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100人中就有20人练太极拳,这个数字让来自沧州武术之乡的王青甫夫妇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15年来,他们免费教授市民太极拳,为了降低学习门槛,他们将陈氏83式改成了现在的48式简化陈氏太极拳,如今跟随王青甫夫妻学拳的学员已超过了千人。
家住省会裕华区的王青甫、赵惠珍夫妇是一对普通的老夫妻,过着平淡的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不过,这对来自武术之乡沧州的老人有着特殊之处,他们一直在省会各个公园、晨练场所免费教授太极拳,到今天已经有15年了。
5月9日早上,经过一场小雨洗礼的省会世纪公园分外清新,大概6时30分左右,今年66岁的王青甫一袭白衣,像往常一样来到这里,此时已经有几个人等在他们练太极拳的老地方。话语不多,几个人跟着王老师练了起来。从陈式48式太极拳到太极剑,一路练下来1个多小时,每个人都大汗淋漓,异常畅快。王青甫老人的拳术炉火纯青,观看他打拳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此时,王老师的爱人赵惠珍则来到了裕华区政府附近的晨练点,教那里的学员们练习太极拳。
锻炼间隙,记者和王青甫老人聊了起来。他和爱人赵惠珍都是沧州人,从小就深受传统武术的影响。小时候打长拳的王青甫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主攻太极拳,如今痴迷于陈氏太极拳,并研究颇多,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2年,王青甫开始在省会青少年宫教授太极拳法,后来到欧韵公园,现在在世纪公园。“之所以换地方,是因为搬了几次家的缘故,每搬一个地方,都要找个离自己家近的地方晨练。”
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新的学员加入,也有学员退出,让王青甫老人兴奋的是,有部分学员不畏路途遥远,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跟随王青甫练太极拳不到一年的冯凯告诉记者:“有两个阿姨,家住陆军学院那边,每天早上坐车赶到世纪公园和王老师练拳,6点左右我到晨练点时,她们就来了,还有一位家住新华区留营那边的学员,天天早上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赶过来练拳。”冯凯说是这些学员的坚强意志感染了他,让他顺利走出了大学毕业后赋闲在家的晦暗心情,也让他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十几年过去了,王青甫夫妇除了恶劣天气和外出比赛外,从来没有间断过晨练,“就是冲着每天都去的学员我也不能不去。”和他们一起坚持的还有这个晨练站的站长李振兵,每天他都要带着音响设备、剑、扇子赶到晨练站,“我要不来,人家李振兵拿着东西不就白来了吗。”王青甫笑着对记者说。就连今年大年初一早上他们也都去了,大家团拜完了就开始练拳。
每天早上不到6点王青甫夫妇就走出家门,要10点多才能回来。“学拳的人不固定,8点之前都是上班的人,他们走了退休的人就该来了,一练就练到9点多,我们就一直陪着他们,要是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就腾出一个人去。”王青甫的爱人赵惠珍告诉记者。
如今,跟随王青甫夫妻学拳的学员已超过了千人,王青甫夫妇也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们带领的团队经常参加国际大赛并获奖,白海霞、聂志勇就是从他们晨练站走出去的学员,在国际、国内的太极拳比赛中曾获得一等奖,焦景颂、荣庆敏、古计恩、梁荷荫、刘永强等都获得过省内的太极拳比赛的第一名。
说起每天早上在晨练点免费教授太极拳,王青甫夫妇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他们自己喜欢,还有就是希望给全民健身做些贡献。“太极拳是我们纯民族的东西,讲究身心合练,能够强壮一个民族,在日本每100个人里就有20个人练太极拳,而我们这里练的人就非常少。”为了更利于陈氏太极拳的推广,王青甫夫妇把陈氏83式改成了现在的48式简化陈氏太极拳,去掉了很多高难的动作,更利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学习。
其实,王青甫是我省一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是省武术文化研究院的特约拳师、省会裕华区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来有这么多头衔的他完全可以开办培训班,收费教授太极拳的,可是他没有,在他看来,把一套拳法明明白白地传授给别人,并让他们终生受益,那才是最有意义的。
采访结束时,王青甫夫妇说出了他们的两个希望,一个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练拳行列,要找他们直接去世纪公园东门附近的转盘晨练站就可以,第二个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做好公园的规划,让晨练者有健身的场地和休息的树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