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意太极拳是从心意拳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拳术,其中难免有心意拳的形体痕迹与精、气、神在内。心意太极拳有三趟,头趟炼气、二趟炼精、三趟炼神。(本刊2007年第3期至第5期登载了《心意太极拳》一文,介绍了心意太极拳的一趟套路。2010年第5期至第7期介绍了二趟套路。)三趟拳术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步骤锻炼,不然会顾此失彼,练功者的身体内的精、气、神得不到有序的锻炼和调整。 第一趟是炼气的套路,也是固本筑基的拳法。人体只有骨节开放,气路才能通畅;气路通畅以后,真气才能在体内畅行无阻。第一趟心意太极拳要求自然、柔和、优美、放松,每个姿势都要舒适,体现出松、稳、慢、匀等特点。此时练习拳术时不要有打人之心,要想有实战功夫必须到第三步功夫时才能一举手、一投足自然将敌人弹出。通过第一趟心意太极拳的锻炼,初步达到内外气血通畅,可以使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发黑眼明、脸色红润、心情开朗。 第二趟是炼精的功夫,因此在学练的过程中要逐步懂得什么是太极、太极功、太极道。 第三趟,通过对心意太极拳不同套路、不同层次的修炼,使练习者逐渐懂得和重视太极文化的修养,逐步懂得太极拳是阴阳拳,阳面的动作好学,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改变自身和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神,指精神,眼为神。意就是意念,是修炼者的正念。我们知道人在高兴的时候就会气血流通,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减少忧愁烦恼。因此,在学习心意太极拳的初期就要学会随意、放松、愉悦。这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管是哪一趟太极拳,每天、每次要练三遍以上才有效果。第一遍,开展经脉,第二遍,校正姿势,第三遍,拳里加心意。有了这三遍,进步就迅速,由外而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感到丹田气沉、腹部充实,从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传遍全身。 学习心意太极拳必须要懂得阴阳,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心意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一旦有一方偏盛就会引起身体不适。心意太极拳则是意催气动、气催形(肢体)动,因此在演练时要眼随手动、手随目移,只有这样左右旋转,才能使内气在身体内部有序流转、阴阳互动,身体自然就会健康、矫健。 一、形体配合 形,就是形体。锻炼形体的主要目的,一是使肢体得到锻炼以求坚固,即强身健体,二是使内气运行更加通畅,这样身体内需要的营养才能更加充足。所谓形正,就是身体各部分动作要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身体的各种姿势和顺并合乎生理的自然要求。 练心意太极拳时,对形体上的要求是: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含背圆,裆深而藏,足坚而稳,膝屈而伸。《心意拳谱》中说道:“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绉甲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桥路,十二时中降下地;锁住心猿合阳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反本还原心自知;九炼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在练习心意太极拳中要明三节九窍,形体要头正顶起,大椎、廉泉穴微微内收,这样便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以解决玉枕穴关难以打通的困难。脚掌踏地,两臂自然下垂,两肩微微内扣,胸部微含,背部自然就会拔而自圆。这时,真气不但很容易自夹脊向上过百会、下到明堂而与任脉相接,还可以通过两肩气通两膊,气到十指(筋梢)。松肩是腰以上能放松的关键,而肘部沉肩垂肘又是松肩的前提。肩头的三头肌下连两臂的双头肌,前接胸大肌,后连背阔肌,所以松肩可以实现从肩到胸、到背的全松,使气血通行无阻、三焦气顺,易于内气沉入丹田,可以使下肢得到稳固。一体之动主宰于腰,腰有车轴的作用,前有任脉,后有督脉。要想保证前任后督畅通、身体动转灵活,就要腰部直、松而不能曲,宜松不宜紧。两个轴转微微内合,臀向下逼,尾闾骨向前向上一翻,则腰自松而真气过会阴、命门,直上头顶百会。提肛可以引导三阴之气上升,松胯提膝可以迈步如猫行,从而达到全身轻灵的目的。 明了三节九窍,以意想窍,意领气行,这样气也会与形体配合起来,功夫上身就会快一些。 二、呼吸 心意太极拳的呼吸和别的门派不一样,它要求气从下向上升起,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向心脏和命门穴,一呼气气就会走向四肢。 丹田充实,气可贯穿到背部三关,向上直达泥丸。人体背后的命门是全身重心所在,气通劲到,力由脊背而发。命门后撑,吸气时命门后拉,全身的爆发力可以激发起来。这里所说的气是指真气。如起势时双手掌心向上,上接天根,下接地气;然后双手下按,掌心向下,这样可以下接地气,外导内行。又如“野马分鬃”时,左手心向上接天气,右手心向下按接地气。 人体有四海,丹田为气海。丹田呼吸,吸气入海,可以充盈腹部。气宜鼓荡,这是心意太极拳呼吸的基本特征。鼓荡就是膨胀(展)与收缩(裹)对立统一的表现,符合辩证法的原则。吸气时新鲜氧气进入丹田,呼气时将胸腑之浊气排出体外。调息就是调整呼吸,这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练功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不能影响呼吸的畅通,要循序渐进,从自然呼吸逐步调整到逆腹式呼吸。呼吸时舌顶上腭,鼻吸鼻呼,尽量做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动作和呼吸配合起来,虚心实腹,将气沉入丹田。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将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将气降于丹田。沉气要自然,像物体在水中慢慢沉落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血气相加。吸气时,肺部扩张,小腹收缩,氧气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循动脉进入血液,循经络合为真气归入丹田。同时,肺胸的膨胀使横膈膜下沉,又推动丹田真气向下、向后沿督脉弧形上升。这就是气贴脊背、气渐入骨,这样腰部有了劲力。同时,真气沿手三阳、足三阴归丹田,再经会阴上升入肾,气聚命门。呼气时胸部收缩,横膈膜上升,迫使肺部吐出浊气,任脉之真气继续下沉丹田,督脉之真气一部分“力发脊背”、“气贯四梢”(牙、发、指甲、舌),另一部分上升百会,从大椎穴再向前弧形下沉丹田(也是小周天的上半圈)。同时,真气沿手三阴、足三阳贯入四梢,有利于微循还的通畅,从技击上来讲就是有利于发出劲力。老子讲:“呼接天根,胸通宇宙。”一阴一阳的膨胀收缩,协调一致,相互推动,相互鼓荡,反复修炼则使任督脉通,一呼一吸真气出入。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只注意肺部深呼吸,追求肺活量加大,而不注意引气下行,往往引起胸闷、头胀、口干、心悸等症状。所以,练习心意太极拳的人要注意引气下行,气沉丹田。运用腹式呼吸则上述不良现象均可消失。 三、三步功夫 学练心意太极拳有三步功夫,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千万不可贪多求快,不然会拔苗助长。 第一步,固本的功夫。 固本就是打基础,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炼精化气”。这步功夫主要表现在练拳时形体要正,内气要顺,做到意、形、气三者相合。意,就是精神意识。心意太极拳虽然从外表来看是动的,但是实际上要求动中求静,是动静兼修的套路和功法,因此整个套路要求意要安静、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心意拳是以调节精神活动为主、增强自我形体控制能力的锻炼的方法,在锻炼中只有求静才能精神内守,只有求静才能使练功者的大脑皮层得到抑制和保护,“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形与气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动作要按照规矩顺其自然,外不能乖于形式,内不可悖其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里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神气之中。故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一,此就是外形正的真意。 第二步,致用的功夫。 练到此步功夫时,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用来防身自卫。此步功夫特别表现在第二趟拳术中,也就是“炼气化神”功夫,求的是劲、势、神。劲要灵活,势要雄厚,神要威严。劲、势、神三者能结合,然后则可体用兼备、生化不已。
“劲”必须以气为基础,心意太极拳更是通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用全体的活动来改变敌方的来劲,从而达到反击敌方的目的的。在练习中,全身的肌肉群该放松的就放松,该收缩的就收缩,该用力的就用力,不该用力的就随之协调放松。心意太极拳本身就是一趟放松、顺其自然的拳术,在放松的状况下肢体能很好地接受来自大脑的信息以调整用力方向、实现用力适当。 “势”指的是拳术动作的“气势”。身体是形之本,气是体之充,劲为动之基。在拳术中气势是必不可少的,动作的虚灵或者威严,都是通过气势表现出来的。拳术演练到雄威时其势可如排山倒海、风卷残云,又如金戈铁马,势不可挡,然到虚灵时拳又柔如水,无孔不入。心意太极拳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圆通活泼。 “神”是人体整个生命的外在表现。神与形、神与气、神与体,表现出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又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意拳谱》中说得非常明白:“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缘,绝缘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一矣。”炼神是行气的前提,是炼气积功的首要条件。心意太极拳在演练中要做到“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扯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在练拳中一举一动、一行一止,都要集中精神凝聚神气在眉间的天心处,从意念到眼神(眼为神),再到身体躯干,全身要完整一气。动作时要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只有心静然后才能步坚,只有气静才能身稳。 第三步,延年养生的功夫。 也是“炼神还虚、炼虚入道”的功夫。这部功夫特别着重精神意识的锻炼,就是对“性功”的锻炼。在练习第一趟心意太极拳时,有的人只练了3个月就有性功能恢复的感觉,对一般的学练者只要求有“伸经腾膜、气潜入骨、骨响齐鸣”的效果就行了。修炼心意太极拳不光是练拳,也是在修道,同样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心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无。能练到心如明镜,就是“性空”。等到虚极静笃之时,自觉海底有一点生机发动,这就是“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精、气、神全寓于此。 心意太极拳要求不用力,心中要空虚,静无一物。其时腹中虽实而乃虚,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绵绵若存,便是神化之妙用。老子说:“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而正气常存。”如此一步步做下去,渐渐做到形正而松、势圆而展,形与势相和、松与展统一,则全身晶莹透彻、无所不含,益气相随、形气相宜,全体透空、神形俱妙,达到“体虚”的境界。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此时气与劲达到高度统一,行气与走劲运化平衡、恍惚渺冥、自然感应,得气灵之妙用,进入了自由王国。这也是“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无为而用,寂然不动,感而后遂通”的上乘境界。练到这一步,人体内的环境得到了高度协调,内环境与外环境融为一体、高度统一,自然而然得到了延年益寿的妙用。 身正肌松,心静神凝,气沉丹田,步如猫行。身正就是身体要中正中和,不得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毛病。心静就是大脑要保持空空洞洞,练功时思想要集中,不能胡思乱想。神凝就是精神内守,将精神意识由外向内转入。心静神凝之后,便能使体内各个系统和器官技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练功时每一动作都要集中精力,眼神贯注,心神不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功的效果。 心意太极拳在前进或者后退中都要迈步如猫行,步法转换轻灵,虚实分明。如进左脚时,先将全身重量移到右脚上,然后提左膝使左脚提起,左脚靠近右脚,然后再全脚向前迈进。前进时,迈出的脚脚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全脚落地。后退时,后退的脚脚尖先着地,然后再全脚落地。进退变化是否虚灵,发劲是否沉实、柔中有刚,身体重心是否稳定,腰与腿的作用至为重要。在步法变换中由虚到实,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贯穿一气。动时如荷叶滚珠,一动全身皆动,旋转灵活;静时则安如处子,稳如泰山,形虽止而意不断,给人以中正和顺、舒展大方的感觉。
|