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韩起:心会掌之谜 —— 2004
·韩起答读者问(二十一)
·论红拳的劲/李毅虎
·卢伟强答《精武》编者问
·卢忠仁传形意拳十二形(二)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十三)
·吕辉答《精武》编者问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名家专栏>名家谈拳> 正文
我对太极拳“不用力”的认识/魏坤梁
来源:精武 作者:魏坤梁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4-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从古代太极拳经典、《杨氏老谱》与近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可以发觉太极拳的“劲”与一般所谓的力有本质性的不同。一般所谓的力是指由于肢体局部各肌群的不同收缩引起骨杠杆变化所发生的,其值大多表现为肢体局部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这种力对外打击,局部肢体必然肌肉紧张,往往需要局部肢体明显移动,移动肢体的体能必然明显消耗。而太极拳的“劲”是被古代太极拳经典称为“如练一气”的、也就是在体内波浪形传递的力,属于现代运动力学所称之为的人体中的“动量传递”。这种“劲”可以使得手臂等移动的肢体如同被挥动的鞭子,可以不用力而没有体能消耗,甚至可以在肢体几乎没有位移的情况下向外发出强大的力量。因而陈炎林先生称“力为有形,劲则无形”。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就多处提到了杨澄甫先生发劲时往往仅仅是手掌“一抖”、“一鼓”、“一弹”,身子“一坐”;这种发劲手臂几乎始终是柔软的,就像郑曼青先生所说是像“断臂”似的;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也反复强调了太极拳的发劲手臂必须始终十分的放松柔软。古代太极拳经典中因而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语。这一句话不仅反映太极拳的强大劲力可以由没有紧张的很柔软状态中的肌肉骤然爆发,而且反映太极拳的强大劲力是以李雅轩先生所说的“大松大软”为载体的。
  当然,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所说的仅仅“大松大软”了就能够有强大的劲力发生,这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太极拳由于“不用力”的“大松大软”只是为腿脚的力量传递到手臂之“动量传递”的发生与传递创造了条件,或者说只是“动量传递”发生与传递的条件。现代运动力学指出人体发生“动量传递”必须有人体各环节“相向运动”反应的发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向运动”的神经反应,仅仅“大松大软”是不可能发生强大劲力的。不仅发劲必须要“相向运动”,引起太极拳沾粘连随的“气”也是必须要有“相向运动”的。古代的“意”包括了所有的精神和神经活动,这种“相向运动”的神经反应,显然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意”。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杨澄甫先生的这种说法与现代运动力学关于人体中“动量传递”发生条件的介绍完全吻合。这句话中“不用力而用意”中的连词“而”并不是表示转折,而是表示并列。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将这句话中的“而”理解为表示转折,将这句话理解为“不是用力打拳,而是用意打拳”,这是很错误的。应该将这句话的“而”理解为表示并列,将这句话理解为“打拳既要不用力,而且又要用意”。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杨澄甫先生的意思就是练太极拳要追求全身始终放松不要主动用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追求全身有序协调“相向运动”的神经反应;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太极拳所需要的引起动作的“气”和“真正内劲”才不会被“以自缚束”而能够发生。
  何谓“相向运动”?运动力学指出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身体“一个环节向下必然引起另一个环节向上,一个环节向左必然引起另一个环节向右,等等”。比如脚向下蹬,必然同时发生了向上蹬的力量。练太极拳就是要由自觉锻炼至无意识条件反射地利用这种反应。具体地说,所有动作都要有头顶悬引起气沉丹田,引起孙南馨先生在《太极长拳》中所说的“足底的拧旋和蹬劲”、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所说的“足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跟’)”,同时又腰胯与肩下沉、小腹内收、命门后突、背后拔等等这些相互反向的反应。这种“相向运动”有刹车的感觉,不过刹车是车子行进中的停止,而“相向运动”却是没有行进的车子由于刹车发生了车子的行进。实质上太极拳的“相向运动”应该包括人体有关各关节、各椎体上下有序地交互相对挤压与相反支撑,从而将全身向下松沉发生于脚的力量往上传递。李品银先生更是将这种反应总结为“下大于上、后大于前、身大于手”,给人十分形象、生动的启迪。实际体验如果没有这样的反应,不论身体如何放松,身上也是不可能发生“气”和“劲”的。实际还可以感觉到这种“劲”的发生似乎是有一个骤然瞬间的肌肉紧张,但是这一过程是难以体验觉察的、仅仅一闪而已,而且这似乎一闪而已的肌肉紧张完全没有主动的成分,完全是被动的、不由自主的。这种体会符合陈炎林先生根据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所说的“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惟中肯之倾,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
  有人认为太极拳必须有柔有刚,有松有紧,不然不符合“阴阳相济”。其实古代太极拳经典之“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认为太极拳存在着“刚”和“紧”,“极坚刚”就反映了“刚”和“紧”;但古代太极拳经典同时又认为太极拳是“柔而无刚”的,就是说这“极坚刚”是如陈炎林先生所说“疾如闪电,一发便收”的,就连自己也是难以仔细体验到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阴阳相济”,但“阴阳相济”在某些方面是表现为不对称的。比如人的正常营养与微量物质、米饭与盐都存在着阴阳关系,人体中的正常营养与微量物质能够等量吗?食用米饭与食用盐能够等量吗?显然,这些阴阳如果等量,人就活不成了。太极拳也是如此,如果别人和自己都能够感觉到身上的刚和紧了,这种刚和紧就必然不是太极拳的了。只有主观上始终追求“大松大软”,也就是“不用力”,又凭借“相向运动”反应,也就是“用意”,而客观上瞬间一闪爆发由脚传递而至似乎没有时间差的劲才是太极拳的“真正内劲”。而这种劲才体现了太极拳的“阴阳相济”。因为这种劲的性质是全身的、传递的,不仅形成这种劲的爆发不需要大幅度地转腰等预动、没有先兆、可以由任何姿势发生,而且手臂可以发出比手臂局部肌肉能够发生的最大力量还大得多的力量来;另一方面,这种劲力爆发的体力消耗主观感觉上要比使用骨杠杆性质之力的体力消耗小得多而似乎“毫不费力”。这种主观感觉是符合运动力学理论的。运动力学指出一个人用不同方式所做的功,其体力消耗是不一样的。比如惯性定律提示: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可以省力,而经常改变运动状态相对就比较费力。《运动解剖学》中有个国外资料:两个运动员都用了4分24秒跑完1英里,其中一个运动员用每秒20码的固定速度即匀速跑,另一个速度不固定,结果发现两个人的功率和付出的体能不一样,匀速跑的功率和付出的体能都比速度不固定跑的要小。每个人也可以用实际试验来验证这样的理论:分别用三种方式搬运重物上坡,第一种方式是重物全由一只手提拿,第二种方式是重物分开来由两只手提拿,第三种方式是重物用绳分系于一条扁担的两头而用肩头挑扁担,结果虽然同样时间完成了将重物搬运到坡上,也就是做了同样的功,但却会感到第一种方式体力耗费最大,第三种方式体力耗费最小。这是因为第三种方式中,重物是由全身较直接地来负担了。太极拳所发的劲是全身肌肉所汇成的,所以才会感到体力消耗比较小。运动力学又介绍人体力量发生的一个因素是肌纤维的伸缩差,伸缩差越大,发生的力量就越大。而太极拳追求全身始终的不用力放松就使得全身肌肉随时都具有很大的预伸长,因而随时都可以因为骤然收缩而瞬间发生很大的力。太极拳的劲是全身所发生的借“相向运动”而由脚反馈上来的,因而臂力不大的人就可以发出很大的力量来,而且耗费的体力相对较小,这也使得以弱胜强、以小敌壮、以老敌壮有了可能。因而这种劲力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不用力会越有力”、“要有力就要不用力”,当然,这两句话中各自的一个“力”是指局部的骨杠杆性质的力,另一个“力”是指由松沉引起的由下往上传递的力。当全身有了适当的放松,能够有初步劲力传递的感觉了,就会发觉确实是这样,发劲时身体和手臂越是能够不用力,手臂能够发出的力量就越大,骤然之间,腕、肘、肩关节会像要飞脱一样,而胸腹则如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所说的会贴向后背像掏空一般,而所消耗的体力也反而感到越小。而发劲时如果身体、肩臂稍微有一丁点儿的主动和用力,手臂上的力量反而大大地减弱甚至没有了,就如杨澄甫先生所说“以自缚束”了。剑的习练尤其能够明显地反映这种情况,只要“相向运动”协调适当,比如手臂与身躯的运动趋向相反,肩臂越不用力,剑身上的力量就越明显,向前刺时剑尖颤抖会尤其剧烈。显然对于太极拳而言,不仅要掌握沾粘连随,而且发劲也是必须“不用力”的,“不用力”也是太极拳发劲绝对不能脱离的根本需要。
  
  五、“不用力”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在武术中是绝无仅有的,太极拳的“劲”也是一般武术所陌生的。有的人将经验主义当做唯物论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不懂太极拳的学生去实践体验“劲从脚起”,结果这些学生自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他的结论就是“劲从脚起是不存在的”。按照这样“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让不懂乐器的人用笛子吹奏乐曲,吹一整天也吹不出音乐来,于是也可以认为笛子是不能吹奏乐曲的;让小学生去进行微积分计算,小学生当然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也可以认为微积分是不存在的。这种“实践检验”难道不是很荒谬吗?对于太极拳“其根在脚”的理论,好在现代体育对羽毛球击球技术的研究已经证实,效果较好地利用“动量传递”的击球法就需要全身放松、局部不要有主动、以及力量是从脚而始的。太极拳的发劲与利用“动量传递”的羽毛球击球法虽然是两回事,但至少可以证明人体放松才能发生由脚而始、波浪形传递的力量在科学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并不是天方夜谭。必须明白,太极拳以“不用力”为基础的沾粘连随和发劲都是技术,是必须具有一定条件的人才能体验得到的,而且程度不同,体验到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太极拳这种特殊的劲力使用法在中华武术中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从有关的资料分析,太极拳的“劲”与高层次的心意拳、形意拳、意拳的劲力相比较,虽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有很多相同之处,本质上可能都是“动量传递”。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记载形意拳家郭云深先生说:“化劲……起落进退,皆不着力”、“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中华武术》2004年第7期中谢春成先生一文,记载的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弟子秘静克前辈则说:“想劲不得劲,得劲须废力。”这些都反映了武术中存在着以不同程度的“不用力”为手段来发生力量的技法。由于太极拳的这种“劲”与一般的用力是很不一样的,因此虽然往往将这种用劲法的诸要领加以介绍,但有的人通过长期的锻炼还是没有什么感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没有改掉自己局部肌肉紧张用力本能的悟性。
  既然太极拳包含化解、置人于背势之攻击的沾粘连随和发劲攻击都是以“不用力”为基础的,如果抽掉了“不用力”,那么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和发劲自然也就没有了,太极拳自然也就仅存一张“外皮”而实质不存在了,可见“不用力”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而太极拳这“不用力”往往一般人是难以从外形上加以分辨的,这就像盐和白糖都是白色的细粒,铁铸的模型和泡沫模型外形上可以一模一样,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字母的字形是一样的,外形上都是难以分辨的。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例言》中说:“太极拳……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要知道中国近代全国各地的国术馆中,太极拳是必设必学的课目,而兼学太极拳的非太极拳之武术学练者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批人其实练的不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纯粹太极”,甚至是仅仅学得一个太极拳的外形,以至于有一句谚语说:“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内理不明白,虽姿式类太极,与外家拳无异也。”而这“不用力”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内理”,如果没有这一“内理”,太极拳的动态姿势是不可能正确的。这种既不明“内理”,姿势又不正确的太极拳即使练一辈子也是人不了太极拳之门的。正如冯志强先生在其著作中所说:“绝不是会练几趟拳和会练器械就算会太极拳了。”可惜现在不少人仅仅学习了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就自以为精通掌握了太极拳,自认为是太极拳的资深人士或专家,而对太极拳横加评议起来了。于是在刊物上就常常出现了诸如“劲从脚起是不可能”的这类“白糖的味道是咸的”之评论了。
  既然太极拳的生命特征是“不用力”,对于太极拳的学练,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自然绝对不是有的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是对高级境界来说的,初学者未必适应”,而是太极拳学练一开始就要进行“不用力”的锻炼和“相向运动”神经反应也就是“用意”的锻炼,不然就是还没有开始太极拳的学练。因为太极拳引起动作必须是“气”和“劲”,而不是一般的力,而正如《大道显隐》中李经梧先生的再传弟子杨庆丰先生一文所说:“在练拳的初中级阶段时,劲与力是截然对立的,有我无你,互不相容,力乃劲之天敌,有力不生内劲,欲生内劲就必须不用力……一点儿力也不用地动……行拳不用力即是太极拳修炼的第一要诀。”当然,一般来说,初学者是不可能将脚下的力传递至手臂的,那就必须从最简单的以身带手开始锻炼,依次锻炼用胸肌、腹肌、背肌的运动引起手臂的动作,逐步由上往下直至达到能够用全身的沉和脚的蹬拧引起手臂的动作,最终连脚的蹬拧似乎也若有若无。《大道显隐》中孙金星先生一文记载李经梧先生说:“你什么时候把你胳膊和手上的劲练没了,你就有功夫了”,这句话实在是很耐人寻味的。是不是“不用力”可说是检验太极拳功夫高低的一个标准,太极拳的“不用力”不是“不用多余的力”、“不用过头的力”、“不用无谓的力”和“矫枉过正”,而是确确实实要追求一点儿不用一般所说的力,也就是要追求一点儿不用局部肌肉主动收缩引起的骨杠杆性质的力。
  世界上的许多规律往往是由于逆向思维而发现的,而逆向思维的认识往往是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想不到的或者根本不认可的。近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时,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胡说八道;在上世纪30年代前,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相信宇宙中有带正电的电子和带负电的质子这样的反物质存在;1820年,电流引起磁场的现象被发现而引起世界科学家浓厚兴趣时,除了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外,几乎谁也没有想到磁场能够产生电流;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证明在球体等曲面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不是大于就是小于180度之前,对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个几何定律几乎谁都不怀疑等,这是因为很多人都习惯于正常思维,不善于逆向思维。所以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人对英语声音可以表达意思会感到不可思议,只尝过盐没有尝过白糖的人不会相信白色细粒有甜的,没有学过太极拳或者仅学得一个空壳太极拳外形而没有太极拳体验的人对于打拳可以“不用力”感到是不可思议的,因而认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话是胡说八道,这也并不奇怪。然而现在有的人既认为自己是太极拳传人,却不懂得太极拳术语中的“劲”与“力”是截然不同的,认为“不要用力”这句话是有语病的,甚至直截了当地认为“不用力”是错误的,认为太极拳“唯不可不用力”,那确实是如同既自称尝过白糖,又认为白糖是咸的一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坦率地讲,我不认为这样的人练的是太极拳。因为打拳如果没有“不用力”就不可能是太极拳。当然这些人中有武林高手,如果上“武林大会”的擂台也可能进入四强夺冠,但我绝对不认为这样的人懂得太极拳。总之,“不用力”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要抢救、继承太极拳这一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将“不用力”当做检验真假太极拳的试金石,将“不用力”当做太极拳教学练的中心内容。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吕辉答《精武》编者问
·李文奎答《精武》编者问
·“常胜将军”--王战军/崔春冬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九)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八)
·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
·方梦樵学拳心得摘录/方道行
·武谚阐秘/一民
·廖白先生语录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陈照奎谈缠丝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孙禄堂前辈论站桩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
·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瀚海鹤
·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武谚阐秘/一民
·方梦樵学拳心得摘录/方道行
·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
·韩起谈拳实录(七)/赵 斌 刘晓彤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八)
·我对形意拳的一点体会/王亮光
·打太极 悟人生/徐 晶
·身心双修习太极/赵艳华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