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家合一。孙氏太极拳虽名为太极,但是他是在孙禄堂先生练了几十年(从20多岁到50多岁)形意、八卦的基础上创造的,而三拳中孙氏太极的年龄最小,但名气最大。这是因为,他是融合三派拳学的精华而成的。我初练孙氏太极,对于我以前练的杨氏太极大有裨益;后来练习了形意、八卦(非孙门)之后,又加深了我对孙氏太极拳的理解。我认为,孙氏拳中包含了形意的三层工夫,无论是求整劲、还是暗劲(撕扯、争裹),还是化劲(周身透空)都可以从孙氏太极中找到相应的形式与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孙氏太极就可以毕全功于一役,如果我没有接触过形意、八卦,我想我是不能很快的理解这层含义的。奉劝同道应该多读《拳意述真》,另外丹道中的好书不少,特别是唐朝以下的内丹诸流派,可能跟拳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接近孙先生的思想认识是有一定帮助的。
2、行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家象水,孙家太极要练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才算练的有味道了。现在的VCD显示的都是中平架子的练法,真正有功夫的练法,应该是自身好象一叶小舟行于惊涛骇浪之中,有起处同时必有伏处,虽然起伏,但并不显于上下,而显于前后,足下好象踩翘板,又好象小船的两头一起一伏,但是周身的高度不发生大的变化。人的身体中有70%的成分是水,水的运动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因其有频率,可以形成波。这是我对孙氏太极的理解,不知当否?
3、练拳时由手部先热起。行拳初期是以手领周身,手上就很容易就有了热感,但是拳法真正要练的绵密细微,无所不到,就要将注意力进行从手到肘,再到身体主干的变化。身体的主干是以腰为轴的,但是腰部要稳重,不能练成水蛇腰,到了以身子带动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就好象自己是一只很憨厚的小熊一样,在无拘无束的玩耍,而心中空虚了无一物,既不觉得急噪,也不觉得疲劳,周身有温暖的感觉,如沐春风,但不散乱不失规矩,拳架也是快慢从心所欲。
4、在上述过程中我还感到周身的几块关节在练拳时会咯咯作响。先是肩、肘,后来是膝关节,然后胸前两块肋骨之间也会有轻微的响动。现在不练拳的时候,在改变站姿或突然走动的时候,膝关节也会轻轻作响,此为我的真实体会,因为在其他书中没有见过,所以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5、孙氏太极的运动轨迹,也不出平立侧三种圆形和一些直线、弧形,手法的内容似乎都可以从形意拳(五行、十二形)中引申出来,在用法上除了刻板的练功外,应该学会运用八卦的步法,不是走圈,而是一足走外弧,一足走内切线,即闪、截二字,也就是圆与直线的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