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者按] 吴公藻(1899-1983)为吴式太极拳鉴泉宗师之次子;马岳梁(1901-今)为鉴泉宗师之长婿,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式太极拳传人。该讲义于1935年首次出版,因文字简要而于太极拳要义阐发详尽,久已遐迩武林。今据1985年香港上海书局再版材料分7部分植入,以飨同好。)
第一章 概论
太极拳创于何时?众说纷纭。据明史“方伎传”所载“洪武(1368-1398)十七年太祖诏求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隧入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 此说大致可信,是则太极拳传于世已六百年。清同治(1862-1974)年间吴家太极拳第一代宗师全佑受业于杨露蝉杨班侯父子,受露蝉之命拜于班侯门下,于今已传世五世,亦百有余年。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替,且世世代代发扬光大,战后更发展至南洋、美加等地,定有其必传之价值,兹综其要而言之:
一、以盘架为体,在强健筋骨,调和气血,合乎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之理,能防疾病于未发,亦能疗之于已发,祛病延年,为后天养生之术; 二、以推手为用,循太极动静之理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为用,合乎心理学和力学之理,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可以得技击实用之效; 三、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致敌于败,非力敌,而系智取; 四、太极拳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养,每一姿势无不中正安适,每一动作无不轻灵圆活,决无刚猛激烈致敌于死地之意,此为仁; 五、以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则愈练愈精,愈练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达到大勇无畏境界。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则尽(唯初学者则不能无法,须知先有规矩后成方圆;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而系以棉、柔、巧为行功要旨。其动也,则全身无不动;其静也,则全身无不静,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静互变,无笨重迟滞之弊。男女老幼皆可习练,动作纯任自然,物来顺应,学之毫无困难,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获益非浅。
第二章 太极原理
孔子(551-479B.C.)赞易,始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如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太极乃宇宙生化之原,虽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然一切形象,声色皆有太极生化而出。是以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由此可知太极者,动静而已;阴阳者,太极而已。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中,太极永处变动开合之状态。举凡天地万物,一往一来,无时不刻尽在变动之中,此即太极之微旨。在拳而言太极者,因其原理由太极之动静、阴阳、开合之变化而来。其基本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其动作则主要研究虚实,虚实即是阴阳。是以学者首先应知阴阳动静之理,然后循序渐进。
第三章 阴阳动静
阴阳者,天地之道。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凡一切立于对等地位之事物,皆曰阴阳。以太极拳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此乃双方立于对等地位而运用其变化者也。运用变化中,无论在动在静,必须保持中定,否则即有过或不及。过者,过其量也,在势、在力、在劲均超过其本能之谓。不及者,不足也,不足则本能无从发挥。在易理而言,阳盛则阴消,阴盛则阳消。火盛制水,水盛制火,彼此循环不息。在拳理而言,盛是将过其体力与气力合用之极,一过限谓之偏盛、失中,此乃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理。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物极必反之理;尤须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之道,悟阴阳互妙而达中和之本,则规矩方圆得其要矣。
第四章 入门基础
太极拳以盘架为体,推手为用。初学盘架时,姿势务求中正安适;动作必须轻灵圆活。兹将八大要点列述如下: 一中:心气中和,神清气沉,立点在脚。重心紧于腰脊,精神含敛于内,乃能中定沉静。 二正:每一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虽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势繁多,其重心必须稳定。重心稳定则开合灵活自如,进退有序;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虚实不清。 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动作均匀,呼吸和平,神气镇静乃无气滞之病。 四舒:舒展之意。姿势动作务求开展,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然非用力伸张,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着之趣。 五轻:轻灵之意,然忌漂浮。动作轻灵缓和,往来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劲,进而生粘黏之劲,故轻字是练拳下手之处,入门之径也。 六灵:灵敏之谓。由轻灵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连随,能连随而后能灵敏,则可悟及不丢顶。 七圆:圆满之意。每一动作务求圆满而无缺陷,则能浑成一气而免凹凸断续之病,推手用劲,非圆不灵,处处能圆则活矣。 八活:灵活而无笨重迟滞之意。上述各节融会贯通后,则屈伸开合,进退俯仰皆能自由。
第五章 身法要义
人身可分三部九节,三部即脊椎,两臂与两腿。 属于脊椎者:一头顶,二胸背,三腰腹,此三节为人体之主干。 属于两臂者:一两手,二两肘,三两肩,此三节为人体之上肢。 属于两腿者:一两胯,二两膝,三两足,此三节为人体之下肢。
身法分上中下三盘。胸背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膝腿以下为下盘。三盘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体之长短,体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高者之中下盘,高者专打矮者之中上盘。身小灵活者善走,身高体重者善守。力大者多攻势,力小者多守势。
初学盘架应走低势,动作开展,进退之间注意虚实转换,缓步而进、缓步而退。如此则肌肉日渐坚实,筋络增强力量,关节曲伸持久,日久自能产生弹力,此种弹力即柔中寓刚之力。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进退顾盼之时,必须立身中正,四末自然就序。太极拳用腿之时甚多,如单双摆莲、分脚、蹬脚、金鸡独立、胯下势、进步搂膝、退步倒撵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时必须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稳,以两膝两胯旋转之法而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裆、护臀、松胯及尾闾中正。太极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盘功夫最为重要。每一动作全是圆形,运用连续不断。点有点之转法,线有线之转法,面有面之转法。轴心与车轮之面积虽有大小,而圆周一定是三百六时度,转法分寸全靠自己掌握。人体虽有三部九节,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盘,然应用之时则须完整一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自能得心应手。
第六章 推手法则
太极推手是甲乙双方处于对等地位,进行互攻互守,目的虽在战胜对方,然非敌我斗争,而是同门之间互作技术研究,冀理论实践相结合,用以锻炼手法、身法与腿法。也即是锻炼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一伸、一开一合与劲走圆圈之功夫。
推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谓之“问”,被动谓之“答”。彼有所问,我必“听”而后“答”,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进攻,背动者亦采取各种方法以系重心,一攻一守、一问一答,时而反守为攻,反答为问。以意探之,以劲问之,矣*其答复,再听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
互作攻守之时,平面进退状如波浪,有起有伏;立体升降则如螺旋转动,旋上旋下作弹性伸缩;圆圈方位分横圈、纵圈与平圈三种,横圈是上下旋转,纵圈是前后旋转,平圈是左右旋转,再加一种斜圈旋转,用之于周身,就如一颗九曲球,令对方感到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太极拳讲究阴阳,说对待,论动静。何谓阴阳、对待与动静?则由推手实践中体会得来。当双方对立而未有任何动作是谓静态,阴阳未分。挨*一方拟有所动而在将展未展之际,谓之动机。静态象征太极,一动则阴阳已分。由无而有,互相对待,一理二气,四象八卦种种变化随之而生。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主攻,阴主守;阳以进为长,阴以退为消;阳以变为开,阴以化为合。进退伸缩,盼顾旋转尽在变化之中矣。
太极推手有不动步推手,进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于九宫步步法等多种。不动步推手谓之四正,进退步推手谓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门五步。八门者,四正方四斜方,五步者,上三步退两步。九宫步步法所走方位与儿童学习书法之九宫格同,甲乙双方各进退四步,二人互踏中央戊己土。太极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宫步法变化,其他如川字步、丁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骑马势全在其中。
第七章 致学十要
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五量敌: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敌,以计胜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承变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
六知机: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觉。当阴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高手心气沉静,姿态雍容,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
七双重: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是故双重之病最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融会贯通。推手时若对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若彼此各顺来势,不以力抗而顺其来劲之方向引之前进,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若以双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以双手抚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叉十字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
八舍己从人: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而不利。
九鼓荡: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鼓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强感觉敏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太极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
十重心: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如稳定则重心升高,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最低处。
第八章 应用四则
太极拳应用方法有四:发、拿、打、化。用之于周身,无处不可发,无处不可拿,无处不可打,亦无处不可化也。
一发劲:发即是发出之谓,或使其跌仆以制止对方进攻,无论主动被动,均可以劲发之。发劲之应用犹如打弹子,持杆者要计算台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后决定用高杆或低杆或平杆,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处时发之。
二拿劲:拿即截止对方进攻,拿住对方手臂,避开对方之重点,或拿住对方关节,以牵制对方活动,或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并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与黏拿之。太极拳拿法与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关节,拿经络,制穴道,使对方不堪痛楚而就范。太极拳则以劲拿劲,拿对方关节,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对方腰胯,使其进退失据;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无法控制。
三打劲:打即是打击对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于制敌致胜,使其无反击能力。打劲有打势与打意之分。打势是打对方攻势,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打意是刺激对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对方感觉本在上部而劲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或声东而击西,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使对方难以捉摸。
四化劲:化即是化解对方进攻。以柔化之为主。所谓以柔克刚,有若无、实若虚,因其所适,顺而成之谓之化。并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无之意,以期制止对方赓续前进,此即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迎而夺之,承变而击之也。
第九章 十三势解说
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之数,言推手有十三种劲与势也。五行可分为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蕴于内者为粘、连、黏、随、不丢顶。八卦亦分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四正、四隅;蕴于内者为堋、履、挤、按、采、冽、肘、靠。行于外者为势,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与四正、四隅。蕴于内者为劲,即粘、连、黏、随、不丢顶与堋、履、挤、按、采、冽、肘、靠。
第十章 五行要义
一粘劲:粘者,如两物互交,粘之使起,太极拳中谓之劲。此劲非直接粘起,实间接而生,含有劲意相兼两义。如对方实力强大,体质坚实,气力充沛,椿步稳固,似难使其掀动或移其重心,然用粘劲即可使其自动失中。其法系以意探之,使其气腾,全神上注,则其上重而下轻,其根自断。此系对方之反动力所致,我只是顺其反应以不丢顶之劲引其悬空。其劲似松非松,不即不离,主动吸引对方,是为粘劲。粘劲如掌之与球,一抚一提之间,运用纯熟则球不离手,球随手转,粘之即起,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谓也。
二连劲:连者,贯也。不中断、不脱离,继续连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为连劲。此劲属被动,其意即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
三黏劲:黏者,黏贴之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方感觉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黏如贴,难解难分。在我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有机则乘,无机则俟。其进也引而困之,其退也截而击之,于被动中争取主动。
四随劲: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是谓随。拳经曰:‘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要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此即被动中取胜之道。
五不丢顶:丢者,开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五行之源,轻灵为本,是为不丢不顶劲。双方互作攻守时,心要平,气要静。心之所使,意之所达,气之所行,进退变化,攻击防守,粘连黏随,体无不备,用之不赅。
第十一章 八法之力学原理
凡物变换位置,谓之运动。运动之原因则由于力,故论运动之原因者曰力学。古代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博物学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B. ~C. 〕说:‘如能使我于太空中得一立足之支点,则我能使庞大之地球移动’。阿基米得是杠杠与浮力原理之发现者,深信利用杠杆。加下力于其上,而能起大力之作用,无论体质与重量如何巨大之物体,亦能使之移动。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原理与力学杠杆原理不谋而和,同是一小力起大力作用。技击所凭藉者,一身与四肢耳。以手击人或以脚踢人,无论为手为脚必须进行一种运动,此种运动必有一支点和力点。支点被移,用力点之作用即可改变之。故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点,而系移动其支点,使其自己失中,或引导对方之力量,使其落空;或籍对方之攻势,使其作方向之转移。凡此种种,皆力学也。推手八法之堋、履、挤、采、列、肘、靠,兹以机械转动之原理解说如下:
一堋劲:此乃轮轴之上旋作用。对方大力压下,其进攻位置当在上部,则顺其来势与方向,加以向上旋转动作,使对方之力必悬空。上旋作用等于轮带之下加一从动轮轴,可起转移牵引之效,使对方之力落空。减轻重量之滑轮或轴心中之弹丸,以及气之膨胀或浪潮之向上作用均属堋劲。
二履劲:此乃轮轴之左右旋转作用。左旋谓之左履,右旋谓之右履,斜上旋谓之堋履,斜下旋谓之采履。若以手掌运用履劲,不必旋转,只是以掌心或手指加以粘黏牵引即可。轻重快慢,全以对方之动向为转移,自己只须不丢不顶,随其所之而之。
三挤劲:此乃两个轮轴并行而异向之旋转作用。如压面机之滚轴,同时向内旋转,则面片在两重并旋之中逼挤而出。推手时一方以肘劲或靠劲进攻,另一方则以采履之劲顺而入反出。此劲须用刚劲,即口诀曰:‘如钱之投鼓,如球之撞壁’也。
四按劲:此乃轮带之挫动作用。轮带处于发动机与大车轮之间,其动态如水之流泄,能起带动牵引作用。轮带表面属堋劲,里面与车轮接触部分属按劲。大车轮本身是被动,受轮带之挫力而旋转者也。又如制爆竹之挫纸机,半月形车轮下置半月形挫床,将纸筒置挫床上,车轮推过,纸筒即被挫紧,亦属按劲。然按劲并非全力下按,太极拳诸劲全是旋转,是活动力而非死力。
五采劲:此乃轮轴之下旋作用。对方用力进攻,我则在其长臂上加一轮轴,有牵引其前进之作用,所谓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速之意。此劲在平衡对方之力时起杠杆作用,即如秤杆与秤砣,不问物体轻重,仅将极小之秤砣加以牵引转动而已。凡对方之力向前向上时均可以采劲牵引之,其根自断,其身自浮。
六列劲:此乃轮盘之旋转作用。平面旋转或离心旋转均属列劲,如投物于旋转中之轮盘,必被摔出也。对方一受列劲非但无法站立,无法维持重心,更有被抛离之感觉。列劲包含堋、履、劲、按、采等功能,兼有一股内在之力,形成一浑圆之旋转体,其性极刚而烈。
七肘劲:此乃将堋、履、挤、按、采、列等六种劲混合运用于肘臂之上。运用之法完全听随对方之动作而动作之,如搬拦捶等。无论内圈外圈,或上下左右翻转,肘里捶,肘开花之劲,均由此处。拳经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便是运用肘劲要领,要松软柔化也。
八靠劲:分为肩靠与背靠。肩靠多属乘虚而入,或顺势而取。利用肩打,如杵之与臼、击而捣之。背靠多用于两人相互抱持或转变方向时,由腰而被扭转旋动之。背靠虽用背打,但与肩靠有连带关系,善用肩打也彼连带用背。靠劲不在于姿势,而在于气之膨胀作用,宛如突然爆炸,使对方感受到强烈震撼也。
第十二章 顺势借力
太极拳不尚用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对方之反应力也。借用之理犹如泅水,谙水性者知水有浮力、压力与阻力;有向上作用、浪潮作用、急流动力与旋转动力等。推手法则亦与泅水相似,在任何攻击下,处处皆以对方为水,而保持自己浮于水面为目的。对方之鼓荡犹如水之膨胀,一浮一沉,冲击回泄,应以踩水之法维持自己重心。横过河必须逆上而顺下,始能到达彼岸。尝见沿河赴市者,上行徒步而去,下行徒步而返,一泅数十里,不用力,不用气,物置于顶而不湿,借水浮力而为己用也。
推手道理亦复如此,高手能顺势借力,周旋自如;低手则枉用力气,处处受制,且愈动愈沉,非但不能前进,甚至有灭顶之虞。推手之借力亦如行舟,应知行舟之际,无论以桨以撸以螺旋桨,其理皆一,飞机螺旋桨与轮船螺旋桨情形相似,借他力为己用也。习太极拳者,能知水之阻力与空气压力,庶几近道矣。所谓借风驶帆,顺水推舟,顺之则浮,逆之则沉,设遇险滩急流,如知撑擎支持,一槁之力可以转危为安,槁之不顺,殆矣。
第十三章 缠丝劲要旨
缠丝者,犹丝之互缠。用之于推手,即彼此互相听劲、互相问劲、互相拿劲、互相化劲、互相争取主动、互相进行包围运动战术也。
缠丝劲有里缠、外缠、上缠、下缠、进缠、退缠等六法。用之于臂,用之于腿,更用之于腰胯,以至周身连绵运用,如环之无端,连环用之如丝之缠也。缠之为用即是圈转之法,有前后、左右、上下、进退等方向。包含粘、连、黏、随、不丢顶之变通,以及堋、履、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中之劲。懂缠丝劲者感觉敏锐,听劲准确,能随屈就伸,运用自如,易争取主动,不懂者出手多是直出直入,横进横退而欠圆活,且多棱角,多缺陷或多凹凸之处,易受制于人。
运用缠丝劲并非死缠不放或相互纠缠不清,而纯系柔软圆活之运用。在情势变化之中,运用发、拿、打、化之时,尤须注意顺逆、呼吸、收放、吞吐: 顺:从动为顺,是因敌所适之意。逆:背驰为逆,是逆转对方动作。 呼:膨气为呼,是膨腹而应之意。吸:收气为吸,是收腹而引之意。 收:取之于敌,是顺势而取之意。放:适可而发,是准备放射之意。 吞:待敌自投,是设网而伺之意。吐:擒而复纵,不厌诈以观其变。 以上四种相对动作,主要在于精神而非气力,是以心意为主,以气力为辅,正如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位骨肉臣。”也。
第十四章 生克制化论
推手运动中,双方互相对待,全是相生相克,互制互化。如能掌握生、克、制、化,则稳胜卷.。兹分述如下:
一生:助我为生。助我以力或助我以势,则我有力可借,要势可承。 二克:背我者为克。柔极克刚,刚克克柔,遇刚则以柔克之,遇柔则以刚克之。 三制:约我为制。静能制动,是以出静以待以逸待劳。正能制邪,中能制偏,是以在势在劲,必须得其中正。园能制方,是以必须圆活,切忌方滞。 四化:顺我为化。势大化小,势小化无。合而解之,消于无形。
第十五章 授受关系
练习太极拳,每因学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诣各异,虽同一师乘,而对拳理之领悟,盘架之姿势及应用之法则各有不同,所以教者应因人而教,学者更应自知个性之优却点而学之。
性情大约可分刚柔两类。刚者急而烈,刚之上者为强,刚之下者为暴。柔者温而顺,柔之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柔之下者则意志簿弱无进取心。刚之上者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学习多务于刚,刚之者暴燥而鲁莽,学者多务于猛。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学者多务于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坚,不求甚解。太极拳讲刚柔相济,必须锻炼到刚不过,柔不弱,如此乃能进德修业。柔之上者学习太极拳,容易增长功夫,性情刚之下者每每误解慢与不用力为懒散儒弱之意。其实慢与不用力正是锻炼功夫之要旨,犹如炼钢,由生铁而熟铁,由熟铁而成精钢,非长期火候不为功。
所以必须由慢而成及不尚气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沉气松劲,纯任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若无、虚若实;逆来顺受,无中生有;不丢不顶全由慢与不用力锻炼而得之。慢所以能静,静所以能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气中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气沉而后精神团聚,一气贯通。快则心粗,心粗则气浮,气浮则心无所守,散乱之病生,虚实更无由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