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拳术,皆各有其特点.太极拳的特点,尤为显著,学任何武术,亦无非学各类之特点而已,因此,凡热衷于太极拳的练习者,务必重于太极拳特点的探究,否则岂非等于没学太极拳无异.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假开始,最明显的特点是缓慢的运动,而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动作的缓慢,对拳术来说,岂非无异近乎假,而外形之尚慢而假,则其内意才能深愈真,因此,太极拳架练习时,虽身前无人,宜假想与人应对似,这叫做无人当有人的练法,身.手.脚的外形动作,皆以意令腰的主宰而为之,而非以手臂局部之活动,这样才能内外相合.协调一致,产生有惯性一动无有不动的开合张弛,从而才能具有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动之虽缓,而意则敏,久假则藏真,一旦遇上真打,便能条件反射,产生自动化之应用矣.斯犹似珠算之熟练者,其运珠之速度有超乎思索之情况相同,亦如钢琴家之弹奏,其手指之飞舞,几乎令人不可思议.太极拳达到了具有艺术性的境界后,亦就有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发挥.
太极拳假练假打的特点,实质是无抗意运动,人如无抗意行为,才能善以弱者自居,能自认是弱者,才能舍已从人,拼弃顶抗,能从人才能引人之进而使其落空,能使人落空,才能予已得机得势,能得机势之利,才能以弱制强,力小打力大,能以弱胜强,才能确保自卫之旨,能确保自卫,则无疑能常胜而不殆,弱者能常胜不殆.乃确是令人不可思议矣.苟以强者自负,则其性必喜顶抗逞强,如此,则与太极拳的特点相悖,亦与学太极之初衷相背,这样虽恋于太极拳的勤练,而在应用时仍是喜用力量型的快.猛.狠为尚,毫无太极特点的东西.对此,先贤王宗岳早已有鉴于先而曰:”是皆非关学力而为之”,意思就是说,学是学太极,而应用起来,则不是学自太极拳的东西,仍是一般的本能的东西,另外,有些习太极者,虽没有以快.猛.狠为法,但应用时,一筹莫展,”率自为人所制”,对此先贤也说过,”十年数载亦糊涂”.”到老无成贻叹呵”,甚至说”十个艺人十不知”等语,因这种情况,非个别之故而大有人在,何耶?其原因皆是由于忽视太极特点之探究故也,但由于人的个性不同,且很难改变,诚如’江山可改,本性难易”者也.属火者,易亢,与太极特点要领难融,惟有属水者,善能随流,最合太极之理,其它金.木.土三者,则或多或少与太极特点之理,总似有不同程度之差异,而不够理想,但性格之不足,虽有先天因素,仍可以后天的悟来补救和改善,即自觉改造,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特别是谈于名利的修练,通过努力的自我反省达到”败子回头金不换”的大转变,才能认真地认识到太极拳特点的重要性,而加以确实地做到,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在不长的时期内肯定会掌握与应用太极的特点,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总有一天能够攀登太极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先贤把修养也作为学练太极拳的重要方法之一,非无其因也.
无抗意运动乃是”应物自然”的先天所赋予者也.如接物相似,设人递给我一盒火柴的轻物,我伸手接之,其用力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且并不感到自已在用力,即使递过来的是略重的一条板凳,你同样会刚刚正好而不觉在用力拿,再如你自已持雨伞或抱婴儿时等等,其中肯定是存在着用力的,但你也感觉不到自已在用力,这种没感觉用力的力,就称之为”用意不用力”,希望有些人持”不用力怎能打人”观点的太极拳爱好的同志,对用意不用力的真实内容有一正确的理解.以上举例皆是先天的应物自然的太极现象,而于太极的拳义来说,就是拳论中所说的”对待无病”.”用意不用力”.”顺敌变化示神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神如捕鼠之猫”.”形似搏兔之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话,言之再三,都是无抗意的无拙力的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可谓苦口婆心谆淳以告,毫不保守,吾人既然钟情太极拳,没有理由不听先贤一片真诚的金石之言,而漠视太极拳特点之重要,单就一个为什么要以漫动作来练拳的问题,也应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安于糊里糊涂,只有这样废寝忘食地投入,才是学习任何事物的正确态度. 太极推手亦是假练假打的方法之一,真打那有先搭手套圈的道理,因而亦应如上述接物一样以接对方之来劲,用意不用力,似有力而不觉在用力,但人们在推手时,多数人则易产生后天的拙力行为,甚至是蛮力行为,因而就出现,顶.抗.丢.匾.拖.拉.抓.抱.推等等与太极特点完全相背的误区,仍是以快打慢,力大打力小的初级的粗的东西,余以为初级的粗的没关系,因为任何事物,总是从初级到高级,由粗而细,由细致精的规律,问题是手快力大,对某些身强体壮的人,亦能持此而常能致胜之故,因而非常自满,视之如宝,反而把太极之特点,弃之如敝帚也.是乃令人遗憾耳.太极定步四正推手的内容,本是四正相生相克与化.发的转换,别无他法锻练的原则,始终遵循太极的特点,即”用意不用力”.”沾.连.粘.随”.”不顶不丢”.”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以及上述种种”对待无病”方面的许多内容的认真贯彻,不应自作聪明地加进自我发明的东西,除非你的造诣已超过王宗岳等先辈诸人,那自当例外. 太极推手的推字,不是推人的推,而是推求知觉反应的推求意思,推手中只有按,没有推字,要收就是发,不发便是制,是发是制,决之于按之信息,按如按脉相似,以听病者之脉息而便于诊断,故称之曰”听劲”.而实质上是人之五觉中之一的触觉是也,再者推手中不被人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视觉.它的作用之一即人之一切动作的决定,是出于视觉的反馈也,其二则是反映一个人的各种神态,而眼是神之示,神为心之苗,因此推手时,不可野眼旁视,必须直视对方,且不宜多霎.俗话”眼晴一霎老母鸡变鸭”.此言即是指眼神(视觉)的重要性,神气.神气,功夫练到神完气足时的太极高手,就能以神制人而无须手脚之动也.此种功夫,不信者有之,反对者更多,非亲身经历者,的确难以置信,但自然界的生克现象在动物间的存在是被人们所理解的,如虎之威,猫之神,便具有令对方神经失常.肢体无能.浑身发抖.坐以待捕的效果,而人在生命行将被消灭的关头亦会有这种情况,惟无从体验之也.而在武术应用上的出现,也只能限于被少数人认同,正像科学家一样,在人类中总是少数,太极拳也是尖端科学的结晶,自然能登峰造极者,也只能是少数人是也. 用力推人,是常人所共会的,非太极之特色,身强力大者当然亦易于将人推出甚至推跌,亦能常胜,但不能保证百战不殆,盖世上总有身更强力更大者,以及机更巧者,总之以常人之结果”非关学太极之行为”,是应值得吾人思考的. 发则不同,发是内外一致的爆发,即是先天赋于疯子的劲,疯子的发劲,是全身整体内外一致的,故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数倍愈常人,是太极四种内劲中之一.它的发劲时,要将手臂上的后天拙力减弱至零的程度(与常人却相反).它是以精.气.神的意会下(内在动力)来摧动身.腰.腿.足(外在动力)的内外六合的协力产生弹性将柔软无拙力的手送出,所以叫合即出.也就是不用弹性的合叫制人,用弹性的合叫发人,即先贤”发劲如放箭”来形容.于今亦可以用枪弹的撞针来理解,重要者,必须认识到其间只有发与制而无推的内容,推人则不然,必会想加大手臂的力量,达不到内外一致协调的均匀度,限于局部的增强,只开而无合,直而犯僵,对方稍一牵动,便失平衡,处于失势,因而力虽大却易被力小者所拨动也,故曰:”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是也,又曰:”牵动四两拨千斤”,皆喻巧取巧胜之理也,牵动者,乃牵动对方之四两也,非我之四两也,对方大力直推,其力聚于顶端,最近我之身体,近者则易于我之牵动,远者很难进去,进之亦须时间,明乎此则知推人之不可为也, 因而先贤又曰:”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还有一句叫”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无疑只有在无抗意的思想指导下,才能活动于众人之间,因此是否能用意不用力,关键还是一个思想问题.由此先贤总结要做到合乎太极拳特点的话,首先要介决思想意识问题,故又提出”凡此皆是意”之忠告. 整套太极拳,处处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与常情相反的特点,故不能以常情去理解,要以一反常情的观点去探究,无抗意运动就是在武术中一反常情的做法,在散手中亦不例外,如”彼不动,已不动”.”后发制人”等,皆是无抗意运动的特点和原则,特点即是其取胜之道,不败之宝,以此认识特点之重要性,以此理解无抗意运动的实际意义.以此掌握用意不用力的尺度,以此知凡此皆是意的结果,则对学太极肯定大有俾益而无疑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