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传正宗(上)
二十世纪太极拳界最伟大的人物无疑是杨家第三代掌门人杨澄甫。这老大1883年生,1936年逝世。带给人间的是杨家无敌拳术的公开展露。杨澄甫传天下,传的是内家拳绝学,杨家拳是真正的绵里藏针的艺术。时至今日,老大传的东西已变成了强身健体的最好法门。全世界有几千万人在练这老大的拳,有人的地方就有这老大的拳。这老大只在人间住世53年,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他传奇的精彩人生,也留下了从头到尾的一连串的疑惑。
老大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瞿教授说,是因饮食不节所至。瞿说,澄甫公喜荤厌素,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后来看到革命老人黄元秀写的文章,讲到名人饮食时,黄元秀说澄甫师食量根本不高。
一说是因同某少林拳师比武留下祸根。比武的故事本来就是假语村言,再说31年到36年有五年的时间。五年内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最多的说法是澄师不慎染上性病,运功疗病,不治身亡。杨门弟子否认此说。瞿教授说,澄甫公乃忠厚长者,身不二色。
忠厚者不一定身不二色,革命导师烈咛,也是梅毒并发而死,男子汉大丈夫,战死沙场是英雄,若死在女人的肚子上亦未必不是豪杰。
这老大的像在网上随处可见,绝对是仙人下凡,但仙人未必要长久住世。这从老大的耳朵上能看出一点迹象。在那个时期,53岁绝对可算作寿终正寝。以他的身份地位,脾气秉性,若多活个二三十年,弄不好要戴上武术界反动权威的顶戴花翎。这老大有自知之明,先走了。
另一个话题是与某自然们拳家的过节,我感到这是两个不同分量不同级别的人物。即是不同分量不同级别,就不用说了。
还有就是澄师被其父杨建候关禁闭之事,也是众口不一。郑曼青的描述其真实性远远大过瞿世镜的文章。而实际情况同谁的讲法又都不同,那本是1907年的事,到1909年崔毅士正式拜师之时,这老大已经是另一个杨无敌了。
大器晚成是一种说法,但杨澄甫在1903年就是杨家内定的第三代掌门,孙禄堂要求换艺的事发生在1911年孙向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前。杨家的保守确实也是实情,但讲杨家坏话的人大多跟早年杨班侯出手无情有关。
澄师的武功高强可以从李雅轩的描述中略见一斑:
杨老师打崔立志之肘下捶,徒然一去,崔则感觉如同木塞子插进胁部去一样(在北方西京畿道杨老师公馆)。
打武汇川之按劲,一抖手,武则疼痛多日始愈(在上海募捐时,与汇川表演)。
打牛镜轩之挤劲,只见其眼神向其一看,右臂好像似未看见劲,牛则一屁股蹲在桌子底下,不能出来(在上海杨老师公馆)。
打董英杰之挤劲,只见其身势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则如断线风筝,一个跟头翻出丈外倒地(于民国十七年,南京大戏院为赈灾表演)。
打董英杰之拗步掌,只见其身势一坐,掌指一动,人如触电样崩出(在广东省府大礼堂,报纸登其发劲的情形云:北方太极拳泰斗与同道董某表演推手,掌指一动,人如弹丸而出。。。。。。)
民国十四年,在北京行健会,与杨开儒推手之挤劲,只见其神经一振,人已隔桌子翻过,观者惊心动魂。
打田绍先之挤劲,只见其轻轻两手往田臂上一放,田则动不行,不动也不行,不得已奋力挣扎之,只见杨老师以两臂轻轻松松地向他一送,眼神一看,田则一个大仰身往上翻出,“嘣”的一声,五体朝天的摔在床上(民国十八年,在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办公室)。
在浙江打牛镜轩之挤劲,只是两臂一抖,人已掀翻丈外,,,
从以上文字可看出,这老大的功夫确实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我们不禁想问,杨家三代,高人辈出,是否真的有什么秘诀吗?秘诀肯定是有的,三代人在各自的习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但最大的秘诀就是这三代人都是内功敏感者,按邓氏内功理论,内功极敏感者和较敏感者占人体总数的极少部分。这类人只要肯下功夫,绝对可成绝顶高手。大多数人都是不敏感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各个不同,功夫有好有坏。
嫡传正宗(中)
我写的杨门十大弟子顺序排位好像已经有了一点影响(般若拳法3),有人在转贴,新浪和百度上都有人转。再来谈谈杨澄甫的五虎将。杨澄甫的五虎将是指常在上海和澄师在上海?经常伴随着澄师的五个武艺出众的弟子,按拜师时间排列如下:
1,田兆麟 2,武汇川 3,陈微明 4,董英杰 5,褚桂庭
李玉琳在山东国术馆认教务长时,开课教杨氏太极,感觉没把握,就把五虎中的三虎请到山东国术馆,三虎就是武汇川,陈微明和褚桂庭。陈微明和李玉琳在孙门是要好的师兄弟。李玉琳和褚桂庭关系也好,两人较技,褚桂庭占上风。但对李玉琳指点最多的还是武汇川,在三虎的帮忙下,李玉琳在山东定型了杨氏太极拳八十一式,这八十一式就是后来李天骥搞的国家套路原始基础,而李天骥对其最大的改动就是实脚转身便成了虚脚转身。武汇川对李玉琳倾囊相授,所以后来张义尚写《养生蠡测》时,把武汇川写成了李天骥的师爷。
田兆麟还是喜欢他的中架子。董英杰则一直跟随澄师,随澄师去了广州。澄师因病返沪,董英杰跟澄师长子杨守中留住广州。再后,二人皆去了香港。
关于杨家的功夫到杨澄甫之后就断层之事,有很多说法,一般人认为是杨少侯,杨澄甫逝世过早,未留下真传所致。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杨家三代都是内功敏感者,而第四代的人中没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
杨家第四代还是有掌门人的,就是澄师的长子杨振铭。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父练功。杨振铭在香港曾对外宣称郑曼青的郑子简易太极拳与杨家无关。澄师闭门弟子曾如柏博士的《太极拳全书》在香港由友联出版社出版后,杨守中不悦,并同曾断绝来往。(见般若23)。从此两件事看杨守中掌门人的味道实足。
在网上可以看到杨守中行拳走架的视频,因其地位问题,大家自然是通通叫好,但以我阿邓的眼光看,那拳打的是真不怎么样。或许是拍摄的问题,或许是视频问题。我觉得那拳打得很烂,虚实不清,尾闾不正。当然,这并不代表杨守中师的功夫不好。拍片时,守中师可能年事已高。
但还是有人讲杨振铭功夫不好,这人就是同在香港教拳的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义,吴公义说杨振铭花拳绣腿,毫无真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话传到杨振铭耳里,杨振铭心头火起。但守中师是有智慧之人,他找到董英杰处,将此事跟董英杰说了。事关师门,董英杰决定出马,董英杰带话给吴公义,杨振铭是我师兄,功夫在我之上,你要赢了我,才可以跟他对阵。
吴公义不敢应战,杨吴自古不分家,吴家的功夫出自杨家。吴公义讲杨守中不如自己,只是过过嘴瘾。较起真来,打得过打不过都是不能打的。吴公义自知理亏,赶快找人讲和。
最后的结果是杨吴两家在香港的弟子一起聚餐联欢。此事1954年香港报纸有登。还有杨,董,吴三人的合影。(我有报纸复印件,可惜我不知道怎么贴出。)
说起来,吴公义跟杨家的关系是大有瓜葛,杨少侯一直喜欢吴公义,曾对吴公义多加指点。但杨少侯的层次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杨少侯是内功敏感者。而他找不到象他一样的类型的徒弟。
吴公义聪明果敢,心直口快。终于惹出口舌是非。先是口舌是非,后来又上了擂台。这就是有名的陈吴大战。
以前人们对这场擂台比武的评价是较高的。但现在不论是阿猫还是阿狗都说不好看,说是象两个流氓打架。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吃多了鱼翅感觉还是粉丝好。评心而论,两人的水准都是不错的。只是太极拳界的朋友希望吴公义应该打的更好一些。吴公义上擂台时已经是53岁,在1956年可以算老人家了。吴公义的表现比现在的许多大宗师不知要强上多少。人家能上擂台,你们敢吗?
就第一圈战而言,吴公义显现出了明显的实力,但他还是急了点,如果以静制动,吴公义可能会打得更好,甚至赢得比赛。看来吴公义准备的不够充分。太极拳的不丢不顶不仅是在手法上,而且是在战术上,第二圈陈起脚犯规,吴亦起脚,这是战术上的顶。陈在体力上站优,拖下去,有胜无败。比赛最后判和,是最好的结果。
此次比赛的收入是捐给了慈善机构,梁羽生看了这场比赛,回去写出了第一部新派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梁后来越写越多,招得金庸也来凑热闹。金大侠才如大海,一部部天人之作源源而出。这一切都是吴公义惹得祸。难怪大家讲他不好。
写博至此,突然发觉肚子饿了,小的我回家吃饭去。
嫡传正宗(下)
1997年12月,中国大陆民间太极拳代表团一行三人前往台湾,进行海峡两岸太极拳交流,说是民间代表团,其实还是体委点的卯,首先想到的嫡传正宗是一位跟杨家有亲戚关系的第五代传人,此人能文能武,在太极拳界名声显赫,是大师级的人物,但大师一听说去后要进行太极拳推手交流,马上就觉得把此光荣的任务交给别人来做可能会更好,我们不能说大师临阵脱逃,更不能说大师是动嘴时一个顶俩,动手时落荒而逃。我们只能说大师的决定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但手还是要推一推的,于是这工作只好落到了北京人于志钧一人手里。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于志军的,尽管我觉得于老师的老师是个很滑稽的人物。于老师的老师是太极泰斗吴图南。
第一次听人说起吴图南是在八十年代一个练三皇炮锤的师傅讲给他徒弟时被在旁边的我听到。他说北京的武术家中,吴图南是个特例,其他高手不是练功过猛,就是比武受伤,身上都有一些印记。唯老吴全须全影,练功时不用功,动手时打不过就跑。我觉得这证明的了吴图南确实是智慧超人。打不过还打那是傻子郭靖干的事。吴图南大概觉得自己不是绝顶高手,就说自己练太极是玩,专业是研究长寿。吴图南在研究长寿方面下了真功夫,还真研究出一点成果,吴图南一下就长寿了。如果推广吴的长寿之法,中国就可以一下变成世界第一的长寿之国,其实这也不是吴图南研究出来的,中国自古就有活两百多岁的道士,也是这个秘方。
太极拳讲虚实,虚就是讲瞎话,实就是要动手,老吴虚实的功夫都好,推手能赢老吴的人不多,这说明老吴有实实在在的功夫。老吴也写了一本练虚的著作,就是他写的《太极拳研究》,这书是虚的真干净,一句实话没有。
于志钧在台湾转了十三天,光荣地完成了民间的交流任务,于志钧有写《台湾太极之旅纪实》,我现摘录其中一段:
此次访台,我一反过去大陆同道之被动,有许多台湾太极拳名家高手,我是主动提出与之推手切磋的,例如:中华太极拳委员会台北分会会长余武男先生,95年台湾区运会(太极拳台湾运动会)太极推手男子第三纪(56公斤级)冠军暨96年中华杯国际太极拳推手第三级冠军吴荣辉先生等人,都是台湾著名太极推手顶尖人物。我之所以如此大胆,是我行前准备了一套积数十年苦心研究出来的十项小力胜大力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推手技术:一曰“息力生气”;二曰“打单不打双” ;三曰“打招不拼功” ;四曰“开而不合” ;五曰“截腰打尾” ;六曰“不接劲” ;七曰“拍位” ;八曰“得势不饶人” ;九曰“不容问劲” ;十曰“四通”。我在台湾期间就是这样打的,当然不是每次推手十项全都用上,因人而异。例如:我与中华太极拳委员会花莲市分会会长林俊良先生推手,他年轻力壮,合双手向前想把我按出,压力极大,他采用的是“合即出” ;我则开双臂,不使其双手合住,采用的是“开而不合” ,凡其道而行之,化解其压力。我与余武男先生推手,他身壮力大,合双手向前猛推我两上臂,我立即松臂缩身,两手由上向下接其两小臂近手腕处,使之落空失重前抢,这我用的是“打招不拚功” 和“截腰打尾” 。通常推手,最怕就是对方凭大力从我两臂中间突破,我这“十不败” 有七项都是对付“大力中间突破” 的。吴荣辉先生非常年轻,身材比我小很多,他在台湾以柔化著称,我和他推手,不存在他用大力打我的问题,他反倒是化解我的攻势;我的第一,第二击都被他化解,打不实他;第三次,我连发二个虚招,第三击我打一个右侧旋劲才打实他,使之向其左方失重偏出。
转摘这一段文字是因其包含于志钧的十项推手技术,写文章是非讲多了不好。技术上的事交流一下使人能受益。
我只看过于先生93年的推手视频,是跟一个女的推的,我觉得他推得一般。所以我也想去找他试一试,去时我会找帮手,我二大妈的三大爷的四儿媳妇认识奥运会冠军许海峰,如海峰肯出面,于志钧绝对不敢赢我。于先生是1931年生,按中国的讲法,今年是八十岁了。
祝于老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