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八心”“四志”为太极拳修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浅析武式家传太极拳三路拳架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
·郝月如操手十五法
·太极拳的思想性/王学武 王晓
·太极拳的修炼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下)/刘嗣传
来源:《武当》 2010年第3期 作者:刘嗣传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3-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三、从“中和”之气的内功,到宗气充盈的养生强体,看养浩然之气的人生气势。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并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实际上,太极拳养生活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不断调节人体的阴阳关系,使之保持动态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达到动态平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中和”之道。《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西汉董仲舒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陶弘景在他的《养性延命录》里,特别具体阐明:“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饮食,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道教灵宝宗师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也具体地阐述过这种中和之道,曰:“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论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饿而食,食不过饱……不欲甚劳甚逸。”由上述则知,“中和”,简而言之,即适中、和谐之意,也就是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所必要的“度”。孔子有句名言:“过犹不及”。“中和”,也就是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协调和谐,恰如其分。还有东汉荀况说道:“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录中和”也好,“守中”也好,无非都是要求准确地把握住阴阳平衡所必要的程度或分寸。换言之,养生保健不仅要全面周到,而且还要做到无过不及,圆满和谐,恰如其分。
  太极拳是道教内丹术,的动功,练太极拳要讲究“中正”,这与上面的“中和”之道同出一辙。太极拳“中和”之道的理论,体现在练习时即表现为中正。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中提到了“中正”一词,可见中正对于太极拳的练习何等重要,是“益寿延年不老春”的保障。“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分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反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未发时,不见不闻,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这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中,内功及内丹修炼的理论指导之一。在突出“中道”的特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说,诸如“顺成人,逆成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等等”。
  道教的内丹术是太极拳的精髓,它们共同的营养源是传统的儒道文化,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同或相近的操作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它们都是在下丹田这个人体之中心来做功用的。特别是“下丹田这个人体内的发电场和核能库”,对“守中用中”及“中和之气”的使用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太极拳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更加注重人体四肢在外在体用上为拳技发展。而内丹术则须继续在上丹田作“炼虚合道”的内养修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动静及三丹田部位的五级修炼来说明,太极拳和内丹术都是首先在下丹田做“筑基”和“炼精化气”的基础功(这时候它们都动静相兼,对“中道”要求完全一致),随着功夫的进阶。由下丹田上升到中丹田,是“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这里是太极拳与内丹术的分水岭。太极拳能达到中丹田的气神拳合一就是拳技上出神入化的神拳,作为拳技,外看肯定是动多静少(心静又另当别论),又要有力量在四肢上的体现。既然有外在的拳技、动作和功力的展现,就不能在“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上继续做上等内功了。而这上等内功是只能在上丹田做静多动少的功夫,是内丹术的深化,是太极丹道的最上层修炼。作为注重内功的内家拳代表,太极拳的内功是内丹功的基础。内丹术是道教修炼人士专业从事神仙信仰修道的人体功力实践,是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上层功法。太极拳则是演化道术的外在形式(是内丹术动功的一种),所以它们在中和内功上是那么相关相连。现在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上发挥巨大作用,从这些“中道”文化的传统内涵上,更让人们提高太极拳的文化修养,是功德无量的事。
  笔者修炼的武当三丰太极拳在风格上功拳并举(快打拳,慢练功),内外双修(内功与外型拳架);动静结合(有动有静,静中触动),快慢适宜(可快可慢);自然守中(中正直发),阴阳冲和(所有动作和意念都含有并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最大特色是,在含而不露的柔劲内意中,时时舍己从人地先化后发,而且是步走弧形地整体同动,达到周身一家的太极妙境。参同了大道修炼的自然法则,重内不重外的三级神意训练(重内先练外的初级训练,内外兼重之形神锻炼,重内不重外的高级阶段),炼养吐纳,以神气合一为准,蓄而不发,以修成内丹为高。这些特点离不开宗气保和,中正合度,自然而然,在艺术展现传统文化、健身强体、自卫防身上都有妙用。
  
  四、中和之道的启发
  
  太极拳讲究的“中和之道”、“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它既不刻意追求,也不过于表现,具有自然和谐的运动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太极拳运动更注重于体内的修炼,在运动中以“意”为最高原则,并在“虚静”状态中,以潜存的方式对动作加以引导,正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它的动作虽然自然安舒,但精与神,神与气,始终是饱满的。进一步而言,太极拳所追求的是,在无我的境界中,“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把动作与自然合为一体,仿佛我人在道中,道在我人中,使身心在冥冥之中“与道合一”,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宗气在身内,中和在身外,守中是体,变中是用中,太极拳就是以“妙中言”的内家拳。
  透过太极拳的体用,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是练习太极拳与做人和生活之道相合,大之可以应付曲当,小之可以全身远害。我们既要知道太极拳自然、柔和、流畅、圆活等基本特点,又要了解“中灵柔轻活正稳舒松慢匀静圆”等基本运动规律和要求。只有这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练习的时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做本职之事,尽本人之能,既有为而作,又不刻意苛求;既自信理想的生活和信仰,又承认现实的命运和机遇。知足常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人生的舞台上,看透好坏都是一个在转化的过程,看惯了阴阳变换的事例,明白了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看穿世间有形的暂时和无形的永恒。只要人立身中正,合度自然,按规律办事,和人情生活,放松心境,开阔胸怀,淡化得失,笑谈风云变幻,把握现实的生活——正在进行中,无悔过去,无愧未来,或者忏悔过去,祈祷未来,圆满自己的太极人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八篇]太极
·各派名家谈缠丝劲--略谈太极拳的缠丝
·杜元化太极拳十三字精义解/马国兴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如何练好“六封四闭”拳式/郭宝洪
·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傅仁东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李品银
·太极内功修炼
·习练太极拳是如何增强内气的
·杨氏太极拳的七个阶段 / 魏树人
·功夫练上身/林文辉
·太极拳修炼“十明”/齐贵春
·松功论
·太极拳修炼感悟
·杨式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
·极神品图\内功心法文的感悟/翁心诚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