周身各处却是处于运转状态之中(好似正在转动的磨盘),因为举动轻灵而趋于自然运行状态,所以对方觉察不到会误认为我是静止的;好比天地日月的运行、花草树木的生长,都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人虽然知道却觉察不到。(所以拳学的高级境界要求,人身体的行为合于天地日月的运转,以获得自然变化的契机,也是“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天地”的道理。)
对方一旦与我身体接触发力,即会觉其攻击的向心力即向我重心作用的力、因为我身体的阴阳变转而变成了离心力——离开我重心的力,反会是应对对方自己的向心力!后果则视其用力大小、速度快慢,轻则失衡、重则跌出,这是之所以“意在人先”也能“触处成圆”的道理。也有人把这个意思演变成了: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欲动我先动,我意仍在先。大致也不错,但都不动时意作何念?彼欲动时尚无形象,我当如何才能觉而先动?且已有动,意又作何念?是以理念总需要行功来验证。按李亦畲先师原文,乃是深层次的舍己从人之境:能安排好自己,自然能从人所动而动,即依对方欲去的方向,随之运动而不违拗——这是因为能“从人则活”(灵活善变)“手上便有分寸”(可权衡轻重机宜),自可得机得势而制胜;所以拳诀又说:“从人仍是由己”——得胜的果源于能从人的因;我能从人时,当对方向我某处攻击,我自然能随其攻势再进一步将其攻势扩张,即《太极拳经》中“仰之弥高、俯之弥深”的指导做法。无论对方处于何种地位攻击,我都要能“引导使之前”(见《八法秘诀》),使其来势落空,也属于“意在人先”的范围。
先师言力的意思,并不是说对方有力,我就要也用力还要大过对方——此是以力相较,不是武学原理!
“彼有力我亦有力”的意思,当为能从人的程度越高,则听对方劲意、听得越真切!一觉对方有用力或加力的意图,我即留意待其力出,我则产生相应的力随其运动,仍然是舍己从人的需要——因为我只有相应用力,才能使与对方接触部位不发生变化,对方才觉察不到我的意图及虚实,我才能得以继续从容地寻找机势,所以说“我亦有力”,仍然是从人的意思。至于“我力在先”,则此力乃为意所引领;不在先如何能“引导使之前”?“彼无力”则我也随之退力,但保持自身圆满无间的神意、仍然自在,仍然是随时可以随曲就伸而依人进退。这个解释如果我们接着武禹襄先师的著作往下看,就更明了:“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先动是要依人的!”拳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即不能先存有准备的思想及攻防意识,否则即会使形体产生意向运动、导致迹象棱角存在!不但会顿失心平气和、悠然自在的拳道乐趣,同时把缺陷把柄留给了对方;若把“意在人先”理解为:先设好圈套、再诱敌来攻,虽合兵法,却殊失太极拳应物宽厚之道;若是候人欲攻,己则先施。前面已说过,那是以快取胜,不是太极拳学法理。传说当年班侯先师发人:能使其人腾空跌出三四丈外,然而其父(杨露禅)甚不以为然,就是因为班侯所发的劲尚含有冷、断的特性,与太极拳行功光明磊落、发人以心意巧用原理相悖。有欺诈意,失宽容心,非正道所当显现。
因此我们理解“意在人先”的本意时,当不必拘泥而只局限于打手,应该是在任何时候都只管安排好自己。或者有人会问:只管自己,那别人攻击过来也不管吗?这也是个境界认识问题,不到那个境界,也认识不了,先贤不是说: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分毫,趁势而人,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见《走架行功打手要言》)。
这应该是答问吧?至于如何才能安排好自己,则不是本文研讨的问题,只能提示一句:因为“入门引路须口授”的道理,所以请先去寻访一位明师吧!
再说太极拳的意
一弟子在电话中提到练功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一定什么时间,在练拳行功的过程中,忽然体会很好,感觉身心舒适、满身清利,举动自然轻灵。但当想要在继续的练习中寻找这种美好感觉时,这种感觉却越来越小,直至渐渐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这其实是落入了有无中的对待,失于有心生动意,叛离了自然规律。
首先要明白舒适的感觉来自于正确的行功!在某种意义上还取决于日积月累的行功所导致的周身内外柔顺协调的程度,是厚积薄发的一种表现,不是想让有就会有的,所谓功夫到了自然成。
所以,想让好感在自身上多留久驻甚至长存,仍然是要通过正确的行功来达到的。
在正确的行功中自然出现的良好感觉,是无需理会的,它只说明你的练功方法对了,应继续努力,而不是停留在这上面。换一种说法:你只有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了,那么你是在这一个月中继续工作呢、还是等用完了再去工作?
太极拳虽然要求用意不用力,是以意为主,但意的用,却不能误会为“使用”!用意去练、用意攻防,同时意只是自然显露。太极拳有益于人身心,皆因其出于自然,自然才能滋养身心。
先贤有句话,叫“形意要具体”,即俗语所说之得意!即身心有舒适满足感。可知意是得的,不是求的。
顾名思义:具体就是具备在实际当中!这个实际可以是人体或器物的局部或是整体。比如手,通过放松行功,虽有舒张的形,却没有力点,很柔软,放在他人身上,对方不会觉得不舒服。这即是达到空手的要求后,形意具体在手上的显现。这则足以说明,好的感受都是自然的流露。而自然的是刻意求不到的!只有依照自然运动规律即正确的行功,才能使其自然在此,这仍然是重阳先师指出的“身安而虚,道自来止”的境识。
不向外求则安,身心清静则虚。虚极神生,神满灵动。行功到此地步,凡有所动,无不合乎天地运行的自然常规。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渐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谓以人身之小太极、合于天地之大太极。物我两忘,自然无为矣!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意,既不是主观的思维臆断,也不是浮想联翩的臆想,而是身心运动相合于自然后、在形象上的具体表现:形因意在而生,意因形动而显,神因意动而发,意因神明而灵!
故意可得而不可求!可求者:非真意!
↑上一篇:
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对人体智力的影响/车星辰
下一篇:
八卦掌乃“道法自然”之功/卢艳彬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
新注册
) 密码:
匿名评论 [
所有评论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
陈氏太极新探/张志俊
·
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张志俊
·
太极拳经谱----陈鑫
·
“缠丝精”揭秘:等同缠丝劲 心意太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意念力/陈颜胜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丹田力/陈颜胜
·
陈氏太极拳内劲精髓之呼吸力/陈颜胜
·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高春生
·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
杨式太极拳械谱(1)
·
杨式太极拳械谱(3)
·
浅说腹式呼吸法/晏才魁
·
原架武式太极拳练功法/赵云峰
·
太极功夫手上始/翁心诚
·
陈式太极老架等同于通背缠拳/康小亮
·
泛波世界的太极拳/袁启明 石爱先
·
练太极拳求功须突破度/张迎忠
·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
朱殿蓉:论太极拳推广之「道」和推手
·
怎样练好太极剑(上)/王志远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33493757(服装器械)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
谢栋兴
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
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
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